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贪腐史鉴--二十四史上的那些贪官们
内容
编辑推荐

贪腐现象自古有之,这大概已成通识。但茫茫史海,浩浩典籍,坏人坏事层出不穷。真要查出第一个作为坏人的贪官污吏,和第一件作为坏事的贪腐行为,这也并非易事。严肃起来,也要成立个专案组,抽调史学家、法学家共同进驻,联手缉查才行。

《贪腐史鉴--二十四史上的那些贪官们》是一部专涉贪腐主题的历史人物随笔,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出版的一部收录人物最全的历代贪官类传。全书从从先秦到明朝二十四史中搜缉出259名涉身贪腐的历史人物,以正史为依据,并佐以历朝历代各种相关的史书典籍。作者王旭力求内容考据严谨,史料详实丰富,叙事精彩凝炼,文字流畅风趣并适当征引史籍,在努力发掘史实和观点新意的同时,也巧妙地保留了一些对于古代典籍原汁原味的阅读感受。

内容推荐

《贪腐史鉴--二十四史上的那些贪官们》是一部专涉贪腐主题的历史人物随笔,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出版的一部收录人物最全的历代贪官评传。书中自二十四史挖出两百多名涉身贪腐的历史人物,大多位列公卿或身居要滓,都曾是史上“老虎”级的重磅贪官。作者王旭坚持以正史为依据,佐以数百种历代珍存的史书典籍,史料翔实,内容出新,叙事凝练,文字风趣,同时尽量保留古籍蕴含的丰富“养分”和“原汁原味”的阅读感受。该书内容在集结前曾作为报纸专栏文章连载近三年,得到几十万名读者和有关专家学者好评。

目录

序篇 远古就有“那些事”

先秦

 羊舌鲋:首条“贪鱼”落法网

 伯嚭:贪以误国一“歪梁”

 季斯:声色犬马败国运

 智瑶:身死地分由贪愎

 后胜:饱食秦赂做“齐奸”

 郭开:小人为祸覆万军

秦汉

 李斯:贪权恋禄留污点

 赵高:人心不足蛇吞象

 徐福:烟涛微茫“第一逃”

 邓通:占尽铜山铸遗恨

 田蚡:外戚得志更猖狂

 主父偃:“倒行暴施”作格言

 张汤:渎法弄权如儿戏

 王温舒:以贪养酷黑老大

 杜周:酷吏传家财“巨万”

 田延年:失足犹念保“名节”

 石显:“中人”变诈再逞威

 淳于长:枉凭裙带系浮华

 董贤:分桃断袖误江山

 窦宪:瑕足掩瑜枉勒功

 梁冀:跋扈将军富比国

 单超:宦官五侯领头狼

 四横:权阉乱朝四灾星

 侯览:祸兴党锢害廉直

 王甫:贪虐备极迎恶报

 张让:陪侍昏君为腐恶

 赵忠:瞒上欺下“父母官”

 董卓:趁火打劫逞邪志

 袁术:四世三公孳淫侈

三国两晋

 许攸:才茂德衰“危险品”

 曹爽:不堪其任祸临身

 黄皓:竖刁再世蜀汉亡

 石崇:洛阳斗富炫豪奢

 王戎:贪财尸位负清名

 王敦:蜂目豺声怀不仁

 王述:“足当自止”罪难辞

 谢石:淝水难涤墨蠹名

 王国宝:不修廉隅难苟全

 司马道子:酒色王爷断晋祚

 桓玄:“世载凶德”官二代

 殷仲文:“叨昧伪封”马屁精

南北朝

 王镇恶:因贪毁信断前程

 庾炳之:雁过拔毛遭众叛

 颜师伯:专打主上“爱好”牌

 戴法兴:“寒人”权重更须防

 吴喜:贪人蒙陷难喊冤

 阮佃夫:权归近狎必滋腐

 茹法亮:四方饷遗年百万

 綦母珍之:巧谄淫主饱私欲

 刘悛:捐效浮财作护身

 曹虎:一生戎马为私利

 邓元起:“五九”现象古有之

 萧宏:腐败无能集一身

 朱异:谄黩乱政祸萧梁

 侯安都:倚功裒敛难善终

 蔡景历:“改了再犯”污点多

 陈方泰:混世魔王频复出

 江总:隔江犹唱后庭花

 公孙轨:道貌岸然官匪头

 元禧:教化古来非万能

 赵脩:落马牵出罪己诏

 元脩义:唯专货贿志益昏

 元晖:少为“饿虎”老更贪

 刘腾:戮相废后据天下

 元叉:“志欲无限”才术浅

 元琛:为逐华侈投权宦

 元雍:殉身朽政难塞责

 李崇:官商贩肆敛巨财

 孙腾:居功专恣志骄盈

 高隆之:律人容易律己难

 司马子如:变形自如混官场

 尉景:“痛说家史”躲制裁

 和士开:城狐社鼠惯奸谄

 祖珽:荣华歌笑尽成空

 冯子琮:假便选曹择快婿

 段孝言:非贿则旧定铨擢

 高阿那肱:卖完官爵卖昏君

 宇文护:福威在己昵群小

隋唐

 刘昉:立隋之功缘奸谋

 郑译:“相龙高手”由贪败

 杨素:英才堕腐有“余悲”

 宇文述:柔颜悦主势倾朝

 裴蕴:素怀奸险附淫暴

 虞世基:两朝昏主吹鼓手

 宇文化及:贪冒窃国把命赔

 封伦:揣险投唐得“缪”谥

 许敬宗:篡改国史出己私

 李义府:温恭其表笑藏刀

 李元婴:滕王高阁警后人

 来俊臣:请君入瓮终及己

 薛怀义:恃宠得权益骄倨

 张易之:弟兄同“幸”势焰昌

 武三思:钩探隐微谋篡逆

 宗楚客:“潜通猃狁”酿边患

 宋之问:自榜孤直遗笑柄

 崔湜:三登宰辅满门赃

 李林甫:遗毒千年“马料论”

 王鉷:残人害物招嗟怨

 杨国忠:恃宠祸国死马嵬

 高力士:逆宦当朝群佞昌

 鱼朝恩:宦官养子亦“拼爹”

 元载:昵狎权宦引贪猥

 王缙:贪渎欺世假佛徒

 陈少游:攫财事败死羞悸

 窦参:起自“门荫”败由骄

 裴延龄:剥下附上充政绩

 王伾:贪者难当革新任

 李锜:暴踞藩垣终僭叛

 王锷:一生狡算获奸名

 王播:随势浮沉附权宦

 郑注:甘露之败肇祸人

 仇士良:太监“宗师”蛊晚唐

五代十国

 赵岩:自负勋戚终罹祸

 段凝:赃贿得官欺两朝

 赵在礼:苛剥百姓奉权豪

 杜重威:卖国叛义“缩头将”

 苏逢吉:贪诈无行窃高位

 王峻:“优容”之下倍骄横

 冯延巳:交结“五鬼”乱南唐

 石守信:释去兵权做贪官

 王全斌:集体腐败“领头羊”

 王仁赡:恣吏为贪再遭贬

 赵普:“半部论语”作虎皮

 曹翰:屠城掠财得诅咒

 王钦若:奸邪险伪称“瘿相”

 丁谓:“溜须”遂有“鹤相”名

 夏竦:挟私害贤毁新政

 蔡京:“六贼”之首逞狡谋

 蔡攸:“不减乃父”败国臣

 王黼:“多智善佞”为患深

 朱勔:暴兴酷役虐东南

 童贯:“媪相”稔祸罪难偿

 梁师成:“隐相”窃权国人愤

 高俅:躐跻显位坏军政

 张俊:“铁脸”太尉遭挞啐

 秦桧:老奸千载难翻案

 王继先:怙势奸法冠群佞

 韩侂胄:斥廉纵贪启祸端

 苏师旦:招权纳贿酿国耻

 陈自强:附阿充位老益贪

 史弥远:一世奸雄畏歌讽

 梁成大:堂庑列赃不为耻

 李知孝:助恶为凶同遭谴

 丁大全:蓝面贼心“不吠犬”

 贾似道:“湖上平章”罪千秋

辽、夏、金、元

 耶律麻答:贪残酷虐失中土

 耶律乙辛:《十香》冤案陷中宫

 张孝杰:百万黄金筑相门

 萧奉先:“戚里庸才”善“宫斗”

 察哥:少壮英雄晚败节

 任得敬:胁主分国启恶端

 徒单恭:贪敛得名“金总管”

 徒单贞:屡受责罚贪不改

 完颜文:昏君明主概“通吃”

 纥石烈执中:累过不悛蠹四朝

 奥都剌合蛮:奸商夺政害民生

 阿合马:肆行苛政益贪横

 卢世荣:“疾足之犬”难久宠

 桑哥:钻膏剔髓榨苍生

 铁木迭儿:奸贪怙恃“贵人”宠

 燕铁木儿:腐恶荒淫溺血毙

 伯颜:可怜权盛令智昏

 哈麻:亵幸之臣藏恶深

 搠思监:无计匡时唯祸世

 朴不花:腐蛀于内蠹元廷

 胡惟庸:偾辕末相著奸名

 蓝玉:骄蹇自恣祸由生

 纪纲:锦衣“贪狗”也遭“烹”

 刘观:屡获优容坏朝风

 王振:谄主作奸启阉患

 石亨:居功“夺门”斗邪狠

 徐有贞:“欲图”之罪反及己

 汪直:挟威西厂倾天下

 尚铭:独专东厂诈赃财

 梁芳:贪黩谀佞为内鬼

 万安:“万岁阁老”唯混世

 刘吉:屡弹不倒“刘棉花”

 李广:“黄米白米”掩赃私

 刘瑾:窃权急贿颛天下

 焦芳:卖节渎政充阉党

 刘宇:鄙夫恋位终遭弃

 张彩:作秀掩奸成“新秀”

 钱宁:锦衣新佞诱昏君

 江彬:冒功黩武更夺宠

 郭勋:沽恩“礼议”行奸慝

 仇鸾:功无寸尺唯贪戾

 陆炳:折节朝士难掩恶

 赵文华:奸贪事败扪腹死

 鄢懋卿:谪贬海瑞天下讥

 严嵩:贪贿之巨实旷古

 严世蕃:凭席父势号“东楼”

 胡宗宪:诈术奸谋难久倚

 张居正:偏恣贪敛玷丰功

 冯保:矫诏擅权充“内相”

 张鲸:东宫旧阉作威福

 陈奉:剥下欺上激民变

 梁永:劫财盗墓奉昏君

 魏忠贤:黑恶无前九千岁

 顾秉谦:庸劣无耻投魏阉

 崔呈秀:“五虎”首魁罪难赦

 温体仁:假作孤忠荷殊宠

 薛国观:因贪受戮罪有偿

 周延儒:酬接太滥难自持

 吴昌时:御殿亲鞫不供罪

 刘宗敏:骄功旬月成罪人

 马士英:恣恶残朝尤贪鄙

 阮大铖:再兴阉党败南明

尾篇 民主法制镇贪腐

试读章节

唐玄宗晚年骄情荒政,为奸臣当道提供了土壤,也为宦官乱政造就了“温床”。《旧唐书·宦官列传》载,唐玄宗“在位既久,崇重宫禁”,各处宫院总计达到“宫女四万人”的规模,宦官数量也随之空前,其中有品级、穿黄衣者已达三千。这些权宦不仅干预国政,帅掌兵戎,乃至决定废立,弑杀国君,成为唐王朝最终覆灭的主因之一。两唐书列传记载的宦官大多集中在中晚唐时期,唐玄宗时代的宦官位居其首,其中的高力士不仅自身腐败,还是当时众多奸臣贼将的后台“教父”。

高力士是潘州人,其家乡位于今广东茂名一带。高力士本姓冯,《新唐书》说他是冯盎的曾孙,在近年出土的高力士墓志铭中,他的这一出身也得到了印证。冯盎在唐初受封为越国公,是当地颇有威望的“岭南王”,但时隔三代,他的这个重孙是如何落到自幼被阉,进宫充当宦者的地步,仍有待探究。如今有案可查的是武则天时期,这个“少阉”的孩子因女皇“嘉其黠惠”而侍奉左右。后来,因一位名叫高延福的老宦官将他收为养子,改为高姓,又依托这位干爹的关系,频频出入权臣武三思家。稍大后,他性格谨密,能传诏敕,被女皇授任宫闱丞,正式成为一名有职有权的宦官。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的景龙年间,时为藩王的李隆基英武干练,高力士见他颇有人君之相,于是“倾心奉之”,由此得到了这位未来唐明皇的信任。唐中宗被韦后毒死,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迎唐睿宗复位,奏请调高力士进入其太子内坊,擢授朝散大夫、内给事。唐玄宗李隆基受禅登基后,高力士又被破格提拔。开元初,加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官至三品。

唐玄宗一朝宦官阶层地位普遍较高。被高力士派遣巡察各地的宦官“出则列郡辟易”,沿途各郡节度使接待时都诚惶诚恐,所到郡县若是丰赡富有,得到的贿赂皆以“千万计”。其余的差遣比如奉派修功德做法事、为宫中采办鸟兽等,每到一处,所得“实惠”也都“不啻千贯”。这些来路不正的钱财被带回京城,如何使用分配“皆在力士可否”。所以当时高力士及其手下宦官们个个富得流油,都城中的甲第豪宅、京郊各处的上田肥地、果园池沼等,半数以上都是这些大小宦官们的私产。

在同时代的宦官中,高力士最得主上宠信。唐玄宗曾说,“力士当上,我寝则稳”,并命令各地进奏文表一律先呈送高力士;遇小事,则由高力士直接“决之”。唐玄宗宠爱武惠妃,曾因立储问题纠结,高力士主动探问,巧妙开解,终于使唐玄宗放弃寿王,选择了后来的唐肃宗李亨。安史之乱前,唐玄宗一度表示自己年事已高,欲将朝廷细务交给宰相,蕃夷之患托付诸将,以便安享清暇。高力士曾两次暗示皇上要防止安禄山势力日益壮大,朝政之事也不可全都听凭宰相处置。由此,唐玄宗对高力士尊敬有加,常常对他“不名而呼将军”;太子李亨也以兄长事之,称他为“二兄”;诸王公主皆称他为“阿翁”,驸马等外戚则尊呼高力士为“爷”。

但与此同时,唐玄宗晚年深陷奸臣蒙惑、贼将反戈的窘境,又都与高力士的贪贿徇私密不可分。传载,由于皇上的信任,高力士值守宫中,前来附会表示为他竭尽肝胆的人很多,像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鉷、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这些人,都是靠打通高力士的环节,才“因之而取将相高位”。《旧唐书》开列的这个名单,囊括了不少唐玄宗时期的奸臣贼将,而将这些人护持上位的高力士,则足以堪当“贪官教父”的称谓。“教父”的照拂须以“孝敬”来换:高力士之妇吕夫人去世,朝廷百官和外藩的武将都纷纷赶来“争致祭赠”,借机送礼讨好的人从其宅至墓地“充溢衢路”,车马不绝。天宝年间,高力士“资产殷厚”,已“非王侯能拟”,自建宝寿佛寺和华封道士观,里面的宝殿珍台“侔于国力”,绝不亚于勒建皇家庙宇。宝寿寺大钟铸成,高力士主持的斋庆“举朝毕至”。这些人不是白来,凡击钟者都要献上贡奉,“一击百千”。然而贪官“不差钱”,有“规其意者”竞“击至二十杵”。

一朝天子一朝臣,宦官的命运也不例外。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逃到巴蜀,被战乱中即位的唐肃宗李亨尊为太上皇,高力士则始终跟随在旧主身边。西京收复后,高力士与太上皇一同回到长安,朝廷已被当初拥立唐肃宗有功的大宦官李辅国及张皇后把持。随后,高力士遭李辅国陷构,被发配到黔中,见当地遍生荠菜而无人能识,于是“感伤而咏之”:“两京作芹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以此表达他对旧主的忠实。两年后遇赦回京,途中闻知太上皇与其子肃宗李亨相继驾崩,竞“北望号恸,呕血而卒”。

有关高力士生前的各种轶事中,使人印象深刻的,要算他为李白脱靴的故事了。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较早记录此事:李白应召入朝,“神气高朗”,唐玄宗摄于他的强大气场,不觉间“亡万乘之尊”,赐予纳履上殿的高规格礼遇,李白于是抬脚伸向高力士,喝使他为自己“去靴”。唐人李潜《松窗杂录》继而讲述:高力士为此“深耻”,以李白《清平调》三章将杨贵妃与赵飞燕作比实为轻贱相挑拨,遂使杨贵妃恨上李白。唐玄宗几次要提拔李白,都因她“宫中所捍”而止。类似宦官这种以乖顺得权的人,爬到一定位置,通常也都会要求别人对他乖顺;而在高力士的“把关”之下,唐玄宗晚年身边奸佞满朝,也就不足为奇了。

唐代内侍省专用宦官,其主要领导“监”、“少监”亦由宦官担任。此后,“太监”便成为对宦官的尊称。八年安史之乱,叛军首领前后换了安、史两姓父子四人,皇帝也由玄宗、肃宗至代宗传了祖孙三代,太监们则是由监理皇上日常生活过渡到监军、监政乃至无所不监,而像鱼朝恩这样的大太监也就日益骄横。鱼朝恩不光欺压文臣武将,在皇上面前亦敢放肆。就连他收养的义子,竟也像当年宰相李林甫、王鉷等家中的公子一样,靠老子撑腰,在同伴中玩起了如今正甚嚣尘上的“拼爹”游戏。

两唐书宦官列传载,鱼朝恩是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州)人,安史之乱前夕的天宝末年人内侍省,供职黄门。由于他“性黠惠”,且“善宣达,通书计”,语文算数都还不错,又赶上高力士时代宦官阶层“雄起”的机遇,唐肃宗即位之初便“常令监军事”。安史叛军内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肃宗命太子李豫发起收复两京的战役,名将李光进军中的监军即由鱼朝恩充任。同年夏天,长安收复,根本不懂军事的鱼朝恩也由此“荣立”军功,被升为三宫检责使,以左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成为新一代太监领袖。

至德三年(公元758年),唐肃宗再命九节度使合成六十万军队围攻安庆绪,因担心其中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拥兵自重,所以大军不设主帅,又命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成为实际上的最高统帅。鱼朝恩根本不懂兵法,各军孤立作战,致使相州兵败,洛阳二次沦陷,他竞将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叛军内讧频起,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竟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最终,史朝义因部将降唐自杀,安史之乱结束,鱼朝恩又“以功”被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封为冯翊郡公。

唐代宗李豫继位后,安史之乱虽平,但唐王朝耗于连年内战,国势由盛转衰,已形成北有回纥、西有吐蕃、国中藩镇割据的危局。宝应年间(公元762~763年),吐蕃乘唐朝平叛之初边地空虚之机大举进犯,深入内地并占领首都长安数日。唐代宗被迫“避吐蕃东幸”,一路上“禁军不集”、“卫兵离散”,几成光杆皇帝。逃到华阴,幸亏鱼朝恩正在那一带屯军,倾巢出动“悉军奉迎”,代宗皇帝见到救星,逃散的所谓“乘舆六师”部队也才又重新集结起来。唐代宗由此愈加“德之”,将当年唐肃宗封给鱼朝恩的“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加冠“天下”二字,“赏赐不涯”。后来,武将仆固怀恩父子被宦官监军骆奉先逼反,先后引回纥、吐蕃军队进犯,鱼朝恩又凭借手下将士平叛有功,获得了皇上的多次封赏。P202-204

序言

贪腐现象自古有之,这大概已成通识。但茫茫史海,浩浩典籍,坏人坏事层出不穷。真要查出第一个作为坏人的贪官污吏,和第一件作为坏事的贪腐行为,这也并非易事。严肃起来,也要成立个专案组,抽调史学家、法学家共同进驻,联手缉查才行。

作为二十四史开山之作,《史记》开门见山就讲坏事:《史记·五帝本纪》里,黄帝一出场,就看到“诸侯侵伐,暴虐百姓”。那景象确乎荒蛮,也很暴力,却也都是在阳光下公开进行的,坏也坏得直白、坏得磊落。这种“阳光下的罪恶”,与贪腐自有明显的区别。

再看那些人。涿鹿之战,被黄帝逐杀的蚩尤,罪名是“作乱”和“不用帝命”,其实也就是“不听话”。阪泉之战,被黄帝打跑了的炎帝,司马迁说他“欲侵陵诸侯”,这听来有点“思想犯罪”的意味。按贪污腐败的标准,他们都还不够立案条件。五帝时代的最后一批坏人,就是排在“八恺”、“八元”之后的那四个“不才子”(混沌、穷奇、祷杌、饕餮)。且不说这源于《左传》记载的“四恶”,更早时只是神话里的“四凶兽”,即便真有其人,也无非几个品性愚顽的干部子弟,无外是些“掩义隐贼”、“毁信恶忠”、“不可教训”之类的毛病。四子不才便也都不成器,无官无权,还没有来得及获得贪官的准入资格,就分别被舜帝发配到远离王城的四极之地,同那里的魑魅魍魉作战去了。那代表贪欲的饕餮罪名中有“冒于货贿”一条,猛一看上去与贪腐倒有几分疑似,但古汉语中“贿”和“赂”两字最初都只作“财物”解,冒于货贿也就是贪图物质享乐而已,而且“贿赂”与腐败相关的含义是后来才引申出来的。其后,司马迁的史笔跨越漫长夏、商两代,为“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兄弟作传时,说了句“贪夫徇财,烈士徇名”,仿佛于商周之际有所指。细一看,又是“贾子日”。贾子即西汉的短命才子贾谊,说出这话的时间,自然又晚了一千多年。

贪腐的魔影真的那么步履姗姗,非要等到五千年中华文明行程过半,才迟迟登上历史舞台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这显然有违贪污腐败现象的因果律。理论上讲,在人类社会中,只要同时具备如下三个条件,贪污腐败就一定会像雨后的毒菌一样适时地滋生出来。这三个必要条件即:一是有私欲存在;二是有可利用的公权力;三是监督制约的疏漏。

条件一、三基本可以视为既有。因为真正意义上对于公权力完全彻底的监督制约,时至今日在世界范围内也还只能是个理想;而人类私欲的消失,哪怕到了遥远的未来,也只能还是个理想。只有条件二需作历史考量:在五帝时代所处的原始公有制度下,社会财富匮乏,且归氏族公社共有,首领的权力被用来谋求私利的可能性极其微小。随着五帝时代结束和夏王朝的诞生,随着帝位禅让制度的消失,特别是私有制时代的到来,公权力与私利的结合就变得越来越有可能,但《史记》恰恰对这一时期史料的拣选过于粗略。

让我们翻翻司马迁的字纸篓,把目光移向比《史记》形成更早的历史文献时,很快就有了收获:《左传·昭公十四年》有“《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的记载。很明显,“杀”是刑罚,而“墨”与“昏”、“贼”皆为罪名,此“墨”不同于虞舜时期“墨、劓、剩、宫、大辟”五刑中作为刑罚的彼“墨”。左丘明对这个“墨”的解释也很清楚:“贪以败官为墨”。而他所说的皋陶,在虞舜执政时期就担任刑官,直至夏禹将其定为接班人后,方卒于任上。凡此种种似可导出结论:以“墨”作为贪污腐败行为的罪名,最晚当在公元前两千年以前虞舜死后、夏禹在位的夏代早期。而按照今天公认的法学原理,法律是相对滞后于社会发展的。也就是说,先有社会现象,后有法律规制。那么“贪墨”现象的出现,只有可能比这个时间更早。可惜的是,包括左丘明提到的这篇《夏书》原文在内的大量史籍俱遭秦火焚灭,如今已找不到那个时期与“贪墨”有关的案例记载了——理论上“必须有”,史料中“真没有”。

虽不见官方文献记载,但古代老百姓对于官家贪腐现象的传说议论却是从未断绝。特别是从周朝初期开始,老百姓陆续编了许多“段子”,对此加以控诉和讥讽,至今还能看到的就是《诗经》“风、雅、颂”里的“十五国风”。这些民间的“段子”以歌谣形式传了数百年,至春秋中叶,经孔夫子的“圣手”点石成金,成了儒家学习“温柔敦厚”的教科书,但不少篇章依然葆有很强的战斗性。比如那耳熟能详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魏风·硕鼠》)、“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魏风·伐檀》),就是在讥刺某些权贵老爷的贪墨嘴脸;而“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召南·鹊巢》)、“曷不肃雏,王姬之车”(《召南·何彼裱矣》),则是在揭露公子王孙豪车婚嫁的腐败现象。至于“燕婉之求,得此戚施”(《邶风·新台》)、“既日归止,曷又怀止”(《齐风·南山》)、“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陈风·株林》),这些民谣,更是大胆地对王公贵族腐化淫恶的私生活,进行影射和挞伐唾骂。这些,对缺失的有关史籍形成一定弥补,也让我们对远古时期还比较原始的贪腐现象,有了十分形象和艺术化的感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贪腐史鉴--二十四史上的那些贪官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865786
开本 32开
页数 4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8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94
CIP核字 2014140528
中图分类号 K827=2
丛书名
印张 13.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