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龄美食(宋美龄饮食与健康的最新揭密)
内容
编辑推荐

淡看人间百味,一羹一汤,浅尝辄止;纵览世纪风云,一行一止,张弛有度。

百年传奇宋美龄能够拥有如此美丽的奇迹,得益于她那独一无二的饮食保养秘诀……水果养颜,绘画养心,祛疾养身,排毒养生,宋美龄一直用健康的习惯享受着生活。

窦应泰编写的《美龄美食(宋美龄饮食与健康的最新揭秘)》带你进入宋美龄的饮食世界……

内容推荐

年过六旬,依然貌美如花,光彩照人,百岁高龄, 依然肤光如雪,身轻如燕,百年传奇宋美龄能够拥有如此美丽的奇迹,得益于她那独一无二的饮食保养秘诀……水果养颜,绘画养心,祛疾养身,排毒养生,宋美龄一直用健康的习惯享受着生活。虽说传奇的人生自有不同的活法,但人生百年三万日,所谓的健康养生术也不过是朝朝夕夕间的一粥一饭……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行一止……

窦应泰编写的《美龄美食(宋美龄饮食与健康的最新揭秘)》带你进入宋美龄的饮食世界……

目录

卷序

 1.政治人物的饮食也是“机密”

 2.宋美龄晚年卵巢手术险涉“违法”

 3.打开了陈维谡和黄梦影尘封的记忆

卷一 留美前后的饮食

 4.宋美龄缘何喜欢“青菜沙拉”?

 5.女子大学的两份菜单

 6.陌生的中国菜

 7.第一次进北京,就参加了大总统宴会

 8.应接不暇的饭局让她生厌

卷二 大陆时期——吃的艺术

 9.改变蒋介石的饮食陋习

 10.抗战前后的两种饮宴风格

 11.宋美龄:“一行一止都关乎寿命!”

 12.独特的“吃法”:控糖少盐

 13.蔡妈的“鸽子粥”

 14.江南菜与“糖醋鱼”

卷三 士林食谱——宫廷菜

 15.一份简单的食谱

 16.宋美龄的“近绿”意识

 17.粥·上海菜·锅巴的妙用

 18.众说纷纭的“新食谱”

卷四 官邸外的宴席

 19.喜欢“锅巴”的由来

 20.一位御厨后裔的回忆

 21.美国记者眼中的白宫盛宴

 22.为袁世凯后裔设“蘑菇宴”

卷五 圆山食谱——中国菜

 23.圆山大饭店与宋美龄

 24.揭开圆山内厨的神秘面纱

 25.《餐饮档案》中的莱系奥妙

卷六 西餐与西菜

 26.《圆山秘档》中的西餐

 27.蒋夫人说:“美食必有美器!”

 28.让艾森豪威尔见识中国菜

卷七 六大家常菜

 29.改革“蒋菜”的配伍

 30.梅干菜扣肉与蒋氏鸡汤

 31.腌笋芽和鱼翅肴

 32.“芋奶白菜”的妙用

 33.蒋家“烤菜”的嬗变

 34.燕窝菜和俄式西餐

卷八 借鉴友人的食经

 35.解除“肉禁”

 36.少帅推荐的外籍营养师

 37.张岳军借来的“神厨”

 38谢东闵、罗光瑞和海性法师的饮食秘诀

卷九 80岁后的食疗学问

 39.初到纽约的时光

 40.米尔斯和项美丽眼中的宋氏莱肴

 41.南瓜·粤菜宴客·新厨师

卷十 暮年的药膳

 42.幽居亦须防癌饮食

 43.常吃预防痴呆症的蔬菜

收卷语106岁高寿的纪录

试读章节

由此可见,宋美龄这种终身性的疾病,乃与其家传有关。

也许正因为少女时代受乃父宋嘉树的影响,宋家三姐妹在渐次成年,并先后在父亲的鼓励下远涉重洋前往美国求学时期,她们才惊愕地发现,大量进食肉类食品带给她们各自不同程度的麻烦。而荨麻疹这种疾病,初时并没有引起注意,后来才发现它开始如影随形般地向她们无情袭来。这种家族遗传性的痼疾,几乎困扰着宋美龄从少女到老年的漫长岁月!

1908年夏天,宋美龄来美国求学初期,她并没有意识到可怕的荨麻疹已在她那白嫩透明的皮肤开始悄然滋生并发作了。初时她也没有把腋下生出的红点子当一回事。因为从上海启程来大洋彼岸前,她的二姐宋庆龄身上已经出现了这种淡红色的小点点。二姐的发痒没有引起她的注意。宋美龄更没想到这隐现体表的红点点将会困扰她的一生。也没有想到这是一种家族遗传性的顽固之疾。让宋美龄真正感到奇痒难忍并求医无望的时候,乃是她与二姐宋庆龄在皮德蒙特小村分手后不久。那时,她独自在那里读书,身上那奇痒难忍的片片红斑,已经发展到日夜困扰的地步了,荨麻疹便成了百药难医的疑难之症。

当时宋美龄还不知何病。后来才从一位美国医生口中得知,这种一旦发作起来就遍体红斑的疾病,名叫荨麻疹。尽管美国医生要为她注射一支透明的药水,浑身的红点点便即刻消失,奇痒也随即消退。然而医生仍旧叮嘱她:这些美国药只能治其一时之痒,根治荨麻疹的办法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至于这奇痒难医的荨麻疹因何而生?美国医生更是茫然无措,一时难以回答宋美龄的询问。

1912年,宋美龄独自来到马萨诸塞州的韦尔斯利女子学院就读。这时她已经长大了。这一时期的宋美龄,还不真正懂得饮食与健康的知识。那时的宋美龄几乎把她的全部精力,除主课外都用在她喜欢的英国文学、诗歌和社会活动中去。至于对饮食,宋美龄从没有过高的要求,仍像在皮德蒙特读中学时一样,什么西餐和菜点她都喜欢。而且宋美龄每餐都吃得很饱。在皮德蒙特村时的“小灯笼”绰号,已经表明那时很胖。据美国作家汉娜·帕库拉在其撰写和《宋美龄传》中记述,当年宋美龄在来到韦尔斯利女子大学读书时,不曾在所谓的㈠阡悔书”中写下了她曾经喜爱糖果的经历。汉娜写道:“当年韦尔斯利的女生流行保留一本她们称为《忏悔书》的亲笔书写册子。彼此交换传阅,在‘忏悔’之后署名。宋美龄写的是:‘我有一项奢华的浪费:衣饰……我喜爱的座右铭:别吃糖果,我不可告人的遗憾:太胖……’宋美龄在韦尔斯利最要好的朋友是埃玛·德隆·米尔斯,埃玛的财产继承入托马斯·锹隆说,宋美龄有时会显露出‘孩子气的虚荣’……”这说明宋美龄在年轻的少女时代,确实一度发胖,而喜欢吃糖果则是她那时饮食的误区。  关于宋美龄在美国皮德蒙特读书时学友们为她送绰号:“小灯笼”一说,据当年与宋美龄同在一所学校读书的女学生艾茉莉·唐纳(EMIL DoNNRT)在1997年发表的《回忆录》中说:“在我们的小世界中,这是件很奇妙的事。我们等了一段时间而仍无消息之后,我们就忘了。……另外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就叫美龄。我们这年纪,有点淘气。美龄长得很像个快乐的小奶油球,胖胖的圆脸,大家都叫她小灯笼……”

“小灯笼”也有另一种版本。据台湾女作者蒋黎美女士所撰《宋美龄和宋庆龄的幼时剪影》(见《宋美龄侧写》华文出版社1988年内部版)中披露,早在宋美龄前往美国留学之前,她就是一位宋家的“小胖子”。蒋黎美记述说:“宋美龄是个圆胖的孩子。她自己说:‘我小时候很胖,一位挖空心思的叔叔便帮我取了一个小灯笼的诨号。冬日时候母亲让我穿上一件厚棉袍,我就在大人中间转圈圈。我记得当我三四岁的时候,因为衣服厚而笨,往往走两三步就摔跤。但因为衣服笨人又胖,所以我记不得跌痛没有。我头上扎了两根小辫子,先由红丝绒扎好后再用圆环套紧,这种叫蟹洞的发式是当时很流行的女童头。母亲总是帮我反穿一件小花袄和长袜子。不过我的鞋子很特别,那是猫头鞋。后来我稍长些,母亲便让我穿男孩儿装,大概是因为我很顽皮,她想我的动作很像男孩儿。所以就自然地让我穿哥哥的旧衣而不是姐姐的旧衣。实际呢,我的哥哥,子文,总是两三个月便穿不得旧衣而要做新衣了。我就只好穿旧的,直至九岁那年赴美以前,多半日子我都穿男孩儿的衣服。’”P17-18

序言

2013年台湾“宋美龄研究学会”在台湾公开发表了一份《关于蒋宋美龄的研究报告》。由于这些参与历史人物专题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其研究的课题多以宋美龄一生的从政经历为主。因此在这份研究报告中侧重以1927年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后的内容加以记述,故本书对此无须赘述。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研究报告的最后部分,则集中谈到了宋美龄的身体、饮食与疾病等情况。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蒋宋美龄女士作为当代颇有影响的政治人物,她以106岁高龄在纽约谢世,被西方政治评论家普遍认为是一个生命的奇迹。美国一般健康研究人士认为蒋宋美龄女士的长寿,与她多年一直生活在美国及纽约地区特有的湿润气候有关,恬静的环境是延长这位政治女强人生命的关键……但也有一些研究者却认为蒋宋美龄的长寿,与她多年喜欢西方饮食,尤其喜欢吃素食有关。还有一些熟悉蒋宋美龄的女性研究家,对此说法则不以为然。她们说,蒋宋美龄的长寿固然与饮食关系极大,但又不赞同蒋夫人的长寿是其多年嗜好西方饮食的结果。她们认为:蒋夫人虽表面上给人以洋味十足的印象,但她一生最喜欢的饮食还是中国饭菜,而不是美国研究者们所称的西餐。比如点心,蒋宋美龄就喜欢上海的蟹黄汤包、萝卜丝饼、蟹壳黄、枣泥年糕等,而不是有人说的西式咖啡和蛋糕……”毋庸置疑,这份报告的重要之处是提及了宋美龄长寿与饮食的关系。因而说明饮食与宋美龄的高寿确实息息相关。这一点,就涉及本书的策划与撰写。

2006年作家出版社推出了《破译宋美龄长寿密码》一书。这是笔者20多年研究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宋美龄女士,尤其是她政坛之外生活经历的集成之作。此书系以一批追随宋氏身边多年的秘书、侍卫、保健医、护士、按摩师、司机、缝纫师、女佣等人的第一手回忆资料为基础,系统总结了宋美龄106年长寿的经验,揭密性地首次披露这位政界女强人的长寿秘密。该书出版后受到政商两界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青睐。迄今已再版13次。2013年合同续签后,2014年又计划发行第二版。由此可见读者对此书的垂青与兴趣。与此同时,经该社编辑的策划,笔者又撰写了该书续篇——《宋美龄养颜秘录》,意在深层次挖掘宋美龄养生养颜的经验,以供寻求借鉴的读者们阅读。2010年该社编辑又建议我就宋美龄的饮食问题再做进一步挖掘,从而成为宋美龄养生的系列作品。他认为:饮食对于一个人的寿命延续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也认同他的意见,因为饮食是人的第一需要。无论政治人物还是普通市井平民,饮食都是不容忽视的。所谓“民以食为天”,即为此理。鉴此,我同意在出版上述两种关涉宋美龄长寿和养颜的纪实性作品后,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宋美龄饮食方面的史实以飨读者。然而,此类作品的虚构空间十分有限。它不同于描写宋美龄政治生涯的作品,很容易寻找到相关的史料,进行二度创作。此书必须要依赖大量丰富的史料才能撰写。特别是需要拥有熟悉和经常接触宋美龄当事人所提供或撰写的回忆,才能作为整理和撰写此书的基础。可是,这又谈何容易?

……

黄梦影老人以她多年在宋美龄身边服务的所见所闻,向我们娓娓道来。她说蒋夫人喜欢蔬菜佳肴确是一贯的风格。她除喜欢蔬菜沙拉外,平时的炒菜也喜欢少放肉和多放蔬菜。宋美龄讲滋味也讲炒菜的颜色。宋认为上乘的菜肴,讲的就是“色香味”三字。她说菜肴之“色”,是第一位的紧要。她要求每天吃的炒菜,都要见绿的颜色。厨师认为她的这一要求并不过分,因台湾许多蔬菜都是青绿颜色居多,且菜色鲜艳,诱人胃口;而黄色的菜类也不难寻,比如宋美龄喜爱的豆花菜,菜的颜色嫩黄可爱,至于豆苗、龙眼肉、胡萝卜、油菜、豆芽、菠菜,均为黄色菜类;白色的菜也为宋所喜欢,不过白色菜蔬台湾不多见,只有豆腐和香菇;黄梦影说宋美龄还要求厨师在为她准备的菜肴中,定要见黑色和红色的菜,最好是每餐的菜肴中都混杂着绿黄白黑红五种颜色,因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炒菜和凉拌菜中的色鲜艳丽,诱人胃口。红色,当然是指猪肉片和猪肉丝,不过,肉类宋美龄一般不喜多吃。作为一种颜色的搭配和点缀,加些肉丝至少可以调味。黄梦影老人说:“最难的就是黑色蔬菜,地上生的菜苗,肯定不会有黑颜色,即便有,也是树上生的,木耳就是其中一种。当然,如若把这五种颜色的蔬菜每天都聚在一起,那未免有些难为厨师了。好在夫人并不每餐都有严格的要求,她要求的就是一种科学的蔬菜搭配,尽量达到蔬菜颜色的合理配料就可以了。”

从黄梦影老人的介绍中可知,宋美龄要求厨师配菜时注意蔬菜颜色的调和与搭配,也与她多年恪守的养生学有极大的关系。宋美龄认为:“人的身体能否无病,气血调和是主要因素。为什么我要你们在炒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蔬菜颜色的调和呢?就因为气血的调和,往往和人每天吃的东西有关。如果你每天吃的是一些颜色不同,甚至相互矛盾对立的蔬菜,你的气血怎么可能调和呢?”由此可见宋美龄对蔬菜颜色的苛刻要求,已经上升到营养与健康的高度了。这让那些平时不注意蔬菜质量,不注意色泽搭配的厨师们吃了一惊。原来炒菜的学问如此深奥,厨师们因为给宋美龄炒菜,久而久之也从中学到一些厨艺之外的知识。因此,士林官邸的老厨师们,对于宋美龄这种苛刻的饮食要求非但不表示反感,反而愿意为她上灶,主要原因是从老夫人身边可以多学到一些菜肴与营养的学问。

虽然这次是满载而归。可从台湾回到北京后,在断断续续的写作中,仍然感到资料的不足。好在老D和一些台港友人,仍然不时有新杂志和报刊寄来。尤其是待友至诚的老D,为帮助我搞到台北圆山大饭店和其他几家饭店珍藏多年的《宋美龄菜谱》,他几经周折,最后终于为我复印并寄到北京。从而让我在揭示宋美龄饮食与健康这一神秘领域时,真正做到了得心应手。

下面让我们从1908年宋美龄女士在美国留学时的饮食生活说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龄美食(宋美龄饮食与健康的最新揭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窦应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628045
开本 16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4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51
CIP核字 2015014713
中图分类号 R247.1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45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3: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