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谈何融艺(何坚宁的画与人)
内容
试读章节

除了课堂作业,坚宁更以极高的热情投入课外风景写生,说他用功也行,我想更多是他需要从中寻找乐趣和快感,明朗的外光和较少受到严格形式的束缚,更便于发挥和宣泄属于他的本能色彩的冲动。有李默等几位与他志同道合的同学常在一块儿写生,切磋技艺,对全班户外写生活动起着积极的带动作用。可惜往后许多届已缺乏这种学习风气。

1980年坚宁他们全班到三峡体验生活,除了了解葛洲坝的工地建设外,沿途还考察了各地的特色风光。当时自带行李,等船、等车时常坐在行李上,许多同学都随身带着书籍、速写本,抓紧片刻时间进行学习.坚宁则常用两手代框去寻找心目中的画面。每到一地,大家放下行李便立即外出写生,坚宁多用60cmx50cm左右的纸版作画,往往简略概括地根据不同色调用不同颜色勾出轮廓线,并不完全照搬对象的各个细节,然后几乎不假思索地迅速组织出几个色块,稍事调配就用画笔或画刀,差不多都是一遍过地将颜色摆到了画面上,非常大胆、肯定,极少修改,而且常常色块间隙留出暖灰色的纸板原色,巧妙地利用它起到统一、谐和的作用。而他的每一幅不同的构图,都能把握住各种不同的色调,自然地表达着各不相同的感受,很少单调、雷同。就这样,他在班里画得最快、最多。有时竞一天出品1I张!

色彩的练习与培养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解决观察方法问题,能从任何对象的色彩关系中看出色彩应有的对比变化,基本能表达出每幅画不同的色调差异;第二阶段不仅能看出色彩,还能强化色彩关系.懂得概括处理,使色彩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当时坚宁的油画实际已非常轻松地进人到这样的阶段;第三阶段是任意发挥色彩的表现,无论怎样去想象和组合色彩,都能传达出色彩的美感,构成自己一定的色彩魅力.进而创作色彩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做到这样的画家是不多的。坚宁在那以后,由于一直全身心投入在色彩的海洋里遨游,具备这样的能力,对他是不会太远的。

毕业期间.当时主题性创作仍最具影响力、最受重视,他与师友们商量.最终坚定地选择了主攻风景。

分配以后,坚宁先是在极简陋的条件下进行创作,甚至常常只用不做底子的旧床单,直接画出一大批具有海南风情,有如朴素清新民歌式的作品。慢慢地,坚宁对油画语言的探索趋于多样,并很早参加了全国美展和举办个展,崭露头角。后来较长的一段时间,他创作了大量色彩动人和具有唯美倾向的作品,接近小品、轻音乐之类的居多,并不断地参展和举办个展。在北京和西安,我与几位画界高水平的朋友谈起或者偶尔翻开全国风景画集时,他们都会在坚宁的画页停下来,对他艺术表现的新颖和色彩的魅力称赞不已。他在广州以至全国,已是知名画家了。

经过一场对付病魔纠缠的烦恼,他相对沉静下来,并与音乐结下了缘分。这一时期,音乐大师们深邃的思想感情和经典交响音乐的深厚力度,开拓了他的胸襟,增强了他战胜病魔的勇气,提高了他对崇高艺术的品位,也提升了他将以更饱满的激情进取未来的境界。《地铁组画》的尝试.在他既有油画经验的基础上,显示出过去少有的精神内涵和浓烈深厚的艺术表现力度,这批作品的速度相对慢了下来,画面虽稍嫌理智,但为他进一步发展和超越奠定了一个新的基础。

我们翻开他近期几乎疯狂出版的16本画册,加上过去的20本,不难发现他自1997年以后的作品,正像有人说的那样,“变得平稳沉实了,有某种内在值得回味的品质开始出现在画面上”。

P5-P6

后记

承蒙我们的朋友、画家何坚宁的信任,由我和礼孩兄共同编选这部文集。这样的美意让我们引以为傲,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唯有尽心尽力,方能卸下肩上的担子。编选过程中,从文章的取舍到书名的定夺。难免有分歧、有较真,但更多的是编选时的喜悦和敲定之后的坦然。

无论是作为画家的何坚宁,还是作为朋友的何坚宁,两者都是无法割裂的统一体。通过“谈何融艺”的娓娓道来,感同身受的“何坚宁的画与人”越显鲜活和亲切,并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完整的何坚宁。而这些发声者,既有作家、诗人和文艺评论家,也有画家、收藏家和何坚宁的同行。凡此种种,构成了一首和而不同的“大合唱”。如果说,那么多年累积下来的有关何坚宁的文字是一条纵向流动的线,那么这本书呈现的则是一个横向凝固的面,而何坚宁就是这一切的原点和中心。

显然,我们更关注那些对何坚宁绘画艺术的中肯、理性和有所发现的解读,关注何坚宁在生活和创作中的点滴细节,以及不同视角观照下的何坚宁的日常状态。这也是“谈何融艺”这一书名的巧妙立意。

目录

序言:温暖 何坚宁

回顾与超越 恽圻苍

作品、“命运”、回忆与见面及更多 马丁·罗素

生命的迹与象 林资奇

神来之笔 雷淑娟

语言的纯度 林资奇

色彩中的肖邦 代 薇

不似风景,胜似风景 皮道坚

“地道”广州人 林资奇

心中有天堂 弯 弯

坚宁油画 王维加

一生何求 陈 海

海南的狂热歌者 谭 畅

从华盛顿的莫奈想起广州的何坚宁…… 陈洁如

物质与精神的 杰拉德·古西格拉

《何坚宁写生》序 邓超华

看,色彩的声音 张 鸿

野菜花和地主(小寓言) 燕 窝

驭色之王 雷淑娟

他笑着说,就这样 方 土

寻找阳光下的色彩美 陈和西

东拉西扯说坚宁 陈立人

举重若轻· 下午茶 ·对话 林资奇

哦,画外话 方 土

听音看人 林资奇

“唯美” 林资奇

再读何坚宁 杰拉德·古西格拉

何坚宁玩物铭 丁 炜

大象无形 林资奇

瞎聊坚宁老兄 李东伟

关于何坚宁的断想 陈永锵

二十二年弹指一挥间 杨小彦

何坚宁的世界 钟蔚帆

南方和南方以南 王英姿

漫步在天上人间 林资奇

爱乐者 黄礼孩

在时间之外 莱 耳

何坚宁印象 黄心武

野菜花:琥珀之门 燕 窝

好“色”之人 余 丛

行者坚宁 邵增虎

在眩光之外 陈肇基

人语·天机 雷淑娟

以色彩为信仰 代 薇

他用色彩推动自己 黄礼孩

闲话坚宁 谭 畅

一封来自美国朋友的信 高 玲

狂远·逸近 张 鸿

在色彩中亢奋 应 歧

非常言 余丛

做一次精神的约会 燕 窝

温暖的漩涡 林 墉

在艺术的长途上速跑 关则驹

难以言说的感动 梁以墀

捕捉阳光的人 杨小彦

何坚宁谈画 杨小彦

“聪明” 林资奇

何坚宁画画 胡赤骏

热浪 林墉

为生活增添美的年轻人 李 佳

一双烫热、粗硬的瘦手 林 墉

致坚宁 陈永锵

何坚宁的音符 张绍城

拿笔就画 张口就说 青 蛇

像太阳一样永恒的色彩 海 生

海风·红土·阳光 关则驹

走近何坚宁 赖征云

明目张胆地爱自己 黄礼孩

读何坚宁 钟蔚帆

重拾常态 林资奇

随心所遇 快乐流淌 汪晶晶

开花的身体 代 薇

“写”“生” 林资奇

“蹭饭小子”成了真正的画家 韩一虹

信手拈来即文章 弯 弯

看你——快乐地行走 宋 盈

回忆未来 代 薇

感受欢乐 许固令

何坚宁:对太阳有品位的男人 三川玲

无词歌 林资奇

只要爱这个世界,地球就是个美丽的地方 钟蔚帆

何坚宁:“就这样”好好生活吧 罗 潇

交响的色彩 凝固的诗 恽圻苍

随心而来的有趣相对论 罗 潇

心怀坦然,何惧浮世 王玉婷

行云流水的舞蹈速写 黄礼孩

一个异常骄傲的画面 黄礼孩

杰出休闲青年何坚宁 洋 溢

与一本书对话 燕 窝

谁把眼光停留在抽象主义绘画上 黄礼孩

把水淋透 徐卿雄

虔诚的追求者 李 明

好坏由人说 唐朝人

“非常人” 林资奇

玩味 林资奇

坚持背后宁静 周浩峰

一种真实的抽象 梁志钦

抽象画蓄势待发或成收藏黑马 许 悦

何坚宁 张泽明

编后记 余 丛

序言

1982年我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广州幼儿师范学校当美术老师,每天除了上课外,就想着怎么画画。因此,还为自己找了个借口,就是所谓的“分配不对口”,好在校领导也支持,认为我是画画的料,有条件的话,会让我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要知道,那时候我特别想当个职业画家。可以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画画,那才爽呢!

为了这个目标,我不停地画,油画把宿舍堆得满满的,只留一张床休息,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后怕,要是晚上睡着,画塌下来怎么办。可当时不这么想,总觉得跟画睡在一起,特满足。在幼师这间小房子里,画是越画越多,不断参展、登报、开个展,前途几乎有点小光明出现。接着又有作品人选画集,加入广东省美协,光芒又多了点。后来有文章对我的绘画评论,我出画册了,大伙都说我画得可以,作品也开始受到国外藏家的关注。哇,天亮了1

1991年,我调入广州画院,当了画家。

从那天起,我很认真地印了名片,印上“广州画院,职业画家”。每次将名片递给别人,都伴随着莫名其妙的自豪,别说还真是那么回事。

在画院的日子,画画的时间绝对有保证,只是多了无形的压力。到底压力有多大,只有画家本人知道,应了广州那句古话——“食得咸鱼抵得渴”。唉,认命吧!谁让咱喜欢。

有次诗人余丛兄来画室聊天。说起过去的事,告诉他,我从高中、大学到走入社会,都得到老师、同学及朋友的关爱,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贵人相助。开画展、拍正片、写评论、翻译文章、做画框、印书甚至搬画室、买颜料、买音响器材……所有的一切,都得到大家的帮助。记得1979年启蒙老师关则驹介绍我去找林墉老师,请他帮我看画。我找了个朋友扛着一堆作品请林墉老师指点,他看得很仔细,指出下一步应该怎么走。那时候能认识这样一位好老师太让我骄傲了,无论画什么东西,我都非常自信,可以说信心爆棚。后来有什么事,我都爱找林老师,问他意见。我画各种形式的画,都得到他的赞扬,从此,我就没有觉得自己的画有问题。我的内心总是愉快的、充满阳光的。1990年我第一次出版画册,想请林老师为我写个序,但又惶恐,怕遭拒绝,因为当时我只是个中专的美术老师,此担心并不多余,但林老师还是答应为我写序,因此,我的画册第一篇序出现了,题为“温暖的漩涡”。

1982年大学毕业后,我在幼师任教期间画了很多油画,陈永锵老师提议我举办个人画展。当时,我身上没钱,场地租不了,锵哥四处奔走.找到了黎耀西先生。黎耀西先生当时主管文化公园里的广州画廊。他同意让我在画廊里开个人画展,锵哥还出了150元展览费,林墉老师为我找来印请柬的钱。画展开幕当天,来了很多朋友,林老师还掏钱请大家吃饭。当时我感动得一塌涂地,锵哥为我写了文章发表在《羊城晚报》上,题为“致坚宁——青年画家何坚宁作品观感”,后来也由他拍板将我调入画院。

我十五岁就得到关则驹老师的指导,少年的我颜色画得很生硬.关老师并没有责备,经常先表扬一番,最后再启发,多数让我独立思考。每次从老师家里出来,从没有画错的感觉,只有很想画的冲动。

“文革”期间,物质匮乏,油画颜料里的白色特别难找。关老师送我一支大管的白色颜料和一些画纸,我特别难忘。直到今天,我用白颜料时,还总有点用完了怕买不到的感觉。

1976年,我画了一幅工人劳动题材的作品,那时自我感觉很不错,想让关老师帮忙推荐给报社发表,他既没说好,也没反对,只将它放在家里十几天。等待的那段时间,理性告诉我,画根本没画好,还好意思见报。这就是好老师,让你有空间思考和探索。在老师的培养下,我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

1985年我举办个展的时候,他站在签名册旁,请嘉宾签到。过后夫人告诉我:“知道你老师为你招呼客人吗?”听后我愣了,一下子变得不会说话了。此后老师为我写了篇文章,题为“在艺术的长途上速跑”,发表在1985年7月5日的《广州日报》上。

聊了很多,余丛兄觉得有意思,并建议我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我也有这想法。把书和报纸翻出来,共有一百多篇,每篇文章都有感人的故事,我的心感觉特别温暖,眼睛也潮湿了,当时有多少老师、同学、朋友帮助我啊!今天借出版这本集子的机会,对你们说声:感谢!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我将永远不敢忘怀。让我再次说声:谢谢!

内容推荐

无论是作为画家的何坚宁,还是作为朋友的何坚宁,两者都是无法割裂的统一体。通过《谈何融艺(何坚宁的画与人)》的娓娓道来,感同身受的“何坚宁的画与人”越显鲜活和亲切,并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完整的何坚宁。而这些发声者,既有作家、诗人和文艺评论家,也有画家、收藏家和何坚宁的同行。凡此种种,构成了一首和而不同的“大合唱”。

如果说,那么多年累积下来的有关何坚宁的文字是一条纵向流动的线,那么余丛、黄礼孩编著的这本书呈现的则是一个横向凝固的面,而何坚宁就是这一切的原点和中心。

编辑推荐

由余丛、黄礼孩编著的《谈何融艺(何坚宁的画与人)》是一部书写著名画家何坚宁的画与人的文章选集,书中的文章结集前均曾发表于国内的各类报刊,作者有作家、诗人和文艺评论家,也有画家、收藏家和记者。本书编者在选择文章中,更关注于那些对何坚宁绘画艺术的中肯、理性和有所发现的解读,关注于何坚宁在生活和创作中的点滴细节,以及不同视角观照下的何坚宁的日常状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谈何融艺(何坚宁的画与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丛//黄礼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6810588
开本 16开
页数 4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28
CIP核字 2014133813
中图分类号 K825.72=76
丛书名
印张 27.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2
181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