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化名人在渝中
内容
编辑推荐

人文底蕴深厚的渝中区,人才济济,尤以文化名人最为突出,渝中文化的史册上为他们留有一席之地。涪陵籍作家赖永勤编著的《文化名人在渝中》一书采访了著名女诗人傅天琳,著名诗人、剧作家、词作家梁上泉,中国词坛大家庄奴等文化名人。

21位代表重庆且具全国水准的当代文化名人在这里整齐亮相;分享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聆听艺术家们对渝中半岛质朴情感的深情流露……

内容推荐

本着“挽救人文资源、挖掘历史记忆、展现名家风采、树立文化品牌”的宗旨,时任重庆《渝中报》执行总编的赖永勤,耗时4年,采访近30位在渝中区工作、生活过的文化名人,并先期精选出21位文化名人,收录在《文化名人在渝中》一书中。书中,每位文化名人都以接受现场采访的形式,介绍自己的成长、成才经历和取得的成就,读起来引人入胜。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崭新亮相,更是一次极富意义的集体书写。21位文化名人(包括一对伉俪),囊括了历史、文学、语言、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领域,他们不仅是卓有建树的艺术家、学术实践的探索者,同时也是不断奋进的开拓者、文化建设的领军人。他们留给这座城市的不仅有文化艺术的累累硕果,还有他们的境界情操、精神追求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目录

序:一起有意义的集体书写/何积光

“怎能忘却这方水土的滋养!”——访著名女诗人傅天琳

人生如戏精彩绝伦——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沈福存

告诉你一个我了解的牛翁——访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杨钟岫

耄耋之年仍天趣喜看老藤发新芽——访著名书法家屈趁斯

大音希声胜有声——访著名历史学家、书法家徐文彬

用生命为真爱放歌——访中国词坛大家庄奴

一位黄河儿子的国画情怀——访著名国画家高济民

永远的行吟常青的白杨——访著名诗人、剧作家、词作家梁上泉

女儿对母亲的诚挚报答一访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江碧波

一位痴心不改的京剧赤子——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军强

铁笔人生——访著名篆刻家杨试禄

从“抗建堂”走出的话剧伉俪——访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王建武、熊宗敏

一位剧作家的诗意人生——访著名剧作家、诗人陆綮

尺幅之间千里之外——访著名书法家、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刘庆渝

留住诗化的记忆镌刻凝固的史诗——访历史文化学者、著名摄影家何智亚

心中有只爱唱歌的百灵——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礼慧

你的琴声会说话——访著名二胡演奏家、重庆歌剧院院长刘光宇

用足尖追寻美梦——访著名芭蕾舞艺术家、重庆芭蕾舞团团长刘军

生活就是诗和远方——访著名散文家吴景娅

以声传情最动人——访著名语言艺术家张民

“灵海波澜夜有声”——书法家魏宇平的诗人境界

林深高士广长路有知音——怀念著名书法家魏功钦

南北东西大道行——怀念电视艺术家张鲁

定格在通远门的背影——怀念文友莫怀戚

文化星空熠熠生辉——《文化名人在渝中》综述

后记——用心灵倾听

试读章节

“是重庆的两条江养育了我们”

“是重庆的两条江养育了我们!”也是沈福存对爱女沈铁梅的一句叮咛。“铁梅在第一次获得梅花奖的时候,北京许多中央院团来调她,我就告诉铁梅,这里才是你的家,在这里照样会干出成绩。可不,你看,她不照样在家乡夺得了三朵梅花奖?”

说起女儿沈铁梅,沈福存的脸上露出几丝欣慰。而墙上的剧照同样折射出他精彩的戏剧人生。沈福存横跨青衣(旦角)、小生、老生三个行当,三个行当样样m彩;虽身处南方,却照样能够让全国的戏剧行家刮目相看、令挑剔的京津戏迷狂热追捧;更为难得的是,他既恪守传统又敢于出新,通过对电影、话剧和地方剧种的兼收并蓄,让古老的剧种紧随时代,让国粹京剧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感谢我的爹妈给了我好的条件,我天生大小嗓都好,刚入行学小生和青衣,我最喜欢的却是青衣,‘文革’期间改唱老生,‘文革’结束后又改为青衣。”沈福存告诉记者,“三个行当虽然存在很大差异,但作为艺术来讲却是共通的,通过三个行当的艺术实践,不仅丰富了我的舞台生活,同时让我更加喜欢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

而在记者看来,沈福存三个行当的艺术实践,既是他多彩人生的真实投影,也是他艺术人生的精彩写照。尤为可贵的是,在三个行当里都有他的代表作。在小生行当里,他14岁就在《举鼎观画》中饰演了薛蛟;不到20岁就与厉家班的头牌历慧良等同台演出经典剧目《群英会》,塑造了周瑜这一角色;而在小生唱功戏《罗成叫关》里,他高亢悲壮的大段唱腔,把一个少年英雄满腹冤屈、不幸罹难的悲惨形象演绎得人木三分。在“文革”极“左”思潮中,全国大多数男旦或靠边站或被扫地出门,天赋和艺术领悟力极高的沈福存,由小嗓改为大嗓,让一般京剧演员认为是不可思议之举变为现实,照样为观众演绎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现代戏《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剑波、《龙江颂》里的阿坚伯、《闯王旗》里的李自成,可谓个个出彩、场场叫好。

“‘文革’结束后,迎来了文艺舞台的百花齐放,对男旦艺术酷爱的我,决心复归青衣,这对于我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许多戏剧同行和戏迷朋友好心劝阻我——福存啊,你胆儿也太大啦,这是要冒险的!”沈福存告诉记者,他非常理解同行和朋友们的好心劝阻,但他下了的决心,十头牛也拉不回来。“老生唱得再好,也是一张‘四川粮票’(那时重庆属四川),我必须复归男旦,才能够得到一张‘全国粮票’。”

1977年底,沈福存加工整理并主演了梅派名剧《凤还巢》,在实验剧场首演大获成功。之后,又加工整理并主演了经典名剧《玉堂春》《荒山泪》等,并带着这些剧目南下北上,均凯旋而返。从此,北京、天津、上海的观众记住了他,中国京剧界的权威专家重新认识了他,他与天津京剧院的杨荣环、中国京剧院的梅葆玖、江苏淮安京剧团的宋长荣并列为中国当代京剧的新“四大名旦”(也有人称为“中国四小小名旦”)。

沈福存说,“我的一切艺术实践和取得的成绩,都是在渝中区,你说,我能够忘记渝中区吗!”

大幕虽已降落好戏仍在上演

2009年12月27日晚,“追梦60年——京剧艺术家沈福存先生舞台生涯60周年庆祝晚会”在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这也是渝中半岛一场难得的菊坛群英会、京剧嘉年华。

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秘书长季国平,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李维康,原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戏剧评论家刘厚生应邀出席。尚长荣、李维康、孙毓敏、李鸣岩、耿其昌、张建国、宋小川等名家一一登台献唱。75岁高龄的沈福存粉墨登场,一曲《凤还巢》令人拍案叫绝。娇媚的扮相、动人的唱腔,赢得台下叫好声一片,其宝刀不老、老当益壮的风范和孜孜不倦追求京剧艺术的精神令众人深深折服。P12-14

序言

当21位代表重庆且具全国水准的当代文化名人在这里整齐亮相;当我们分享到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当我们聆听到艺术家们对渝中半岛质朴情感的深情流露……感动之余,我们要为这批杰出人物感到骄傲,为渝中区拥有这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感到自豪。各位艺术家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以及深厚的艺术造诣,为我们这座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抹上了几许亮丽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纵览母城春秋,翻开巴渝历史,从古朴厚重的巴渝竹枝词到高亢激越的川江号子;从唐代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到近代毛泽东书赠《沁园春·雪》;从中国近代绘画艺术奠基人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到新时期现实主义油画派开创人罗中立的《父亲》;从郭沫若的历史名剧《屈原》在国泰大剧院的上演到当代经典剧目《金子》在金汤街的问世……追溯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首先需要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而镌刻在其深处的则是它的文化记忆。

一个城市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丧失了它的文化记忆。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赓续绵延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保存城市记忆,无异于保存好了一座城市的生命源头和文化母体。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讲,生命源头的质量决定着它的肌体状况和未来走向,而城市的文化母体,则是一座城市气质和魅力的主要构成。保存城市记忆,既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丧失记忆,我们不仅难以找到回家的路,更难走好前面的路,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了解过去的一千年,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今后的五百年。”

同样,后来者最大的渎职莫过于让一座城市的文化断代,文化需要发扬而基础在于传承。如果让一座城市的文化断代,无异于婴儿断乳,不仅难以生存,更无法支撑起一座城市的精神骨架,这是更大的悲哀。须知,精神骨架的坍塌会导致一座城市的文化流失和品格堕落,不少有识之士为之深深忧虑。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让一座城市的文化断代,它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会随着历史的进程逐渐枯萎乃至消亡,古今中外的例子数不胜数。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本着“挽救人文资源、挖掘历史记忆、展现名家风采、树立文化品牌”宗旨而开展的《文化名人在渝中》,其意义非比寻常,这不仅是对历史负责、对当代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我们可以骄傲地告诉后人,在“保存渝中文化记忆,续写渝中文化历史”的工程中,我们没有缺席,更没有失职。

这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崭新亮相,更是一次极富意义的集体书写。21位文化名人(包括一对伉俪),囊括了历史、文学、语言、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领域,他们不仅是卓有建树的艺术家、学术实践的探索者,同时也是不断奋进的开拓者、文化建设的领军人。他们留给这座城市的不仅有文化艺术的累累硕果,还有他们的境界情操、精神追求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在这里,我们尤其感佩年逾9旬的著名书法家屈趁斯,著名历史学家、书法家徐文彬,享誉华夏的词坛大家庄奴,著名杂文家、书法家、资深报人牛翁(杨钟岫)等4位老人。就他们的成就和知名度,已经远远超出他们所在的区域,然而,为了让这项文化工程得以川页利开展,他们不顾年迈之躯,各方面给予了积极配合,连同其他各位艺术家的鼎力支持,使我们完成了这次集体书写,让初衷变成了现实。

同时,对那些卓有成就、曾经为渝中文化做出显著贡献,而今已经长眠大地的艺术家,我们也不应该忘怀。在这本集子里,我们将缅怀他们的文章也收录其中,以表达对他们永远的尊重与怀念。

传承历史任重道远,文化建设永无止境,这次有意义的集体书写,还只是一个开端和有益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为此,我们还须继续书写,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努力前行,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

后记

当我校完书稿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时,心里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总算完成了一桩事。

那是2011年春天,渝中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积光刚调到渝中区,在和区新闻信息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的见面会上,积光部长说,人文底蕴深厚的渝中区,人才济济,尤以文化名人最为突出,这是渝中区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不但应该好好珍惜,渝中文化的史册上还应该为他们留有一席之地。他还特别对我说:“永勤,《渝中报》立即着手开一个文化栏目,系统地采写渝中区的文化名人,名字就叫《文化名人在渝中》,记住,采写对象要有高度,写作也要上档次。”

在会上,他还对分管电视节目的中心副主任丁政义说:“电视栏目也要同步进行。”

当我领受了任务之后,才知道实施起来的难度。一张区属的内部报刊,这些文化名人是否愿意接受采访?都是些文化名人,自己的写作质量能否得到他们的认可?……种种顾虑曾经让我犹豫了很久,最后是道义和责任占了上风,促使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成这桩任务。

我一直有阅读《光明日报》的习惯,并特别爱读它的人物栏目——《走近大家》。我想,如果在写作风格上尽量向《光明日报》的《走近大家》栏目靠拢,在采访时学会用心灵倾听、用以心换心的真诚对待,一定会收到成效。

采写的过程是艰辛的,好在积光部长非常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中心领导李勇部长也为我提供了良好的采写条件,我在足足2年的时间里用心灵去倾听,终于让当初的设想变为现实。其问,我不仅与读者共同分享了他们宝贵的人生经历和丰硕的创作成果,也领略了他们丰满的精神世界。应该说,用心灵去倾听才有了这本集子,这本集子也汇集了他们的心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卓有建树的文化名人因为工作太忙婉拒了我们的采访,没有列入本书中,我们为造成的疏漏表示遗憾;二是魏宇平、魏功钦、张鲁、莫怀戚四位已故艺术家的纪念文章,积光部长特别要求要收编到本书中,我将积光部长的这一意见分别转达给四位已故艺术家的亲属,他们深表感激和感谢。

我非常感谢积光部长将这一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使我有幸成为这一文化工程的实施者之一。我同时非常感谢李勇部长,在实施这一文化工程时给予我的关心。我还要感谢各位艺术家在采写的过程中对我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感谢广大读者对这个栏目的厚爱,感谢各位评委专家对它的评价和奖励,我特别要感谢《重庆晚报》连篇累牍地转发该系列采访,使《文化名人在渝中》在更大范围内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我特别想说的是,我用心灵倾听,也丰富了我的心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化名人在渝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赖永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92955
开本 32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2014307499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09
14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5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