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悉达多(精)/黑塞经典文学
内容
编辑推荐

赫尔曼·黑塞编著的《悉达多(精)》又名《流浪者之歌》。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达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市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了极点……

内容推荐

《悉达多(精)》是赫尔曼·黑塞最经典的长篇小说之一。故事讲述了英俊聪慧的贵族青年悉达多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为了寻找自我而踏上孤独的旅程。他曾一路跟随沙门苦修,聆听佛陀的教诲,也曾沉湎于名妓的温柔,迷失于金钱的诱惑……

黑塞以充满哲理、诗化的语言展示了一名青年寻求自我的一生,表现了其作品一贯的寻找生命真谛、皈依自然的主题,影响深远,指引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目录

第一部

 婆罗门的儿子

 沙门的生活

 乔达摩

 觉悟

第二部

 甘玛拉

 在人群中

 轮回

 河边

 摆渡人

 儿子

 唵

 歌文达

试读章节

那天晚上,他俩追上了那三个苦行者——三个精瘦的沙门,请求与他们一起走,一起生活,表示愿意服从戒律,成为沙门。他俩的请求被接受了。

路上,悉达多脱下衣服送给一个穷苦的婆罗门,只留下腰布和土黄色的披布。他每天只吃一餐,而且是生的。他斋戒十四天,又斋戒了二十八天。两腿和双颊消瘦下去,凸大的双目幻映出奇异的梦境,瘦瘦的手指上指甲长得很长,下巴上的胡须又干又硬。

遇到女人时,他的目光变得冰冷;穿过人们衣着奢华的城镇时,他面显轻蔑,双唇紧闭。他看到商人们做买卖,王公们去打猎,吊丧的人们悲泣,妓女们卖淫,医生们治病,祭司们抉择播种的日子,情侣们纵情肉欲,母亲们安慰自己的孩子——所有这一切都不值一瞥,样样都是假的,都散发着谎言的恶臭。虽然一切貌似充实、快乐和完美,然而一切到头来都注定要腐朽。世界弥漫着辛酸,人生充满了痛苦。

悉达多只有一个目标——变得空无:没有渴望、意愿、梦想、快乐和悲哀——让“我”死掉。不再有“我”,体味空无心灵的平静,体味纯洁的思想,那就是他的目标。

当整个“我”被征服、死去,所有的激情和愿望都寂止了的时候,那最后的东西,那不再有“我”的人生奥妙——那大秘密,一定会苏醒。

悉达多心里充满了痛苦和渴望,默默地站在炙人的阳光里,一直站到他不再感到痛苦和渴望。

他默默地站在雨中,雨水从发上滴下,滴到冻得发抖的肩上,滴到冻得发抖的臀上和腿上。这位苦行者就这样站着,一直站到双肩和双腿不再发抖,站到不再感觉到寒冷的痛苦,站到根本就不再感觉到寒冷。

他默默地蹲在荆棘中,血从刺痛的创口滴下,创口变成了烂疮。悉达多仍然蹲在那里,一动也不动,直到血不再流,直到不再有刺伤,不再有刺痛。

悉达多笔直地坐着,学习缄默,学习减少呼吸,学习屏息。吸气时,他练习减缓心跳,练习减少心跳次数,一直练到几乎没有心跳。

悉达多遵从最年长的沙门的教导,依着沙门的戒律练习克己和冥想。

一只苍鹭飞过竹林,悉达多就把那苍鹭摄入自己的灵魂,于是他变成了一只苍鹭,飞过树林和山岳,食鱼度日,熬受苍鹭的饥饿,使用苍鹭的语言,又像苍鹭一样死亡。

一只死豺躺在沙岸上,于是悉达多的灵魂就钻进了它的尸体,变成了一只死豺。它躺在岸上,肿胀、发臭、腐烂,被鬣狗撕开,被兀鹰啄食,最终剩下一具骷髅,化作尘土,飘散在空中。

于是悉达多的灵魂回来了。他死亡过,腐烂过,变成过尘埃,历经过崎岖的生命循环。

他像个猎人一样,怀着新的渴望在裂罅边等待——在那里,各种起因结束了;在那里,没有痛苦的永恒开始了。

他祛除自己的感觉,消弭自己的记忆,以千百种不同的形式从“我”中脱逃出来。他化为动物,化为野兽的尸体,化为石头、树木和水,每一次他都得到一次重新的苏醒。日光月影之下,他重又成为“我”,重又转入生命的循环,感到渴,征服渴,又感到新的渴。悉达多跟沙门学了许多东西,他学了许多失掉“我”的方法。

他在自我克制的路上前行,经过痛苦,自愿忍受并克服痛苦、饥饿、焦渴和疲倦。

他在自我克制的路上前行,经过沉思冥想,消除心中所有的幻象。

他学习了诸多修行之路,把“我”弃绝了一千次,终于能在几小时、几天的时间里,达到无我之境。但这些克己功夫到头来还是让他回到自己。虽然悉达多从“我”逃离过一千次,在空无中,在动物中和石头中稍作栖宿,然而回归“我”仍然无法避免。当他站在日光月影下,回到树荫或雨水里,他又是“我”,又是悉达多,又感觉到沉重的生命循环的折磨。

歌文达——他的影子一直伴随在左右。歌文达也沿着同一条途径做着同样的努力。除了工作和学习所需之外,他俩很少交谈。有时候他俩一起到村子里为自己和老师们乞讨食物。

“你认为怎么样,歌文达?”一次去乞讨食物的时候悉达多问道,“你认为我们有什么长进吗?我们达到目标了吗?”

歌文达答道:“以往我们是在学习,现在我们仍然是在学习。你会成为伟大的沙门,悉达多。每一种修行你都很快就学会了,老沙门常常赞奖你。悉达多,终有一天,你一定会成为圣人。”

悉达多说:“我觉得不是。到现在为止我从沙门学到的一切,如果在旅馆中学,在妓院中学,在凡夫走卒和赌徒中学,我会学得更快、更容易。”

歌文达说:“你是在开玩笑吧。同那些低贱的人混在一起,你怎么能学到屏息冥想,怎么能学到忍受饥饿和痛苦的功夫?”P14-17

序言

赫尔曼·黑塞创作道路初探(代序)

1946年,二战的惨景还历历在目,战败的德国正处于人们憎恨和谴责的怒潮中。然而,这年11月,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塞却成了战后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世纪60年代中期,黑塞小说再次风靡世界各地,作品被译成50多种文字。据称,黑塞是当今世界被阅读最多的现代德语作家,研究论述也多达数千种,且观点各异:有人认为他是德国“浪漫派的最后骑士”,其作品是“浪漫派的田园绿洲”;有人则称他为“进步的现实主义作家”;还有人认为他的作品只是在战时盛行……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悦经典”系列之黑塞作品即将面世之时,本人就黑塞作品及其创作道路作些粗浅的探讨。

1877年7月2日,黑塞诞生在德国西南部的小镇卡尔夫,父母和外祖父都是虔诚的新教徒,晚年的黑塞对自己的宗教世家有过深情的回忆。卡尔夫地处德国西南部山区,尚未被姗姗来迟的工业化浪潮吞噬,一切还散发着原始纯朴的大自然气息。父母的慈爱、大自然的陶冶使少年黑塞自由浪漫,无拘无束;然而同样原因,这里的制度却仍然保留着残存的封建专制和宗教教条,窒息着人们的精神,压制新思想的发展。

1891年,14岁的黑塞以优异成绩考入神学院,但不到半年就逃离了学校,原因是学校发生的一些事“使我丧失了对一切师道尊严的敬仰”。其“大逆不道”的反抗行为招致亲戚的蔑视、朋友的疏远,这使涉世未深的青年黑塞陷入了极度的孤独和苦闷,几乎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所幸新思想的浪潮已向这个偏僻小镇袭来,“我读海涅的诗,我要成为社会民主党人,我要学习海涅”——海涅那高亢的诗句,给了黑塞以奋进的力量。

1895年,黑塞去一家书店当学徒,由此潜入了更加广阔的书海。他总是利用繁重工作外的时间攻读国内外大师的作品,歌德成了他最崇拜的人,1899年,他又去往瑞士巴塞尔。黑塞曾在信中说:“我在图宾根受的是文艺复兴的熏陶,在巴塞尔则受到古罗马文化的影响。浪漫主义过去了。”这里所说的浪漫主义,主要是指《浪漫之歌》。在这部自费出版的处女作诗集中,青年黑塞的才华初见端倪,但并未得到文学界的认可。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浪漫主义的衰落、批判现实主义的兴起、古罗马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化使黑塞逐步将目光投向现实。1903年的一封约稿函使他那横溢的才华、智慧的灵感宛如开闸的涌流,喷射而出。《彼得·卡门青》只用了几个月就得以脱稿发表。对大自然优美动人的描述,青年对人生道路的探索以及富有韵律的语言使其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黑塞在文学上名声大振,从此开始了作家生涯。这本书与《在轮下》(1906年)是黑塞从少年浪漫走向社会、接触人生的标志,他从中“找到了一条红线”,“这条红线贯串了我的全部作品……我从未回避时代的问题,但最关心的一直是每个人,是个性,是不符合社会通常标准的个人”。这里黑塞明确地回答了两个问题:第一,他既不是怀古遁世、重视童话和传奇的早期浪漫派,也不是采集民歌、发掘文化遗产的晚期浪漫派;第二,他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批判现实主义者。他所走的是一条独创的道路: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主题是人的命运,描写的是人处在时代危机中的种种内心矛盾。他要探索一条达到完美境界的人生道路。

1914年,一战的枪声响起,残酷的现实震撼了人道主义者黑塞的良心。他挺身而出,发表文章反抗德国军国主义,结果招致各种诽谤攻击,出版社也不再约稿。灾难迫使他思考,痛苦引导他去探索,《德米安》(1919年)就是黑塞在战火中探索的产物。托马斯‘曼评价道:“该书的激奋效果令人难以忘怀,准确无误地击中了时代的神经和富有狂想的青年一代,从他们中间诞生了痛苦生活的代言人。”

对魏玛共和国失望的黑塞1923年移籍瑞士,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在逃避现实,离开前的黑塞发表了《悉达多》(1922年),记述了一名青年的求道过程。长篇小说《荒原狼》(1927年)则一反以往对资本主义的怜爱和幻想,用“荒原狼”的目光看穿时代:追名逐利的忙忙碌碌、傲慢的虚荣、浅薄的宗教。主人公是一位中产知识分子,身上有着狼性和良心的对立,孤独彷徨,只能在歌女处寻求安慰,看魔术剧以发泄不满,颇像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他最后还是从歌德和莫扎特那里学会了幽默。故事先以“出版前言”概述主人公的外貌和性格,再以手记的形式来描述他在某城市的经历和心理活动,最后以魔术剧来演示当时的社会动乱、人生的混乱和主人公的理想。《荒原狼》因其深刻的心理分析、广博的思想内容、奇特的情节、高超的艺术结构,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文学界的激烈争论。40年后的“黑塞热”也正是以这部著作为开端——各国在二战后经历了复苏和“繁荣”,资本主义的固有病态又蔓延开来,其价值观点、没有灵魂的物质文明再次受到怀疑。生活在经济、社会、信仰三重危机中的青年发现,黑塞的作品可以提供生活的信念,给以心理的满足。

1930年,被誉为“黑塞最成功的史诗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发表。然而作者本人更看好《荒原狼》,认为“主题更为鲜明,它的艺术结构很像一首奏鸣曲”。的确,《荒原狼》以深沉而尖锐的笔调揭露了资本家的战争狂热和中产阶级的虚伪,反映了资本主义在精神、道德上的崩溃与文化上的堕落。

黑塞一直对法西斯统治下的受迫害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作品也非常不受法西斯分子欢迎。最后一部长篇《玻璃球游戏》(1943年)最终在瑞士出版,进入德国境内的少数几本被视为珍品争相传阅。关于本书,黑塞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我要操起所有艺术家的自卫手段开始创作,我要建立一种精神空间,以抵御世界上的一切瘴气,同时表示智慧对残暴势力的反抗,并尽可能支持德国朋友们的反抗与斗争。”

1945年,信函如潮水般自恢复通邮的德国涌来,年近古稀的黑塞感到有义务关心祖国的命运,他发表公开信强烈谴责法西斯的罪行。他又一次受到了反动报刊的中伤,但是德国几经巨变,人民已经觉醒,“那些在深重罪孽之后要求铲除法西斯主义、寻求人道的非法西斯文学的人们,把他的晚期作品当作新艺术充满希望的开端而接受了”。

晚年的黑塞获奖诸多,但很少离开在瑞士南部的住所,只专心于编辑、出版自己以往的作品。这并非隐居——他凭借信件与世界联系,是20世纪写信最多的作家之一。来访的客人之多,也使老人不得不在门前挂上免访牌。

1962年8月8日,85岁的黑塞在听完一首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后,与世长辞。

赫尔曼·黑塞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时代变迁:出生的时候,德国才统一,工业化浪潮方兴未艾;逝世的时候,德国又已分裂,卫星已可遨游太空。他目睹了几代的强权政治、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复苏、德国的战败和分裂。

黑塞在漫长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上表现了始终如一的执着追求和顽强奋进的精神。种种动乱与苦难、个人命运的坎坷,引起了他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怀疑和对宗教虔诚的动摇,导致了他与社会的异化和对立。从少年时反抗制度而受到蔑视、处罚,到因反对战争屡遭攻击,黑塞和当时社会始终存在着矛盾。从卡门青到荒原狼,黑塞笔下的一系列人物形象都是这种异化和对立的产物。他们思想上的积极性在当时的社会里找不到出路,他们的反抗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性质,表现为追求个人的权利、自由与幸福,以及在追求途中的痛苦与挣扎。

诗人海涅说过,“德国创造出来最辉煌、最神圣的东西,是那人道主义,那种普遍博爱的精神”。黑塞的思想继承了这种精神,他终生不渝地反对和抨击那些虚伪地打着爱国名号的战争支持者。应特别指出的是,历史上的德国盛行狭隘的爱国主义,看重对领袖的效忠,很多进步人士都支持帝国主义战争,被海涅批判为“就像大户人家赤胆忠心的老家仆”。黑塞孤身坚守着人道主义,挺身而出反对战争,反对资本主义的残酷现金交易。为了追求美好的人道世界,他迷信过宿命哲学,信奉过儒、道思想,崇拜黑格尔辩证法,然而人道主义的局限又使他陷入了无法解脱的矛盾。他憎恨资本主义不人道,但又把革命和暴力混为一谈:“从人的角度出发,我反对以任何暴力改变世界的行动。我不支持这些行动,即使看起来是受欢迎的社会主义暴力。”正因如此,他的作品只有对人道主义理想的追求,而非对革命的呼唤,对旧制度只停留在道义的谴责,而缺乏改造社会的行动。

黑塞多以心理分析方法来塑造人物,这有别于浪漫主义的热情、幻想和夸张,也不同于现实主义的白描。作品情节一般并不复杂,往往更着力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抒情、哲理、内心的演变代替对事件的正常描写。哲思的语言并未使作品滞重化,相反,内心世界的巨大振荡、思想的汹涌波涛推动着情节发展,深化意境。情感和理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病症和精神危机暴露得淋漓尽致,令人感伤而沮丧,同时也发人深省,振人心弦。黑塞作品也不乏表现主义的痕迹,时明时暗的田园风光随着复杂的人物内心活动,既有抚今追昔的自省,又有预示未来的启迪,对大自然的歌颂和对城市文明的诅咒随处可见,形成了大自然的美、崇高与城市文明的丑恶、卑下间的鲜明对比。

他有时也用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主观地表达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然而这并未“伴随着浪漫主义的琴音和钟声荡漾越去越远,终于消失在我们的体内,虽然外界早已寂静无声”。他反而总注视着时代的病症,将美妙的形象用现实的污斑抹脏。他的作品从不是逃向浪漫派文学绿洲上的落叶后裔,也并非想用遥远的天国使读者忘却人间烟火,相反,黑塞最怕读者抽着烟斗沉浸于故事而忘掉现实生活。他的作品敢于面对残酷的现实,正视坎坷的人生,鼓励人们在彷徨和苦闷中治愈内心的创伤,勇敢地承受生活的压力和社会的堕落,努力追求美好的世界。——作者本人的一生也正是这样度过的。

托马斯·曼在黑塞七十寿辰时写道:“他的作品纯洁、勇敢、富有梦想和智慧,充满传统、历史回顾和乡情,他把温情脉脉提高到革命的境界——这是灵魂意义上的革命,崇高而忠实,高瞻远瞩而预感敏锐。”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能够不限时代、阶级地被推崇、赞誉,也许就因为作品本身具有深刻、广博的内涵与丰富多彩的艺术美,使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黑塞作品之为经典,流行东西方经久不衰,其缘故或许也正如此。

李世隆

2015年1月

书评(媒体评论)

赫尔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们内心的骚动,青春时代自寻其路的固有需求:这种需求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索取我们自己的生命。他的这种先知先觉也必然启发未来时代的人们。——保罗·柯艾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悉达多(精)/黑塞经典文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赫尔曼·黑塞
译者 苏念秋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80154
开本 32开
页数 14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98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2014289034
中图分类号 I516.45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15
14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