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五智喇嘛弥伴传奇
内容
编辑推荐

《五智喇嘛弥伴传奇》是一本长篇小说,为20世纪初伟大女性旅行家、藏学家大卫·尼尔与其义子云丹嘉措所合著,内容述说五智喇嘛弥伴大师的转世故事,小说洋溢着浓郁的雪域高原宗教、习俗等风情。

同时本书反映了西藏文化,可为世人更好得观察西藏提供助力。

内容推荐

云丹嘉措著的《五智喇嘛弥伴传奇》可以成为“佛经变文”,是藏地风情之通俗读本,通过一对藏族青年曲折的恋爱故事,向读者展现了20世纪初西藏及青海藏族地区的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描述了绮丽的高原风光和神秘的宗教活动,揭示了藏族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深刻影响。

主人公弥伴出生时的各种“瑞兆”以及后来围绕他出现的种种“异象”,预示他是一位不同凡响的奇人。他从小受隐土点化,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悲天悯人的“利他”种子,幻想着寻找那“人人友爱之乡”。及至他见到富商丹津的独生女——仙女般的卓玛姑娘后,又产生了强烈的爱情,双双在佛菩萨像前庄严地订下终身。

从此,入世与出世、灵性与人性的矛盾;中突,贯穿他整个人生旅程,把他推上更加波澜壮阔、充满戏剧性的人生舞台,历尽人世沧桑。而当他人欲再次战胜灵性,决心去拉萨和心上人卓玛了却夙愿时,一种神秘的力量阴差阳错地把他带上了鄂戎寺法台的宝座。

目录

出版说明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附录 介绍两位藏事专家

试读章节

那是个充满瑞兆的时辰。东方还未发白,霞光却洒满林间。林边是他父母的简陋茅屋。屋顶上落了一对金冠鸟。按季节,尚不是它们应该出现的时候。天已久旱,草木枯干,草食动物饥渴难耐。竟在太阳当空的当儿,突降甘霖,大地得以滋润。一只雄壮的豹从窗外窥视着。它庄严而驯顺,毫无怕人的样子。窗内,婴儿就要呱呱坠地了。临产的母亲听到不知是谁弹奏的歌曲,围绕在她的耳际。

父亲是一位村长,名彭错,现在得到的是第三个儿子。他看见这些征兆.喜不自胜,更陶醉在对前途的希望之中。

他忖度着:这样落地的孩子一定不是平常的孩子,准是哪位得道喇嘛的转世;因为悲悯世人无知,才重新降生在人间,以便继续化度,使人脱离苦海。

然而为什么选择他们夫妇做父母呢?他一时想不出答案。可是,天长日久他便发现在自己身上有些品德是原来被忽略了的。不到一月的工夫,他终于想通了他被喇嘛选作父亲是大有道理的。

他的太太章珀尔听他说及儿子的神异,并无夸张的心理,她自己做梦也是不会反驳丈夫的。实际上,颇有声望的转世喇嘛(化身或呼图克图)(译注:呼图克图为蒙古语“圣者”之意,不过帝制时代有时用作封号)连达赖、班禅在内,不是也有降生在贫寒之家的吗?

那么,这个拼命地吮她的乳的小孩是个呼图克图当然没有疑义了。这对于她没有什么稀奇,只不过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希望罢了。那就是将来家计富裕,惠及亲属,受人崇敬,被人羡慕的一种希望。

这对充满喜乐的父母的一些朋友、邻居,不久竞公开宣布:小孩实在是个呼图克图,而且指出他的前身的名字。当然,老实说,形成这种看法,胜利中的父亲是起了微妙的作用的。

他们指出来的名字,是一位大人物,即故去不久的弥伴大师第十七世。弥伴第一世,数百年前在埃弗尔士峰(即珠穆朗玛峰——编者)角牟罔卡雪山苦修,以神通著称。以后继续转世,受人崇敬,至第十七世而大享世福。他是法轮寺以及四个小寺的寺主,掌有百姓众多的庙产,生活极为豪华。这位十八世待位小喇嘛,凭借上一辈的余荫,将会更有财富、更有势力无疑。

到了给孩子命名的时候,父亲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弥伴”,意即“不败”、“不可摧毁”,以溯本源,且兆将来。

问卦于两位卜者,卜者亦异口同声,说是名字全与卦象相合。

辍莫村的一对村夫村妇,就这样悬想他们的儿子将来的命运。

尽管作出这样的判断,弥伴仍和旁的小孩一样成长起来。先爬行,后学步,蹀躞于箱子垫子之间。(藏俗,箱子垫子即是座位,不用椅凳)。

无人教他说话。因为西藏没有教小孩说话的风俗。他们以为,人的说话,有如牛鸣犬吠,各以其类,自然而能。试看一切藏民小孩,不都是不经人教而会说藏话吗?不过藏孩比别的孩子说话较晚,也是事实。弥伴两岁的时候,还只是会哭。他哭叫起来,声音嘹亮,证明体质特别强壮,足使父母放心:只是喊些什么,则不管怎样解释,也无半点流利藏语的痕迹。

法轮寺的当局寻觅寺主弥伴第十八辈转世活佛的时候,即在小孩弥伴i岁的那年。消息传播开来,有如燎原之火,远近皆知。彭错为了预备觅佛使者的来临,把可以证明他的孩子就是那位呼图克图的转世的一切征兆,搜集得无一遗漏,解释得天衣无缝。

此外,他还请了他所崇奉的教派中的两位喇嘛念经,还祈求他的族中保护神、章珀尔族中的保护神,以及当地的山神土地,多加保佑。为了万无一失,又请了一位巫术师,作法念咒,以便得到一切神仙鬼怪的灵庇,至少也要他们不致故意为难。每一次法事,除了主事者外,都另有数名学徒参加。

杀一牛一豕,用各种方法,以饷喇嘛和巫术师。另以豕一头、鸡数只,作为巫术师作法时的牺牲。

母亲打发两个孩子至邻右农家找来一些鸡蛋,亲手制一盆“汉人羹”(即汤面条——编者),并做酒醴,以备大量醮奠之用。

到了预定的那天,本波教的巫术师(佛教输入以前之教)在天不亮的时候就来在门前树下作法。过了不久,两个喇嘛跟着徒弟也从山上寺庙降临,出现于村旁山坡。在他们前面,三个徒弟吹着人腿骨的号(可以真是人腿骨,也可以是模仿其形的铜器),使人知道他们到了。

P1-3

序言

本书据人类学家、藏学家李安宅教授(1900--1985)20世纪40年代初连载于南京《国防月刊》的汉译版校编出版。原书有法、英、德等多种文本,未见藏文版,李氏据英文版移译。译文发表时,书名为《五智喇嘛弥伴传》,副题《西藏社会宗教言情小说》字样。

关于本书作者,据李氏的一些文章介绍和编者所掌握的材料看,实为国际知名的法国藏学家大卫·尼尔女士(1868--1969)及其义子云丹嘉措(1899--1955)二人。李氏汉译文发表时,仅署庸顿,盖有深义,兹从其论,不作更改。

限于当时条件,译文排印质量极差,错讹夺误,所在多有,个别段落几至无法辨读,校编时一一作了修正。同时,把繁体字改为规范简化字;部分专词、术语,采用目前通行译法。除以上诸端外,未作别的改动。

本书著译者均为严肃的治学大家,著译目的,在于用通俗文艺形式,向世人不存偏见地介绍“神秘的西藏”及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其用心良苦,自不待言。然而,时过境迁,今天读者见到的西藏已和书中描写的西藏迥异;同时,因世界观的局限,书中难免瑕瑜互见。这些,读者自会慎其去取的。今天出版此书,仅仅在于向广大的读者推荐一部曾经产生过广泛影响而又被人们忘记的现代文学作品,作为读者认识解放前的西藏社会及藏族传统文化的参考材料。如果读者能从中受到某种启示从而增加对藏族文化的兴趣,则为编者初衷所系。

后记

跋:李安宅先生翻译本《五智喇嘛弥伴传奇》

《五智喇嘛弥伴传奇》是一本“奇书”。之所以说是“奇书”,在于是书为20世纪初一位闯入西藏的奇女子——欧洲旅行家、藏学家大卫·尼尔,与其义子云丹嘉措(藏族)所合著,此为一奇;是书内容,为述说五智喇嘛弥伴大师的“转世”故事,洋溢着浓郁的雪域高原宗教、习俗等风情,是为二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地、国外均对于西藏了解不够深入的情况下,有这部反映西藏文化的小书,在西方世界及内地流传,可为世人观察西藏社会之一助,是为三奇。

大卫·尼尔(Alexandra David-N6el,1868--1969)是一位出色的旅行家。她出生于法国巴黎的郊区圣曼德,6岁时举家迁至布鲁塞尔,年青时代在法国学习印度梵文,并在巴黎最高神智学会接触到西藏的翻译经典,决意成为一名东方学家。1890年,她前往印度,后来一度到过越南。并在1911年第二次前往印度、锡金。在1914—1916年,她在锡金洞穴修习,收养了锡金人、喇嘛云丹嘉措(Sikkimese monk Aphur Yongden,1899一1955)。1923一1924年,大卫·尼尔曾与其云丹嘉措前往拉萨朝圣,这次旅行的游记《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2002年已经在大陆翻译出版。大卫·尼尔在四川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抗战时期,欧洲邮寄中断,她滞居于康定、成都等地,生活极为艰难。李安宅先生、任乃强先生等闻讯后,发动学术界解囊相助,使她得以安心于研究工作。她多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仍然感动不已。大卫·尼尔的义子云丹嘉措,8岁时前往西藏学习佛法,14岁起,跟随尼尔走遍亚非欧三大洲,与其生活40年。1929年,成为法国公民。

是书原有法、德、英等多种文字的版本,未见藏文本,或许最初系大卫·尼尔用法文写成。汉译版于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胜利后,由我国著名藏学家李安宅先生(1900一1985)根据英文进行翻译,以《五智喇嘛弥伴传奇》为书名,以“西藏宗教社会言情小说”为类型,以“喇嘛庸顿”为原著,从1947年开始连载于南京《国防月刊》,次年连载完毕。1992年,中国藏学出版社根据此连载版本,进行整理和校勘,以《五智喇嘛弥伴传奇·西藏社会风情小说》为题,予以出版。此次出版时,编者为了使题文内容更加应对,将原副标题“西藏社会宗教言情小说”改为“西藏社会风情小说”。

这部奇书,其本质,按照李安宅先生翻译时给予的副标题,是“西藏宗教社会言情小说”。可见,在李安宅的眼中,是书定性很清楚;一,是书是小说,属于作者的文艺创作,非历史事实;二,是书主要以西藏社会风情为背景,或者说以西藏社会宗教为背景,展开故事,故事要深刻,必须要凭借历史。这正是本书的奇特之处,它以小说的笔法,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雪域高原的传奇故事,“通过叙述化的办法将藏传佛教的教理点滴地分散在全书里面,使读者在不自觉中获得了对许多奥义的理解”,因此,更像是“一篇佛经变文”。全书内容虽然包含了很多西藏社会风情,但就作者的初衷而言,实则更重要的是讲述西藏宗教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李安宅的副标题颇为贴切。

这部奇书讲述了一个藏区高僧成长的曲折故事。故事的开篇,从一个伴着种种灵异、“瑞兆”降生的婴儿讲起,以爱情、宗教两条线索贯穿始终。在民众普信佛教的雪域高原,新生小孩的父亲认为“这样落地的孩子一定不是平凡的孩子,准是哪位得道喇嘛的转世”,他慈祥的母亲也一直坚信这一点。

这个新生小孩被取名为“弥伴”,寓意为“不可摧毁”,遗憾的是在他三岁那年,附近的法轮寺寻访转世活佛时,并没有选中他。弥伴的父亲因此有些失望,而小弥伴的一些异常举动,让他担心又惊喜,最后决定将有“异象”的弥伴送到他的堂兄——占卜师希若那里学习占卜。弥伴命运就这样被父亲、占卜师以及后来的土官掌控,他只能被动接受这一切,无法做自己命运的掌控人,尺管他常常会感到厌烦。

……

其二,叙述了一个习俗独特的藏族社会。

如藏区的婚姻习俗。为了确保家族财产和地位的稳固,藏人多有特殊家庭,即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以后者而闻名,被该文化圈外者命名为“共妻”习俗。如弥伴的父亲彭错,因为家中遭遇不幸,不具备另娶的经济实力,便娶了自己儿子的妻子,并生下弥伴;拉萨大商人丹津的母亲,便是兄弟三人共同的妻子。在弥伴求亲希望迎娶卓玛时,丹津起初觉得为难,但在和妻子商量之后,为了不让弥伴富有的财产落入他们之手,并借此增加自己家族的财力,提出让弥伴和他的兄长多佳共同迎娶卓玛。

是书大量展示了藏区民众的日常饮食、居住、生活习俗和礼仪礼节等。通过对土官家的饮食、房间及土官家人如何歇息的介绍,展示了一个藏族家庭的起居饮食。作为藏人主食的糌粑,在书中多次被提及;主要的交通工具骡马,更是在书中随处可见。藏人重视理解,喜爱礼物这一特点,也在书中有所体现。弥伴自湟源返回拉萨时,向大商人丹津赠送4匹骏马;丹津表现得分外高兴,并开始幻想着当他向别人展示自己的骏马,并炫耀这是朋友赠送的礼物的时候,自己该是何等的得意和满足。

其三,展示了一个多元宗教的藏族社会。

藏人几乎人人信仰藏传佛教,但同时他们又保留着对原始宗教——苯教的信仰。苯教,是藏族地区的本土宗教,在当地具有深厚的信仰土壤。如土官太太和他的喇嘛跟随大瑜伽师修炼密法,卓玛在甘丹寺起誓时,要对自己的神灵信仰——本尊起誓。佛教是禁止杀生的,但苯教却不反对杀生。弥伴的父亲彭错就请了巫者屠宰牲畜,以求保护神的庇护。对佛教本身的信仰也是多元的,藏传佛教的众多派别,如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和噶当派等并存,格鲁派即黄教,是不可以娶妻生子的,但宁玛派(红教)确是可以的。弥伴的父亲在将他送往占卜师家学习占卜前,在谋划弥伴及家族未来时,其中一个考虑因素便是这一派是可以娶妻生子的。

是书还展示了在神秘的雪域高原发生的文化交融和碰撞。弥伴在湟源经商时,接触了宣扬耶稣基督的西人,奉行一夫多妻的汉人。弥伴对汉人一夫多妻的思想和习俗认可的,当一名汉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田产,向耶稣基督寻求帮助,而传播福音的西人却要求他要赶走自己的二太太和三太太时,弥伴认为这样做简直就是恶魔。而弥伴自身在拉萨无法接受商人丹津的建议,与他的兄长多佳共同拥有卓玛为妻,他表示他多半是受了汉人思想的影响。

全书涉及的藏人生活面相众多,除了以上所及,还包括藏人的人生价值观,或者说宗教观。土官太太不惜花费钱财而要修习密法,无论是佛教还是苯教的大师.所有的喇嘛僧侣都能得到人民的尊重;贵族与商人,以及商人与商人之间的利益集团及其维系等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述及。

“西藏”,尤其是藏传佛教,长期被冠以“神秘”二字,除了地域的因素外,其独特的传统文化是主要原因。藏传佛教的很多书籍,往往让人觉得晦涩难懂,而本书则以通俗化的语言,将宗教教义贯穿于曲折的爱情故事中,并藉此介绍了西藏社会的众多面相。即可以称为“佛经变文”,也可以说是藏地风情之通俗读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五智喇嘛弥伴传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云丹嘉措
译者 李安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藏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37125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2014208456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