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安(最新修订典藏版)》记录了贾平凹先生在西安生活、寻访、追溯文化以及他在2000年夏行走丝绸之路的考察经历,还收入了贾先生深入故乡商州的山地进行采风写下的商州系列文章。这是贾平凹先生最珍视的一部文化大集,也是贾先生用独特的文字味道诠释的一次深度文化之旅。打开《老西安(最新修订典藏版)》,全是味道,是十三个古代王朝黄土厚俗的味道,是渐去渐高、越走越远的丝路味道,是既堪图画又堪行走的商州味道,这种种味道,是贾平凹先生一条街一条街,一个县一个县走出来的,他们融会在一起,完全忘记了时间。
图书 | 老西安(最新修订典藏版) |
内容 | 编辑推荐 《老西安(最新修订典藏版)》记录了贾平凹先生在西安生活、寻访、追溯文化以及他在2000年夏行走丝绸之路的考察经历,还收入了贾先生深入故乡商州的山地进行采风写下的商州系列文章。这是贾平凹先生最珍视的一部文化大集,也是贾先生用独特的文字味道诠释的一次深度文化之旅。打开《老西安(最新修订典藏版)》,全是味道,是十三个古代王朝黄土厚俗的味道,是渐去渐高、越走越远的丝路味道,是既堪图画又堪行走的商州味道,这种种味道,是贾平凹先生一条街一条街,一个县一个县走出来的,他们融会在一起,完全忘记了时间。 内容推荐 老西安留下了太多的贾平凹的足迹。他寻访、陶醉、感念、起笔的过程里,老西安的味道自始至终成就着他。他笔下的老西安,是给了他无数古籍应典、事家胆量、江山风格、黄土厚俗、民间呼应的地方。为追溯这座十三个古代王朝在此建都的绮丽之城,他是用了二十七年的感受、思想、寻觅、探访,完成了一道文化深旅。打开《老西安》,全是味道,他的用功都在吸收和融会这座老西安的过程里了。 《老西安(最新修订典藏版)》一文,是贾平凹行走丝绸之路的考察笔记。在这条古丝路上,贾平凹和他的文友陶醉其中,探究古代军事和经济,考察文化,记录生态民俗,感受大自然带给他们的瑰丽与撼动。对于这样渐去渐高、越走越远的西路,他们一个县一个县驱车往前走,每到一个县就停下来住几天,去方圆百十里地内觅寻古代遗迹,爬山,涉水,进庙,入寺,采集风俗,访问人家。文章纵横捭阖,把丝绸之路上大的印象和小的情状抒写出来。 商州这块地方,大有意思。他说之所以录了又录再录,全凭着一颗拳拳之心。那里的山山水水氤氲着他的深入,出山出水出人出物,亦出文章。商州是天地有心的胜景,是既堪图画又堪行走的人文记忆,是古老中同的代代相传。贾平凹以故乡商州作为背景,挖掘秦汉文化的源流,表现了商州在现代文明的时代氛围中所经历的嬗变、整合、发展、变迁,从商州的地理、风情、习俗等入笔,为读者描画了商州文化的各个侧面。这三录,让商州的大地从此不再寂寞。 目录 老西安 西路上 商州初录 商州又录 商州再录 试读章节 赵舒翘和杨虎城是西安近代史上两个无法避开的人物,而民间传颂最多的倒是那个安抚堡的寡妇和牛才子。赵舒翘和杨虎城属于正剧,正剧往往是悲剧,安抚堡寡妇和牛才子归于野史,野史里却充满了喜剧成分。我们尊重那些英雄豪杰,但英雄豪杰辈出的年代必定是老百姓生灵涂炭的岁月,世俗的生活更多的是波澜不起地流动着,以生活的自在规律流动着,这种流动沉闷而不感觉,你似乎进入了无敌之阵,可你很快却被俘虏了,只有那些喜剧性人物增加着生趣,使我们一日一日活了下去,如暗里飞的萤虫自照,如水宿中的禽鸟相呼。 以西安市为界,关中的西部称为西府,关中的东部称东府,西府东府比较起来就有了一种很有趣的现象。东府有一座华山,西府有一座太白山。华山是完整的一块巨石形成的,坚硬、挺拔、险峭,我认作是阳山,男人的山,它是纯粹的山,没有附加的东西,如黄山上的迎客松呀,峨眉山上能看佛光呀,泰山上可以祀天呀,上华山就是体现着真正上山的意义。太白山峰峦浑然,终年积雪,神秘莫测,我认作是阴山,女人的山。东府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府里有霍去病石雕博物馆。我对所有来西安旅游的外地朋友讲,你如果是政治家,请去参观秦兵马俑张扬你的气势,你如果是艺术家,请去参观霍去病墓以寻找浑然整体的感觉。在绘画上,我们习惯于将西方的油画看作色的团块,将中国的水墨画看作线的勾勒,在关中平原上看冬天里的柿树,那是巨大的粗糙的黑桩与细的枝、r组合的形象。听陕西古老的戏剧秦腔,净的嘶声吼叫与旦的幽怨绵长,又是结合得那样完美,你就明白这一方水土里养育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了。 如果说赵舒翘、杨虎城并没有在政治上、军事上完成他们大的气候,那么,从这个世纪之初,文学艺术领域上的天才却一步步向我们走来:于右任、吴宓、王子云、赵望云、石鲁、柳青……足以使陕西人和西安这座城骄傲。我每每登临城头,望着那南北纵横“井”字形的大街小巷,不由自主地就想到了他们,风里点着一支烟,默默地想象这些人物当年走动于这座城市的身影,若是没有他们,这座城将又是何等的空旷啊! 于右任被尊为书圣,他给人的永远是美髯飘飘的仙者印象,但我见过他年轻时在西安的一张照片,硕大的脑袋,忠厚的面孔,穿一件臃肿不堪的黑粗布棉衣裤。大的天才是上苍派往人间的使者,他的所作所为,芸芸众生只能欣赏,不可模仿。现在海内外写于体的书法家甚多,但风骨接近者少之又少。我在江苏常熟翁同稣故居里看翁氏的照片,惊奇他的相貌与于右任相似,翁氏的书法在当时也是名重天下,罢官归里,求字者接踵而来,翁坚不与书,有人就费尽心机,送帖到翁府请其赴什么宴,门子将帖传人。翁凭心性,上次批一字:可。这次批一字:免。如此反反复复,数年里集单字成册作为家传之宝。于右任在西安的时候却是有求必应,相传曾有人不断向他索字,常坐在厅里喝茶等候,茶喝多了就跑到街道于背人处掏尿,于右任顺手写了“不可随处小便”,他拿回去,重新剪裁装裱,悬挂室中却成了“小处不可随便”。西安人热爱于右任,不仅爱他的字,更爱他一颗爱国的心,做圣贤而能庸行,是大人而常小心。他同当时陕西的军政要人张坊,数年间跑遍关中角角落落,搜寻魏晋和唐的石碑,常常为一块碑子倾囊出资,又百般好话,碑子收集后,两人商定,魏晋的归于,唐时的属张,结果于右任将所有的魏晋石碑安置于西安文庙,这就形成了至今闻名中外的碑林博物馆,而张坊的唐碑运回了他的河南老家,办起了“千唐诗斋”。正应了大人物是上苍所派遣的话,前些年西安收藏界有两件奇石轰动一时,一件是一块白石上有极逼真的毛泽东头像,一件是产于于右任家乡三原县前泾河里的一块完整的黑石,惟妙惟肖的是于右任,惹得满城的书法家跑去观看,看者就躬身作拜,状如见了真人。 从书法艺术上讲,汉时犹如人在剧场看戏,魏晋就是戏散后人走出剧场,唐则是人又回坐在了家里,而戏散人走出剧场那是各色人等,各具神态的,所以魏晋的书法最张扬,最有个性。于右任喜欢魏晋,他把陕西的魏晋碑子都收集了,到了我辈只能在民间收寻一些魏晋的拓片了。在我的书房里,挂满了魏晋的拓片,有一张上竟也盖有于右任的印章,这使我常面对了静默玄想,于右任是先知先觉,我是浑厚之气不知不觉上身的。 于右任之后,另一个对陕西古代艺术的保护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当属王子云。王子云在民间知之者不多,但在美术界、考古界却被推崇为大师的,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他的足迹遍及陕西所有古墓、古寺、山窟和洞穴,考察、收集、整理古文化遗产。翻阅他的考察日记,便知道在那么个战乱年代,他率领了一帮人在荒山之上,野庙之中,常常一天吃不到东西,喝不上水,与兵匪周旋,和豺狼搏斗。我见过他当年的一张照片,衣衫破烂,发如蓬草,正立于乱木搭成的架子上拓一块石碑。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可以说是他首先发现了其巨大的艺术价值,并能将这些圆雕拓片,这种技术至今已无人能及了。 P10-11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老西安(最新修订典藏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贾平凹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74840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0 |
出版时间 | 2014-10-01 |
首版时间 | 2014-10-01 |
印刷时间 | 2014-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 |
CIP核字 | 2014192542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65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