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国人物志
内容
编辑推荐

出于对历史人物的尊重,还原历史人物的真相、告诉今人与后人他们真实的言论与事迹是最应该做的。《三国人物志》在对所涉及的三国人物进行论述的时候,力求不掺杂任何个人好恶因素,不溢美、不隐恶。当与前人结论一致的地方,并不力求标新立异;不当向前人成见妥协的地方,也不企图有所回避。作者林榕杰以求真为主要目的,当出新则出新,当从旧则从旧。

本书所用方法,主要是历史学方法,包括史料考证以及历史比较方法等。这些方法对揭示三国历史的真相与三国人物的真相都很有价值。

内容推荐

林榕杰编著的这本《三国人物志》系统研究众多三国人物,既探究后人所熟知人物的陌生方面,又揭示后人所不熟知人物的特定方面,并通过论述这些人物来勾画出那一英雄时代的大致风貌。

目录

绪论:三国历史的真相与三国人物的真相

第一部分 汉末人物志

 概述

 一、袁绍:袁绍的战略错误

 二、袁绍:袁绍与兖州之战

 三、袁绍:袁绍在乌巢之战中的错误

 四、袁术:袁术的战略选择

 五、刘表:荆州变局前后的刘表父子

 六、吕布:吕布的失策

 七、公孙瓒:公孙瓒与刘备

 八、陶谦:陶谦临终前向刘备而非袁术让徐州

 九、张绣:张绣与曹操

 十、董卓:董卓的用人

第二部分 曹魏人物志

 概述

 一、曹操:曹操遣刘备邀击袁术

 二、曹操:曹操为何不追杀关羽

 三、曹操: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的战略错误

 四、曹操:曹操父祖之谜

 五、曹操夫人:曹操卞夫人与孙坚吴夫人

 六、荀彧:荀彧为何弃袁绍而成为曹操谋士

 七、郭嘉:从“谋功为高”的郭嘉看成功的谋士

 八、乐进:“以骁果显名”的良将乐进

 九、司马懿:司马懿谋略中的“缓”与“急”

 十、夏侯玄:曹魏后期政局中的夏侯玄与司马师

 十一、钟会:钟会与伐蜀之役

 十二、钟会:钟会起事反司马氏

第三部分 蜀吴人物志

 概述

 一、刘备:刘备的战略得失

 二、刘备夫人:有大贵之貌的穆皇后

 三、关羽:关羽荆州之战

 四、赵云:忠勇厚重有智的赵云

 五、庞统:刘备取益州的主要谋士之一

 六、诸葛亮:诸葛亮北伐的目的

 七、孙策:孙策据有江东后的扩张

 八、孙权:孙权与刘琮在建安十三年的不同选择

 九、孙权:孙权与刘备的结亲

 十、孙权:孙权去书责孙皎

 十一、周瑜:赤壁之战后的周瑜

 十二、程普:孙吴建国道路中的三世“虎臣”

 十三、黄盖:黄盖治石城

 十四、孙皓:降晋后的孙皓

参考文献

后记:三国史研究缘起与经过

试读章节

吕布在陈宫等人支持下入兖州后,该州下属郡县大都支持他,只有鄄城、范、东阿仍为曹操守。吕布、陈宫当时的部署是:吕布攻鄄城,陈宫率军往东阿,并派汜嶷取范。②但三路进攻都未得手。曹操认为:吕布得兖州后,攻鄄城不下就退驻东郡濮阳,而不是据东平国,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邀击其军,“吾知其无能为也。”③至于吕布为何不积极进军断亢父、泰山之道,而是采取退守濮阳等待曹操来攻的策略,可能出于以下考虑:他或担心在前据东平、亢父时夏侯悖夺回濮阳,或内心对袁绍仍保持一定的警觉——毕竟东郡紧邻冀州。此外,吕布是从河内到兖州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据守离河内较近的濮阳使其进退裕如。

曹操进攻濮阳并不顺利,他曾中反问计攻入城内但被击败。④那么此后战局是如何演变的?按照《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曹操“与布相守百余日。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秋九月,太祖还鄄城。布到乘氏,为其县人李进所破,东屯山阳。”⑤同书《吕布传》的记载类似。这类记载其实存在一些可疑之处:曹操在不能攻克濮阳的情况下因缺乏军食后撤,吕布为何也“引去”并前往乘氏又到山阳?他可以一面防守濮阳,一面派部下到其他地方筹粮。吕布在乘氏“为其县入李进所破”,可见其军战斗力下降较多,这又是为什么?吕布战败后前往山阳,离濮阳就更远了,难道他不怕曹操从鄄城回师攻占该城吗?①濮阳所在的东郡靠近张邈的陈留郡与张杨的河内郡,对吕布而言应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是有其他重要原因,他本来应注重守卫此城的。

如果说该年曹、吕的战斗主要是围绕濮阳展开的,第二年双方的战斗重心已经转到山阳郡、济阴郡,主要围绕巨野、定陶等展开。②这又是为什么呢?吕布在巨野、定陶作战失利后撤往徐州,他为什么不是设法撤到陈留或回到陈留北边的东郡呢?为何张邈跟随吕布离开却让其弟张超带家属留守陈留雍丘呢?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陈琳为袁绍写的《檄州郡文》中给出了一些线索:“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幕府惟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起征,金鼓响震,布众奔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位,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操也。”③这里提到了曹操失利的窘境,又提到袁绍亲自率军出征,并击败吕布,这样才“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任”。战前檄文中可能会夸大敌方的罪恶,或炫耀己方的实力、功绩,但不至于凭空捏造自己未做过的事(这样会使得檄文的可信度大打折扣)。④因此在官渡之战前陈琳虚构袁绍当年出征兖州援助曹操之事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

过去当袁绍下令部下追击吕布时,没人敢于逼近他。这次袁绍如要援助曹操,派其手下将领去也难以胜任,所以会有他亲自出征之举。至于袁军到达东郡的时机,应该是在曹操在濮阳败于吕布之后,这就是《檄州郡文》中所说的“拯其死亡之患”。所以后来才出现吕布、曹操军队都撤离濮阳的情况,因为濮阳应该被袁绍占据了。不仅如此,袁绍还应占据了东郡原来被吕布控制的其他地方,不过范、东阿仍忠于曹操。①

袁绍占领东郡大部,压缩了吕布的战略活动空间,迫使其转到东边的济阴郡、山阳郡,而就此远离了张杨控制的河内郡。②吕布被袁绍等击败后,其军队战斗力下降较大。次年他与曹操作战数次失利,后与陈宫等人东行撤往徐州。P14-16

序言

真相本身具有价值,具有教育意义。历史真相同样如此,具有价值,并具有教育意义。

人们熟知了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三国,那其实是真实与虚构混杂的三国。当代一些关于三国历史的通俗读物,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真实与虚构混杂的三国。这些书的作者为了叙述生动而牺牲了严谨,为了表达新奇而未做到周密,再加上他们的写作并不建立在全面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导致这些书就其价值与教育意义而言并不是无可非议。

真实的三国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真实的三国历史、三国历史的真相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真实的三国人物、三国人物的真相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比如,我们在研究中国战略问题欲从三国时期得到一些启示时,从小说《三国演义》入手固然会有所得,然而这远远比不上从史书《三国志》中所能收获的。

出于对历史人物的尊重,还原历史人物的真相、告诉今人与后人他们真实的言论与事迹是最应该做的。本书在对所涉及的三国人物进行论述的时候,力求不掺杂任何个人好恶因素,不溢美、不隐恶。当与前人结论一致的地方,并不力求标新立异;不当向前人成见妥协的地方,也不企图有所回避。作者以求真为主要目的,当出新则出新,当从旧则从旧。

为探求历史人物的真相,必须全面而审慎地考察所有相关史料(不仅包括正史《三国志》以及《后汉书》、《晋书》,还涉及《资治通鉴》、《华阳国志》等),力求使自己的所有论述都建立在相关史料的基础上。这就使得本书从形式上看是学术的,从内容上看是严谨的。不过,作者也会注意文笔问题,以求使历史著作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本书作者不回避读者可能关心的与特定三国人物相关的诸多问题,也探讨了以往读者未留意但以后或会感兴趣的一些问题。作者还详细论述了一些前人从未论及或深入论及的人物,比如曹操卞夫人、乐进、刘备穆夫人、庞统、程普、黄盖等,并就部分人物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观点,比如对吕布、郭嘉、钟会等就是如此。

对每个三国人物的研究,作者都力求有新的发现,并在本书的写作中,努力将这些新发现以适当的方式阐述出来。总之,读者从本书中应该能读到在其他关于三国史的书中难以读到的内容。

那么,有没有贯穿本书全局的新观点呢?还是有的。比如说人们一般都知道“性格决定命运”,然而就汉末时期的群雄来说,其实还可以说“战略决定命运”,这是本书部分篇章反复揭示出来的一点。至于其他方面的新观点,读者在本书阅读过程中还会有所发现。

就本书所用方法而言,主要是历史学方法,包括史料考证以及历史比较方法等。这些方法对揭示三国历史的真相与三国人物的真相都很有价值。

一部著作既应是用以自我表达的工具,又当是与他人交流的“媒介”。这部书同样如此。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其心目中的三国,这部书则表达了作者心目中的三国——而作者正欲以此与心目中有各种各样三国的读者进行对话。如果能使彼此都从这种对话中获益,作者会感到非常欣慰。

后记

我从小就对三国故事很有兴趣。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处于“阅读饥渴症”的状态中,那时愿意读我所能看到、借到的一切书籍。然而,当时文化大革命才结束不久,在江西的小“山沟”里(父母工作的航空研究所位于景德镇较为偏僻的地方),可看到的书籍并不多——不仅我家如此,小伙伴家中也是如此。记得有一次,母亲从研究所的图书室借来一本繁体字的《三国演义》。尽管书中有些繁体字我不认识,但出于对内容的浓厚兴趣,我还是把这本书很快读完了——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跳读”完了。当时曹操、刘备、关羽、周瑜等英雄人物就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而这些印象会是终生的。

那时在孩子们中流行的还有一套《三国演义》的连环画,我也看过。但老实说,我对《三国演义》连环画并不比对原著兴趣更大。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其中一本连环画是《千里走单骑》,这是讲关羽故事的。

进人大学之后,本来所学专业与三国史乃至历史没有直接关系,但我当时已经对历史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尤其集中在中国近代史与三国史上。我先是买了一本缪钺编注的《三国志选》(这本书至今还摆放在我家中的书架上,但已经很少翻阅),后来终于下决心买了一套五册的中华书局繁体字标点本《三国志》。记得书后的标价原来是2.75元,但是被贴上了9.75元的新标签。我买书时对此还有些不满,曾与厦门市中山路新华书店的店员理论一番(那时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并不算多)。现在看来,9.75元还是很低的价格了,后来《三国志》的价格又翻了几番。这套书一直伴随着我,从厦门到石家庄,再到北京,而后又回到厦门,前段时间随我离开那里。我后来写三国史论文、著作依据的《三国志》,还是这套购于20年前的绿皮书——这可以说是我的“绿宝书”。

当时我常朗读《三国志》,尤其喜欢高声诵读的是其中的《先主传》与《诸葛亮传》。刘备“折而不挠,终不为下”(陈寿评)以及“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习凿齿评)等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而陈寿对诸葛亮的成段论述也是我诵读再三的——至今我还能背诵下来。

到了在北京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的专业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方向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但是我仍然保持着对三国史的兴趣。那时就想写一篇关于钟会的文章,并有了初步的构思。在那三年中,我与同班同学山西人老郭有时会谈论三国历史,他比较常看的书有《史记》、《三国志》、《曾文正公日记》等。我在研究近代经济史、金融史之余也会翻阅《三国志》,并会与他交流阅读中的一些心得,主要是对三国人物的品评。

博士毕业后,有一段时间我的研究兴趣有些杂乱。后来一位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同学联系我与老郭参加电影《赤壁》剧组在北京召开的一次有关赤壁之战军事问题的讨论会。我在会上发言了,并与一位与会的博士生就赤壁之战的一则史实辩论起来(当时我信心充足,七年多后再思索当时的论点仍认为它站得住脚)。这次会议坚定了我写有关三国史文章的决心。那时正是易中天《品三国》大为流行的时候,老郭对我说三国史研究前人做得太多,现在易中天讲的三国又这么流行,三国史领域已经很难再进行学术创新了。然而,我对他的观点并不赞同,并且把这视为一种挑战——我就想试试能否在三国史研究中有所创新。

我来厦门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之初,所选研究方向仍然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但是,当时我的研究资料多数留在北京,未托运到厦门来(因为资料很多、运费不低,且我刚来厦门做博士后的时候还想尽快回北京工作)。这时开展近代经济史研究,因为手头资料有限总有些提不起兴趣来。但我从北京来厦门之初,就带着我以前买的整套《三国志》——而三国史研究是不需要查档案或翻阅近代报刊的,可以说在资料方面比较易于准备齐全。这时我想先完成那篇构思已久的关于钟会的学术论文,而后再写数篇三国史的文章就回到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去。但是,写这几篇文章所要翻阅的资料与写一本关于三国史的著作没有多大区别。我在查阅相关史料与近人关于三国史的论著后,想写的文章就不止几篇而已了。截至目前,我已经写了数十篇文章,与此同时还完成一部书稿。与同类出版物比较起来,我用的心血应会更多,并且我希望读者在阅读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有时为了写这部书稿,我需要工作到深夜周围住家的灯光都熄灭的时候;有时为了一个史实的考订、一个细节的核实,我会查阅不少著作、论文;有时为了解决面对的疑难问题,我还要打电话甚至长途电话向其他师友请教。书中所有章节,修改都不止五六遍,甚至有达到十遍以上的。这些都是本人努力的一部分。

我对三国史的研究,用力最多的领域是军事史、战略史,其次是政治史,再次是思想史。本书对三国人物的论述,主要是建立在对三国军事史、政治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至于三国思想史、学术史的研究工作,我已专门写另一部著作加以总结。

这部书,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并是我几年博士后岁月以及教师生涯的主要纪念之一。这部书,也可说是我用手中笔写下对那一英雄时代中众多英雄人物的致意与纪念。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本书完全“无瑕”。任何一部书正如任何一个作者一样,都会有其局限性。

从写第一篇关于钟会的文章起,至今已经七年多过去了。七年多来的一些往事,仍然历历在目。窗外的景物已有很大变化,毕竟这不算短的七年多已经过去了。

感谢史卫教授审阅本书部分书稿,并提出宝贵修改意见;同时感谢曾帮我编发三国史研究论文的各位学术期刊编辑;也感谢冯静博士为本书出版所提供的重要帮助。

在此我尤其应感谢妻子王洪芳女士的一贯支持,她始终关注本书的写作与出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国人物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榕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45647
开本 16开
页数 3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2014029536
中图分类号 K820.26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0:3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