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百年古镇大二号
内容
编辑推荐

《百年古镇大二号》是河北省沽源县大二号回族乡政府的一项文化工程,具体由贾富海领导当地文化人士主编,是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的一部图书。正文分七部分叙述了大二号当地的历史沿革、商业、宗教、民俗文化、历史人物等内容,全书共40万余字。本书意在阐述当地的历史、文化等内容。

内容推荐

贾富海主编的这本《百年古镇大二号》较详尽地记载了大二号这个百年古镇的历史沧桑,一个世纪乃至从古至今的来龙去脉。这本书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对大二号这个古村镇百年漫长时段的历史、社会做了真实反映。它兼具史地,注重人文,强调纪实,可以称得上是百年古镇大二号的一本百科全书。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于海清

导语/白锐华

厚重的一页/武雅军

绪论/贾富海

第一辑 大二号的述说

 大二号的历史进程/黄生

 大二号回族乡简介/赵彦

 故乡/白锐华

 大二号的自然景观及其自然资源/任作贵

 “德茂昌”在历史尘封岁月里的呐喊——法建昌写给贾富海的一封信/法建昌

 新中国成立前后大二号的教育概况/徐国风

 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在大二号的几次边界纠纷/温秀荣 赵德

 大二号曾经的辉煌毁于兵燹匪患/樊桂云

 大二号的民间传说/温秀荣

第二辑 大二号的炊烟

 古镇的沧桑岁月/田丽

 炊烟升起/张沫末

 古镇飞来的春燕与南归的雁队/徐静嫒

 大二号的庄稼人/王雄翔 赵伟

 老树记忆/张沫末

 土地放垦与大二号农耕文化的形成/任作贵

 忘不了那几间老土屋/任作贵

 抹不掉的记忆——记大跃进时期的大二号/张艳东

 大二号大集体时期的劳动生产/温秀荣

 队房子里的热闹/温秀荣

 悠悠岁月情——大二号下乡知青记事/张沫末

 人与情的画面/田秀梅

 一段难忘的工作经历/赵树军

 发展中的大二号/郝树林

 大二号印象/王朝旭

 新中国成立后大二号的政区变革及组织关系略述/马艳民

第三辑 大二号的商业

 大二号的商贸/任作贵

 我家的老字号一德茂昌/法建昌

 大二号的手工艺及手工艺人/李富荣

 大二号的作坊/李富荣 王锋 靳芬 贾文国

 小铁锤敲过沧桑岁月 铁匠炉铸就心头念想——大二号铁匠铺发展、繁荣与衰落的历史回声/樊桂云

 大二号的药房/徐国风

 大二号的糕点/郝艳芳

 大二号的月饼/郝艳芳

 大二号的乡镇企业/郑恒萍王庆刚

 改革开放后再度兴起的大二号商业/郑恒萍

第四辑 大二号的宗教文化

 大二号的宗教文化综述/李富荣

 大二号的移民、寺庙和民间信仰/王锋

 大二号的“老爷庙”和“娘娘庙”/李富荣

 大二号乡回族的禁忌习俗/马艳民

 大二号的青苗庙会/李富荣

 大二号回族的传统节日/白富明

 大二号的清真寺/李富荣

 伊斯兰教是大二号宗教文化的主流/李富荣

第五辑 大二号的民俗文化

 大二号民俗文化的发展与变迁/王旭东

 大二号的婚俗综述/郑恒萍

 大二号回族的民俗文化/郑恒萍

 是哀思的烙印还是文化的符号——浅述大二号汉族的丧葬习俗/黄生

 大二号戏曲文化浅谈与印象/徐国风

 大二号的旺火/王慧

 大二号的元宵节/马艳民

 大二号村子里那眼“徐家井”/郑恒萍

 车轮滚滚——大二号交通工具的发展/樊桂云

 大二号碾磨房里飘出的乐章/郑恒萍

 油灯情思/黄生

 古镇秋思万里长/贾树敏

第六辑 大二号的人物

 血染头道河的革命英烈王双太/王东

 记大二号最早的地下党员马龙河老人/修翠云

 古镇风云人物——记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原区党委副书记栗寿山/修翠云

 刘阿訇智救马龙河/修翠云

 革命家庭——记杨桂兰和马恩芳夫妇/修翠云

 董俊城老人的英雄事迹/修翠云

 戴连旺和他的长寿之家/修翠云

 知青中的生命使者——记大二号知青马淑义大夫/张沫末

 沽源书法名人——王秉文/徐国风王利洲

 大二号走出的科学工作者——记留美物理学者齐向红/高瑞卿

 大二号的商业精英——马献武/修翠云

 土匪杨锡壶/修翠云

第七辑 大二号的歌

 那沉寂了的歌/郭郛

 我也是一滴水——感悟在《百年古镇大二号》的文化工程里/田丽

 情在故乡山水间/任作贵

 九神庙碑随想/樊桂云

 大二号组诗/张沫末

 诗词三首/修翠云

 鹧鸪天二首/李富荣

 逃离的地方,是家乡/王志宏

 你说,你是大二号人/温秀荣

 一次回族主麻日的洗礼/郑恒萍

 峥嵘岁月出彩虹/关继花

 石门子情韵/张沫末

 数来宝——风雨大二号/黄生

 石门水库看天鹅/李敏

 李书乐在多伦一区大二号工作的回忆/姚俊峰 任守义整理

 马川鼎的回忆/姚俊峰 卓孔铭整理

 塞外名镇大二号/卓孔铭

后记/贾富海

试读章节

多少年来,在民间也一直流传着“玄鸟生商”或“燕而生商”的说法。我们不管这些说法是否真实可信,燕子是益鸟这是无疑的。燕子不吃粮食,专吃害虫,一只燕子可吃上万只害虫,在历史上就有过燕子帮助人们战胜虫害的记载。所以在农村也就有了对燕子的崇拜。燕子多以村庄聚集,在户家筑巢而居。

大二号这片美丽的土地,草肥水美。两条小河由村西向东缓缓流过,一路柔情放歌。一到春天,万物苏醒,碧草连天,环境非常怡人。听老人们说,大二号在在清代初期就有了人烟。作为候鸟的燕子也随着人们来到这里。有的在商铺的屋檐下衔泥筑巢,有的在农户土屋里的房梁上衔泥垒窝,就连后来建的庙宇里也住上了燕子。晨钟未鸣燕子出巢啄虫,暮鼓一响燕子归巢休息。

到底谁家先住了燕子,没有人能说清楚,但是谁家住的燕子最多,老人们回忆着,盘算着,数念着,最后老人们的结论是谁家人品好,谁家的买卖大谁家住的燕子就最多。原因是这些人家房子多,家业大,也知道爱护燕子。燕子的灵性极高,谁家善待它们,就常驻谁家。所以在大二号村把爱护燕子作为产业兴旺,家庭和睦的标准。要是谁家毁了燕子的巢穴,产业就会败落,谁家孩子掏了燕卵或者抓住燕子玩耍,就会患眼疾。从此燕子和大二号人们的生活世代相容在一起。

早春的清晨恬静、温馨,麦苗刚刚泛绿,树木刚刚冒芽,农家的房屋上缕缕炊烟袅袅升起,仿佛是一团披着薄薄轻纱的梦。苏醒的燕子轻盈地飞出窝巢,叽叽喳喳的叫声划破山野的寂静,相伴着勤劳的庄稼人到田野里捉虫,捍卫着农田里的庄稼,迎接着秋天的丰收。春天是农家最繁忙的时节,耕种的人们天不亮就下地了,耕田、播种、除草,没日没夜地辛勤劳作着。但不管怎么忙碌,农户家的大门虽然紧锁着,而堂屋的门或窗户却是敞开着。那时农户的堂屋没有顶棚,乖巧的燕子就在他们家堂屋的横梁上筑巢建窝。主人怕妨碍燕子出出进进,下地劳动时干脆把堂屋的门或窗敞开。谁家住着燕子,谁家就住着福气和吉祥,就守候着丰收和喜庆的欢乐。燕子也体谅着房主东家,从不给农家添麻烦,连窝里的垃圾也一点点地叼到野外。商铺家主人怕有燕子的粪便掉在门口,客户来了不好看,在门头处钉一块木板,供燕子停歇和方便。燕子也懂事,从不往门口的地上滴粪便。主人在家时,燕子躲在燕窝里呢喃细语温文尔雅,天要下雨,燕子们总是喳喳叫着,在你面前反复低飞,仿佛是给东家预报天气。即使下雨天羽毛被淋湿了,总是在进屋之前先抖抖翅膀,把雨水抖落,免得进屋后弄得屋里有雨水。

青葱的夏季更是燕子们欢乐的天堂,太阳刚露出半个脸,燕子们便飞出了巢穴,一会儿工夫,绿丛中,屋顶上,到处都是燕子飞翔的身影。时而在空中箭一般上下翻飞,冲散缕缕炊烟;时而低首俯冲在水泡子里仰俯几次,喝几口甘甜的清水,之后一个滑行,在水面上来个蜻蜓点水,水泡子便有了一圈圈涟漪;时而在墨绿的庄稼地里捉捉飞虫;时而栖落屋顶门前四处张望。就这样燕子与大二号的勤劳的人们和谐共处,构建了原始生态中的自然与平衡。

大二号的秋天来了,原野一片金黄。这时节燕子们也忙碌起来,燕子夫妻带着儿女在田野里快乐地啄食草籽和地里遗落下的粮食,为的是养到膘肥体壮,孩子们有了独自飞行的本领,做好秋季远行的准备。

一场秋雨一场寒,大二号村的秋天就要过去了,农历霜降前后燕子也要走了。它们不愿惊动邻居,也不愿邻居因它们离去而伤心,总是在夜深人静明月当空的夜晚迁徙,走得无声无息,不留任何声响和只言片语,甚至连一支轻柔的羽毛也不留下,只把一种相约的期待留下,一种美好的记忆留下。

燕子恋人也恋家。无论东家贫富,不管房子高矮,只要选中谁家,就在谁家筑了巢,明年春天必定不远千里万里,不顾风雨飘摇历经磨难,继续回到老房东家,那屋梁上的燕巢也必定完整如初。农户虽然每年都有新燕子来,可主人与新燕子的父母却是老相识、老邻居。燕子与农家相敬如宾,相处和睦,共同度过从春到秋这段美好的时光

大雁南飞列队横天是大二号的又一个生态景观。大二号的几位老人们回忆,每到秋收将近的时候,一队队大雁开始南归。村子后面的几个水泡子是南归雁队的栖息地,不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来,憩息后又不知道它们又到哪里去,只知道它们飞在天上,不断地变幻着队形。

大雁是有名的候鸟,它们的老家在北方,因为北方的夏季日照时间长,食物丰富,敌害不多,非常适合哺育幼雏,所以,它们总是在春季回故乡繁殖后代。到了冬季北方冰天雪地,大雁找不到食物吃,便在深秋时节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向南方飞去。

P107-108

序言

我们编写《百年古镇大二号》这本书的目的,准确地说,不能说成是写史,也还谈不到修志。但这本书较详尽地记载了大二号这个百年古镇的历史沧桑,一个世纪乃至从古至今的来龙去脉。这本书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对大二号这个古村镇百年漫长时段的历史、社会做了真实反映。它兼具史地,注重人文,强调纪实,可以称得上是百年古镇大二号的一本百科全书。

《百年古镇大二号》这本书,四十余名作者用记述、散文、诗歌、小传、专访多种文体,生动鲜活,简练明快的文笔,从天文地理、建制沿革、物产经贸到乡里风俗、文艺古迹……写出了大二号古村落的过去、现在,用简洁活泼、朴实流畅的文字,以求实为基点,站在还原历史原貌的立场上写出百年古镇大二号过去的繁华岁月,写出这里各族人民昔日的苦难和他们不屈不挠拼搏创业的精神。尤其对回族人民的生活、习俗的记述,突显了“大二号回族”的地方特色,既形象化,也富有感染力,不仅激发了读者憎爱、悲喜的感情,也激发了后人追思美好过去,立志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书中配有资料图片,图文并茂,更显史料翔实,使读者如入其境,似见其人,感情上发生共鸣,从而更激励人、教育人,达到服务现实之目的。

在我县政协的指导下,在民政局的协助下,我们编写《百年古镇大二号》这本书,从大二号古村落的实际出发,就其自然现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流通、风俗古迹、人物传说等丰富的历史资料中,择善选优,写出了爱党爱国爱故土的内容,积累了有益的资料,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传承前后,教育启迪后人,起到了为大二号全乡乃至沽源全县经济发展建设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百年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服务的作用。知史而明志,放眼未来,大二号回族乡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及区域位置,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二号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2014年5月20日

后记

当我为《百年古镇大二号》这部书稿画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我的内心并没有平静下来,总是七上八下的,总有一种焦虑,总觉得在哪个地方,哪个版块还有差错,哪一件事情,哪个句子还欠认真的核查和校对,哪个错字忘记了改正,这等等的一切都在纠结着我。这毕竟是大二号乡党委、政府的重托,是三千多大二号人民的期待,是那些一直热衷于家乡文化建设的作家、学者、诗人、老师、记者还有一些老领导对这部书稿付出的艰辛和心血,是全县一项意义及其深远的文化工程。我真的担心因我一念之差,一笔之误,一时之懒惰,愧对了大二号乡领导对我的重托和信任;愧对了所有撰稿人、资料提供者对我的支持和尊重。此时此刻,我没有丝毫成就后的欣慰和激动,想得最多的是大二号乡党委、政府对这部书稿的重视和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还有各位编辑、撰稿人对沽源这片沃土的热情和辛勤劳动。

2013年8月,于海清乡长和赵彦副乡长找到我,要我帮助他们编写一本大二号回族乡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书籍。他们的态度非常的诚恳,因为这是一件有利于促进沽源文化事业发展的好事,我很感动。此时正好刚刚由任作贵老师和张沫末老师组建了沽源文艺QQ群,群里都是文化修养很高的沽源文人,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基本保证。随后我在QQ群发出帖子,立即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我很兴奋。

我们就此成立了沽源文化学社,并由文化学社立刻组建了一支专门编纂《百年古镇大二号》的文化团队。有我任主编,带队开始做前期的调查工作。我最先找到了徐国风老师,又有徐国风老师推荐88岁高龄的郭子洲主任(退休前为人大主任)做我们团队的顾问。徐国风老师和郭子洲主任是大二号的活标本,也是热衷于沽源文化建设的热心人,他们的参与对我们工作的顺利开展十分有利,我充满了信心。

根据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我带着沽源文化团队到大二号乡,听取和征求乡里对这部书稿撰写的意见。依据乡政府的意见,我做了较为详细的编纂方案。

2013年8月30日,大二号乡政府召集全乡干部,并聘请原在大二号回族乡任过主要领导职务的老同志,在民政局会议室召开会议,讨论我的编纂方案。并在会上成立了《百年古镇大二号》编撰委员会,由乡政府为主编、执行主编、副主编、责任编辑、特约顾问颁发了聘请书。当我们接到聘请书后,除了有荣誉感之外,感受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

通过会议形式,大二号乡政府把这项工作确定为一项文化工程,作为全乡的重点工作,乡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分别担任各编辑组组长,加强了对这些工作的领导,对我们调查、采访、收集资料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支持和服务。《百年古镇大二号》的顺利脱稿与他们的领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乡党委和政府所有的干部都为这项文化工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2013年9月5日开始收集资料到2014年4月30日全部脱稿,我们用了240多天,完成了36万余字的书稿编写任务。期间我们分别到多伦、宝昌、丰宁、张家-口等地走访知情人,查阅文献资料,无数次的深入大二号村入户调查走访,我的队员们非常辛苦。

我们这是一支自由组合的文化团队,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都是凭着对沽源文化事业的热爱,走到一起来的。随着这项文化工程的开展,有四十多人不断地走进我们的文化团队,自愿参加编写工作。有一直在农村种田的农民,也有在外事业有成的思乡游子,有教授,有作家,有记者,有诗人,有学者,也有教师。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也有自己繁忙的工作,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调查、走访,经常加班夜战,最终完成撰写任务的。整整240多天,那些责任编辑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天,在这240多天里,星期天、节假日,都成了他们的一种奢望。他们没有索取过什么,祈求过什么,只是想为沽源文化事业的发展做点什么,他们的情怀是质朴的,对沽源这片沃土的感情是浓烈的,他们的精神是非常让人感动的,也是值得学习的。

在这8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相互学习,相互探讨。我们一起走过乡间的小路,坐过农家的炕头,喝过凉水,吃过泡面。期间我们有过争执,有过抱怨,由于我性格孤僻耿直,不善于和悦待人,因工作中的某一件小事,或文字中一些无关紧要的处理问题,出言不逊,批评过他们,甚至在语言上伤害过他们,而他们都给了我谅解和宽容,我从心里觉得对不起他们。然而,当手里捧起这部厚厚的书稿,用心体会我们艰辛付出换来劳动成果的时候,以往的误会、抱怨、争执都成了永久的友情和无眠思念,不管我们近在咫尺或天各一方都成为了最贴心的同事和战友。此刻拙笔修辞难表心情,回想往昔依旧令我老泪纵横。

这部书稿既非是志,也并非是史,是以一种最新的剧作编纂形式设计的。这也是一种尝试,目的是为了让沽源有才有志的作家们,在将来编写、创作、改编为小说或电视剧本时提供一个参考性的素材资料。书稿共分七辑,每辑都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以综述事件原委为提升,以模拟过程为体会,以还原百年古镇历史原貌为最终目的。

这部书稿拟定稿件共156篇,收录稿件105篇,采编90篇,字数三十六万余。因资料来源各异,对事件的记述上存有一些差异,内容表述上也多有重复、错误与纰漏在所难免。但这毕竟是大家的一份心血,待有识之士及后人给予批评纠正。帮助我们的人很多,恕不一一提名,在此一并谢过。

《百年古镇大二号》这项文化工程的编撰工作就此画上句号,但我们沽源文化学社肩负的历史使命才刚刚开始,我们要做无数个像这样的文化工程,我们不求什么,只因我们深沉的热爱着沽源这片土地,爱着我们的家乡,爱着我们的祖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拥抱这片多情的草原,用心耕耘沽源多元文化的沃土。

贾富海

2014年6月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百年古镇大二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贾富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745993
开本 16开
页数 5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4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908
CIP核字 2014198317
中图分类号 K292.25
丛书名
印张 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9
186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