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玫博士著的《为了灵魂的纯洁而含辛茹苦--艾·巴·辛格与创伤书写》选择了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敌人,一个爱情故事》以及《肖霞》这三部长篇小说,从信仰迷失创伤、战争创伤以及女性创伤三个方面来阐说作者自己对辛格小说中创伤主题的认识,不仅历时而又扼要地勾勒出辛格的创作历史,而且还共时而又具体地展现了辛格作品所创造的历史。
作者的独特研究视角让本书具有了一种历史感和文化气息。阅读本书可以领略到辛格小说中所蕴含的厚重而又深刻的犹太宗教文化底蕴。
图书 | 为了灵魂的纯洁而含辛茹苦--艾·巴·辛格与创伤书写/外国文学研究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丁玫博士著的《为了灵魂的纯洁而含辛茹苦--艾·巴·辛格与创伤书写》选择了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敌人,一个爱情故事》以及《肖霞》这三部长篇小说,从信仰迷失创伤、战争创伤以及女性创伤三个方面来阐说作者自己对辛格小说中创伤主题的认识,不仅历时而又扼要地勾勒出辛格的创作历史,而且还共时而又具体地展现了辛格作品所创造的历史。 作者的独特研究视角让本书具有了一种历史感和文化气息。阅读本书可以领略到辛格小说中所蕴含的厚重而又深刻的犹太宗教文化底蕴。 内容推荐 辛格独特的成长经历建构了他对于创伤的记忆和体悟。在某种程度上,文学创作成为他对创伤体验和记忆的艺术应对。辛格的创伤书写不仅涉及小说主题与人物塑造,而且将创伤的过程、节奏及不确定性融合于小说的结构和意识之中。 丁玫著的《为了灵魂的纯洁而含辛茹苦--艾·巴·辛格与创伤书写》以辛格的长篇代表作为切入点,用创伤理论作导引,从信仰迷失创伤、战争创伤以及女性创伤三个方面对辛格及其作品进行研究,试图挖掘出在特异的语言表象下的深层含义,以证实辛格本人及其作品所体现的“我是犹太人的儿子”这一民族内涵,并还原小说研究的原始初衷和本来面目。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辛格研究简述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研究价值 第一章 辛格与创伤文学创作 第一节 辛格生平简介 第二节 创伤研究的兴起与创伤内涵的文学构成 第三节 辛格的创伤记忆与文学创作 第二章 《卢布林的魔术师》:信仰迷失的创伤 第一节 认同困境中的挣扎之痛 第二节 自由与逃避自由的双重受创 第三节 忏悔中的救赎 第三章 《敌人,一个爱情故事》:战争创伤 第一节 文学见证历史与记忆再现创伤 第二节 跨越创伤的征途 第三节 幸存者的家园 第四章 《肖霞》:女性创伤 第一节 残酷的成长之伤 第二节 婚姻中的欲望之伤 第三节 创伤与承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艾·巴·辛格生平及著作年表 附录2 创伤后应急障碍诊断标准 后记 索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为了灵魂的纯洁而含辛茹苦--艾·巴·辛格与创伤书写/外国文学研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丁玫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813612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4 |
出版时间 | 2014-10-01 |
首版时间 | 2014-10-01 |
印刷时间 | 2014-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6 |
CIP核字 | 2014170774 |
中图分类号 | I712.074 |
丛书名 | |
印张 | 1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