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全新修订典藏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李亚平编著的《帝国政界往事》让您最短时间读懂大明王朝的传世经典!《潜规则》作者吴思强烈推荐!“比小说还好读的历史,比影视还好看的画卷。”系列畅销50万册!《潜规则》作者吴思强烈推荐——“李亚平娓娓道来,领着我们经历过去的大事件,和那些大名鼎鼎的古人共同活了一遭,感应到古人的心跳!”

内容推荐

写历史的人很多,这样写历史的人很少!

2004年夏天,一部名为李亚平编著的《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的历史作品突然问世,因其从人性角度和史料细节中,发现历史的鲜活与真实面目,一时洛阳纸贵,海内风行。作者李亚平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热门作家,被誉为“黄仁宇之后最会讲历史的人文学者”。

此后,备受好评的《帝国政界往事》系列之“大明王朝纪事”“大清是如何拿下天下的”相继推出,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从“人”的视角诠释帝王将相,通过入木三分的精彩剖析,全新解读历史巨变与政治迷局,用轻松有趣的独特方式讲出了历史的真相,使人豁然开朗又难以释怀。

2015年,《大明王朝纪事》推出全新修订典藏版,翻开本书,您将一口气读懂朱元璋、张居正、嘉靖、崇祯等传奇历史人物得势与失势之谜!

目录

引子 大明帝国的命运走向

第一章 朱元璋发迹:肉在口,跟我走

第二章 草莽英雄打江山,踩着尸骨也要上

第三章 解决“三农”问题朱元璋的规矩有点多

第四章 朱元璋执政:杀杀杀

第五章 “顽主”正德皇帝:睁着眼睛尿炕

第六章 十六个宫女的密谋:杀了嘉靖皇帝

第七章 张居正:天才少年入官场

第八章 大明官场乱斗之一:严嵩死磕徐阶

第九章 大明官场乱斗之二:张居正搏杀高拱

第十章 万历皇帝猛回头:清算张居正

第十一章 人形嗜血动物:巨奸魏忠贤来了

第十二章 最后一个汉人皇帝:崇祯朱由检

尾声

试读章节

公元1344年,即元顺帝至正四年,淮河流域遭遇大旱、蝗灾与瘟疫,半月之间,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大哥与大哥的儿子先后死去。一个虽然贫穷但不无温馨的家庭,霎时变成人间地狱。

当时的情形极为悲惨,朱元璋与活下来的二哥身无分文,没有棺木,没有寿衣,没有墓地,兄弟二人用门板抬了草席裹着的亲人,走到村外的一个山坡下时,下起霹雳暴雨,抬着门板的绳子断了,二人躲雨并找人借绳子。结果,回来后大吃一惊地发现,山土崩塌,已经将亲人埋在一个新的山包之下。当时,为了得到一块立锥之地以便埋葬亲人,他们兄弟二人曾经苦苦哀求一个大户,遭到断然拒绝。此时,幸亏这块山坡地属于一个积德行善的人家,他们才就此千恩万谢地葬下亲人。

这段往事,对于朱元璋创巨痛深。以至于数十年后,他已经当了皇帝,然而每每触及此事,仍然号啕痛哭,不能自已。并且多年不许臣民为自己庆贺生日,原因是会令他想起父母死时的惨状。这一年,朱元璋十六岁。

不久,十里八乡之内,连树皮草根都被吃光,朱元璋走投无路,出家做了和尚。在此后的八年佛门生活中,至少有三年以上,他是在云游四方、托钵化缘中度过的。这种和沿街乞讨差不多的生存方式,可能是观察人间冷暖、体会世态炎凉、领略人类各色嘴脸的最好方式。很久以后,朱元璋回忆起这段生活时,曾经万分感慨地形容自己:“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我们无法知道他的具体遭遇,但其饥寒交迫、身体与心灵备受煎熬的情形却可见一斑。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青春成长期的经历,于人类一生的影响至深且巨。对古人似乎亦可作如是观。我们找不到更多资料证实朱元璋在此期间究竟遭遇了什么。当时的史料过于简略,朱元璋自己的回忆,则以形容居多,具体事例太少。后世的传记作品涉及此处时,或一笔带过,或多为想象。好在从古至今同类的事例堪称触目皆是,从这些事例中我们至少可以知道:

倘不是身陷绝境,一般人不会走上这条道路。

其次,走上这条道路之后,将人逼上新的绝境的概率大大增加。

一个或许不需要怀疑的情形是,经历过这种残酷生存方式打磨的人,比较起来,更容易出现极端的情形。

由上述种种回到朱元璋身上,我们有理由相信,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肯定在他心理上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深藏于他的潜意识当中、终其一生都无法解开的心结。这是一个不能碰的死结,它不停地释放着巨大而可怕的能量。至高无上的皇权与帝国政治制度,则使这种能量变得无法阻挡,一路横扫过去,邪恶而且畅通无阻,令一切触及者必遭塌天大祸。  这可能是我们理解这位大明帝国开围皇帝诸多行为的背景与心理基础之一。

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将一再有机会看到,太多的帝国施政与此相关,太多的人为此稀里糊涂地丢掉了性命。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是为公元1352年。这一年,天下已然大乱。朱元璋二十四岁,投奔造反的郭子兴部队,当了一名普通士兵。

四年后,即公元1356年,已经成为这支部队副元帅的朱元璋,率兵攻下集庆,更名应天府,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又过了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创建大明帝国,建年号为洪武元年,将应天府改名为南京,此后六百多年一直叫到今天。这一年,朱元璋四十岁,是为洪武皇帝,史称明太祖,在位三十一年。

描述朱元璋夺得天下的过程,是一件相当乏味的事情。与历朝历代遍地血腥和杀戮的改朝换代比较起来,似乎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无论如何,一个身无分文的游方和尚也就是流浪汉,经过短短的十六年,便坐上大一统帝国的皇帝宝座,在这惊险的一跳中,总会有一些耐人寻味之处。

从秦朝末年的天下大乱开始,西汉末、东汉末、隋朝末年、唐朝末年,都曾经发生过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其间,小型起义与暴动不计其数。用一个肯定不够严谨的说法形容,这些农民起义,基本上都是当时中央政权举措乖戾、人心丧尽、贪官污吏遍地横行的结果,就是所谓官逼民反的意思。元朝末年,除了少数民族政权的一些特殊之处外,情况也大抵如此。

此时,谈论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的光荣与梦想,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他那些不成器的子孙们,肯定会令他的在天之灵痛心疾首。

当年,这位海洋般的大汗横刀立马,注视着中原万里江山时,他手下的大将别迭曾经仰天长啸,提议:杀光这些毫无用处的中原人,使那广袤土地变成丰美牧场,用来牧放征服世界所需要的战马。

如今,假如能够俯视这里发生的罪恶,成吉思汗的心头定会掠过阵阵悔恨,若知道这块土地能够让自己的子孙们腐烂堕落如斯,当初真就该听了那位勇猛战将的建议。以长生天恩赐给他们的手段与力量,这不是不可能的。P7-9

序言

有两幅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太祖朱元璋画像。据说,围绕着这两幅画像,曾经死过不少人。这副尊容,曾经被当时的人们称颂为龙形风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明史》太祖本纪一)按照今天的眼光看去,朱元璋的长相如果不能说是丑陋,至少应该算是相当怪异了。

当时,为了给朱元璋画标准像,一些功底应该算是很不错的画家被召到宫廷。他们兢兢业业,以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专业水准,一丝不苟地照着皇帝本人的相貌画出——就是这副尊容——丝毫不敢走样。结果,这样的画家都被皇帝砍掉了脑袋。后来,一位聪明人悟出了其中道理,于是,对朱元璋的脸型加以较大规模的修饰,着力于眉目传神,侧重于理想表达,便有了这幅据称是不怒而威的皇帝像。朱元璋见了这幅与自己本来面目没有太大关系的画像后,十分欢喜,认为其“谀而不佞”,就是马屁拍得恰到好处的意思。于是,我们眼前这位经过呕心沥血、苦心加工、几乎凭空创作出来的慈眉善目的富贵老人,就成了朱元璋的标准像。那位善解人意的聪明人也受到了奖赏与表彰。

不过,今天的人们从史料中可以知道,这幅画画的基本不是事实。或者用一句文绉绉的话来说:画中所描绘的内容和被描绘对象的实际存在之间,存在着较为巨大的差距。想象一下,一个不了解这两幅画的人,若突然被告之这上面画的是同一个人的话,他很有可能会丧失真实感,无法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首席谋士——军师。此人精通阴阳数术象纬之学,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名气极大,被认为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神仙一流人物。

在《明史》中,他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一如在《史记》中,刘邦认为,有三个人在帮助自己打下大汉江山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是:萧何、韩信与张良,号称“汉初三杰”。子房就是这位张良的字。朱元璋将李善长、徐达和刘伯温看成是自己的三杰。

董宇峰、周实合著的《刘伯温》一书中,记载了一种说法,说是刘伯温第一次见到朱元璋时,曾在心中大吃一惊,深深为朱元璋那怪异的相貌所震撼——高额细眼,凹鼻阔唇,耳虽小廓却厚,颊虽突而颏硕;身长而背弓,腿长而膝弓,腰粗而肩窄,手阔而指细;行动如虾在水,声音则鹰鸣而猿啼。据说,刘伯温一见之下,便据相术得出结论:此人之相,兼具大贤之厚朴与大奸之残暴。结果,后来的朱元璋,果然以自己的行为,准确地证明了刘伯温所言之不虚。

对这段说辞,我们不必求证其是否出自虚构。即便是后人附会发挥的,却至少在刻画朱元璋其人的容貌与作为上,相当传神。这里对相貌的描述,显然更接近未经艺术加工的那幅标准像。

史家一般倾向于认为,由朱元璋所创建的大明帝国,将中国的帝制文化传统推到了极致,是中国两千年帝王政治的集大成者。其对于中国政治传统、文化传统的影响既深且巨,以至于六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清晰可见。

或者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同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话,如果我们同意今日中国是历史中国延续的话,那么,对于今日中国人生活影响最大的那一部分,很有可能就来自朱元璋的大明帝国,而不是后来的大清朝。

在未来的岁月里,随着对朱元璋与大明帝国了解的渐次加深,我们会发现,围绕朱元璋两幅画像所发生的故事,相当意味深长,具有宿命般的象征意义。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这两幅画所揭示出来的东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大明帝国的未来命运及其对中国人集体性格的强力塑造,在这里,已经可以窥见端倪。

书评(媒体评论)

李亚平领着我们经历过去的大事件,和那些大名鼎鼎的古人共同生活了一遭!

——《潜规则》作者吴思

一般在电视上讲历史的人,讲得不一定准确,真假难辨。李亚平讲得准确,轻松有趣,特别好看。我就通过吴思约他吃饭,当面表达我的欣赏。

——88岁著名历史学家戴逸

《帝国政界往事》的写法很容易使读者想到著名的《万历十五年》,但看上去近似,其实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李亚平在写法上更接近今天读者的口味,姿态放得更低。

——著名批评家解玺璋

李亚平善于把浓厚的现实情怀和历史叙述结合起来打动读者,以古鉴今的手法收放自如,读来平易近人,余味醇厚。

——新京报

李亚平运笔如挥毫泼墨,全然不受编年史料限制,纵横开阖,而结构分明、线索清晰,留白之处令人浮想联翩;于历史关键处又如工笔白描,细细勾勒,跃然纸上。阅读当中常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或有激愤莫名之痛。

——新闻晨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全新修订典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亚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90566
开本 32开
页数 3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2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9
CIP核字 2015003683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10
15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