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的精神生活/名家最意味小说
内容
试读章节

回到住处,见门口站着三个人,都戴着安全帽,高矮胖三种,像搬家公司的职工。梁建舟刚搬到这里不久,熟悉这种装扮。

高个子问梁建舟,您是三。一房的舟舟先生吗?

梁建舟点头,一时拿不准这三人的来历。

高个子又说,我们是电器公司的,我们接到您的朋友杨女士的订单,说要帮您重新修整电视墙体的线路,还要测量一下你们家电视墙的面积。

梁建舟租的这套房子在博物馆的后面,有些破旧。只是这“杨女士”显然超出了梁建舟朋友的范围,他迅速查阅了最近交往女性朋友的记忆,仿佛没有杨姓的。

他知道,这和他刚刚贴出来的故事情节有关系。

他的广告公司承包了二七广场周边三十余栋写字楼以及商场的卫生间的广告位置。这种不起眼的角落原来无非是有一两个浅色笑话,下面留个男科医院或妇科医院的电话。

然而,梁建舟一开始连这样的业务也拉不来,业务员们忙着谈恋爱,招来的两男两女,各自做了两周,一对商量婚事去了,一对吵吵合合,演出着让梁建舟不解的剧情。

没有办法,他试着将自己的一幅画复制很多幅,贴在卫生间里。隔几日去看反应,发现,那画上被贴了办证广告,或者是留下了黑枪和私人侦探的广告电话。还有女厕所里的留言让梁建舟心惊,上面写着:用精液做的画吧,看着真恶心。

如何能让观看的人在狭窄的空间里产生出想联系广告客户的念头呢?

悬念?

梁建舟想起电视剧结束后,一般会对下集做一个数秒钟的剧透,是预告,也是布置悬念,让看过的人老想着那故事的走向。

为何不能在这样封闭的角落里,布置一个这样的悬念呢?

梁建舟在剪贴和搜索了几天以后,终于想到了办法。他坐在电脑前,自己写起了小说。是小说吗?说不好。他先根据听到的一个故事,拼凑着写了出来:

我的朋友大眼,命不好。十六岁时做好事,救人,伤了右边的眼睛。结果,他帮的那户人家,穷,只能舍出自己的女儿,却治不好大眼的眼睛。那户人家说了,你这毁了一只眼,将来找媳妇不好找,我大女儿长得排场,就许你了。算是报恩。要说这也是好事。白得了一个媳妇。可是,那姑娘年纪尚小,等到过两年,满十六岁,念了一家护士学校,便谈起恋爱。自然,大眼的婚事泡汤了。那户人家也算厚道,捆着那姑娘到大眼家里,说,即使不结婚,把初夜给大眼,也算是没有食言。大眼哪能这样下作,领了情,放了姑娘。哪知,当天晚上,大眼就被姑娘的相好给捅了。大腿根上,一刀,很深,疼得不行了。大眼流血过多,当场昏迷。那姑娘的相好原来是她的老师,听说姑娘的父母亲竟然把女儿当作一件物品,很是生气,本来想报案的,又怕影响了姑娘的学业。思来想去,怒火上涌,控制不了,就跟着姑娘来到大眼楼下,犯了大案。好在,那老师逃走以后,打了120,大眼才没有死。姑娘听说了,觉得很内疚,到医院给大眼守夜,陪护他。还别说,大眼虽然伤了一只眼睛,可是长得不坏,鼻子好看,鼻梁高,怎么说呢,有那么一个角度,有某明星的范样。一来二去的,大眼的伤好了,姑娘却也有意了。老师自然很害怕大眼来找他的麻烦,可是这姑娘从了自己,大眼就觉得因祸得福了。大眼高中毕业后去了技校学按摩,女孩护校毕业到了街道的卫生所做护士。两个人恋爱谈得好好的,本来是舞台剧的结尾情节,王子和公主幸福生活下去了。可生活哪能这么容易啊。有天晚上,两个人去经九路的小吧一条街玩耍,一群人追着一个人打。大眼说了一句什么话打抱不平,就遭遇一群人的殴打。自然又受了伤,这下可好,旧伤加新伤,又一次住院。姑娘嫌弃大眼老是爱惹事,掰了。大眼想,掰了也好。反正一开始她也不是自己的菜。然而,还没有两天,那姑娘又回到了大眼这里。说是怀了孕。怀孕好啊,大眼家里只他一个,父母亲一听说姑娘怀孕了,高兴得很,张罗婚事。哪知,那姑娘回来是要钱打胎的。大眼为了父母亲,都给姑娘跪下了,没用,姑娘说,她找到了真爱,在铁路局上班,能带着她坐火车到全国各地旅行。大眼和姑娘的缘分终于尽了。打胎打下的可是大眼家的一个后代啊,大眼的父亲为此病了一场。大眼认识的第二个姑娘叫红,大眼和她做爱时,过于激动,动作大了些,右眼装的义眼一下掉了出来,红当场吓死了。不是晕倒,是心脏病复发,死了。大眼吃了官司,进了看守所,然后监狱。出狱后多年也不再近女色。大眼有了阴影,就是觉得自己和女人在一起行房事,女人会吓死。这成了一块病菌在他的心里腐烂了,遮住了他的青春。大眼仿佛一下子老了。从监狱里出来,他做过很多工作,但独独不和女人说话,不是脸红,也不是有沟通障碍,而是有心理阴影。大眼从监狱里出来以后,对人有了设防,不再喜欢在街上多管闲事或者帮助人了。可是,有一天晚上,他在紫荆山公园看露天电影,是飞来飞去的那种,大眼无聊,在人群外面抽烟。旁边有一对情侣在吵架,越吵越凶,看电影的人都围过来,看笑话。大眼也围在里面,突然发现,那女孩竟然是打胎的倩,这么多年过去了,倩有些女人味了,却仍然未成婚。那男人动手打人,大眼上前,大眼是谁啊,在监狱里炼过的,手一伸就将那男人治了。倩认出了大眼,蹲在地上大哭了起来……

P1-4

书评(媒体评论)

赵瑜的小说,不讲道理,无法无天,如水漫坡地,有一种放肆和无忌。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如他所说,他不懂技术。我愿意相信,这是他又一次狡黠的自嘲。显然,他懂得,并且深知,无技之技方为大技。因而,赵瑜的小说就有一种混沌和苍茫,有一种隐藏在文字深处的气象。

——付秀莹

后记

后记 关于小说的札记

我常常在公交车上被拥挤而又嘈杂的精彩对话惊醒,感觉如波纹,又或者烟花般突然点亮的夜空,总之是瞬间有了写小说的冲动。觉得,我应该立即就下车,坐在公交车站牌那里,撕一张纸,写下一个小说名字,或者将开头的段落也设计好,甚至写下小说的结构以及人物的命运设计。可是这瞬间生出的冲动,并不持久,过了两站,车上的人员稀释或者愈加稠密了,身边的乘客所谈论的内容变化了,我刚才还跳跃的思维也更换了频道。下车以后,小说的设想已经丢失。

有一次,我看张楚在小说里老写文学青年的种种不堪,就想笑。每每,在公交车上,大家都在盘算着收成,或者爱情的时候,只有我,傻乎乎地在想着一个小说的结构。而大家根本又不可能想到,他们的身边站着的这位庸常男人就是一个小说家。我便获得一种隐秘的欢乐,这欢乐夹杂着闪烁不定的孤独感,也有着一种缓慢且模糊的情绪,大抵是什么样子呢,是无人欣赏却又不甘平庸的自恋。当然,这种种的心理活动,都过于书面了,想来无聊。

有时候,打开我电脑里的小说文件夹,便会看到这样的标题:《我知道去年夏天你做了什么》《易经》《××先生诗歌赏析》《好事近》《自杀者李青青》《慢慢你就会明白我为什么不吃早餐了》……好玩的是,有些名字下面我并没有写任何内容,只是在这些小说标题的下面一行输入了“赵瑜”两个字,仿佛一张铺开了的宣纸,只写了落款,而内容是一片空白。要写的内容忘记了,对着电脑发呆很久,觉得有些内疚,我一定也想好了一个人物,人物也一定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只是当时,我写下标题后,有其他事情,忘记将人物和细节一并记下。怎么说呢,我对一个小说失约了,我约了小说的人物在某个特定的故事里见面,虽然说是我来写他的故事,我操纵着他的饮食习惯和职业,甚至是每一句台词,可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会慢慢熟悉他,和他变成朋友的。那么,当这篇小说只剩下一个标题时,我觉得,我将一个朋友丢了。是啊,他一定生我的气了。我有些小迷信,我甚至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一定是也得罪了熟悉的朋友,才会株连到我的小说。小说里的人物,谁能肯定他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呢。只要写出来,那么,这个人物就一定是生活的,有着磁场的,甚至是我们熟悉的。

细节,细节是小说的种子,是根部,是表情,是音乐,甚至是灵魂。有很多小说,一开始只是一个生活细节,一直养在内心里。我常常和写小说的朋友交流养细节的经验,甚至,还和朋友相互交换细节。每一个人观察生活的出发点不同,所看到的世界便被切片成为不同的细节。有一个细节非常好,是小说家张浩文讲给我听的,说他们小的时候,那时候,陕西风大,小孩子上学,大人们不放心,怕大风将孩子给刮跑了,便在孩子的书包里装一块石头,很沉的石头,这样,孩子们背在背上,大人便放心了。于是,每天上课的时候,那小学的操场上摆满了一块一块的大石头,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十分壮观。张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我感动极了。这便是细节的力量,细节将我们瞬间带回到生活现场,我甚至穿过了时间的缝隙,到了那个旧年代的操场上,看到了那一排排摆放整齐的石头。

小说家,在生活中一定是一个好听众。

我所有的写作都是私密的,骄傲的,甚至是孤独的。而小说写作除外。

小说往生活的干涸里打井,引出水,来灌溉日常生活。这比喻是否显得片面?不过,我喜欢片面。

片面的便是直观的。小说必须从日常生活里来,却要高于日常生活。而当下的日常生活充满了荒诞,这对小说的写作构成了叙述难度。比起散文写作来,小说讲究气韵,讲究构图,讲究留白。小说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它可以超出个人的生活体验。是的,我们无法写一个银行家的工作手记的散文,但是,我可以写一个银行家的小说,并在小说里将银行家的日常生活描述得细致且稳妥。

这是写小说的乐趣。小说比意淫显得高端,比个人史显得大气,比网络段子显得上档次。小说几乎是一个棋局,每一次开篇布局一个小说,我都感觉,自己是在大街上摆了一个棋局,所有的读者都是我的对手,我不能在棋局里输给他们。不然,小说没法写了。

所以,情商和智商以及审美的公约数,对小说创作至关重要。这样说真直白,但哲学就是如此,把复杂的意蕴,用最为简洁的词汇表达清晰。

小说是技术活,是体力活,更是艺术活。笨拙和慵懒是小说的敌人,审美较差,我建议也不要从事小说创作。

大抵如此。

结构是小说的建筑样式,是点燃一篇小说的引线,是顺序,更是质量监督。

结构是叙述技巧的另一个说法。小说写作,第一段在哪里打开,故事如果发生在二十四小时以内,从哪个时间段切开这个故事,这几乎决定了小说的品质。

最笨拙的方式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讲故事,这像高速公路的直线设计一般,超过十公里,便会导致司机困顿,除了平庸之外,甚至还有安全隐患。小说的叙述讲究时间的停滞与快进,详与略便将时间的刻度区分开来。

我喜欢琢磨一篇小说的开头,写好了开头以后,我会画一张图,让小说人物在图上沿着故事的时间和空间向前走,会发现,开头要么是早了一些,要么是晚了一些。

于是,只好重新切开这个故事,将小说开头的时间往前或向后推动一下,果然,引线被点燃,我听到小说如流水一样在内心深处涌出的声音。

一个好的结构,让一篇小说的写作变得舒适、深情,甚至完美。

小说只有一个结构,那就是最舒适的结构,如果没有找到那个小说的切口,我建议不要急着开始一个小说的叙述。

再等一下,在内心里,再养一下这篇小说。

是的,小说需要在心里养一下,养的时间越长,写作起来,会越快速。

语言是性格。小说最怕两点,其一是只见语言,这是幼稚病患者的做法,忘记自己是在写小说,恨不能合并同类项地用词,这对小说几乎是一种轻视。这是浅薄。

其二是不见语言,这是平庸的写作者的做法。

如果一篇小说遮住作者,我们根本看不出来,这是谁的作品的话,那么,写作的意义是减半的。

小说的语言是隐藏在叙述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说家都放弃了语言。

学美术的人写起小说来,会大面积地累积色彩用词,这便是风格。同理,理科生如果写起小说来,一些表现逻辑思维的语词常常精确而丰富,这也是风格。

语言不仅仅是个人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的比赛,更多的是写作者在种植小说时的几滴汗水,是努力经营的刻苦,更是自然而然的天赋。

语言。说到底是一个作品的形容,是仪表的所有。

一个语言粗糙的人写小说,其实,便是对小说的轻视。

我喜欢有形式感的小说,我先后用过书信、口述实录、日记等多种方式写小说,我接下来还要继续尝试的方式有:电报、招聘广告、举报信、纪录片、说明书等各种式样的形式来写小说。

我觉得,小说的形式感,是对叙述难度的一种挑战。

好的形式感,让本来平常的小说情节有了曲折感。这符合小说写作的本意,小说写作并不是写一个多么传奇的故事,而是怎么写一个故事,并让这个故事具备传奇的意味。这区别极大。所以,“怎么写”比“写什么”更为重要。

我曾经这样尝试过一次,用七封信写了一个小说。

七封书信,都是同一个人写给另外一个人的,情书,书信的时间差异,将故事的顺序定了下来。书信既可以前后联系,也可以完全没有联系,这样便形成了大量的留白。而这种留白是小说创作时必要的。

将所有的细节都写出来,那不是小说,是回忆录。

所以,有了书信这样一种“形式”,这个小说便有了自己的独特结构,也有了语言的可辨识度,更有了留白的艺术。

所以,同样是写一个婚外恋的故事,因为这七封信的隐约,使得这个故事脱俗,且有了丰富的可想象空间。

小说的风格便是作者的风格。

小说创作和其他写作不同的是,中短篇小说写作的动因是主观的,而不是像散文诗歌那样,想念家乡的某种食物了,写一篇散文;失恋了,心碎的声音在夜晚时彻夜响个不停,怎么办呢,起来,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这样的呕吐式写作几乎不涉及技术层面。而小说却不,小说是写作者由自然主义写作向技术主义写作的过渡。

每一个从事小说写作的人,都是经过一定文字训练的。而接受过文字训练的人,主观地创造一种有着形式感和审美追求的小说,这必然经过风格的练习。

长时间在西北地区居住的人和在长江下游居住的人,所写出的小说风格定然是不同的。因为风物的差异,时间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心境的差异。

细想起来,小说的风格也一定和小说里的那个人物的出生地相关联。在中国,江南作家的小说,唯美,沉静,缓慢。所谓,岁月静好,虽然被用至庸俗,却仍然是极好的形容。因为静,所以好,所以有了小说的风格。

同理,北方被雪覆盖过的麦子,经冬之后,在第二年春天成长的历程,也一定会影响这些地方长出来的小说风格。

说到底,小说的风格和天气、食物、风向以及人性的地域偏执有关,是小说作者没有刻意便养成的一个创作习惯。

我不止一次地给初学小说写作的人推荐麦克·尤恩。他的那册《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八篇小说,是作者二十八岁时完成的作品,当时,麦氏是正在读写作课的研究生,模仿了八个小说大师的作品,因为加入了他个人的风格元素,所以便成了我们读到的模样。

八篇小说,几乎每篇都是杰作。麦克·尤恩的语言,干净,诗意,湿润,一句一句的,几乎都是神的孩子。

自然,我还要说起卡尔维诺。他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将小说的叙述难度和想象力的极致都推向了顶峰。我个人一直认为,卡尔维诺是无人可超越的大师。

自然,还有故事读来非常舒服的福克纳。福克纳的小说开头,都是故事的最佳切入方式,他仿佛拿自己的小说练习过,写过多个开头,并在其中挑了最为舒适的一个开头。还有一个闲笔写得超棒的小说家,只不过,在每一篇小说里都要杀一个人,她叫奥康纳,三十九岁那年,她去世了。

卡佛也很好。这个酒鬼,我怀疑他的小说都是酒后写的,所以,他的小说看起来,从来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我常猜测,他写的小说应该都是完整的,也许是喝多了,吐在了小说稿件上,投稿的时候,才发现稿子上有污秽,于是,便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撕掉了。

姓卡的仿佛都是大师,卡夫卡自然也是。卡夫卡将中短篇小说写作推向经典化。他的天赋将他与一般的写作者区别开来。

要列的话还有很多,比如,刚获得诺奖的短篇小说大师门罗,是个家庭主妇,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家庭主妇的文学修养是最高的。

玩笑。

小说是艺术的,天赋的,但同时也是技术的,体力的。小说不是小声说话,是小心说话。是的,不小心的话,就平庸如常了。

目录

我们的精神生活

比喻句

方向感

惶然录

你无法听到我的呼喊

我的前半生

我也只能这样

在公园里

后记 关于小说的札记

内容推荐

《我们的精神生活》极具潜力的70后作家赵瑜的首部中短篇小说集。赵瑜的小说,善于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掘诗意和光亮,也善于展示寻常生活中的荒诞,破损,不近人情。这本书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精神生活”中的种种细节,种种切面,温和的叙事背后潜藏着惊心动魄。赵瑜的文字,总能唤醒我们内心中沉睡已久的东西,让你看到生活的背面。

编辑推荐

《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作家赵瑜的中短篇小说集。有评论家认为:“赵瑜的小说,不讲道理,无法无天,如水漫坡地,有一种放肆和无忌。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如他所说,他不懂技术。我愿意相信,这是他又一次狡黠的自嘲。显然,他懂得,并且深知,无技之技方为大技。因而,赵瑜的小说就有一种混沌和苍茫,有一种隐藏在文字深处的气象。”

“名家·最意味小说“系列中的一种。重在展示文字的意味,叙事的意味,思想的意味,让人感受到一个比现实世界更加意味深长的世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的精神生活/名家最意味小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5900931
开本 32开
页数 2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8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2014155491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11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