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出路跟着思路改变
思想变,思路变,出路变。因此,我们要勇于挑战、敢于创新。创新才是发展的根本,才能找到正确的出路。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左思右想”“冥思苦想”,说话时“旁敲侧击”,这就是侧向思维的形式之一。如果我们只是顺着某一种思路思考,往往因为找不到最佳的思路而始终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让自己走人思维的死角,而导致一些常识性错误的发生。这时可以让思维左右发散,或做逆向推理,有时就能得到意外的收获,从而促成思维的完善和问题的解决。
只要思路之树常青,我们脚下就会有路,而且会越走越宽,我们的前途也会无限光明。
一个人如果安于现状,那么他不可能有好的出路。只有敢想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如果想都不敢想,又谈何成就呢?在很多方面,敢想才能有出路。
究竟怎样才算有出路呢?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上大学有出路,衡量出路的标准就是文凭,认为文凭就是出路。于是,现在的农村家庭,无论家里的条件如何差,作为父母都一定要让孩子读书,而且会拼命让孩子读到大学,最终要拿到那张证明自己的文凭。因为只有这样,农村的孩子才有出路。其实,他们的想法不无道理,毕竟现在的人才市场需要有文凭的人,社会也需要有文凭的人才。而且文凭越高,在公司的待遇也越高。这是我们无法否定的事实。
但是,这也并不代表只有上大学才有出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上过大学,却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大有人在。比尔·盖茨、爱迪生、爱因斯坦、松下幸之助等都是在学校待了很短的时间,然后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而取得了成功。这也说明没有上完大学同样有出路。
在现在的社会中,上了大学找不到工作的大有人在。所以,不能拿文凭找出路,要有思路才能有出路。出路决定于思路,思路不同,出路也就不同。
甲乙两厂的推销员,同时来到太平洋的一个岛国推销鞋。 但他们看到同一个事实:这里的人不穿鞋。
甲鞋厂的推销员向厂部发回信息说:“这里的人不穿鞋,鞋在这里没有市场。”随后就离开了这里。
乙鞋厂的推销员向厂部发回信息说:“这里的人还没有穿鞋,市场前景看好。”随后他设法把一双最好看的鞋送给国王穿,这里的人看到国王穿鞋,结果人人都想要买鞋穿。于是他在这里开起了卖鞋的商店。
后来,甲鞋厂倒闭了,而乙鞋厂不断壮大,财源滚滚而来。
对于同一个事实,却得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结论,就是因为思路不同,看问题的方法不同,从而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出路。
人在得意时,需要以正确的思路来把握自己,否则会忘乎所以;人在逆境时需要用独特的思路来改变自己,否则会一蹶不振。
有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位农夫买下了一片农场。当他将农场的每一个角落都考察了一次之后,他觉得非常颓丧。这块地既不能种水果,也不能养猪,几乎不是一个农场!更麻烦的是这里只有白杨树和大量令人恐怖的响尾蛇。
然而,颓丧的农夫却没有忘记思考,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要把他所拥有的变做一种资产——他要利用那些响尾蛇。
P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