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没有我们的世界
内容
编辑推荐

读罢艾伦·韦斯曼编著的《没有我们的世界》,请一定要思考:“我们如何才能与这个世界相爱相生?

启示录般的奇想,惊世骇俗。

冷静科学的推理,无懈可击。

“人类如果退出,地球将会怎样?”第一次读到这样的问题时,着实被吓了一跳。

诚如《没有我们的世界》的忠实读者们一再反复传颂的评价——“这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实验”,它是一位深具科学精神、逻辑思维、人文情怀与想象力的卓越调查者和旅行家严谨又天马行空的推理与论证。

在阅读此书之前,“你要确保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因为你会被艾伦·韦斯曼‘劫持’到另一个世界里,久久沉迷其中。”

内容推荐

艾伦·韦斯曼编著的《没有我们的世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跨界作品,探讨和反省人类文明对地球的影响。

人类一直以地球的造物主自居,因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而洋洋得意。殊不知,人类的成就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伟大而久远。韦斯曼大胆勾勒了个没有我们的世界,用相对科学的数据支持说明人类对这个星球的影响。

在这部影响深远的作品中,韦斯曼向我们阐述了以下内容:人类销声匿迹以后,我们的基础设施建筑是如何土崩瓦解,最终又是如何消失殆尽的;日常使用的物品或许会像化石一样万世永存;铜管和配线会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挤压成透着红色的岩石;为什么我们最早期的楼房可能成为世界上保存时间最久的建筑,而塑料、青铜雕塑、无线电波和一些人造的物质又将如何成为我们留给宇宙的最永恒的礼物,等等。他还告诉我们,人类的哪些破坏活动是永不磨灭的,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和文明中哪些将留存最久。它深刻剖析了我们对这个星球的影响,视角新颖独到,不同于其他作品。

这并不是一部科幻作品,作者通过科学的想象,也印证了近年来人们争论的一种观点:人类自以为是的对地球的改造和破坏,已无法挽回,并将长久地影响着这个蓝色的星球。不管怎样,人类只能坚守下去,能否重建伊甸园也取决于人类的行动。

目录

序曲

第一篇

 一 伊甸园余香缭绕

 二 夷平我们的家园

 三 没有我们的城市

 四 人类出现之前的世界

 五 消失的动物园

 六 非洲悖论

第二篇

 七 什么会消失

 八 什么会留下

 九 聚合物恒久远

 十 石化厂房

 十一 没有农田的世界

第三篇

 十二 新旧世界奇景的命运

 十三 没有战争的世界

 十四 没有我们的鸟类

 十五 烫手的遗产

 十六 我们的地质记录

第四篇

 十七 现在何去何从

 十八 我们身后的艺术

 十九 海洋摇篮

尾声 我们的地球,我们的灵魂

试读章节

序曲

2004年6月的一个早晨,安娜·玛丽亚·桑蒂坐在大型棕榈叶搭盖的屋顶下,她靠在一根柱子上皱着眉头看着族人在马萨拉卡的聚会。这里是他们在里约柯南布的部落,是厄瓜多尔在上亚马孙地区的属地。安娜·玛丽亚已经年逾七旬,除了仍然乌黑浓密的头发,整个人看起来就像是干枯的豆荚,黯淡的眼眸活似黑洞里的两条苍白游鱼。她正用盖丘亚语中一种几近消失的方言查帕拉语骂她的侄女和孙女,因为拂晓后没过一个小时,她们就跟村子里所有的人一样喝得酩酊烂醉,唯有安娜·玛丽亚还是清醒的。

这种聚会被称为“明加”(minga),相当于亚马孙部落中集全村之力合建谷仓的活动。四十个赤脚的查帕拉印第安人挨坐在围成一圈的原木上,许多人脸上都画着油彩。他们要到森林里砍树焚林,替安娜·玛丽亚的弟弟开辟一块种植树薯的空地,准备工作就是喝奇洽酒,一喝就是好几加仑,连小孩子也捧起装满混浊酒浆的陶碗,咕噜咕噜地畅饮。每天查帕拉族的女性把树薯咀嚼成泥,利用口腔内的唾液发酵,酿造出这种酸啤酒。两名用青草绑着发辫的女孩在人群里穿梭,替空酒碗斟满奇洽酒,也端上鲶鱼小米粥。她们把大块大块巧克力颜色的熟肉,端给族里的老人与宾客,但现场年纪最长的安娜·玛丽亚一口也没动。

虽然其他的人种都已迈进新世纪,查帕拉族却还没进入石器时代。他们相信自己是蜘蛛猿的后裔,也跟老祖宗一样,仍然以树居为主,他们用藤蔓把树干绑在一起,以支撑由大片棕榈叶编织而成的屋顶。在树薯传入之前,他们的主要蔬菜是棕榈芯。至于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的来源,则倚赖织网捕鱼以及用吹箭狩猎的南美貘、猪、野鹑和凤冠雉等动物。

他们至今仍从事渔猎,但是猎物的数量已所剩不多。安娜·玛丽亚说,在她祖父母还年轻的时候,查帕拉族是亚马孙地区最庞大的部落之一,有二十万人住在河边附近的村落里,光是这座森林就足以养活他们。后来,在远方发生的一件事,使得他们的世界,毋宁说是每个人的世界,从此大变。

此事正是亨利·福特发现了批量生产汽车的方法。对充气轮胎的需求,很快便使野心勃勃的欧洲人沿着每一条可以航行的亚马孙河流域探险,沿途霸占长满橡胶树的土地,捕捉劳工来采集橡胶。在厄瓜多尔,早年在西班牙教士影响下皈依基督的高地奇屈华印第安人,乐于协助这些欧洲人,将未开化的低地查帕拉族男人用铁链绑在树上,逼他们工作直到死去。至于查帕拉族的女性,则沦为生育机器或性奴隶,有些人因惨遭强暴而致死。

到了19世纪20年代,东南亚大量栽种橡胶树,严重侵蚀了南美野生橡胶市场。数百名躲过这场橡胶屠杀的查帕拉族人依然没有现身,有些伪装成奇屈华印第安人,混居在侵占土地的敌人之间,有些则逃往秘鲁。厄瓜多尔的查帕拉族正式宣告灭亡。到了1999年,秘鲁和厄瓜多尔两国解决了长久以来的边界纠纷,有人在厄瓜多尔的丛林中发现一名秘鲁的查帕拉族巫医,他说,他终于能来看亲戚了。

厄瓜多尔的查帕拉族人重新现身,是轰动人类学界的一件大事。厄瓜多尔政府承认了他们的土地所有权,虽然只是他们祖先传下来的土地中的一小块而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下拨经费复兴他们的文化、拯救他们的语言。那个时候,查帕拉族里仅有四个人会讲母语,安娜·玛丽亚就是其中之一。曾经熟悉的树林,如今已有大半不复见了。他们从占据土地的奇屈华印第安人那里学会了用钢刀砍树,然后放火烧掉树桩,种植树薯。可是每块土地收成一次之后,就要休耕好几年,于是不管从哪个方向望去,树荫遮天的原生树林都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月桂、木兰和柯巴棕榈等细长的次生林。此时,树薯已经成为他们的主要粮食,他们每天都得消耗大量以树薯制成的奇洽酒。查帕拉族人终于幸存下来,走进了21世纪,不过脚步有点蹒跚,而且还会一直维持这种微醺的模样。

他们仍然狩猎,可是现在,外出打猎的男人常常好几天也找不到一只南美貘或野鹑。最后,他们不得不猎杀蜘蛛猿,以前吃蜘蛛猿肉可是一种禁忌呢。安娜·玛丽亚再一次推开孙女送上来的碗,里面装着巧克力色的肉,还有一只没有拇指的小猴掌从碗沿里伸出来。她对着煮熟的猴子抬起皱皮纠结的下巴。

“如果沦落到吃自己的祖先,”她问,“那我们还剩下些什么?”

远离了生命源起的森林与大草原,绝少会有人想起我们的动物先祖。自从人类在另一个大陆上跟其他灵长类分道扬镳之后,这么多年来,查帕拉族人还对自己的动物先祖念念不忘,确实令人赞叹。然而,安娜·玛丽亚这番话,听起来却有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感觉。就算不至于沦落到人吃人的地步,但在悄悄踏进未来之际,我们会不会也面临着同样可怕的抉择呢?

一个世代之前,人类逃过了核爆的危机,如果运气够好,也许还能继续躲过核危机和其他大规模的恐怖威胁。可是现在,我们得不断地问自己:“我们是否毒害这个星球到了无可复原的地步,连星球上的人类都要一起煮成半熟呢?”我们滥用消耗地球上的水和土壤,导致二者愈来愈少,也蹂躏了数以千计的物种,也许再也无法复原。有些权威人士曾警告说,有朝一日,我们的世界可能会退化成一片混沌空白,届时只有乌鸦、老鼠在杂草丛里仓皇逃窜,彼此猎杀。如果真的到了这步田地,就算人类拥有自吹自擂的超人智慧,又何以知道人类一定能成为坚强的幸存者?

事实上,我们真的不知道。我们固执地不愿承认最坏的情况确实可能发生,因此也从未认真思考过对未来的种种猜想。求生本能经过长久以来的磨炼,让我们否认、蔑视甚至忽略大难临头的预兆,唯恐因为预兆而害怕得浑身发软,如此一来却可能反受其害。P1-3

序言

洞察世界,寻路中国

知行书系缘起于我们对当下中青年知识阶层精神需求的关注。

当下中国的中青年知识阶层敏感于自身正处在多重维度的过渡与转型当中,对于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照角度也随之变得多维和复杂化:从世界格局说,全球化的浪潮席卷我们身处的社会,并深入到个人生活与选择当中,如何突破狭隘的民族、种族甚至物种的限制,关照宏大至生态平衡、世界和平和社会公平,幽微至个人权利伸张、人性完善等命题?从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角度说,如何重新审视“国”与“民”的关系,如何剔除深烙于我们心性中傲骨与奴性交织的矛盾,如何重新认识责任与权力的真义,舒展成有着自由和独立精神的“公民”?从个体角度说,国人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社会公共领域的关注度都空前高涨,面对的困境也是严重的,最突出的莫过于社会价值标准混乱、社会阶层差距拉大,对公平正义的叩问迫切,社会各个角落弥漫诚信危机,令道德规范失序,众多个体感受到人生意义迷失,我们正经历着西方社会也曾经历的“现代性之隐忧”,如何认识“隐忧”,如何突破自身的“限制”,如何以自我的小革命为社会添加向上的力量,以在世俗和精神上都找到信仰和自在?

这些“如何”令我们寻找洞察世界的出口。我们发现,当下急需探讨的种种问题很多也曾出现于欧美社会,欧美思想家的研究较为深入,留存了不少传世著作,给当今中国的读者以重要启示;当今国内思想文化界也活跃着不少积极的知识分子,他们探讨的范围涵盖了从社会现状分析到个人精神重建的方法和方向,提出的问题切中社会与个体之要害,不少作者与作品都值得我们参照。

知行书系正是基于上述缘由而生,我们将尽量保有大人文的视野,从国内外知识分子纷繁复杂的著作中探察普世价值;我们将打破地域与时代的界限,不拘学科和作者身份,深入经典与前沿,寻找契合当代中国社会及个体处境与出路的著作。知行书系集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身,它们经典,但绝不会面目严肃、高高在上;它们会满足追求文明与自由的阅读者对各种根本问题和时代动向的追问,也可满足对创新和人生意义的探索。

基于上述的多重维度,我们通过三个子系列建构知行书系:

“经典”系列,包涵中外不同时期重要学人与文化大家的著作;

“视界”系列,包涵思想学术界紧扣现实意义的各种学术观点的著作,特别是中西方思想文化前沿著作;

“问道”系列,遵循不拘于作者专业和身份的原则,无论哲学、历史、宗教甚至自然科学,只要观点和内容本身对当今社会在宏观和微观上有重要意义即可,它涵盖了国内外当代公共知识分子与学者的论著和小品。

身为编者和深度阅读者,我们能做的是不断发现和深入地阅读,将能够深刻影响和指引我们的好书集结起来,建构成洞察世界的出口,让寻路的你我找到方向和希望。

这或许能现出知与行的真义吧。

知行书系编委会

主编陆建德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实验,是极富想象力写作的伟大创举。——比尔·麦克基本 《自然的终结》作者

在阅读此书之前,你要确保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因为你会被艾伦·韦斯曼“劫持”到另一个世界里,久久沉迷其中。这本书或许能够改变人类,让这个星球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变化。——查尔斯·沃尔弗斯 《境遇和超级计算机》作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没有我们的世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艾伦·韦斯曼
译者 刘泗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96441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2015061526
中图分类号 X24-49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0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The Nicholas Ellison Agency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