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深巷斜晖
内容
编辑推荐

明清以来,江西地方文化繁盛,地方乡绅或出于光宗耀祖,或着眼于服务乡梓,在各地留下了诸多体现地方特色的宅院和牌坊。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如今这些建筑留存下来的已然无多,且大多残破不堪。《深巷斜晖》作者熊盛文走访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十处,一处古村或古建为一篇,以纪实的笔触再现了这些古建的历史现状,以散文的笔调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并以充满人文关怀的情怀,记录了古建的后人们如今的生活。

内容推荐

《深巷斜晖》由熊盛文编著。

行走在历史文化名村,总给人一种特别的享受。窄窄的小路,或是石扳,或是卵石,蜿蜒着穿过村庄,通进人家。青墙黛瓦的古建筑,或古朴平实,或高大雄伟,飞檐翘角,朱漆梁柱,石雕木刻,栩栩如生。清清的小溪,或穿村而过,或绕屋而行,溪水清澈透底,溪流九曲回环。高大的古树和成片的竹林,在阳光的映照下,树荫或斑斑点点,或青翠透亮,微风吹过,带来阵阵绵密的清香……

目录

自序

下徐村调查

果业带富的历史文化名村——周田

民国时期建设的新村——鸭咀垅村

洪村——钦定的长寿古里

致富路上不停步的贾家古村

初访外婆家

红顶商人的家乡大院

藏在山里的古祠堂群

大灾后崛起的新村

夜宿严台村

走出水患阴影的桑园古村

祠堂文化村的变迁

三起三落的江南纸都

曾家古村轶事

天宝“六宝”

新营占村:保护与拆建的纠结

春风沂水重教村

走出围屋的陈家人

徐霞客到过的村庄

莲乡古村观荷花

广昌莲文化

同时上梁的23栋古宅

山沟里的进士村

思溪轶事

沧溪憾事

周家大屋的谜团

两到三僚话风水

义门陈的后代与文化庄园

贞孝坊背后的辛酸

讲究门面的望族占村

探秘湖洲村

密溪古村的三位读书人

附:游记

 长白山印象

 在祖国的最北端

 登上黑瞎子岛

 访非拾零

 难忘师恩

 光影的魅力

 在密林深处

 观音菩萨过生日

 禅修

后记

试读章节

红顶商人的家乡大院

胡雪岩是著名的红顶商人,他在杭州的故居游人络绎不绝。江西丰城市也有个类似的红顶商人,用十年的时间在家乡筱塘乡厚板塘建了一个涂家大院,虽历百年风雨,仍保持良好。

顶着骄阳,我们乘车前往筱塘。下了高速公路,就驶上了105国道。国道两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建的“马路经济”,已门可罗雀,但一栋接一栋的餐馆,仍可见证往日的繁华。从国道拐进乡道,不到十分钟就到“涂家大院”所在的厚板塘。

厚板塘,这个名字真有点奇怪,似乎还不太吉利。我问乡、村的同志,都说不清楚名字的来历。还是后来见到一位91岁的老者,才解开了这个谜团。厚板塘属于筱塘乡的北下行政村,北下村周围有18个自然村,村民大都姓涂,被当地人称为“下涂十八村”。在这18个村中有5个大塘,西边的叫新塘,南边的叫昌付塘,东边的叫弯塘,北边的叫牛粪塘,面积都在百亩以上。厚板塘处在五个大塘的中央,无论从南、北还是从东、从西算,都在后面,因此叫后边塘。由于古时识字的人不多,外来的人听音写字,慢慢就演变成厚板塘了。

厚板塘地处赣抚平原,全村占地只有230多亩。进入村庄的水泥路南侧,是一个面积约30来亩的水塘,叫做月塘。水塘边绿树成荫,水中七个土石垒起的拦船墩上爬满绿色,塘里满是荷叶,一群鸭子在水中悠闲地游玩,仿佛也在欣赏周围的美景。水塘南边是大片稻田,把荷塘绿色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村庄。村里的老人告诉我,这个塘本来要大得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粮为纲”,填了一些湖面扩种水稻,才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他小时候曾经听过这样一首歌谣:“一江溪水流东方,七星伴月在前塘,万对白鹭歇树上,鱼鸟花木四季香。”勾画出昔日鸟飞鱼翔、花草飘香的景象。

正对月塘的就是“涂家大院”,正式名字叫做“涂近仁堂”。房子最初的主人是一位红顶商人——厚板塘村十二世孙涂士良。涂士良幼时刻苦读书,也想读书入仕,光宗耀组,后因生活所迫,19世纪20年代跟随邻乡的小商帮头王老大到湖南衡阳做服装生意。依靠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在衡阳衣布业博得一席之地。此时,涂士良与正处在失意期的衡阳人杨健相识,结为挚友,并在物质上给予杨健很大的帮助。此后,杨健时来运转,官至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北巡抚。有了杨健这个后盾,涂士良的生意更是如鱼得水,越做越大,并在衡阳创办了自己的商号“涂近仁堂”,经营项目除成衣业、布业外,扩展到了典当业、钱庄业,雇有员工100余人,成为当时衡阳最具影响的商号之一,至今在衡阳市人民公园大门口,仍保留着一对刻有“涂近仁堂”的大石狮。涂士良原来读过一些书,深信儒教理义,做生意以信义为先,对他人也乐善好施。湘军名将彭玉麟是衡阳人,当时只是一个穷秀才,涂家父子对彭玉麟深表同情,给了他不少接济。涂士良的幼子涂若灿更与彭玉麟结为金兰之交、拜把兄弟。后来彭玉麟官至水师提督、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在政治上、经济上给涂近仁堂很大帮助。彭玉麟巡阅长江十余年,一度将长江水师军饷交由涂近仁堂代管,使涂家从中获取丰厚利润。涂士良父子也因彭玉麟的保荐,捐了通奉大夫、中议大夫,成为远近闻名的“红顶商人”。从生卒年月看,涂士良年长胡雪岩二十多岁,发迹也比他早几十年,但胡雪岩是否借鉴过涂士良的从商经验就不得而知了。据说是听从了彭玉麟的劝告,清道光甲午年(1834)涂士良把衡阳的生意交给长子涂若拔和幼子涂若灿,自己打道回府,开始大兴土木,在家乡建起“涂近仁堂”这个涂家大院。据村民介绍,这项工程历时十年,村中现存的绝大部分建筑都在这个期间建成。同时还对全村的道路、周边的环境进行了规划,引新塘湖水由村西向南向东,宛如一条银丝腰带环绕着大院,寄寓着“涂近仁堂”腰缠万贯的愿望。涂近仁堂坐北朝南,南面是一道长约60米、高3米多的院墙,下部以红石垫底,上部为青砖斗砌,檐上盖有灰瓦,是典型的赣式建筑风格。由西向东,依次排列着“进士第”、“候祚东绵”、“丛桂流芳”、“大夫第”、“通奉第”、“文林第”六个院门。院门前都有麻石台阶,皆设九级,寓意步步高升,天长地久。西边两个院门内已无古建筑,都是上世纪70年代后新盖的房屋,好在前面有古老的院墙,从整体上不损害厚板塘古建筑物的看相,美中不足的是有些房屋建得过高,从院墙顶上仍可看到现代化的痕迹。穿过院墙是一条一米多宽、用条石铺就的小巷,依稀可见旧时的痕迹。据说,当时这是村里穷人住的地方,房子肯定低矮破旧,难以保存下来。“丛桂流芳”和“文林第”两个院门对着的都是小巷,巷道用四列麻石铺成,巷道的一侧,有一条三四十厘米深的排水明沟。小巷上部有六个避雨亭、一座绣球楼,绣球楼与“大夫第”内的小姐阁房相连。真正通向住房的只有“大夫第”、“通奉第”这两个院门,是涂近仁堂的主体建筑。据村民介绍,整个房子有4216平方米,220个门头,36个天井,祠堂、学堂、佛堂、高堂皆有,真可谓“高楼大厦麻石巷,花房花厅绣花楼”。

导游带我们走进“大夫第”的大门,这是一个六进六厅七天井的住宅。第一进是露天小院,两边分别是马房和轿房;第二进是个小客厅,是供马夫、轿夫休息的地方;第三进是大客厅,空间开阔,是主人会见和招待客人的地方。客厅前的天井采用“四水归堂”的形式,具有“汇水聚财”的意义。天井中间有一口“太平缸”,平时养鱼,若遇火灾,缸中之水就可应急。天井的南侧有一个深约两米的下水沉淀池,上覆盖石头盖板,将生活污水和雨水流入其中沉淀净化后,经下水道流入古宅前的水塘。据说沉淀池里以前养了许多乌龟,用于疏通淤泥,防止下水道堵塞。这种科学精致的设计,使下水道虽经百年也不曾堵塞。第三进的建筑布局有明有暗,明的为两间主房和两问书房,门框、门板和窗户上都采用透空雕刻形式,刻有各种吉祥物。天井前左右偏僻处各开了一扇门,门内居然别有洞天,原来是小姐的“闺房”。房内除起居室外还有一个小型天井,是小姐洗浴、绣花之处。天井上方有一低矮的阁楼,与旁边巷道的绣花楼相连。我想,把小姐闺房设在大客厅之旁,大概是为了让小姐能从门缝中窥视未来的新郎吧。小姐闺房中放着一张特宽的花床,导游爬上床去,打开靠墙的挡板,竟然露出了一个很大的储物柜,中间还有两个小抽屉,设计真是独具匠心。第四进是主人房,仍然是三开间的格局,中间为客厅,两边为住房,为让客厅面积更大,房门都开在靠天井的一侧,看起来十分美观。第五进为家中长者住处,地面也改石砖铺面为表面粗糙、吸水性好的砖石铺地,因层级最高,推窗远望,荷塘景色和田园风光尽收眼底。第七进是厨房。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以前进入客厅或主人房,规矩很多。房子的每一进都有三个门,贵宾来走大门,其余人则按男左女右的规矩分别走两旁侧门。进门不能赤脚,必须穿鞋,今年91岁的涂荣生回忆,1934年他到这家打长工,因不懂规矩,赤脚闯了进来,被主人痛打,脚都打肿了。

P68-73

序言

退下来之后,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游山玩水”。此前省内大的景点基本都去过,省级以上的历史文化名村倒没去过几个,因此下决心去“游村赏屋”。江西有6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其中国家级的有17个。本来想全部去一次,但两年的时间只走了一半多,看来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

行走在历史文化名村,总给人一种特别的享受。窄窄的小路,或是石板,或是卵石,蜿蜒着穿过村庄,通进人家。青墙黛瓦的古建筑,或古朴平实,或高大雄伟,飞檐翘角,朱漆梁柱,石雕木刻,栩栩如生。清清的小溪,或穿村而过,或绕屋而行,溪水清澈透底,溪流九曲回环。高大的古树和成片的竹林,在阳光的映照下,树荫或斑斑点点,或青翠透亮,微风吹过,带来阵阵绵密的清香。更不用说那发黄的族谱和淳朴的村民,带给你历史的记忆和现实的乡情。还有那原生态的饮食,让你享受另类“舌尖上的惬意”。在那里,你感受的是一种清新的古韵。

行走在历史文化名村,也有一种浓浓的忧虑。现代化的新房正在蚕食饱含沧桑的古屋,水泥的道路正在取代留有先人脚印的古巷,曾经引以自豪的乡愁正在逐步淡出,那些代表着历史的印记正在慢慢消失。多数村民对古建筑的倒塌似乎乐见其成,因为他们需要改善居住条件,又不情愿付出代价去换取新的宅基地。村干部也是无可奈何,他们无钱维护那些将要倒塌的建筑,也无力在人口日增的今天,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宅基地。就是县乡两级也觉得无计可施,毕竟他们的“钱袋子”没有鼓到可以在这方面慷慨解囊,况且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事情等待着他们。面对着祖辈留下的宝贵遗产,面对着在不远将来可能发挥作用的资源,大家都在等待上层的决策。“留住乡愁”的要求,也许将为古村保护带来更多的真金白银。

我曾经给这本集子取过一个名字,出版社的同志觉得过于直白,于是又想了一个“深巷斜晖”。这四个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济州过赵叟家宴》。他诗中的“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荷锄修药圃,散帙曝农书”,不仅营造出古代村落静美的氛围,也极富田园情趣。这是不是属于希望留住的“乡愁”,我不敢肯定。王维诗中的斜晖肯定是夕阳,但在摄影作品中,朝阳似乎也是斜晖。朝阳是美好的,代表“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但在诗人的眼中,夕阳同样是美好的,不然怎么会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但愿这些幽深的小巷与两边的古宅,都能在温暖斜晖之下,留给人们永远的幽静深远。

我到每一个村,一般都会待上两天时间,有时还会在村民家住上一宿。除了和村民们聊天之外,还拍一拍古村的景色,以便留下更多的记忆。开始用的是卡片机,照片质量差一些,后来改用单反机,装备改善了,但技术没有多大长进。选了一些照片附在文中,以适应人们“有图有真相”的要求,也满足现代出版“图文并茂”的趋势。同时也有几篇游记,也一并收入。

写上几段话,作为编辑这本小集子的说明,也算是自序吧。

2014年5月

后记

本书主要是作者在两年多时间里参观江西省省内历史文化名村留下的一些感想,部分内容曾在《江西晨报》上刊登。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相关县乡村提供的文字材料和县志,书中未一一注明出处。谭策方同志参与了资料收集和文稿校对。江西人民出版社编辑魏如祥和章雷同志为本书的编辑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

2014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深巷斜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熊盛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67238
开本 16开
页数 3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74
CIP核字 2014233855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40
171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