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四书(阅读无障碍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李长荪译注的《四书》原文以权威版本为底本,采用的是“注、译、读”三段式写法。在“注释”中,力求准确,尽可能简洁,注而不考。在“译文”中力争直译,尽可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忠实地表达原作思想。唯有在意译也许更合理时则采用意译。并作出说明(如“止于至善”译为“追求至善”“心志”译为“意志”);还有就是,当无论怎样译都无法表述原文,不如原文时,则原文照抄。“今读”是本书的主体,是对“四书”的理解。

内容推荐

“四书”乃中华国学之经典。两千多年来多少博学鸿儒为之皓首穷经,而自己读“四书”,不过仅就字面上读到点皮毛而已!根本不敢妄言有何“心得”。李长荪译注的《四书》原文以权威版本为底本,采用的是“注、译、读”三段式写法。在“注释”中,力求准确,尽可能简洁,注而不考。在“译文”中力争直译,尽可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忠实地表达原作思想。“今读”是本书的主体,是对“四书”的理解。

目录

大学

论语

 一 学而

 二 为政

 三 八佾

 四 里仁

 五 公冶长

 六 雍也

 七 述而

 八 泰伯

 九 子罕

 十 乡党

 十一 先进

 十二 颜渊

 十三 子路

 十四 宪问

 十五 卫灵公

 十六 季氏

 十七 阳货

 十八 微子

 十九 子张

 二十 尧曰

中庸

孟子

 一 梁惠王上

 二 梁惠王下

 三 公孙丑上

 四 公孙丑下

 五 滕文公上

 六 滕文公下

 七 离娄上

 八 离娄下

 九 万章上

 十 万章下

 十一 告子上

 十二 告子下

 十三 尽心上

 十四 尽心下

后记

试读章节

公孙丑请教孟子说:“先生如果担任齐国的卿相,可以实行自己的主张,建立霸业或王业,也不足为奇。如此,你不动心吗?”

孟子说:“不,我四十岁就不动心了。”

公孙丑说:“这么看来,先生就远远超过孟贲了。”

孟子说:“这个不难,告子比我更早就做到了不动心。”

公孙丑说:“不动心有方法吗?

孟子说:“有。北宫黝这样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退缩,眼睛被戳不逃避;他觉得受到一点小挫折,就像在公共场所被人鞭打一样;既不受平凡小民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把刺杀大国君主看成刺杀平凡小民一样;毫不畏惧诸侯,听到斥骂一定反击。孟贲这样培养勇气,他说:‘对待不能战胜的,就像对待足以战胜的一样;如果要先衡量敌得过才发起攻击,考虑可以胜才交战,那是畏惧众多军兵的人。我怎能做到必胜呢?不过是无所畏惧罢了。’孟贲的作风像曾子,北宫黝的作风像子夏。这两个人的勇气,不知道谁比较杰出,但是孟贲把握了要领。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爱好勇敢吗?我曾经听孔子谈过大勇的作风;反省自己觉得理屈,即使面对平凡小民,我怎能不害怕呢?反省自己觉得理直,即使面对千人万人,我也敢向前冲去。’孟贲保持勇气的方法,不如曾子的那么扼要。”

公孙丑说:“请问,先生的不动心与告子的不动心,可以讲来听听吗?”

(孟子说:)“告子说过:‘言论上有所不通,不求助于思想;思想上有所不通,不必求助于意气。’思想上有所不通,不求助于意气,是可以的。言论上有所不通,不求助于思想,是不可以的。意志是意气的统帅,意气充满体内。意志关注哪里,意气就通向哪里。所以说,‘要持守意志,不要妄动意气。’”

(公孙丑说:)“既然说‘意志关注哪里,意气就通向哪里’,却又说‘要持守意志,不要妄动意气’,这是为什么?”

(孟子说:)“意志专一就能激发意气,意气专一也能强化意志。譬如跌倒与奔跑,都是意气的运动,反过来却会影响意志。”

今读

此段文字的逻辑结构相当复杂,讨论的问题非常深奥,什么是不动心?怎样才能不动心?勇与不动心有什么关系?意气与意志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关系?形而上的意味极浓!“什么是意志?”一般而言意志是一种具有明确指向的欲望,在此“意志”应解读为“信仰”。按此“不动心”可直译为“不改变自己的信仰”,事实上“意志”就是具有某种鲜明指向的信仰,因此“不动心”通俗地说就是具有坚强的信仰意志。不屈从外界因素的干扰,在诱惑面前不动摇。

再看勇与不动心有什么关系?一个人要做到“不动心”除了有坚定的信仰意志之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捍卫自己信仰意志的能量,这就是“勇”。一个有坚定信仰的人,必然勇敢,勇于挑战,勇于面对挑战,否则“不动心”就是空话。

最后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意志”与意气并不是一回事,“意志”是立足于理性的信仰,而意气则完全是一种非理性的感性意识,意志是稳定的,而意气往往是一时冲动,再值得一提的是:“勇”若附丽于仁、义的信仰意志,“勇”则是一种极优良的心理素质;若勇与意气、暴气混合为恶势力卖命,则是一种祸害,不仅害人而且害己!故君子当“持其志,无暴其气”这就是勇的二重性。P434-436

序言

《四书》,又称《四子书》,即《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的合称,是由南宋时期大思想家朱熹所定,《四书》有朱子章句、集注。《四书》中的《论语》一书是孔子的言论,《孟子》一书为孟轲的议论,《大学》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而《中庸》则被认为是孔子之孙孔伋(字子思)所作,《四书》自问世以来,一直成为读书人考试的内容,影响非常广泛。

《四书》,在我社已经出版了多种版本形式,广受读者喜欢。为了让读者在较短时间里透过深邃的历史时空,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人的心灵相接,我们对《四书》进行了注音,释义,翻译,并对章句进行了解读,以期具有一般语文水平的人在学习古代典籍过程中,减少一些阅读理解上的障碍。

后记

绝非自谦,笔者必须诚实地告诉诸位读者,解读《四书》实是不自量力!“四书”乃中华国学之经典。两千多年来多少博学鸿儒为之皓首穷经,而自己读“四书”,不过仅就字面上读到点皮毛而已!根本不敢妄言有何“心得”。

每日家事劳作,晚上读点圣贤之书怡然自乐,目睹今日学界之现状,总觉憋得慌,想说几句真话,一吐为快。于是乎有此注释,正因为如此,我既不能进入什么“淡定”的境界,更没有什么崇高的“担当”,仅实话实说而已。

我坚信,无论什么书都不能将其当作“圣经”来读,而只应将它作为“历史”来读。因为任何书当它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它已经是历史。“四书”当然也莫能外。“四书”的核心哲学理念是“中庸”,故我们读“四书”时也必须抱中庸的态度,“允执其中”切忌执其一端,否则,一百年捧上九天,一百年打入地狱的悲剧又将会降落到“四书”身上。

对自己的作品实在没有什么值得介绍的。无论是谁的作品,最好的评论员是读者,最权威的审判员是历史;历史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著作都不可能有“历史”,更何况当下这个极端浮躁的年代。

唯一需要告诉读者的是,拙著采用的是“注、译、读”三段式写法。在“注释”中,我力求准确,尽可能简洁,注而不考。在“译文”中我力争直译,尽可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忠实地表达原作思想。唯有在意译也许更合理时则采用意译。并作出说明(如“止于至善”译为“追求至善”“心志”译为“意志”);还有就是,当无论怎样译都无法表述原文,不如原文时,则原文照抄。“今读”是本书的主体,是我对“四书”的肤浅理解。因为我是西学出身,在“今读”中往往难免会用西方观念来解读东方故事,从而导致不伦不类!对此唯有请读者谅解。“注和译”是给初读“四书”的学生朋友们看的,而“今读”是供已熟悉“四书”的朋友们评说。我期望能抛砖引玉,获得大家的指教。

关于《四书》的编排也许需要加以说明。“四书”传统的编排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我以为无论是从成书的时间顺序,还是从“四书”内在的逻辑结构而言,其顺序应该是《大学》《论语》《中庸》《孟子》恰似当年“孔子学院”儒学专业的伦理学、政治哲学教材。

最后,必须特别向刘富轩先生、刘万文先生致谢。拙著全部的“注释”曾请富轩先生修正,全书的文字曾请万文先生打印。

李长荪

壬辰清明于山东郓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四书(阅读无障碍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802572
开本 32开
页数 7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45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72
CIP核字 2013307228
中图分类号 B212.1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09
149
3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8: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