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金刚经/现代语体佛道教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佛教积累了我们应该无比珍视的文化财富,这正是我们今天之所以要回顾这精神遗产的主要动机。佛教的觉悟必须获得般若智慧。佛教般若经篇幅浩大、万语千言,但其“空”思想都集中在《金刚经》中。一部《金刚经》,尽含大乘佛教根本。

本书由筱炜、章弘等编译,由白话文和文言文两部分组成。

内容推荐

《金刚经》以金刚宝石比喻般若智慧,无暗不照,无坚不摧,总在揭示众生流浪生死、轮回六道的痛苦现状。《金刚经》讲修行,强调发心立志,求智慧得菩提入涅槃,这是解脱一路;《金刚经》讲哲学,说三假(法假、受假、名假)与二谛(真谛、假谛),让人明白“一切有如电”的道理;《金刚经》也讲宗教,让修行者懂得“实相无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总之,《金刚经》是大乘佛学的根本经典。印顺大师说,凡能“听闻受持、书写读诵、为人讲说本经”皆具大海一般的无量功德。

由筱炜、章弘等编译的这本书是《金刚经》的白话文和文言文前后双排本。

目录

白话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观空品第二

菩萨教化品第三

二谛品第四

护国品第五

散华品第六

受持品第七

嘱累品第八

文言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观空品第二

菩萨教化品第三

二谛品第四

护国品第五

散华品第六

受持品第七

嘱累品第八

试读章节

那时候佛在舍卫国给孤独长老施舍的祗园精舍中,与佛祖在一起的还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

这天上午,世尊到了该乞食的时候,整理好他平时行化时所着的袈裟,手中持着乞食用的净钵。前往舍卫国向大城中走去。佛祖在城中挨门挨户乞食,然后带着斋饭回到祗园。佛祖用完斋饭,收拾好袈裟,洗干净食钵,然后用清水洗濯双足,又铺好坐具,重新结跏趺而坐。

这时候上座长老须菩提从围绕世尊的大众中起身,斜披着袈裟,袒露出右肩,他离开自己的座位,来到佛祖跟前,以右膝着地跪下,双手合十,向佛祖致敬,恭敬地对佛说道:“稀世难得的世尊啊!我佛如来总是善于护持忆念诸菩萨,善于吩咐嘱托诸菩萨。世尊啦!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立下誓愿,一定要发心追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即追求无上正等正觉,那么他们应该依于什么原则而安住,又应该以什么手段来降服那原本就属烦恼的心呢?”

佛祖听须菩提这么一说,便回答说:“善哉,善哉。须菩提啊!正如你说的一样,如来是善于护持忆念诸菩萨的,如来也是善于吩咐嘱托诸菩萨的。那你现在就认真地听我说吧,让我来给你详细地说明,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立下誓愿,一定要发心追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即追求无上正等正觉,那么他们应该依我说的原则而安住,也应该像我说的这样去降服其本来的烦恼心。”

“是的,世尊!我们非常愿意聆听您演说佛法呢!”

佛告诉须菩提说:“诸位大菩萨啊,应当像我说的这样来克服制止其烦恼之心。所有一切众生,诸如那依卵壳而出生的生命、在母胎中受形而后出生的生命、因潮湿蕴育而成的生命、仅凭业力凝结而形成的生命、欲界色界中一切有物质形体的生命、无色界中没有物质形体的生命、一切有心识活动的众生、一切无心识活动的众生、一切既不好说他们有心识活动又不好说他们没有心识活动的众生。我都会使他们进入无余涅槃,灭除他们的一切烦恼,使其得以度脱生死的大流。

“虽然像这样灭除了无量的、无数的、无边的种种众生的烦恼,使他们得以度脱生死大流,其实既没有灭除,也没有度脱可言。为什么呢?须菩提啊!因为如果菩萨有了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或长寿的相状,那这菩萨也就不成其为菩萨了。

“另一方面,须菩提啊!菩萨对于佛法应该无所执着,应以对一切事物相状均无所执着的平等态度来进行布施,应该以对一切声音、香气、味道、触觉均没有分别的平等态度来实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像这样,不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相状而实行布施啊。

“为什么呢?菩萨要像这样实行布施,其所能得的福德才是不可限量的呢。

“须菩提,你觉得如何呢?那整个东方的虚空之空间,是可以思量测度的吗?”

“不可以!世尊!”

“须菩提,那西方、南方、北方的各个虚空之空间是可以思量测度的吗?”

“不可以,世尊!”

“须菩提!菩萨只有不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相状而实行布施,他所获得的福德才能像十方虚空那样不可思量测度啊!

“须菩提,菩萨只能按照我这样的教导,不怀任何的分别而安住啊!

“须菩提,你觉得如何呢?我们可以依据如来的身体相状来认识如来的真实体性吗?”

“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依据如来的身体相状来认识如来的真实体性。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身体相状并不就是真实的身体相状。”

佛祖告诉须菩提:“一切所有的相状,都是虚幻的,如果认识到所有的相状都不是真实的相状,那才是真正地认识到了如来的真正体性了。”

须菩提对佛祖说:“世尊啊!未来的众生,如果听说了这样的话语章句。能够因此而生起真正的信心吗?”

佛祖告诉须菩提:“不要这样说。如来灭度后五百岁,会有修持净戒、修集福德的人,他们会从这些话语章句上产生信心,以此为真实的教法。要知道这些人不只是在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处种下了清净善根,而是在无数无量的、千千万万的佛刹国土种下了一切善根。只要听到这些话语章句,就会在一念之间产生清净信心。须菩提,如来对于这些众生所能得到的一切不可限量的无边福德,是完全可以确切知道,确切了解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所有这些众生都不再执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久恒持的相状,也不再执有关于事物表面相状,以至不再执有事物没有真实相状的种种见地。

P3-6

序言

编者的话

佛经告诉我们,佛教的创立是因为有一位叫乔达摩的释迦族王子,放弃了高贵的地位和奢侈的生活,历尽追求真理的艰辛,以全部生命作为代价,才最终在一棵菩提树下体悟了正道。

由于觉悟,他成为了释迦族的真正圣人,因而就叫“释迦牟尼”;他又叫做“佛陀”,“佛陀”的本意就是“觉悟者”。由于觉悟,佛达到了对终极真理的认识,达到并且与真如实相契合为一,因而他又被称为“如来”。

佛陀成道时是三十五岁。此后的四十五年中,佛陀奔走于中印度各地,身边时常追随着一批希望从他而获解脱的弟子。佛陀说教的对象大都是在家的居士,上至国王、大臣和商人,下至农夫、工匠以至妓女和贱民。整个恒河中下游的人民都曾因为他所传播的真理而骚动不安。他八十岁那年(约公元前484年)病逝于一个叫做拘尸那罗的小村庄外的树林中,此时几乎整个印度次大陆都膺服佛陀的“正法”。在他逝世后五百年,佛的教说传入了中国。在他逝世后一千年,佛法在亚洲成为了具有重要地位的宗教。

今天,佛的遗教成为了世界上众多人的精神财富。佛教在它传布的许多地区都同当地人民的固有文化圆满地融合起来,在始终保存其精髓和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形成了种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于是我们有了汉地的佛教,有了西藏的佛教,有了日本的佛教,有了东南亚的佛教……但所有的佛教徒又都一致承认佛陀在两干五百年前宣布的教法,一致承认“四谛八正道”,承认“缘起性空”。所有的佛教徒,今天仍然保持着对佛法僧三宝的敬重;他们相信由于一切事物的因缘性,也就是因果性、条件性,所以事物总是相对的暂时的,因此他们反对执着顽固和自以为是,提倡理解和宽容。他们相信在世俗的范围内,没有人能够宣称自己已经一劳永逸地掌握了真理。他们认为,人生充满了众多缺陷,人却有着过多的不满足,人出于无端的妄自尊大,对其自身和环境在看法和行动上都充满了迷误,人所盲目追求的,说到底往往是一些琐屑的、肤浅的、没有价值的东西,这本身就构成了人生的痛苦和不幸,因而他们主张反观自身,去除恶性膨胀的欲望,以个人的道德完善为精进目标,强调修道进德的重要性。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这么说:一切信奉佛教的人,甚而至于任何只要认真思索过佛陀所说法义的人,任何愿意用理性来衡量和批判他的学说的人,都不能不为佛陀关于人生现状的深刻思考触动,都不能不赞叹佛陀的崇高道德境界和他的伟大人格;无论是谁,他可以不赞成佛的主张,但他不能否认佛在提出这些主张时的良善意愿,而倘若佛缺少哪怕些微的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怀心,他就不会主动承当起如此巨大的宗教使命来,人们也就无从读到他对人生和人性有过的如此深刻和精密的思考,也就不会感受到如此深广的悲天悯人的悲愿情怀。

佛陀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实际上触及了一个永恒的难题,这是一切宗教都力图要给出自己答案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严肃的价值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正因为问题本身具有非同寻常的普遍性,所以,包括佛教在内的一切宗教今天仍然还拥有数十亿的信徒,这个世界上宗教徒占人类的大部分。说实在的,彻彻底底没有一点信仰心的人又会有多少呢?

人是动物,但他首先是有理性和良知的动物,所以他才会关心自己生活的意义,他才会追问自己何以要到世上来这么一遭,大多数人才会想知道自己死后究竟会是什么一种情况。

……

现存佛经的译本,大约上起后汉,下迄北宋,尽管所用的语言当初多半是各时代的口语,但由于各地方言的阻隔,佛经原典的晦涩,以及古代中印思维方式的差异,所以佛经并不是一开始就可以随便读得懂的,因而才有古代的规模大小不同的讲经活动应运而生。我们今天去佛更为久远,现代汉语离汉译佛经当初的语言又有了一大段距离,要读佛经自然更加困难,因而本书的编者才组织了这套经典的白话翻译。

我们这套白话翻译的佛经,其挑选的标准是这样的:

一、尽可能选那些在佛教思想史上,在中国佛教思想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经典。

二、通常为佛教学问僧人或寺庙中一般僧人日常课诵的经典。

三、中国佛教各宗或共同或单独奉为宗本的经典。

四、对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有深远影响的经典。

我们一共挑出了六部佛经。它们都属于大乘佛教系统,有打破在家出家界限,宣扬“世间出世问无别”,可作为居士佛教理论依据的《维摩诘经》;有一切佛教徒都共同虔信的《净土诸经》,其中的《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所描述的净土世界已经成为干百年来信徒们所憧憬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有宣扬中道正观的《宝积经》;也有宣扬智慧般若与法空不二的《金刚经》,其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成了般若学的“法眼”;有二百余字尽摄八万四千法门的《般若心经》。所有这些经典分集在六个白话本子中。每本书均先以白话译文在前,文言文在后。六部佛经,依其计划出版的先后顺序分别为:

《宝积经》《净土诸经》《金刚经》《胜鬓经》《坛经》《维摩诘经》

应该承认,佛藏如海,佛所说的甚深含义,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圆满地传译的;编者的水平又不一致,因而不如读者意的事是难免的。但只要不曾歪曲原文,哪怕有一得之功、一孔之见能为读者所接受以至欣赏,以及读者的鼓励,编写者便当额首称庆,喜不自禁了。

我们真诚地希望这套白话佛经能够为读者欢迎,并期待着读者的严肃批评和热情帮助。

编者

二○一一年七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金刚经/现代语体佛道教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筱炜//章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265255
开本 32开
页数 1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2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15
CIP核字 2012239464
中图分类号 B942.1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185
129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