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癌共舞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癌症往往不期而遇

1.腹痛并没让我当回事

事情还得从2007年7月20日那个闷热的下午说起。

我上午在电脑前工作,中午吃得比较晚,也吃得比较少,不过是两个馅饼而已,一杯有些浓的红茶。虽说简单,可也带着点洋味儿。吃完之后,我又坐在那里准备开始工作。这时,电话铃声响了,由于坐着的椅子比较矮,起身接电话时似乎被抻了一下。打完电话,再继续坐下工作,便隐隐感觉右上腹有些痛。我稍微活动活动臂膀,以为是岔气了,过去这种情况很少发生过,但不是绝无仅有,只是这种隐痛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但没有自然消失,反而越来越厉害了。

我想躺一会儿,也许这样会好一些。可是没躺十分钟,电话铃又响了,是一位小学同学打来的。很长时间不见,他有许多话题可说,从现时的工作,一直聊到儿时的一些趣事。这位老兄平时就能说,现在赋闲在家,把我当成了说话对象,自然是一泻千里。电话足足打了半个多小时,我几乎都忘记了自己的腹痛,只是电话打完,我才感觉到腹痛的加剧。后来,那位发小得知我生病住院,急慌慌地跑到病房来看我,说起那天下午通电话的事,真是感慨不已。因为从电话中,他无论如何想不到我在生病,而且是要命的病。

这时,妻子上班还没有回来。我给妻子办公室打电话,没人接;然后在女儿的手机里发了一条短信:“我感觉右上腹有些痛,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女儿是学医的,在上海读研究生,正好放假在北京,只是此时上街了。

疼痛仍然继续,我想可能不是简单的岔气,会不会是其他毛病?这时妻子打来电话,我把情况向她说了,她建议我马上去医院检查,我想大概不至于那么严重吧,不过检查检查也好。万一哪里出了毛病,早治比晚治强。

2.我自己开车去医院

北京的医疗保险制度还算人性化,本着就诊方便的原则,三甲医院可以自由选择。我的家住在北城,便在住家附近选择了安贞医院作为我的医保定点医院。平时上医院很少,除了偶尔犯个鼻炎,患个皮疹,去安贞医院拿点药,真是和它打交道不多。不过上医院的常识我还有,除了带钱,就是别忘了医疗本和病历本。东西带齐,我便开车去了安贞医院。

事后很多人听了我的经历,都大惑不解:一个马上要进手术室的癌症病人,怎么还会自己驾车上医院呢?其实,我自己后来想起来,也不禁后怕:万一在驾车过程中发生昏迷,岂不是车毁人亡吗?只是当时我并不了解自己的病情有多严重,所谓“无知者无畏”,大概正是我当时的写照。

下午五点钟的样子,已是医院下班的时间了。我直奔急诊室,挂上号。接诊的是外科的一个小伙子,我有些纳闷,上腹痛应该是内科的毛病,为什么把我打发到外科?不过病人到医院,也只能听医生的,他让你上哪儿,你就得上哪儿。这里是没有平等对话平台的。那个小伙子看上去也就二十多岁,大概跟我儿子差不多的年龄。他简单询问了几句,就让我躺在病床上,用手压了压我的肝区、胸口、心脏以及下腹部,这时候的疼痛已经开始弥漫我的整个腹部了,所以医生所压的部位多少都会有些痛感。小伙子二话没说,让我起来,开了三张化验单,一张是验血验尿的,一张是心电图,再一张是做B超的。小伙子说,先检查吧,检查完了再看。

现在想想,所有的医生在初接诊的时候都是这样的例行公事,你很难说他们做错了什么,但其实他们的确做得不够。有很多被耽误的病人就是在这样的例行公事当中被耽搁掉了。

这时,女儿和妻子先后赶过来了,她们陪着我做心电图,正常。可是在抽血的时候,我开始发生晕眩,这种现象以前曾经出现过,我有晕血的毛病。这时女儿从急诊室借了一辆推车,躺在推车上休息了一会儿,感觉稍好一些。上厕所做小便取样,然后又去二楼B超室做彩超。这时大约六点多钟,B超室只有一个保洁员,她说大夫出去了,得等一会儿。于是我坐在门前的椅子上等,这时我的腹部疼痛逐步加剧,但是似乎还能忍受。既然医生不在,也只能够耐心等待。

女儿很着急,楼上楼下地跑了几次,二十多分钟后,终于把医生盼来了。医生打开B超室的门,让我们进去。躺在检查床上,医生用探头在我的胸部、腹部慢慢地来回寻找,我因为没有医学常识,并不知道彩超这个东西到底能有多大的神力。但是相信它比X线检查要清晰得多。在做彩超检查的时候,妻子和女儿始终陪伴在我的旁边,其实妻子不过是看看影像,至于影像表明的意思,很难知晓;倒是女儿毕竟是学习医学专业的,和彩超的医生有些交流。检查大约持续了十几分钟,医生让我们在门外等,她开始写检查报告。据女儿讲,其中有一条检查结论说有腹水。女儿问到底是血还是水,医生说很难判断。

P11-13

书评(媒体评论)

我的爱人走了,这个男人让我刻骨铭心!他是我爱的开始,也是我爱的结束!他给了我爱,也把我的爱带走了!我一辈子都不可能割舍那份没有保留的爱,不可能忘怀共同走过的岁月,不可能逃脱这个男人带来的刻骨铭心。

——妻子 马丽霞

为了《你在高原》,德华全力以赴了。他可能是极少数为了工作和事业、为了朋友和作家们的作品问世而真正全力以赴的人。他因此使自己的生命也闪烁了光芒。他因此也让自己的人生走上了高原——那是个多数人走不到的高原。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何建明

他来到人世间好像是有过承诺的。这承诺需要具体落实,一点一点地落实,在人的一生中分解成一些细小的、看似平凡的环节,让辛苦的生命将其串连起来。直到最后。德华最让人敬重的就是这样的坚持和劳作,这就是践诺,他未曾偏移。

他的韧忍和顽强、仁慈和执着,实在是感人至深。

——作家 张炜

德华出身平民之家,但他骨子里充满了高贵的精神和拒绝卑贱的意志。他不仅接受了几乎所有中华传统所褒扬的美德,也遵奉着当代文明的圭臬。

弥留之际的痛苦,对当事者是最深切的煎熬,我却不曾看见德华脸上有任何表露。一种深入骨髓的高贵,让他的灵魂飘游在生命的迷雾之上。

——作家 王兆军

德华英年早逝,他留给我的是什么呢?真诚、认真、不阿谀、不做作,用老北京的话说,不装。这在当今太不容易了——总之,他活得比较干净。

——作家 孙大卫

作为医生的我,见过非常多的人临终前的样子,见过非常多的家属送别亲人,但我从没有见过像爸爸这样的患者,从始至终,没有一声呻吟,甚至没有皱一下眉头。他的表情是那么平静,那么泰然。他的离开是必然的,但面对死亡他没有一丝畏惧,这种精神和心境,又有几个人能达到呢?而送别的亲朋好友,多达近百人。能够在人生最后的几个小时有那么多人陪伴。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女儿 杨怡珂

目录

上编 与癌共舞

 与癌共舞

 一个癌症患者的治疗日记

 知青连

 喝酒逞能

 以物换书

 双胞胎忧喜录

 家长的教育期待

 《你在高原》审稿六记

 张炜:用生命写作的作家

 我眼中的张海迪

 回眸:从文学新星丛书看一个文学时代

 《昨夜群星灿烂》:一本难得的编辑教科书

 《财富如水》:心灵解放与文学创新

 寻找梦幻的那束光

下编 不能忘却的

 和德华共舞·马丽霞·妻子

 爸爸生病的日子·杨怡珂·女儿

 兄妹·杨玉华·妹妹

 忆德华·孙大卫·发小

 痛惜·吴治和·中学老师

 忆德华·刘月华·中学老师

 忆德华·卢新华·大学同学

 清贵有鉴裁·王兆军·大学同学

 从冬天到春天·张炜·作家朋友

 送德华远行·张炜·作家朋友

 纪念远行的你……·张海迪·作家朋友

 灵魂在高处·赵绍玲·作家朋友

 德之光华·石湾·同事

 兄弟·何建明·同事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刘光·同事

序言

你的生命很稀贵

何建明

有的人离开很长时间了,但依然会感觉似乎每天还同我们在一起;有的人每天都在身边,却仿佛此人根本不存在……第一种人一定是朋友、是最高尚的人。杨德华就是这样的人。

杨德华是作家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家、副总编,是我任作家出版社社长期间重要的同事。他是我最值得信赖的好兄弟、好助手。他太可惜——年富力强就英年早逝。令我感动的是:在与我一起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他已患上绝症,却从没有停止过工作。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共同工作的时间里,我们一起连连推出了莫言、贾平凹等著名作家的重要作品,包括张炜的巨著——四百余万字的十卷本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还有许多其他作家的优秀作品。可以说,如果没有杨德华呕心沥血的编辑与组织工作,很难想象《你在高原》这部作品是否能够在上一届茅盾文学奖中摘取桂冠!从德华生命最后日子里写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为此书出版所付出的巨大劳动和心血。

他在病逝前的三年间,大小手术二十余次,每次要命的大手术,他竟然总能奇迹般地挺过来。我一直认为这是罕见的事,而且这样的事只能发生在德华身上。

他是个勇敢的人;他是个真正视死如归的人;他是个真正把生命融入事业的人;他的存在,让他的作家朋友们感到写作的意义;他的勤劳和敬业,让作家出版社保持了自己的高端与品位,以及中国文学的水准。

他所做的一切,你不用再操心;作为朋友,你可以永远无须设防;作为同事,你可以因他的存在而多了温暖,多了充实,多了底气和力量。

再伟大的人,都恐惧死亡。但杨德华从来没有过,他清楚自己患了绝症,知道自己的病严重到何等程度,明白每一次手术对未来的他意味着什么……他从来没有害怕过。每一次手术后,不久便又来上班,问他怎么样时,他总是笑笑,说没事。接着就是问:还有啥事交给我的?无数次,我不忍心他拖着虚弱的身子来到单位提出这样的请示,甚至感到是不是我们在犯罪——让一个即将离别世界的病人还去工作和操心?但我对他有时几乎是一种依赖,比如张炜的大作,浩浩十卷,哪个编辑都扛不起。当我们决定要出版它时,几乎没有一个编辑是可以独立担当这部大作的统领和全盘设计的,最终,居然还是德华自己提出承担这一重任。那会儿,我甚至觉得我这个当社长的有些太残忍。不过,德华认真地跟我谈起,他说,张炜这部大作是他最后编辑和所抓的书,他愿意为它全力以赴。

德华为了《你在高原》,真的全力以赴了。其实,我们经常会说到“全力以赴”这个词,然而很少有人真的去全力以赴。德华可能是极少数为了工作和事业、为了朋友和作家们的作品问世而真正全力以赴的人。

他因此使自己的生命也闪烁了光芒。他因此也让自己的人生走上了高原——那是个多数人走不到的高原。

这样的人和这样的生命难道不是很稀贵吗?越是稀少的才是珍贵的,越是珍贵的才是永恒的。天国里的德华,你尽可安息了,因为你的生命和精神已经播种在我们心田里,我们永远想念你、学习你,并且不时地在聊天中提及你……

2014年7月7日晨

内容推荐

杨德华,编辑家、作家出版社前副总编辑,2011年7月因肝癌去世,享年五十五岁。他倾注最后心血组织编辑的长篇巨制《你在高原》(张炜著),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他不媚流俗、耿直清正的为人,执著追求文学品质、甘为他人做嫁衣的敬业精神为人们所称道。

《与癌共舞》既是杨德华遗愿的体现,也是生者对逝者的纪念。本书分“上编”“下编”两个部分。上编“与癌共舞”,收录的均为杨德华遗稿,由他未完成的书稿、日记、散文随笔、自传体小说、书评、编审意见等构成。下编“不能忘却的”,收录了杨德华的亲人、朋友、同事们的追忆文章。上、下编各由与疾病抗争、学生时代及家庭生活、职业生涯三个部分组成。下编的三个部分与上编的三个部分在内容及时间顺序上相互呼应,勾勒出杨德华的生命历程与情操品格。

编辑推荐

一个晚期肝癌患者历时四年的顽强抗争。对他来说,疾病,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考验,还是一种生命体验、哲学思考。所以面对绝症、面对大小二十余次的手术、面对死亡,他始终乐观面对,以西医、中医和气功等多种疗法尝试康复之道,并记下十多万字的疗治笔记,希望以自身的经历为癌症患者提供一份参考与帮助。

一个编辑与一套书的缘分。对他来说,编辑,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学信仰、社会责任。所以他对自己的作者、对每一本书都满怀真挚之情,他倾尽最后的心血,组织编辑了十卷本《你在高原》(张炜著),在他去世后一个月,这套书摘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桂冠。

《与癌共舞》中杨德华的《一个癌症患者的治疗日记》与妻子马丽霞的《与德华共舞》,对癌症病人与家属来说,是一份难得的的医疗参考,也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参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癌共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德华//马丽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74637
开本 16开
页数 3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38
CIP核字 2014150879
中图分类号 I217.61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