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胡适译文集(外国短篇小说)
内容
编辑推荐

《胡适译文集(外国短篇小说)》汇集胡适翻译短篇小说21篇,汇总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都德等著名短篇小说巨匠佳作。选自1919年出版之《短篇小说第一集》及1933年出版之《短篇小说第二集》,可谓胡适翻译小说全集。译文还原民国时期语言风格,未作改动。本书由王新禧编注,对各篇选入篇目的时间、出处等逐一加注说明。文前将插入胡适手稿影印资料等,具有史料价值。

内容推荐

胡适,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糜,学名洪骅,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研究。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胡适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在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也始终坚持弘扬自由民主的理想而不辍,影响深远。

翻译文学对白话文学的发展影响巨大,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同时也是文学翻译的实践者,他笔下译介的名家,从都德、莫泊桑到契诃夫、高尔基、欧·亨利等,均是百代不朽的文豪。这本《《胡适译文集(外国短篇小说)》》以胡适译《短篇小说第一集》(1919)《短篇小说第二集》(1933)为底本,参校以《胡适全集》,合计二十一篇译作,并收录胡适《论短篇小说》,力求以最严谨的态度,将胡适翻译小说的全貌精确呈现给广大读者。

目录

别求新声于异邦,引来春水开先河(代序)

暴堪海舰之沉没

生死之交

国殇

最后一课

柏林之围

百愁门

决斗

梅吕哀

二渔夫

杀父母的儿子

一件美术品

爱情与面包

一封未寄的信

他的情人

米格儿

扑克坦赶出的人

戒酒

洛斯奇尔的提琴

苦恼

楼梯上

心理

附录一 《短篇小说第一集》译者自序

附录二 《短篇小说第二集》译者自序

附录三 论短篇小说

试读章节

国殇

一千八百五十九年,郎巴德独立之战郎巴德为意大利北部之总称,法、意联军既胜奥军于曼狄罗山,那时正当六月。有一天,清晨的时候,有一位大佐,一位士官,带了一队骑兵,向敌军方面徐徐进发,一路巡查各处村镇有无奥军踪迹。那时全军的眼光都射着前面一带树林,深恐林内有敌军埋伏。正行的时候,忽见前面有一所小小的房屋,四围都是大树,绿叶扶疏,亭亭直上。那房子面前,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子站着,手中拿着小刀子,正在削一根手杖。那房子的窗上,高高的悬着一面三色的国旗。那屋内却静悄悄地,寂无一人。因为那些乡民,虽悬着意大利国旗,心中又怕奥兵要来蹂躏,所以都逃到他处避兵去了。

那孩子看见兵队,忙丢下手杖,脱了帽子,行了一礼。孩子原来长得很可爱的,英气勃勃的,面庞黄金也似的,头发水也似的,蔚蓝的眼睛,穿一件小衫子,露着胸脯。那位大佐见了他,勒住了马,问道:“你这孩子,在那儿干什么?你为什么不和你家中一块儿逃走呢?”那孩子答道:“我是没有家的,我是一个弃儿。我因想看看打仗,所以没有逃走。”大佐道:“你看见有什么?奥兵经过这里么?”那孩子道:“三天没看见了。”大佐听了,想了一想,跳下马来,走进屋内,爬上了屋,四面眺望。不料这屋太低了,在这屋上仅可望见乡间小小部分,稍远一些便望不见了。大佐一面下来,一面说道:“这可要爬上树了。”恰好屋面前便有一株极高的槐树,随风摆动,萧飕作声。

这位大佐看看这树,又看看自己的兵,回头对孩子道:“小猴子,你的眼光可好?”孩子道:“我么,我能见一英里外的雀子。”大佐道:“你可会爬树?”孩子道:“这棵树么?我么?哈哈!我不消半分钟便到了树顶了。”大佐道:“你上去之后,可能把你所见告诉我么?什么奥兵哪!马哪!滚滚的尘头哪!闪灼的刀光哪!你都能告诉我么?”孩子道:“我一定能够的。”大佐又道:“你办这一趟差,你要什么赏赐呢?”孩子听了,微微一笑道:“你问我要什么吗?没有什么。这是很有趣的事。但是若使那些日耳曼人叫我做,随他怎么说,我是不去的。我是郎巴德人,今儿为的是咱们自己的事。”大佐喊道:“好!上去罢。”

孩子脱了鞋,系紧了裤带,把帽子丢在草地上,双手抱住树,猫也似的爬上去了。大佐回过头来,吩咐他的兵道:“留心前面罢。”那时这孩子已爬上树巅,两条腿盘住树身。他那黄金也似的头发映着日光,衬着绿叶,越显得黄澄澄的,分外可爱。只听得下面大佐喊道:“看前面!”孩子听了,伸出右手遮住日光,看了一会,回过头来把一只手放在口边,对大佐道:“那边路上有两个人骑在马上。”大佐道:“他们走动么?”答道:“站着不动。”大佐喊道:“你看右边有什么?”孩子向右边一看,喊道:“那义冢旁边好像有什么东西,光闪闪的,很像刀剑的样子。”大佐道:“有人吗?”答道:“没有。恐怕他们埋伏在稻田里面罢……”道犹未了,只听得“嗤”的一声,一弹飞起空中,落在屋子后去了。……

大佐喊道:“我的孩子,你下来罢,他们看见你了,我不要你再看了,下来罢。”孩子答道:“我是不怕的。”大佐道:“下来罢。你再看看左边,可有什么?”孩子道:“左边么?”答道:“是的。”孩子回过头来正待看时,只听得半空中又是“嗤”的一声,一弹飞起,这一弹的声音更清锐了,落下的地方也更近了。孩子也吃了一惊,口中骂道:“魔鬼!他们当真朝我放枪了。”那大佐忙喊道:“下来罢。”答道:“我要下来了,但是我这里有树遮着,请你不要害怕罢。你不是要我看左边吗?”大佐道:“是的,左边。但是你还是下来罢。”那孩子把身子伸向左边,喊道:“那边礼拜堂后面我看见……”嗤的一声,第三弹丸空中飞来……只见那孩子急急下来,尚未到地,一个倒栽葱,跌下树来。大佐见了,喊一声嗳呀!赶上来,只见那孩子仰卧地上,四肢挺直,一缕热血自胸前流出。那时马上的士官和前面两个兵,也跳下马来。大佐鞠躬,解开孩子的汗衫,只见那弹丸深入左肺了。大佐喊道:“死了。”士官道:“还没有死。”大佐喊道:“唉!苦孩子,好孩子,勇敢!勇敢!”大佐喊到“勇敢”的时候,只见那孩子把眼一睁,便自瞑目长逝了。大佐面无人色,眼睁睁地看了一会,在地上捡起孩子的外衣,抱住尸身,徐徐放下。那下马的兵丁和那士官,也是惨惨相对。其余的兵,都朝敌人方面望着。

大佐一面喊着“苦孩子!”“勇敢的孩子!”一面走进屋内,取下那面三色国旗,盖在那死孩子的身上,当作丧服。那士官便捡起地上的鞋子、帽子、小刀子和那根小手杖,都放在孩子旁边。大众又默默无言的站了一会。那大佐对那个士官说道:“这个孩子死的和军人一般,应该我们军人来葬他。”大佐说着,低下头去,亲了死者的手,回过头来发令道:“上马!”大众都上了马,飞驰去了。

那天日落的时候,意大利的先行队全军向敌军方面进发,那条路上,密密层层的拥着一队大兵,这都是前几天把他们的血洗了曼狄罗山的好男子。那时这孩子为国而死的消息早已传遍全军。他们行到这条路上,第一队的人远远的望见那槐阴之下卧着那孩子的尸身,身上盖着三色的国旗。这一队的军人都朝着他举起枪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内中有一士官便向道旁小河的岸上采了两球花掷到孩子身上。全军的人便也都采了许多花掷到他身上。不上几分钟,那孩子已是满身都是花了。那些士官们,军人们,走过的时候,个个都朝着他行礼。口中喊着:“勇敢的郎巴德!永别了!我尊敬你,好孩子!呀!光荣!永别了!”有的人把自己的金牌掷到他身上,有的人走了上去亲亲他的额,那花朵便雨也似的掷到他脚下,掷到他那流血的胸前,掷到他那黄金也似的头上。那孩子睡在地上,脸上微微含笑,好像他心中觉得这为祖国而死是很快活的。  P6-9

序言

别求新声于异邦,引来春水开先河(代序)

——胡适和他的翻译小说

1910年盛夏,炎炎酷暑中,一位十九岁少年,在上海登上轮船,与朋友们依依惜别后,向着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乘风破浪而进。少年本名胡洪骍,因受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影响,自行改名为胡适。此刻,他的身份是“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留学生。

青衫磊落,负箧西行。这一去,令少年眼界大开。西方思想精华的灌溉孕育,为未来的中国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一位掣旗驰骋的大将。他和同侪们引来滚滚域外春潮,为中国新文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探索借鉴作用。

1917年,胡适学成归国。此时的中国,皇朝已去,共和得立。社会新旧交缠,方死方生。已是满腹新思想,要求新变局的胡大博士,理所当然地站在革旧鼎新的前沿,出力鼓与呼。他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发起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既为领袖,自然要振聋发聩,身体力行。胡适认为引进西方先进文化,进行新文学建设是绝对必须的,但不可能一蹴而就,该当循序渐进。其次序有三步:工具、方法、创造。工具就是“多读模范的白话文学”——为此,他不但撰写了大量理论文章,指点新文学创作,自身更努力实践,为新文学拓荒。早期的《新青年》上,不少名家的作品仍是文言文,而胡适已大胆地尝试起白话诗来。尝试了三年,他的白话诗已积累了几十首,在1919年8月,编成了一本小集子,于次年出版。这便是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然而胡适这个人,一心服膺“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性格上过于理性,缺乏诗人应有的浪漫气息。《尝试集》中诸篇,大都是为了因应“诗体解放”这个目标,拘束困囿于文字的形式,缺乏实质内容,格局狭小,境界平平。所以总体而言,胡适的白话诗成就并不高。

为了反对旧文学,使新文学现代化,胡适除了努力写白话诗外,在翻译外国小说方面耗费了更加巨大的心力。他在1916年4月的《吾国历史上的文学革命》中,将小说捧至一流文学之列,认为小说亦能登大雅之堂。虽则如此,他自己却无力创作小说,难以作出示范,所以要“介绍几篇名著给后来的新文人作参考的资料”。而“赶紧多多的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则是当务之急。“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人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这一观点,当他在美国攻读学业时已然形成。1912年,他即着手开始翻译外国名家作品,从中吸收异域营养,务求能以西洋的文学方法作为我国文学创作的模范,进而改造中国文学。在此之前,他已译过三篇小说:不过《暴堪海舰之沉没》和《生死之交》,确切而言,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小说,只能看作介于札记与故事之间的“准小说”;而译《国殇》时,彼方十八岁,仍在中国公学。译此篇之目的,显然在于受严复、梁启超等人影响,以“救国图存”为期盼,心中尚不存新文学革命之思。

胡适为自己翻译西洋小说定了一个原则:“只译名家著作,不译第二流以下的著作。”故而由后世观之,胡适挑选名家名著的眼光还是颇高的。1912年9月26日,当他铺纸汲墨时,这起手第一篇,便是名振中西,迄今犹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杰作《最后一课》。

胡适赴美留学时,最初读的是农科,但他自身极爱文哲。出于对西方文史哲名著的渴慕,在必修英语后,又选修了德语、法语,因此他对这三种语言,都有相当的阅读理解能力。方1912年之际,正当民国肇建,乱象汹涌、百弊丛生,胡适痛感国家境况,丧权失地、民不聊生,与都德笔下战败的法国几无二致,遂慨然援笔,数日之间,译毕华章。通观全文,满腔爱国热忱跃然纸上,与都德彼时心境若相符合,可谓文情交融,神追先贤。

《最后一课》初以《割地》之名发表,用这样的译名,所要表达的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强烈的情感信息一目了然。国土沦丧、国亡旦夕的焦虑,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中激起了巨大的屈辱与悲愤感。胡适又是以“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的身份出洋,其留学本身就是割地赔款的伴生物,因此他比一般国人的体验更为痛彻。精心选择这样的小说主题,不啻回应了当时中国现实社会的最大呼声。

胡适所译Ⅸ最后一课》,是都德作品汉译引进中国的第一篇。胡适以简洁朴素的白话,将一段至悲惨事娓娓道来。尽管略有细节的删改,但那以天真孩童的口吻所传递出的深挚伤痛,深深打动了几代中国读者。此后,这篇小说虽经多人重译,但总的文字基调已由胡适奠定。一百余年来,它一直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已在本土语境中成为中国人爱国情感激发和表达的媒介。无论时空与意识形态如何转换,它都已深切熔铸人中国人的文学情感史。

胡适此后所翻译的都德的《柏林之围》、吉卜林的《百愁门》、莫泊桑的《二渔夫》,笔下情感莫不与《最后一课》相类。在这里,翻译价值的选择,是与爱国情愫的表达紧密连接的。

胡适翻译的小说,不单有教化启迪之功,对于中国的语言改革,也有着重大贡献。某年,美国《展望杂志》推选全世界“百名闻人”,胡适当选其一。他去看当选理由,读到一段颂词,不禁失笑。原来,当选理由是——曾经替中国发明了一种新语言。

是啊,新语言!

从文学发展角度来看,当时世界正进入现代阶段,老的语言工具已不能充分表达现代人的思想和观念,需要寻找新的语言工具。胡适在寻找新语言工具的过程中,注意到了短篇小说。借小说以开启民智、唤醒人们自强救国意识,这是胡适翻译小说的初衷。但粗通文墨者对于文言文较难理解,诉诸大众的目的靠文言文无法实现。因此必须演成白话文,凭借明白晓畅的文字,迅速地直达人心——这正是“新语言”的威力所在。

在一次与通俗小说大家周瘦鹃的会晤中,胡适曾言道:“译作当然以明白为妙,我译了短篇小说,总得先给我的太太读,和我的孩子们读,他们倘能明白,那就不怕人家不明白咧。”由此可见,胡适对于新语言,着重强调的是要一种“明明白白”的表达方式。外国小说叙述的是别国的事件,传达的是别国人的情感,不仅有文化鸿沟问题,里面还存在着如何异质趋同的交流问题。倘若翻译文字不够大众化、生活化,以普罗大众的文化程度,怎能达到“明白”的层次呢?绝没有叫人读不懂、看不下去的文学书,而能收到教育与宣传的功效!所以胡适终身都坚持文学作品的翻译,应该努力做到叙述通顺流畅、意义清晰明了——新语言也正是“新”在此处。

作为迄今仍被追捧的“文学革命的建筑师”,胡适借由翻译小说,着着实实地干了一番推广新语言的事业。他全力以赴地使用活的通俗语言去代替“半死”的文言,作为教学工具和文学媒介。1919年出版的胡适译《短篇小说第一集》,就是他尝试推广新语言的一个标本。该书所收录的小说、文论,大多数已全用白话。虽然尚有三篇小说系以文言文译成,但字里行间,亦已在力求流畅与易懂性了。他在该书自序中说,这些小说“不是一时译的,所以有几篇是用文言译的,现在也来不及改译了”。如果来得及,想必胡适是希望把他译的短篇小说全部用白话文呈献给读者的。

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胡适逐渐建立起了完备的翻译理论,并以其指导自我的翻译活动。对作品主旨、题材、立意布局和创作手法等方面的选取,都是他翻译观的具体体现,而他的翻译观点、思想,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他在文学革命中的追求。

在翻译手法上,胡适主张直译。此前鲁迅与周作人所译的《域外小说集》,虽为“直译”小说之始,但因用文言文而显得古奥艰涩,读者颇难理解。而胡适尝试使用白话或者白话式文言,精粹的口语化表达,使他成为白话翻译外国文学的模范。

细读胡适的译文,可看出这是经过了加工淬炼的民间语言,生动活泼、细腻传神。譬如在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上,《二渔夫》中的两位朋友,从河岸边到偷越敌军防线的一连串动作,动词使用准确、形象;他们面对敌军军官以及死亡威胁时的神情,则刻画得生动感人、意态灵活,将人物形象衬托得跃然欲出。这样的用字用词,都是文言文所难达到的。

再如《一件美术品》这篇小说,偏重于心理描写,各阶层各种职业的人们,虽然内心都对裸女艺术品十分喜爱,但出于封建守旧的道德观念,只能欲爱还休。这时他们的心理活动被胡适以一连串缜密、委婉的白话词句曲折地表现出来,所思所想自然流淌,毫不做作,可见胡适当时的白话水准已达到较高程度。

胡适从事翻译活动,有着多重目的。相应地,他也采取了多种翻译策略与手段,包括间接翻译、直意译结合、译文前后添加介绍评注等,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他的良苦用心。试举一例,其所译欧·亨利小说《戒酒》,所采用的就是直意译结合的方式,并不完全恪守原文。他认为“有时原文的语句本不关重要,而译了反更费解”的,就“删去不译”。《戒酒》开头的原文有一百多字,为了避免引起读者的“费解”,胡适毫不犹豫地将原文浓缩成一句话:“巴伯·白璧德戒了酒了。”如此一来,便为不熟悉欧·亨利风格的中国读者扫清了障碍。虽然人为地消解了原著的时代语言特色,但对接受方的顺利阅读是有益处的。

纵览胡适翻译小说的时间线,可以发现他选择小说的标准一直在变化。从一开始以启蒙、教化民众为主,到中期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再到后期回归小说的文学性本身,这样的变化是与胡适自身的境遇变动紧密相连的。但无论小说的主题如何改变,通过所翻译小说的形式、结构和表现手法,从中引介新颖独特的叙事视角与写作技巧,是胡适永恒不变的目标。他笔下译介的名家,从都德、莫泊桑、吉卜林到契诃夫、高尔基、欧·亨利等,均是百代不朽的文豪。彼等佳作经胡适翻译者,合计二十一篇,文学养分充足。可以说,我国新文学最初一代的作家,大多数都曾经从中吸收过营养。

作为纵横学界、政界的文化偶像,翻译外国小说的先锋,胡适当年堪称仅次于鲁迅的畅销书作家。《短篇小说第一集》于1919年初版,《短篇小说第二集》于1933初版,均风行一时,不断加印。至1947年时,总销量计有数十万册之多。这在战乱频仍的民国时期,是极罕见的。胡适翻译小说的重要地位与价值,不应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减弱,这正是我编注此书的初衷。盼有发微抉隐之功,则是我辛勤浸浸后进一步的心愿。

本书以胡适译《短篇小说第一集》(亚东图书馆1934年8月第19版)、《短篇小说第二集》(亚东图书馆1934年4月第2版)为底本,参校以《胡适全集:第四十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逐字逐句认真勘证,同时对繁难处做了必要的注释。力求以最严谨的态度,将胡适翻译小说的全貌精确呈现给广大读者。

百年风雨,俱化纸上年轮。钩沉故纸,不望名动,但求有知音同赏。唯愿这本小书,能给予读者哪怕薄物细故的裨益,那都将成为我如愿以偿的喜悦。  王新禧

2013年12月于福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胡适译文集(外国短篇小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莫泊桑
译者 胡适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66321
开本 32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6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2014097372
中图分类号 I14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4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1:5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