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萧红传
内容
编辑推荐

《萧红传》是以萧红的生活及其时代背景作为研究她的全部作品的根据。如此,读者才容易了解为什么她有些作品成功,而有些作品却失败。

萧红的作品并不算多,因此笔者葛浩文就她的全部作品,根据文笔的优劣及其在文学上的重要性一一加以评介。本书对于作品的评介按照出版的先后进行。这样处理难免会影响到生平叙述的一贯性,但是却能收到深入了解萧红作品的效果。

内容推荐

萧红原名张乃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且至今影响巨大的女作家之一。其命途多舛的短促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战争的驱遣下辗转流徙,从异乡奔向异乡;而在不到十年的创作中,她留下了《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等传世名著。

《萧红传》叙述了她那令人叹惋、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文字细腻、精致,对传主不同时期心理的体察精到、入微。同时,本书作者葛浩文在大量而翔实的史料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良好的学术训练,以独到的眼光予以观照,澄清了此前萧红研究中的诸多讹误。

目录

第一章 呼兰河——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第二章 哈尔滨——萧红的新世界

 一、落花流水春去也

 二、在文艺阵营及社会上的崭露头角

 三、《跋涉》

第三章 文坛崛起之过程——由青岛到上海

 一、上海——寂寞的开端

 二、鲁迅和上海文坛

 三、萧红与鲁迅

 四、《生死场》

第四章 上海和日本的岁月

 一、上海:1936年

 二、《商市街》

 三、“文学论战”的重新启幕

 四、《桥》

 五、扶桑之旅:幻灭和悲愁

 六、《牛车上》

 七、鲁迅的逝世

第五章 命定独行的萧红——“我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

 一、上海:1937年

 二、湖北、山西和陕西(1937-1938年)

 三、重庆时期(1938-1939年)

 四、《旷野的呼喊》

 五、《回忆鲁迅先生》

第六章 萧红人生旅程的终站——香港

 一、1940年——抵港后的日子

 二、《马伯乐》

 三、《呼兰河传》

 四、1941-1942年:萧红在日军占领香港时的病危与去世

 五、后记

第七章 萧红及其文采

 一、作品主题及其写作态度

 二、萧红的文体与技巧

第八章 结论

附录一

 “九一八”致弟弟书/萧 红

 萧红·绝笔?/葛浩文

附录二

 萧红研究资料目录索引(1933-1982)

英文原版序

香港初版序

哈尔滨版序

香港再版序

试读章节

1927年8月,萧红开始接受中等教育;那年她考进了哈尔滨的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名哈尔滨第七中学),年为十六岁,自然是寄宿生。

当时第一女中虽是相当保守的学校,校长孔焕书的思想极为封建,但因为有一部分名教员,像学者楚图南和全国著名赛跑女将——五虎将(孙桂云等)——该校在关内外算是有名的。萧红在校时不但功课念得好,据说她的散文也常在学校的壁报上出现;总之她是第一女中一般同学都知道、都钦佩的学生。

哈尔滨市在当时已是中国东北的文化商业中心。1932年,有个西方作家提到:“哈尔滨和大连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它们的潜力远在北京、南京之上,甚至可以和上海并驾齐驱。”由于是横贯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的转运重镇,哈尔滨成了中国东北最容易受到西方影响的城市。

萧红就到了这么一个国际化的大都会。不久就受到一连串新思想、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洗礼。虽然她父亲不乐意让她升学,但他答应之后也许认为第一女子中学对萧红是最适当不过了:那是为富家女儿设的,非常保守,把女儿送到那边就读一定不会学坏。但他没有想到时代已经不同了,中国在文化政治方面的巨变,普遍地掀起了中国青年不安的情绪。在东北,尤其是那些大城市,这种情绪正如火如荼,就像是一触即发的火药库。

1928年底,萧红首次接触到由“五四运动”所触发的青年运动。在寒冬的某一天,她和同班同学们听到墙外群众的喧嚣声,到墙外一看,原来是城中男学生示威游行。女中的四百多名学生,始而对于规模宏大的不威游行感到惊惧,继而由于激昂的情绪和强烈的好奇心,终于使她们不顾那严厉校长的反对,加入游行行列。示威游行的主题是反对日本侵占东北领土。

虽然那些参加示威游行男生的热情和他们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对萧红有着陶醉的作用,但对一位刚从家庭温室中走出来的女孩而言,她并不全然了解日本侵占东北的情况。第二天,女中的学生没等哈尔滨市内男生开始活动,就先组成了她们自己的游行行列。萧红竟负起了散发传单的神圣任务。当然,这会引起警察的干涉。突然她被一种莫名的情绪所控制,鼓足勇气,要和警察对抗,接着就听到枪声。有些示威的人受了轻伤,因此除了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以外,又喊出了一个“打倒警察”的新口号。虽然这两天的示威是最后的一次,而且也没有任何实际的效果,但对萧红及她的同学而言,这次示威游行却是她们毕生难忘的大事,对她们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骆宾基在《萧红小传》中说萧红是个沉默严肃而且非常孤独的女孩子;无论是她到哈尔滨前或是日后的生活,都表现出这种个性。她在学校最喜欢的科目是美术,老师是一位从上海回来的吉林青年高仰山。她也喜欢历史,教这门功课的是一位来自北京大学的大学生姜寿山。这位老师除了教书外,还将当时最好的“新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至于萧红对新文学的喜好,却是日后逐渐培养出来的。不过,她在校第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及精力,都用于绘画上。

萧红对大自然的美有着特别的喜好。她之所以偏爱“伟大的自然”是由于逃避现实的心理——她想逃避她在呼兰家中所见到的狰狞丑恶的一切。她的才气却表现在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她对自然的爱好,可能不全是对周围人物厌恶的反抗心理。不论她爱好绘画的动机是什么,萧红却是完完全全地陶醉于美术中。只要是天气晴朗,只要她功课不忙,她总是徜徉于郊外和公园中,到处作画写生。她最爱去的一个地方是城里的马家花园,她在那花园中与其他同学组成了“野外写生会”。

P10-11

序言

香港再版序

整整七十五年以前(1911年),命薄如花的东北小说家萧红出生于远在关外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附近的呼兰镇。十年以前(1976年),我的《萧红评传》(英文版)在美国获得初版。我想为纪念这两种对我蛮有意义的“里程碑”,把该书的中文版在萧红一生的终点所在地——香港——出“最后”的增订版。此短序写毕后,我便登机飞往哈尔滨进行约一年与萧红无关的研究工作。因此只好在此向萧红(暂时?)告辞,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的人对她的作品发生兴趣,甚至于加以分析、研究。

这书之所以能与读者见面是因得到潘耀明、张志和二位先生极为热心的支持与帮忙,在此致谢。

1986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萧红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葛浩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073867
开本 32开
页数 1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8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84
CIP核字 2010122316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15
144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9: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