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是通中人--通中人网站作品选萃/难忘教育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通中人网站编辑部编著的《我们是通中人--通中人网站作品选萃》是一本在“通中人”网站上发表过的、由100多位通中校友撰写的记叙通中人学习、工作、生活及其所感所悟作品之辑录,这些入选文章既回忆了当年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描述了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对老师的感恩深情,又反映了通中校友走出校门后历经坎坷、敢于拼搏的人生经历。

内容推荐

通中人网站编辑部编著的《我们是通中人--通中人网站作品选萃》所记叙或描写的人物与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通中校友在“诚恒”校训的感召下所走过的不平坦的人生道路及不一般的人生感悟,彰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现在的青少年学生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正能量,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无疑大有裨益。

目录

第一辑 我们的校训,做人的根本

 “诚恒”校训的确立/楸语

 我学“诚恒”校训/1950届高中校友 熊振

 以“诚恒”立身/l956届高中校友杨 乐

 “诚恒”:通中学校文化的核心/1963届高中校友姚侃

 寻找通中精神/1968届高中校友王建新

 说“诚恒”/l966届初中校友严 清

 通中精神代代相传/“通中人”网站“专题报道”栏目编辑

 在“牵手传承通中精神”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南通中学原党委书记韩明飞

 在“老三届校友诚恒导师团”成立仪式上的讲话/江苏省南通中学校长姚天勇

 国旗下演讲:牵手校友,传承通中精神/2012级高中(15)班戴亦

 论通中精神/2014届高中三(13)班 张佳宁

 有关“诚恒”的思考/2012级高中(4)班 刘玉娇

 人生,上善若水——牵手老校友活动有感/2012级高中(6)班 胡心怡

 让“诚恒”精神一代一代往下传/2012级高中(12)班 徐加盛

 只言片语话“诚恒”/沈启鹏等

第二辑 我们的校园,温馨的家园

 决定一生的通中一年/1945级高中校友 成志谷

 通中的哺育让我终身受益/1954届高中校友 周祖毅

 半个世纪前的通中轶事/1955届高中校友 于 参

 成绩单的见证与启示/1961届高中校友 姚馨丙

 我也有个“娜塔莎”/1961届高中校友 杜友农

 我进通中五十年/1963届高中校友 姚 侃

 难忘在通中的学生时代/1963届高中校友 于春兰

 精神的魅力/1963届高中校友 赵晓生

 一次难忘的活动/1963届高中校友 刘均清

 难忘的岁月/1960届初中校友 邓 英

 半个世纪的记忆/1963届高中校友 姚桂祥

 通中,我温暖的家/1965届高中校友 高广丰

 我在通中八年/1966届高中校友 周月华

 通中学习生活难忘之事/1966届高中校友 范亚萍

 对温馨集体的温馨回忆/1966届高中校友 刘卫国

 我心中的殿堂——通中图书馆/1966届高中校友 王韫华

 记排练《小马克捡了个钱包》/1966届高中校友 戴 天

 脚盆当菜盆——支农生活趣事/1966届高中校友 陶锦华

 通中求学二三事/1966届高中校友 于小玲

 五年高中生活/1966届高中校友 马荣范/

 我参加过舞台剧的演出/1966届高中校友 李金生

 通中课外活动让我与篮球结下不解之缘/1966届高中校友 倪志平

 我经历的通中文娱活动/1967届高中校友 杨平安

 难忘的通中岁月/1964届初中校友 冯 明

 北濠河,我们曾经的游泳池/1966年初中校友 徐益强

 母校生活剪影——写在领取迟来的通中毕业证书前/1967届初中校友 明建华

 通中单身教师宿舍里的星期天/1976届高中校友 张薇丽

 十年母校情/2009届高中校友 陈秋宜

第三辑 我们的老师,最美的红烛

 不尽的怀念——深切缅怀天石老师诞辰百年/1940级初中校友 黄胜天

 追忆恩师刘石生/195l届高中校友 陈世猷

 怀念恩师/1954届高中校友 王 强

 父亲二三事——回忆我的父亲顾昌祖老师/1958届高中校友 顾立九

 忆李焕镜老师/1958届高中校友 顾咏荷

 教数学的英雄老师/1958届高中校友 刘允娴

 一个教学生苦练笔头的体育老师/1958届高中校友 季学橙

 她用挚诚的心温暖我们——忆汪韵南老师/1958届高中校友 张德清

 永志不忘恩师盛情——怀念范伯群老师/1958届高中校友 朱明华

 张名媛老师指导我报考高中/1958届高中校友 邢宝仁

 对颜若愚老师的深切缅怀/1959届高中校友 钱学智

 老师,我们心中的灯塔/工963届高中校友 丁建林

 对母校老师的回忆/1963届高中校友 陆启中

 幸福而又自豪的回忆/1965届高中校友 高广丰

 通中的老教师们/退休教师 徐博良

 纪念唐再兴先生/退休教师 徐博良

 校长·诗人·共产党人——怀念老校长何晴波/1966届高中校友 沈启鹏

 怀念通中的老师们/1966届高中校友 陈鑫楠

 我们是神的孩子——怀念徐质夫老师的神奇教学/1966届高中校友 王韫华

 我们的好老师好大哥

 冯德吾老师二三事/1966届高中校友 戴 天

 杨老师辅导我写俄语日记/1966届高中校友 肖正德

 最厉害的兵器就是没有兵器——记蒋锦如老师的快乐教学/1966届高中校友 王韫华

 子美赋/1966届高中校友 李钊子

 怀念徐质夫老师/1966届高中校友 徐 航

 徐博良老师的几何课/1967届高中校友 杨丕兴

 陆克明老师曾带领我们夺冠

 写给天国的何晴波校长的信/1966届初中校友 毕希婴

 难忘高德添老师教学的幽默技巧/1966届初中校友 老 毕

 我以诗文祭我师——忆邵磐世先生/1966届初中校友 陈贵民

 难忘的试卷——忆夏秀珠老师/1966届初中校友 杨 迈

 敬露珠——清明思念夏秀珠老师/1966届初中校友 毕希婴

 清明对邵磐世老师的思念/1966届初中校友 毕希婴

 李平老师,我们永远爱你!/1966届初中校友 老 毕

 龚老师送我们去新店/1967届初中校友 朱晓明

 微笑/1967届初中校友 徐德泉

 感谢恩师/1967届初中校友 张 萍

第四辑 我们的同学,永远的朋友

 安息吧,我的老伴!/1950届高中校友 理 平

 忆学生时代的李大潜/1953届高中校友 冯纪先

 忆袁运生、范曾等同学及几位老师的趣事/1955届高中校友 季随

 悼念老同学杜友农/1961届高中校友 赵宝玉

 人生如歌——纪念高中毕业50年/1963届高中校友 周明惊

 我的兄弟姐妹们/1966届高中校友 王韫华

 小油轮·焦麦屑·自行车/1966届高中校友 周世康

 往事两则/1966届高中校友 达 培

 清明时的怀念

 无尽的思念/1966届高中校友 周月华

 同学情深 师生谊长——我和徐建南同学的故事/1966届高中校友 刘惠琳

 思念顾犇/1966届高中校友 王良元

 藏龙卧虎的四班/1966届高中校友 邱铄春

 一本毕业证书也不会落下/1966届高中校友 庄建国

 感谢您,我的同学,我的兄弟姐妹/1967届高中校友 杨平安

 永生难忘的老师恩、同学情/1967届高中校友 杨丕兴

 老教室里激情燃烧的青春光焰/1967届高中校友 王景颺

 忆蒋明同学/1968届高中校友 刘汉清

 寄给天堂中的姜作培教授的信/1968届高中校友 季建林

 延伸的同学情/1966届初中校友 毕希婴

 怪人李保源/1966届初中校友 朱达生

 说说我们的班长王晓原/1966届初中校友 严 清

 琐忆习正同学/1967届初中校友 管怀鎏

 相聚摄影棚/1967届初中校友 庞永华

 只为那份同学情/1967届初中校友 吴 刚

 我们班的编外同窗——1850/1967届初中校友 方心逸

 顾瑛破案与《易经》/1968届初中校友 杨呈和

 又到清明盈雨时/1968届初中校友 单 嵘

 永远的思念/1968届初中校友 单俊男

 不尽之思——写给远在天国的丈夫蒋友桐/1968届初中校友 陆肩

第五辑 我们的远行,无价的财富

 无悔,我那献给中国核工业的青春/1958届高中校友 刘锡鹏

 我的党史情结/1958届高中校友 顾立九

 通中学子投笔从戎散汜/1963届高中校友 周振新

 顾林曜与电视剧《谍战古山塘》/1963届高中校友 赵晓生

 磨难中历练 逆境里进取/1966届高中校友 沈启鹏

 我在农村当“队宫”/1966届高中校友 王 琛

 与猪同炊/1966届高中校友 肖正德

 我的梦想我的路/1966届高中校友 达 培

 通中求学经历让我终身受益/1966届高中校友 杨自度

 彩虹总在风雨后/1966届高中校友 朱建华

 我的梦/1966届高中校友 王韫华

 纤绳荡悠悠/1966届高中校友 肖正德

 新闻背后的通中人/1966届高中校友 林 远

 我们也曾“智取”过“威虎山”/1966届高中校友 王天安

 青春记忆/1967届高中校友 施志烨

 “不会写文章,你还是一个通中生?”——这句话逼我走上新闻路/1967届高中校友 瞿汉宾

 人生原点/1968届高中校友 王建新

 老三届的肩膀/1966届初中校友 严 清

 处处无家处处家,天天难过天天过——插队知青生活杂忆/1966届初中校友 管铮

 知识给我胆量——我经历过的“孤坟鬼影”/1966届初中校友 场迈

 难忘的1968年11月18日/1966届初中校友 李金玉

 终生难忘的记忆/1966届初中校友 朱达生

 梦萦额济纳/1967届初中校友 朱晓明

 飘过贫瘠年代的那些歌声/1967届初中校友 朱晓明

 漫漫“文凭”路/1967届初中校友 曹淑宏

 暴风雪中的生日/1968届初中校友 徐大宁

 茅屋之梦/1968届初中校友 单嵘

 难忘那次考试/1968届初中校友 陆郁

 读书使生命灿烂/1968届初中校友 沙湖/

 纤夫的重负 黄酒的酸涩——一段终生难忘终生受益的知青生活/1968届初中校友 刘建龙

 我去北京当裁判/1969届初中校友 朱明星

第六辑 我们的思念,难舍的情怀

 两届老校友共叙师生情——“1947届校友毕业66周年1958届校友毕业55周年联谊会”隆重举行/1958届高中校友 顾立九

 久别重逢 其乐融融/1958届高中校友 黄仲英/

 这一天——196l届高三(4)班校友聚会小记/1961届高中校友 杜友农

 老三届“感怀师恩”纪念碑揭碑/宗 和

 “牵手传承通中精神”主题活动隆重启动/范 建

 一场特别的毕业典礼——江苏省南通中学为老三届学生补发毕业证 书、补办毕业典礼活动综述/通中老三届校友理事会集体讨论 黄海执笔

 迟发了近半个世纪的中学文凭/江海晚报记者 朱晖斌 朱丛笑 龚丹

 迟到的文凭 难忘的岁月/1968届高中校友 张良炽

 江对面也有一群通中人——通中老三届校友会上海分会成立纪实/1966届初中校友 管 铮

 南通中学“老三届校友诚恒导师团”成立并开讲精彩班会/江海晚报记者 王健 王金霞 冯启榕

 半世人生一世情/1966届高中校友 王韫华

 依依同学情 浓浓春节意/1966届高中校友 刘惠琳

 回乡感怀/1966届初中校友 高济生

 再聚汤园叙乡情/1966届初中校友 管 铮

后记

试读章节

说来也怪,一些偶然的境迁,往往会改变和主宰一个人的命运。就读通中仅一年,就决定了我的一生。

那是1945年,家里把我从“十里洋场”的上海,送到誉盛江南的南通中学求学。之所以能回家乡读书,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我伯父的家,在通中附近——寺街。

家乡的一切,对我是那么的亲切。宁静而古朴的小城,条条幽幽深巷,淳厚的民风。春节里此起彼伏的锣鼓和满镡香气扑鼻的馒头,还有“缸爿”。尤其是通中特有的校园——错落有序的木结构楼房,沿河的宽阔操场……

还没开学,我就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一次小小的“学潮”。通中同学发起的、反对国民党当局部署对沦陷区教师和学生的“甄宙”和“甄别”。一次又一次的集会,高班同学激昂雄辩的发言,一致通过的《省立通中学生罢免编试委员会(告各界书)》。平生第一次跻身于同龄人的聚会,对我是那么的新鲜而具有莫名的吸引力。我来不及地看、听、想;我跟着他们奔来跑去……同学胜利了,“甄别”取消了,那些高班同学成了我心目中高不可攀的“英雄”。

现在回想起来,我是那么的幸运。在我成长的关键时刻,我能在通中成为钱素凡老师的学生。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再次翻阅了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钱素凡文集》。我这年幼无知、刚踏进人生门槛、年方十六的小子,当年师承聊教的,竟是这么一位闻一多式的伟大思想先驱和民主斗士!这样的评价,我认为是毫不过分的。他有完整的至今仍然超前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他的人生观、道德观是如此的崇高;他那瘦弱的身躯里,流淌着满腔沸腾的似乎时刻都会喷发的热血;对历史,对时代,对民族的兴衰存亡,对艺术,对教育,他的观点是那么的鲜明、独特并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他心系贫苦大众,疾恶如仇,不畏强权……

素凡老师教我们国文。但他却从不要我们死记硬背。他满怀真情地向我们讲述课文,倾诉他的真知灼见。他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诵巴金《家》的情景,至今难忘。面对课堂里的三青团,他痛斥国民党的“五子登科”,抨击黑暗腐败的时政。他呼喊民主、自由,反对专制、独裁。他为我们办的墙报,题名为“铃”,并为它提了“刊名诗”。就这样,像一位播种者,他把他自己身上的火种,潜移默化地播撒到一片正待开垦的心田。

除了“良师”,通中送给我的,还有“益友”。慢慢地,我身边汇聚了十二位志同道合的挚友。有同班的,有低班的,也有已离校的。那时我们的书包和功课负担,比现在轻多了。下了课,我们在濠河边、田野旁漫步玩耍,轮流在各自的家中碰头,谈天说地,读到一篇好文章就相互介绍,无拘无束地抒发情怀。我们以雪莱的一句诗,“把知识、灵感和娱乐贡献给人类”,中间加个“文”字,结为金兰之交。我是老六,叫“文和”。咱校出的那位院士姚穆,就是我们的老十“文给”。十二位兄弟,除一人赴台做工,至今下落不明外,都先后投身革命,事业有成。他们分布于科技、工业、卫生、新闻、文艺、军事、党政等各条战线。尤感自豪的是,都仍持有通中人,即南通人的忠厚本色。

经过这样的“热身”,我终于接受了第一次学生运动的“洗礼”——投身于南通“三·一八”反内战、争民主的行列。“南通惨案”的前前后后,追忆的文字已许多许多。但素凡老师振人心肺的“要民主的跟我来”的呼声,列队冒雨去公路边高唱“团结就是力量”等待“三人小组”,深夜坚持聚合在“桃之源”宾馆门前盼见“三人小组代表”而久久不散的情景,至今仍是我脑海中永恒的清晰画面。

“三·一八”惨案后,白色恐怖笼罩校园。家里吓坏了。让他们决没有想到的是,短短不到一年,我竞变成了一个深受“赤化影响”的“危险分子”。亲友们惊呼我中了“四爷”(即新四军)的“邪”。他们赶紧把我带离通中这个“是非”之地,又回到了上海。人虽回到了上海,但人,却不是原来的人了。思想,是无法隔离的。深埋于心底的种子,总会发芽、成长。那时,追求自由和民主,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于是,寻找党,跟党走,参加共产党,把革命作为终身的职业,成为我一生的必然归宿。

通中一年,是那么的充实,相比之下,我那前十六年朦胧、恍惚的生涯,显得那么苍白。我不禁要想,在我生命运行的轨迹中,如果不来通中,如果伯父不住在寺街,如果我进的是一所“死读书、读死书”的学校,执教的是一些庸碌之辈,如果交往的是些“狐朋狗友”,我将走什么样的道路,变成什么样的人?通中一年,决定了我的一生,这评价,是极其恰当而准确的。通中,是我思想启蒙之地,是我新生命诞生的摇篮,这是出自我内心的真切感受。六十年后的今天,我怀着当年十六岁时的纯情,写了这篇短文。我,怀念通中,感谢通中,深情地向通中鞠躬致敬!P43-45

序言

根植江海大地,历尽峥嵘岁月,南通中学跨过了106年光辉历程。百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积累了弥足珍贵的校友财富。校友们无论身在何方,任凭时光流逝,心系母校、感怀师恩的情结历久弥新。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大家始终以通中人为荣,自觉以通中人为勉,演绎了多少真切感人的故事,生发出通中校友文化现象,这本文集便是这一现象最新版的缩影。

本集共收录了150多篇校友文章,它的母体是“通中人”网站。那是又一个通中人春天的故事。2012年初,老三届校友怀着回馈母校的深情厚谊,在1949届和1958届校友编办《通中人》小报和期刊的基础上,薪火传承,着眼现代,创办了“通中人”网站。三年来,网站编辑们,奉献母校,信守意愿,不辞辛劳,把这块通中人的精神园地办得红红火火。网站开设了11个栏目,其下又设有近40个子栏目,内容丰富,迄今为止,共发表了校友诗文及各类资讯、图片和视频等近4000篇(条)。此诚可鉴,此情可嘉。

我们常说,百年通中,文脉流长。作为“难忘教育”系列丛书之一,这本文集的出版,无疑是通中人百年文脉代代相传的文化自觉。六辑内容,从“诚恒”校训春风化雨的立人效应展开,感怀红楼楸影里、荷塘曲桥边获益终生的成长经历,感激温暖感人的师德师恩,感念结伴而行的同窗情谊,抒写扬帆远航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怀。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前辈校友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把勇于担当、自立自强、积极有为的人生热力散发到哪里,把“诚恒”化为鲜亮的人生图景。他们一路走来非同寻常的人生感悟,为当今师生传承通中精神,提供了极好的校本教材.

本集四十多万字,但它浓缩的情意山高水长。透过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我们能触摸到校友们滚热的情怀——因为有缘有幸在这块土地上成长,就把她视为永远的精神圣地和心灵家园。这份情感,越陈越浓,诚如1963届校友朱宝凤在怀念母校的诗里所言:“踏遍五洲何处美,心间绿野数通中。”这情愫正是这本文集高昂的主旋律,也是通中校友文化独具感染力的根源所在。

校友对母校的怀念和感恩,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通中校友似乎更善于用文化来反哺母校,这是通中校友文化现象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耀眼的亮点。我们可以如数家珍地说出一连串事例:从著名画家校友馈赠母校的艺术珍品,到历届校友赠母校收藏的著作汇集;从校友或家属设立的“黄馥”、“馥华”、“理治”奖(助)学金,到与共和国同庚的《通中人》(含小报、期刊、网站);从知名校友走进母校讲坛的报告场景,到如今校友“诚恒导师团”辅导下一代的行动;从校园里凝结校友心意的一个个文化景观,到2014届高三毕业生赠给母校留念的“正其衣冠镜”(建校初立以警策师生,而今复立)……不一而足。因为有这样深厚的文化背景,这本文集说寻常又不寻常了,它会与丰厚的校友文化一道融入学校文化,不断浸润和鞭策当今师生,敬重以往,力创未来。

想想,通中当年校园面积不过三四十亩,当下也就一百挂零,但是因为一路追寻并始终拥有厚重而丰实的学校文化,所以,人们走进通中,才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通中到底是通中!

是为序。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中学原党委书记)

后记

感恩是一种美德,通中人最知感恩。即使毕业离开母校以后,通中人依然难忘母校的红楼楸树、荷池塔影;依然难忘老师的一颦一笑、谆谆教诲;依然难忘同学问的嬉笑打闹、真情交往……于是,便有了1949届校友创办的《通中人》小报,便有了1958届校友续办的《通中人》刊物,便有了老三届校友接办的“通中人”网站。校友们以此为平台倾诉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思念之情,向母校和老师汇报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人生感悟……

有着高度职业敏感的通中“关丁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简称)的同志们从数以千计的校友文章中,不仅读到了校友们的真情实感,更读到了对下一代通中学子实施“难忘教育”的良好契机。于是,便有了2014年春天“关工委”给学校领导的建议:将“通中人”网站上发表的好作品结集出版,作为“校本教材”提供给在校中学生阅读;于是,便有了通中校长姚天勇、党委书记朱全中对这一建议的全力支持:将此书纳入通中“难忘教育”系列丛书,所需经费南学校解决,并责成学校教科处具体承办;于是,便有了“通中人”网站编辑部和部分校友大半年的紧张劳作与辛勤付出:策划、构思、筛选、审阅、编排、校对……

为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利用这本书,有必要对本书的编辑情况作三点说明:其一,关于作品筛选原则。要从三四千篇文章中挑选出一百多篇文章确非易事。限于书的容量,我们定了几条筛选标准:一是主题必须与母校通中有关,必须有利于传承以“诚恒”校训为核心的“通中精神”;二是体裁以散文为主,诗词、摄影、美术、书法作品一律不收录;三是内容以反映通中校友当年的在校学习、生活及毕业后的人生经历、人生感悟为主,充分反映校友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思念之情和深情厚谊,向在校学生传递正能量;四是在母校百年华诞纪念文集中发表过的文章也不再收录。其二,关于作品编排体例。我们拟了两个方案:一是仿照通中百年校庆纪念文集《难忘通中》不分类。将全部文章按作者届别排列;二是先适当分类,再按作者屑别排列。为更方便读者查阅,我们采用了第二种方案。我们将收入本书的155篇文章,按内容分为“我们的校训,做人的根本”、“我们的校同·温馨的家园”、“我们的老师,最美的红烛”、“我们的同学·永远的朋友”、“我们的远行,无价的财富”、“我们的思念,难舍的情怀”等六辑。而每一辑的丈章则基本上按作者届别先后为序排列。其三,关于本书的书名。当文章基本选定后,就该起一个书名了。我们群策群力、搜肠刮月十地想了若干个有诗意、有文采的题目,但最终选定“我们是通中人”最直白、最朴素的六个字作为我们的书名,因为只有这句话最能表达一个通中人的心声,最能体现一个通中校友发自内心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在本书定稿发排之际,我们在如释重负之余,深感这本《我们是通中人——“通中人”网站作品选萃》得以面世,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深感这本书是集历届通中人智慧的结晶。在本书编辑成书的过程中。我们有太多的人需要感谢。

首先要感谢通中校领导,没有他们提供实质性的支持,本书的出版面世只能是一句空话;其次要感谢通中“关工委”的程建国主任、范建老师,教科处的陆军主任,学生处的江谨主任、潘雪峰老师,他们为本书的策划、主旨的确定,提出不少有益的建议,为解决本书出版、印刷等具体问题,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证了本书能如期出版发行;我们还要感谢通中原党委书记韩明飞同志和著名画家沈肩鹏校友,是韩明飞书记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为本书作序,是沈启鹏校友挥毫为本书题写书名,他们的劳动成果使本书增色不少。

为了保证本书的编辑质量,我们网站编辑部成员和部分老三届校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心血。在2014年春暖花开之际,本书编辑工作正式启动。参与作品初选的有肖正德、许薇、朱维莎、涂立生、李钊子、施志烨、王锦珠、单百歌、沙湖、陆郁、陈庆幸等编辑,参与中后期审阅、编辑、校对丁作的有肖正德、王韫华、施志烨、严清、林启祯、许薇、陆郁、王锦珠等校友,最后南肖正德校友总其成。对所有为本书编辑、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领导、老师和校友以及本书的责任编辑东南大学出版社的孙松茜女十,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明年3月。在我们老三屑编辑部工作满三周年之际,“通中人”网站的接力棒将交给1976届高中校友,他们将向网站注入更多的活力与生机。而我们老三屑编辑部现在的任务是尽可能地为我们的工作画好最后的句号——把《我们是通中人——“通中人”网站作品选萃》这本书做好,至于这个句号画得是否网满,那只有请广大校友与渎者评说了。我们诚恳地欢迎广大校友与读者对本书的存存问题与错误批评指正,诚恳地希望广大校友与网民继续关注和支持“通中人”网站(http://wwww.ntzx.cn/html/tzr/zxtg/)。

“通中人”网站编辑部

2014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是通中人--通中人网站作品选萃/难忘教育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通中人网站编辑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154097
开本 32开
页数 4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61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04
CIP核字 2014302545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8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3: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