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孤独的人生--霍桑传
内容
编辑推荐

  赫伯特·戈尔曼编著的《孤独的人生:霍桑传》是Howthorn:A Study in Solitude的中文译本,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霍桑的传记。该书讲述了1804年7月4日-1864年5月19日霍桑一生的创作活动和个人生活,以及他的精神世界。从这本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性格鲜明的小说家形象。

内容推荐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他以文质兼备、善用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的中、短篇小说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作《红字》广为流传。

赫伯特·戈尔曼编著的《孤独的人生:霍桑传》用平实自然的笔触勾勒了霍桑作为普通人和作为一位思想严肃的作家的一生,真实地再现了一代文学开拓者在19世纪上半叶孜孜以求于文学之路的艰难历程。

本书资料翔实,引证充分,是研究霍桑及其时代的较为权威的、极有价值的传记作品。

目录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译后记

试读章节

那些散文和描写周边所见之事的杂文,无疑是一个孤独者的作品。他是一个在自己年轻的世界里徜徉、在害羞和好奇之间挣扎的人。他不是一个在拥挤的人群中与川流不息的人们抗争的人。相反,他就是小镇中心的那台水泵,然而他又好像生活在小镇的外围,带着某种好奇的神态在静静地观察过往的行人以及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即便是最自然、最微小的一举手、一投足,都透露着一种沉思、一屡伤感,或者一丝幸福。假如情节需要的话,这些动作表情也会随之而文雅灵动起来。这种魅力历来是最优美的散文写作传统的组成部分。这种通过眼睛来描摹生活的方式,对霍桑这样一个擅长描写的作家而言,具有一种强大的统摄力,它教导他如何组织材料、突出中心、什么可以保留、什么应该舍弃,以及如何保持印象的一致性等。他几乎像一个画家一样贴近生活,他的调色板上满是令人沉醉的色素,他的笔触有条不紊。在新英格兰拥塞的文人图书馆里,读者在哪里也不可能找到比霍桑的散文札记(以及小说)对本地风情更细致、更机敏、更真实的描绘了。他准确地把握住了本地风貌,包括它的物质外壳和与之融合为一体的精神投射物。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是因为霍桑对地貌特征非常敏感,无论是一块林地、一条乡问大道或者是一个镇中心的广场,他总是感到它们影响着他的感知。

他用双眼贪婪地注视着周围的生活,但是他从这种生活中只能发现有限的风景,他必须得看得更加深远一些才有可能寻找到那些罕见,而他的精神经常需要吸取的素材。作为一个孤独又不经常出门旅行的人,这意味着他要沉浸到书海中去。身为清教徒的后代,他自然而然地投身(如果真要用这么突兀的词语来描述霍桑的话)到新英格兰早期的年鉴中,扎进那开荒掠土、宗教迷狂的年代,投身到塞勒姆和波士顿形成之初那些阴惨悱恻的日子里。就是从这些历史和文化的源头之中,他吸收了许多历史故事,形成了他文学追求中精彩的一部分。这些历史的瞬间,简洁统一的肖像,只需寥寥几笔,就被霍桑刻画得如同宝石般晶莹。其非比寻常之处在于,它们体现了当时新英格兰极为罕见的一种强烈的渴望。它们揭示出霍桑在处理历史题材时与众不同的创造性,他把编年史中的枯骨予以人性化的处理,这种创作手法预示在霍桑此后的岁月中会出现更重要的一些尝试。霍桑的想象力以一种克制而又理性的方式,遨游在新英格兰早期古老的故事中,总是围绕着恩迪科特(Endicott)和他的旗帜,围绕着受到迫害的贵格派教徒。这些对历史的再现构思雅致,充满了一种少见的简洁、内在而又娴熟的文学技巧。美国的文学创作领域也因此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这种技巧在于其选择性,作者在不知不觉中把握住某些细节,极好地摒弃不必要的东西,行文简洁。尤其重要的是,他对那段历史有着本能的感悟。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把他的小说塑造成一种绝无仅有的、历史事实与奇思妙想完美融合的艺术体。霍桑小说中那种古雅的韵味在今日的一些故事中依然存在,这种韵味通过文体的变化得以强调和突出,始终是各种文体中最好的,而且它还将带着一种不同寻常、无声无息、不屈不挠的生命活力继续流传下去。霍桑的天才并未完全发挥在这些历史小说中,但它们却有着自己的特色。

要发现霍桑天才的最高表现形式,人们必须转向他的第三类故事,它们结合了幻觉、寓言和那种在两个世界之间颤动、饱受折磨的现实,这里才是霍桑行走最为自如的领域,它是一片秋日的原野,一朵可能被称作原罪的阴云的影子在此孤寂地盘旋着,一些单薄的身影徘徊其中,徒然地寻找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在这些故事之中,霍桑天才的长处或短处均不明显,但都来自同一个源泉——他的清教遗产,这种仍然暗红的血液无声地流遍他的血脉。他的天才的缺陷在于道德感过于强烈,一味坚持伦理道德的阐述,因而常常让故事得不到足够的发展和展示。很明显,作家的这种倾向来自于新英格兰旧时期的清教生活态度,这就是,在水果烂透之前要先找到它的腐败点。然而,就是从这同一种清教脉动中,霍桑的天才得到了增强,它的吸引力反映在对生活洞若观火似的思索、对人类心智活动不断进行刨根问底式的探究,以及那缕给新英格兰的风景及行走于其巷陌之中的人物披上一层幽灵般色彩、永恒不变的蒙蒙天光之中。在霍桑充满奇异幻想的短篇小说中,最好的几个篇目被赋予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光芒,它们包含着一种对超自然现象的冥思苦想,以及对环绕着人类心灵的那层无形且神秘的光环的理解。它们就像魔咒一般,如果这种魔咒的力量因太过明显的道德推论而减弱的话,那么读者也应该如实地接受它们,并且想到,除了这颗对道德推理十分敏感的头脑之外,迄今为止还没有其他人能够创作出这样的故事。它们是清教传统姗姗来迟的收获,犹如生长在偏僻的草地上、开着黑色花瓣的花朵,比早熟的果实显得更多几分幽雅。

霍桑虽然不是老式的清教徒,但显然是那些先祖们的衣钵传人。他所处的位置使他能够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清教徒的生活观、命运观,又使他能够继承清教徒那些古老的信仰和渴望,并经过自己的审美感受把清教徒的价值观重新塑造出来。尽管原罪的影子不仅纠缠着他,而且也曾同样地纠缠过他的父辈,但它并没有同样地侵蚀他的灵魂;它渗透到他智力的各个角落,却无法触及他的灵魂。原罪是生活沉重的一面,它能够被转化成某种艺术。霍桑渐渐成为一个美学家,其审美感受主宰了原先那颗晦涩难解的头脑,而在早年,许多嘴唇薄薄的清教徒们都有着这样一颗古怪的大脑。

P41-45

后记

从1997年秋天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英文版到现在出版其汉语译本,其间相隔有17个寒暑。

记得那时是为了完成一篇关于霍桑短篇小说叙事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怀揣着从国家拨给研究生的月均240元的生活费以及代课费中省下来的一小笔钱,与两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室友和一个本专业的大姐一起,四个人搭伴乘坐几十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一路北上到了首都北京。我们在原中央民族学院的教工宿舍大院里找到一间散发着浓重霉味的四人间地下室住下来。九月中下旬的北京气候阴冷干燥,我们凑了点钱去院子里停靠的一辆满载水果的大卡车上批发了一箱长满麻点的砀山梨,从此开始长达半个月、各自东奔西走、搜集资料的经历。在搜罗完位于民大左右不远的原北京外国语学院和原北京图书馆之后,我又去了北边的那几所著名的学府,复印的资料已经有大半袋子。最后一个点就是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不记得当时如何搭车、下车后又穿过一些林荫小街和巷子,来到一座无人看守的院子,等候许久才有人碰巧出来,一问之下才得知社科院不久前刚搬家到现在的地址:建内大街5号。辗转而去,那里是一条明亮宽敞的大马路,路边没有多少行道树,路上也没有多少车流,几栋高大的建筑也都神采奕奕。走近社科院方正威严的大楼时已是近午时分,附近没有小餐馆和小卖部的影子,只有门口栏杆边上两个摆小摊的人,我先到一个挑担子的小贩处买了两个水煮玉米棒子充饥,然后在旁边那个卖书的地摊上以满意的价格买了两本盛宁先生当年出版的书。绕过外文所那些小格子间似的办公室,走道尽头是昏暗的资料室,不大的一个房间好像没几扇窗户,灯管也开得不多,除过道外的地方都摆满了书架。与其他地方的图书馆相比较,这里像一个浓缩了的鱼池,很多书都是我正想要的“那一本”,但时问和囊中的硬币都有限,只得在最相关、最重要、最必须和最喜欢这些选项中淘了又淘,赶在人家下班之前来来回回抱了一大包下去到那个印刷车间一样的复印处,这其中大多数的书只印了首尾和中间的部分章节,只有两本在一咬牙之下从封面印到了封底,包括Hawthorne: A Study in Solitude。

我想当初选这本书是属于“最喜欢”多于“最相关”,因为就研究霍桑的叙事艺术来说,这本传记其实是没多大帮助的。而喜欢它首先是因为作者戈尔曼的文笔,它与书中传记人物霍桑的性格是如此地吻合,当你诵读原著中那些串联了重重语意的优美长句时,感觉犹如漫步在秋日寂静的林问小道上,看阳光的影子如何跳过枝干和石块把整个树林织成一条柔软的地毯。而透过这些斑驳的林影,你可以看见霍桑的精灵,或者是戈尔曼笔下霍桑的精灵,从晦暗变得清朗。要喜欢这本小书,你必须喜欢挑战(穿过长句子的密林),你还应该是一个如秋涧一般活泼而安静的人,能够接受老式作家们的审美意趣。如果你还是一个如霍桑一样喜欢独饮孤独的人,那么你必定会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就像我一样。

在完成那篇硕士毕业论文几年之后,当生活的压力不再迫在眉睫时,我便把这摞印刷文档拿出来反复地读,慢慢就萌生了把它译出来的想法,完全没带一点功利色彩,也没有想过做什么市场调查,就为练笔和彻底地理解它。在工作和生活之余,断断续续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一字一句地写满了一小摞文稿纸。之后便又搁置了起来,直到2007年左右,不知为何在课堂上谈起了这个话题,班上有一个个子高瘦而腼腆的男生站起来红着脸说:“老师,我打字快,可以帮你把稿子敲进电脑。”他叫贺俊。在那个磁盘比较普及的年代,他帮我把那堆格子山转换成了几盘文字码。后来他们那一届毕业生大多数我也不知道都去了哪儿。希望他们之中有看到这篇文字的同学,能够帮我转达这深深的谢意!同样的感谢还献给我工作的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这里新生的助教之风促使我把这篇积压多年的文稿拿出来进一步打磨付梓(尽管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像所有的致谢词一样,最后必须感谢一直支持我工作的家人。愿现在和将来所有的人、所有的日子都如这甲午之年的秋天一样生活和煦、和谐。

刘炜

2014年深秋,散记于三角湖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孤独的人生--霍桑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赫伯特·戈尔曼
译者 刘炜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152564
开本 32开
页数 1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5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82
CIP核字 2015036694
中图分类号 K837.125.6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188
137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