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何建明评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当代文坛,何建明是成就突出、影响很大的作家。他的报告文学创作还被概括为“何建明现象”,在社会上颇具影响。余三定、周淼龙主编的《何建明评传》不仅全面地把握了何建明在参与构建当代报告文学辉煌时代的独特贡献,而且深入地探讨了当代报告文学的创作规律。

《何建明评传》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推进了报告文学研究的发展,而且在于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观念,说明了报告文学学科建设的可能。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与理论闪光。

内容推荐

作家评传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近些年来,不少出版社陆续推出了一些当代作家评传,有力地推动了作家评传这种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的发展。《何建明评传》的出版,为当代作家评传的写作增添了新鲜血液。

《何建明评传》是在科学地把握当代文学发展的基础上看待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创作的。全书系统研究了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创作包括文学思想,全面深入总结了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创作经验。主编余三定、周淼龙认为,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创作很好地处理了文学与时代的辩证关系。

《何建明评传》全面地总结了何建明在处理这三个辩证关系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而且详细地把握了他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尝试,认为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对其他文学样式和风格的“融化”,即报告文学的散文化、诗歌化,甚至戏剧化,为文坛提供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目录

何建明研究所成立的意义和规划(代序)

 一、何建明研究所成立的意义

 二、何建明研究所学术研究的初步规划

第一章 《哥德巴赫猜想》的诱惑

 一、在水文化中成长

 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我是一个兵

 四、《哥德巴赫猜想》的引领

 五、建造报告文学的殿堂

 六、在殿堂的基座上:何建明早期作品的特点

第二章 啼血的批判

 一、从歌颂到批判

 二、对自然生态现代性批判

 三、对社会生态现代性批判

 四、对精神生态现代性批判

 五、艺术上的探索性与新颖性

第三章 《教育三部曲》:中国的“教育诗”

 一、《落泪是金》:为贫困生带来希望的“福音书”

 二、《中国高考报告》:寓哲思于其中的心灵痛史

 三、《恐惧无爱》:人性的拯救与人权的吁求

第四章 “国家叙述”的时代语境概观:与时互动

 一、“国家叙述”的奠基之年

 二、“国家叙述”与时代热点

 三、“国家叙述”:业余写作、政治勇气和艺术良知

第五章 “国家叙述”的主题分析:危机与发展的二重奏

 一、主题:危机与发展的二重奏

 二、“国家资源危机叙述”主题分析:《共和国告急》

 三、“国家执政危机叙述”主题分析:《根本利益》

 四、“国家战略发展叙述”主题:《永远的红树林》

 五、“国家城市发展叙述”主题:《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

第六章 《我的天堂》:苏州30年发展报告的扛鼎之作

 一、“究天人之际”的“区域发展叙事”

 二、“通古今之变”的“三合力”的发展史观

 三、“成一家之言”的“大赋体式”

第七章 《奠基者》:“气场”串起的“国魂、军魂、石油魂”

 一、《奠基者》三层同心圆叙事结构:叙事时间与生命传奇

 二、国家语境、国家声音与国家叙述代码

 三、时代精神需求、意识形态再生产与国家叙事主旨

第八章 《忠诚与背叛》:历史的镜鉴与现实的拷问

 一、“史鉴体”之“国家叙述”的新探索:历史镜鉴与现实拷问的交融

 二、红色经典文化再创作的意图:忧党之心与兴党之责

 三、红色经典文化再创作的方式:虚构的还原与史海的钩沉

 四、红色经典文化再创作的意义:关于“忠诚”的思考与关于“背叛”的警示

第九章 “国家叙述”的公众影响力:事业与市场的双赢

 一、报告文学公众影响力的一般内涵:感染力和引领力

 二、公众影响力的外在尺度:信息功用最大化、可读性和传播性

 三、公众影响力的文体归因:公密性揭示的广度、情感性表述的强度和理性引领的深度

 四、公密性揭示的广度决定了报告文学公众影响力的广度

 五、情感性表述的强度决定了报告文学公众影响力的强度

 六、理性引领的深度决定了报告文学公众影响力的深度

第十章 何建明报告文学的叙事策略

 一、宏大题材的叙事

 二、重大主题的叙事

 三、宏大叙事的模式

 四、非虚构叙事的三种叙事时态及其功能

第十一章 突破与超越

 一、走上银屏的报告文学

 二、影像呈现的特质

 三、何建明报告文学影像呈现的现实意义

第十二章 何建明的报告文学观

 一、生活比文艺本身要精彩

 二、在关注现实中显示出直面社会的人格力量

 三、“国家叙述”是报告文学文本本身所决定的

 四、要按照文学规律塑造人

第十三章 影响文体发展的写作经验

 一、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特征

 二、经验与文体挑战

 三、在报告文学史上的影响

后记

试读章节

在1976年1月,何建明和当年的保尔一样怀着一腔激情来到了军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在何建明心灵里铺设的那条人生轨迹,在何建明踏入军营第一步时就启动了,它在无形中指引着何建明的每一步。

迎接何建明的首先是一系列的考验。何建明所在的军队在湘西,那里极其封闭,贫穷落后,是个鸟不愿飞过,猴不愿落脚的地方。尤其是有些地方,水资源严重匮乏,就像枯井沟村,这里方圆十几里没有一条溪流,百姓喝的是淤积在泥塘里的水。后来村人卖女卖儿挖井,结果井井皆枯,所以这里的姑娘为了到有水的地方去,宁愿嫁给瞎子、聋子,也不愿嫁给本村里的小伙子。如果说何建明的家乡苏州是一汪透明的水,那么这里简直就是一块干枯的土疙瘩。在这块土疙瘩上立足,有不少战友在心里起“疙瘩”了,可是深受保尔影响的何建明则不然,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挑战,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是能锻炼人。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在这里不仅生活艰苦,而且还要接受魔鬼式的军事训练。何建明刚进部队的时候,身体不好,刚发育,个子挺高,但太瘦,晃晃悠悠。可是这种魔鬼式的训练使他那瘦瘦的身体在风吹雨打下,渐渐强壮起来。何建明所在的部队是水文地质工程兵部队,又是与水打交道的工作。部队在湘西北所有地方打游击,身为新闻报道员的何建明为了去部队采访,经常挎着军用小包到基层去,采集战友们的点点滴滴生活。穿山越岭、风餐露宿,他由此几乎走遍了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的交界山区。“那时候,我们出去工作都是靠步行翻山越岭,晚上只能住老百姓的家里,南国的春天和冬天,十分之冷,又阴潮,我们住的是老百姓的阁楼上,无物遮,常半夜冻醒。有时睡在生产队的仓库里,上面是一件军大衣,下面就是稻草……最可怕的是转场时我们坐在装满设备和物资的大卡车上盘旋在峻峭的盘山公路上,一走就是一整天……那险境,至今不忘。”何建明回忆说。然而,他知道作为一个士兵,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抗得住恐惧。在艰苦环境对身心的严峻考验下,何建明变得越来越有斗志了,他甚至在业余搞起写作。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在伤病离开部队后才提起文学的笔,写下他的伟大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何建明则在刚入部队不久,就开始了自己的文学之旅。

一个人和一本书的因缘能够那样深远!对何建明来说,1967年的那次阅读注定了是一次非比寻常的阅读。他的文学梦就是通过那部小说开始的,在从军前他就已深深喜欢上了文学,所以在握枪的军旅生活中,他提起了笔,一提起笔来,就舍不得放下。部队首长见他喜欢写作,就让他当新闻报道员,后又提拔当新闻干事。本来是业余写写的,这时却是正式的了,一系列的东西都需要他来写。何建明一咬牙,如一头猛狮一样义无反顾地冲向了那一个个采访和写作任务。他经常从早上星落写到晚上灯熄。他的辛苦没有白费,一年内他就在省级以上的报纸上刊登了100多篇报道,成了全军先进新闻工作者,新闻报道上稿第一名。那时何建明才23岁,这个年龄能够取得如此成绩,也许只有“保尔”式人物才能做得到。

在一系列的考验下,何建明的意志力和写作能力像野草一样疯长着,而在军队里和在采访时的所见所闻又给他积累了许多写作素材,为他以后的写作做了准备。部队是最锻炼人的地方,在部队待过的人也许都会觉得部队生活对他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部队生涯也是他一生最难忘记的日子,成为他一生的宝贵资源,何建明的早期作品大都是对部队生活的记叙,有自己亲身所经历的,有带着采访任务调查采访到的,如《腾飞吧,苍龙》《湘西探险记》《警卫领袖风云录》《神秘的禁区》《西行囚车》等。在1988年出版的《神秘的禁区》一书前言中,他说:“在30年的历程中,军人生涯占据了将近一半。从农娃到士兵,到作家,一股不甘于别人比自己强的自信心常像激流澎涨着全身的血管,于是产生了刀与笔、钢枪和稿纸同时作战的那些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艰难的岁月,猎奇、冒险、沉静地拼刺是本性所在,跟之前来的亦就是一篇篇常人难以接触到的特别区域的文学作品……”有写使馆区哨兵的,如《神秘的禁区》;有写天安门卫兵的,如《天安门前风和月》;有写特警的,如《中国特警在行动》;有写劳改农场干警的,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塞外淘金曲》等等,他熟悉这一片橄榄绿,他更珍爱这一片橄榄绿,他用他的笔讴歌军人,这些年轻的士兵在死亡、沙漠、鲜血以及金钱与美色的种种考验中,锻造出纯金般的灵魂。

20世纪上半叶有一个从湘西部队走出的人——沈从文,故乡湘西以及他曾生活过五年的湘西土著部队,给他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写作素材,也因此成就了20世纪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无独有偶,时间推进到20世纪下半叶,在湘西部队,走出了另一个在文学上卓有建树的当代作家——何建明。

回过头来看,军队生活不仅为何建明积累了写作素材,更让他领悟了“兵”的内涵,这种内涵的领悟又对他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一个兵,在战争年代,必须要做好为国牺牲的准备,随时奔赴前线;在和平年代,必须要毫无怨言地驻守环境恶劣的地方;在灾难来临时,必须第一个赶到灾区抢救。这就是兵,一个兵必须学会服从,学会为国家牺牲一切,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种作为兵的对国家的情感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从他当兵起一直到现在都流淌在他血液里、作品中。他曾这样说道:“我太爱和适合报告文学了,我是带着对国家的强烈情感去写作,报告文学使我丢失了生命中许多宝贵的东西,又使我拾回了更多的精神财富和心灵的满足……”他又说,“报告文学作家是要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当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与自己的职业关联在一起的时候,你是不可能平静和有安宁日子可过,我属于这样的人。”这种对国家的情感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促使着他在以后的30年里持之以恒地写作,他的笔触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重大领域。在“非典”期间,他喊出了“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作家不能缺席”的战斗口号,不顾生命的安危,在北京进行采访,真实地记录了北京人民抗击“非典”的情况。而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迅速请战,冒着生命的危险,前往地震灾区的最前沿进行实地采访,他是当时采访团中跑的地方最多、写的作品最多、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最大的作家……“报告文学作家应该是个冲锋的战士”,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去拿笔记录历史和重大事件时,甚至需要我们去投入战斗的时刻,我们应该无条件地像年轻的战士一样随时准备出发,甚至需要时用牺牲生命去完成任务。这是一种作家的职业操守,更是终身不改的军人品格。P10-12

序言

我能担任何建明研究所所长,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在此谨感谢各位的厚爱与信任!借何建明研究所成立大会这个机会我想讲两个意思。

一、何建明研究所成立的意义

为什么要成立何建明研究所?我认为成立何建明研究所意义重大。对其意义我们可以主要从研究对象(何建明)和研究者(湖南理工学院)这两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研究对象何建明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何建明是当代成就卓著、影响巨大的著名作家,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创作既是当代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也是当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很值得深入研究。对何建明的创作我一直比较关注,他的作品我读了较多部分,近段还看了不少相关的材料,由此形成了我个人对何建明的三点深刻印象和看法,即认为何建明既是当代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同时也是当代优秀的知识分子,并且还是当代一位特别能思考的思想者。下面对上述的三点深刻印象和看法略作解说。

第一,何建明首先是一位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创作的报告文学先后3次获得鲁迅文学奖,5次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何建明的许多报告文学作品被多次再版,何建明的部分报告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后被中央电视台(包括第一套节目)等多家电视台在黄金时段热播。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何建明对报告文学题材的开掘、拓展,对报告文学叙事方式的变革,都有很多成功的探索、创造。所以我们说何建明是当代非常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

第二,何建明是一位优秀的当代知识分子,或者说是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著名旅美华人学者余英时说:“今天西方人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心’,认为他们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根据西方学术界的一般理解,所谓‘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士与中国文化·自序》)可见,真正的知识分子除了要有学问、有专业知识外,还应该代表社会的良知,要有自觉的道义和担当精神,有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不轻易随波逐流。从何建明报告文学中我们可以读到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挚爱,对时代的深入观察与深刻解读,对民生的真情而长久的关注,对下层民众的真诚同情和关爱,对正直、公平和正义的热忱呼唤与歌赞。总之,何建明的作品表现出来的是人民性的价值立场,是发现真相、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价值立场,是热忱关注社会、挺身而出、自觉担当的价值立场。当今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一些人在随波逐流,拼命追求金钱、物欲的时候,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则始终坚守人民性这一最大的价值追求,何建明与人民血肉相连,呼吸与共,特别难能可贵,特别值得尊敬。所以我认为何建明是当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和他的报告文学代表了社会的良知和正义。

第三,何建明是一位善于独立思考的思想者。何建明在报告文学创作过程中,其材料的收集是下了真功夫的(何建明在从事报告文学创作前曾有长期且非常成功地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和经验),他自己曾把报告文学创作素材的收集过程形容为“地毯式采访”,即采访每一个与所写事件有关的人。比如何建明写贫困大学生的报告文学,写高考的报告文学,其对材料的掌握就让我这个长期在高校工作的工作者感到非常惊叹、甚至是震撼。同时,何建明的报告文学非常突出地表现出一种思考的力量、理性的力量、思辨的力量,总之是思想的力量,特别能让我们回味,让我们深思,特别能给我们以认知上的启发和思想上的提升。比如,何建明的《根本利益》《忠诚与背叛》《精彩吴仁宝》等作品提供的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考,《我的天堂》《炫风》《共和国告急》《永远的红树林》等作品提供的关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思考及个体与国家的关系的思考,特别具有思想的穿透力。何建明的报告文学有时从一些很平常的事情中看到很深层的社会原因,比如何建明写矿难的报告文学中所揭示的社会生态问题、以及其对社会生态平衡的呼唤可谓振聋发聩。

总之,我认为何建明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何建明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甚至在中国当代思想史上都有他独特的意义。正因为上述的理由,我们完全有必要成立一个研究所,来逐渐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何建明。这就是说我们研究所研究的对象很值得研究。

其二,从我们湖南理工学院的角度看,我们中文系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很需要何建明研究所这样一个研究平台。

我们湖南理工学院于2008年底被批准为湖南省新增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其中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被确定为三个授权学科之一,中国语言文学下属的文艺学(二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以中文系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老师为基本队伍的“中国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是省普通高校重点社科研究基地,在这种情况和背景下,我们成立何建明研究所,撰写《何建明评传》,进而开展系统的相关研究,这对我们整合研究力量、凝练研究方向、不断提高整体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对我们中文系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何建明研究所必将成为我们中文系的专业和学科建设的重要的学术平台。

二、何建明研究所学术研究的初步规划

何建明研究所今后学术研究的初步计划,简言之,就是努力把何建明研究所建成三个中心。第一是建成何建明资料中心。尽力收集何建明的所有著作和文章,还有他人研究何建明的资料也要收集。第二是建成何建明作品的阅读、欣赏中心,将来还要努力成为何建明作品的教学中心。我们将组织师生阅读、欣赏何建明的作品(包括根据其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我们将采取研讨会、专题讲座的方式来展开对何建明作品的阅读、欣赏,并逐渐过渡到开设何建明的专题选修课。第三是建成何建明的研究中心。我们将鼓励、指导现在的本科生(将来的硕士生)撰写以何建明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我们老师则以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的方式来研究何建明,现在《何建明评传》提纲已经出来了,成立大会结束后我们还要召开“《何建明评传》提纲研讨会”,我们将尽快撰写完稿并出版。待《何建明评传》出版后,将来我们还可以考虑编辑、出版《何建明研究资料选辑》,到条件成熟时我们还可以不定期编辑、出版《何建明研究丛刊》。另外,我们还想办一个何建明研究的专题网站,并考虑在适当的时候编印内部交流的《何建明研究通讯》。

(本文为2010年1月10日“何建明研究所成立大会”的讲话录音整理稿,原载《高教研究参考》2010年第4期)

后记

中国学术界,为学者写评传多,例如南京大学出版社就出版卷帙浩繁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从古代至近代,洋洋201卷。但为作家写评传的不多见,为当代报告文学作家写评传的则更少。

我们是基于这样一种看法: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成熟的时期应是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用张光年先生的话说,那时报告文学已经“蔚为大国”了。何建明先生就是在那个时期出道的,他的第一部作品《湘西探险记》就发表在1978年。10年后发表《落泪是金》,评论界都认为这是他创作的一个界标。此后好作品不断,影响巨大。这说明,何建明生逢其时,参与构建了中国报告文学最为辉煌的时代,也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把他作为一个个案,疏理出他发展的道路,路径的因缘,在总结其成果,归纳出经验的同时,探讨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和创作的规律,甚至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揭示出国家与社会的张力之间,知识分子的公共性作为,不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么?

如果从文体发展史来看,何建明现象也是耐人寻味的。有研究指出,以20世纪80年代末期为分水岭,理想主义激情冷却,商业逻辑于思想沉寂处粉墨登场,知识分子处在严重危机当中。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报告文学以“宏大叙事和高远的理想表达”体现知识分子自觉居于国家政治核心地带、以推动中国现代化为己任的使命感不同,20世纪90年代后,报告文学的话语权已经交还给国家政治。何建明先生的这些作品都是主旋律作品,歌颂又成为主调,不过在歌颂的同时,其实也包含着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何建明先生有着真诚的人文关怀和自觉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要探讨的是,作家是怎样在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内在统一、歌颂与批判的有机融合、典型细节与多样形式的和谐一致、主流意识与民间立场的默契互容等方面的经验。研究这样一位对中国报告文学贡献巨大的作家,应是文学理论界的责任,本书愿意担当其中的部分责任。

当然,我们还做得很不够,一切都只在起步中。我们的目的是否实现,得由读者来评判。

本书由余三定、周淼龙提出编写大纲,组织编写,负责统稿。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熊元义、杨厚均、李灿朝、贺波彬等朋友的真诚鼓励和支持。本书凝聚了以下同仁的智慧和劳作(以姓氏拼音为序):高强、何轩、刘荣林、马建辉、任先大、汤凌云、王雅平、朱平珍、张勇。

本书写出初稿后,征求了多方面朋友的意见,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现在呈现给读者的是第三稿。

具体执笔:

王雅平:第一章;

朱平珍:第二章,第三章第一节;

汤凌云:第三章第二、三节;

何轩:第四、五、六、七、八、九章,第十章第四节;  刘荣林:第十章第一、二、三节;

任先大:第十一章;

高强、马建辉:第十二章;

张勇:第十三章。

余三定周淼龙

2013年8月13日于岳阳市南湖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何建明评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三定//周淼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77266
开本 16开
页数 3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8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48
CIP核字 2014048534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