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法兰克福的青春战役/徐徐新移民小说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描写华人新移民的小说很少,描写在欧洲的华人新移民的长篇小说,这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

徐徐创作的《法兰克福的青春战役》的主人公晚晴在5岁时跟随养父母移民德国。晚晴的一切都很顺利,优秀而强势,有思想有主见,乐于挑战困难和极限,被养父母期待很高,受良好的教育,喜欢骑马。她自己想当一名舞蹈家。但是随着18岁一场由她引起的变故,整个家族的命运彻底改变,由富裕和体面跌至谷底……

内容推荐

2000年至2014年期间,中国的经济迅速腾飞。而在海外,有经济基础、又有新思路的移民二代开始成长,这两种发展因素深深改变了海外华人的奋斗方式,同时也让他们在国际环境里有了新的境遇。徐徐创作的《法兰克福的青春战役》的主人公晚晴在5岁时跟随养父母移民德国。晚晴的一切都很顺利,优秀而强势,有思想有主见,乐于挑战困难和极限,被养父母期待很高,受良好的教育,喜欢骑马。她自己想当一名舞蹈家。但是随着18岁一场由她引起的变故,整个家族的命运彻底改变,由富裕和体面跌至谷底。晚晴发誓要逆转命运。18岁,当班里同学开始上大学生活之时,她披上婚纱,挽着的是40多岁商人的手;19岁,商人丈夫入狱,她怀有身孕……以泪洗面是没用的,在艰难的逆袭之后,她终于重新让家族的酒店开张,用美食侵占外族民众的胃,然后逐步扩张,兼并了一家德国百年老店……事业成功也付出了情感和婚姻的代价。12年过去,当初为了生存而奋力拼搏的少女如今是情商和财商都很出色的法兰克福商界才女,30岁女人最美的时候,她遇到了貌似花花公子的富二代徐子涵……以往写海外移民的小说都偏向第一代移民的辛苦作战,在非常贫瘠的基础上与命运抗争,创造财富(如《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等)。本书则是描写已经积累了财富、且有良好教育的第二代年轻移民与其父辈不一样的命运抗争以及面临的时代机遇,他们年轻时尚,更加接当下年轻人的地气。全新的故事背景,给读者全新的阅读感受。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晚晴被改变命运的那一年,是她十八岁、我二十八岁之时。

那一年是二一年。

我在法兰克福攻读着文学博士,专业是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能从中国小县城走出来并跨进德国的大学,且我的未来,很可能是德国研究所里的一名研究者,或者可能是大学里的老师,我由衷感谢我那能干的父亲和贤惠的母亲。

父亲开中国餐馆起家,但他坚决反对我的人生再在餐馆中重复。所以,当我九岁被父母带到德国时,尽管父亲创业的条件艰苦,按照很多中餐馆的套路,老板的孩子都会在餐馆里当小跑堂来为父母分担繁重的工作,但我不是,我的时间不是在学校里就是在各种补习班里。我的父亲要求我在一年之内赶上德国孩子,然后在十岁小学毕业(德国小学只有四年),在所有德国小学的孩子都要面临中学分班之际,进入文理中学,为未来进大学作好充分准备。

我没有父亲想象中的好能力,我做不到一年赶上人家的十年,我重读了两年小学,然后,在吃力且痛苦的补习中,跌跌撞撞冲向了那条文理中学的录取线——我以为我做得很好了,我是外国孩子哎,但现在我也进了“直通德国大学的重点中学”啊!可是几年后,一个瘦弱身材大大眼睛的五岁女孩子进入我家,我才发现这天下还有这样的不公平:有的人就是可以轻松做到半年赶上人家五年,不用花我老爸一分钱的补习费就轻松学好德语,并在玩乐中顺便学了芭蕾、钢琴,还有骑马。

她就是晚晴,我的非亲生妹妹。

十八岁的晚晴已经非常成熟,而且迷人。她身材高挑火辣,情商超群,虽然我是长她十岁的哥哥,但若我们俩一起站在父母的客人面前,所有气场无意中都会转向她那一边,客人都会热情地与她攀谈,谈着谈着肢体语言就多了,给她端送咖啡杯的,往她手里塞水果的,握她手的,搂着她肩膀的……非常亲热。而我,根本做不到在短短一分钟之内与人如此亲切,我常双手不知安放哪里,就那么尴尬笑着。是的,我就是一配角。晚晴的成绩还非常优秀。

十八岁的晚晴面临着申请大学的人生重要选择。德国的中学生没有高考定终身的说法,在读完十三年的小学和中学后,除了一个会考之外,他们平时的成绩会作为一个标尺,通过一个复杂的计算,得出一个总成绩,然后就用这个总成绩来申请大学,成绩越好,申请的大学就可以越顶尖。依照平时的成绩,晚晴的总成绩在一点二分之内没问题(最高成绩为一分)。当年我是一点九分,还考得很辛苦。老妈曾问过晚晴要考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是去外地还是留在法兰克福读大学。

晚晴说还没想好。

其实,照她的情商和主见,她才不会没有规划,她只是暂时还不想说而已。  老妈再催问。因为若晚晴去外地上学的话,她想为晚晴买个单人公寓,省得到时有一些租房的麻烦。若是选柏林,那就在柏林买;若是选汉堡,就在汉堡买。

“就当是给你准备个嫁妆了!”老妈玩笑地同养女说。

晚晴撒娇地一把搂过老妈的脖子:“妈,我可没想结婚呢!”

我满怀欢喜地看着这充满家庭温情的一幕。

事实上,某一段时间,在妹妹晚晴面前,我甚至常会局促,是一种紧张,还是一种在躲避与迎接之中的挣扎?

我知道,那是因为暗恋。从她十六岁时起,我就暗恋她。

我一直以为我对她的暗恋只是天知地知我知。但是一年前,当我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父母为我设了一场巨大豪华的庆功宴且喝得七分醉意后,我才发现,其实我那精明的父亲老早有想法,希望未来我和晚晴能够喜结良缘:一个是自己的亲儿子,虽然能力有限情商不足但是未来会是平稳的,也会是体面的;而养女晚晴,他们太了解她了,她从六岁起就能当孩子王,未来的事业无可限量,若愿意,可继承他们开了快二十年的中华美食城,若不愿意,老人可以倾其所有拿出储蓄给她作其他商业投资。老人对自己的一儿一女最了解了,一热情一内敛,一能干一宽厚,这样理想的姻缘将会让他们喜笑颜开。

但是,十八岁时,晚晴有了意中人。意中人不是我。

而意中人,将决定她去哪里读大学。

布莱希特的间离理论是我的博士论文研究重点。但是,在研究德国伟大戏剧家的理论的同时,我越来越感慨戏剧本身最要表达的本质——命运起伏。

命运啊,命运。从中国来到法兰克福的人,每年有那么多,他们能知道自己在走进这座国际大都市之后的命运吗?P2-4

后记

作为一名“新移民”作家,也作为一名既拥有杭州户籍也拥有法兰克福户籍从而经常往返中德两地的普通城市居民,我常面对朋友们的提问:你更适应中国还是更适应德国?你写的东西是关于中国的多还是德国的多?你喜欢德国的文化还是喜欢中国的文化?你的思维方式已经偏向西式还是依然保持中式?

这些都是很生活也很常态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可以问在任何一位心态还算年轻、旅行还算丰富、爱好还算广泛的新移民身上,只不过,刚好因为我喜欢写小说,写旅游文章,所以就被问得更多了。

中国移民进入德国的历史已经接近二百年了。清嘉庆十六年(1816年)八月三日,二十四岁的冯亚星乘着荷兰籍船主LAsTHAusEN的海轮,前往欧洲,开始他的侨居生活。在一八二三年的时候,他与他的同乡弟兄冯亚学,成为中国最早到德国定居的华人。此后,中国晚清和民国期间,很多留学生来到德国,其中不乏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劳工群体开始进入德国,他们大多是来自浙江省的青田人和宁波人。而中国人大规模进入德国,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年代。今天,在德国生活着二十万华人,法兰_;乙福以及附近地区就有一点五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德国的百分之七十的华人依靠中餐馆为生,其中一些人终生以中餐馆为事业。但是最近十多年,随着中资企业、民间投资以及科技人才的进入,在德国华人的职业结构也变得丰富——而正是在这变化最迅速的十来年里,“新移民”成了一股年轻强大的力量。

“新移民”与“老移民”有什么区别?

从写作者的角度,我必须得承认,我们这一代的新移民,已经写不出前一代移民那么让人沉醉和热泪盈眶的乡愁文章,乡愁是需要被阻隔的距离、密闭的信息、无从抵达的彼岸来进行甜蜜又痛苦的想象,藕断丝连,缠绵动人。可是,这些前提都已经不存在。这个时代交通工具的便捷和丰富让我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团聚就团聚想告别就告别——并不是故乡让我们洒脱无牵挂,而是前方还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慨,已经成为历史。

从创业者的角度,我也必须得承认,我们这一代的“新移民”,已经远没有前一代移民的辛劳和勤勉,那种用带茧双手和白天深夜时间并进创造的、在空白大地上通过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财富,永远是一种让人激动的鼓励,但是却不一定是践行的楷模。新老移民事业上的着力点不一样,时代的依托度也不一样,定义财富和成功的方式也完全不一样,但我们都还是同样渴望着丰收,期待收获着精神满足和喜悦。

“新移民”之“新”,不是因为年龄,不是因为第几代,而是因为所处时代。这个时代变化如此之大如此之快,昨天很好的,到了明天却可能已经落后,无从借鉴。这个时代也让空间变得如此紧密, “新移民”感受中的居住国与自己母国,不是水与油的精神相隔,而是水与面粉的糅合,然后再拿这和好的面粉设法做盘饺子。所以,相比于去感受或者分辨移民国与母国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在移民国里做出一些别具一格、让自己觉得有满足感的事。

我喜欢这个时代,崭新,快速,色彩缤纷,创新第一。因为在生存压迫消退的时代,差异与差距已经不那么敏感,新移民们各自的行为方式更有个性飞扬的意味,所以精彩纷呈。也许细细思量之下,也会有些困惑:我们是不是太追求信息量了?我们是不是太注重当下生活的感官享受了?我们是不是太依赖科技了?我们是不是太关注过程,目标不被聚焦了?甚至,我们是不是因为着时代的利好,而感受不到了“移民”当初在夹缝文化下曾经被深度思索过的文化差异了?

不管怎么样,新移民的时代已经到来,而我,是这个时代的记录者。

最后,我要对几位老师、同仁、朋友诚挚表达我的谢意:

感谢在写作之前就陪我去影视公司签约的导师徐敏教授,还记得在伯尔尼的公园里您满怀同情地看着我抓紧时间写稿。

感谢北京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刘汝忠律师,您热情地将本书推荐到我心仪已久的中国青年出版社,使其能尽早面世,到达读者的手中。

我还要感谢为这个书稿提供了很多资讯以及帮助的华人朋友们,耳闻目染以及亲身感受,让我更加了解“新移民”。德国文成华侨华人联谊会的叶增雅、余光金、陈如弟,德国青田会的郑光民、詹建云,德国福建同乡会的董安,德国华人经贸联合会的张李和……等等,你们在德国的奋斗感染了他人,丰收的喜悦以及公益上的慷慨更是鼓励着所有人!

最后,感谢德国VitaHora智慧导码公司潘杭琳先生的支持。“一路皆知识”,这是您的职业信条。时光疾驶,很多东西都会流逝,但是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却始终可以生机勃勃。谢谢您如此积极和愉悦的分享!

徐徐

2015年2月22日于法兰克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法兰克福的青春战役/徐徐新移民小说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32918
开本 16开
页数 4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2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66
CIP核字 2015080246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0
16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6: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