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大逻辑课
内容
编辑推荐

金鸿儒编著的《北大逻辑课》是一本逻辑学的趣味科普书。通过对北大逻辑课的真实还原,以及对北大知名逻辑学讲师经典理论的阐释,从理论和应用两部分,介绍了逻辑学的含义、分类、基本内容、判断、推理等,本书教你在运用逻辑进行缜密思考的同时,又能用它来指导人生,成为一名生活的智者,人生的赢家。

内容推荐

金鸿儒编著的《北大逻辑课》借用北大知名逻辑学讲师的经典理论,为读者揭示北大校园内对逻辑的判别与认知,让广大“北大校园外”的读者也可通过本书获得更多认知。希望广大读者能够通过本书打开自己的智慧之门,对认识自我、掌握自我等多个领域有所顿悟,为读者与人沟通、融入社会等方面提供帮助。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走近逻辑思维:合理就一定合乎逻辑吗

 1.思维有逻辑,认识才能更清晰

 2.符合“逻辑”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理

 3.逻辑思维的作用

 4.逻辑思维也存在局限性

 5.学逻辑学有什么用

第二章 逻辑中的定律:逻辑思维围绕什么运转

 1.确保思维稳定性的同一律

 2.有了矛盾律,事实才有唯一性

 3.让逻辑更明确的排中律

 4.充足理由律让思维可以论证

第三章 解剖逻辑推理:推理只是抽丝剥茧吗

 1.推理有理有据,才能让人们信服你的逻辑

 2.不合事实的“完美”推论,一定存在逻辑漏洞

 3.假两难推理不能让结论符合事实的逻辑

 4.反驳是否恰当,关键在于推论有没有逻辑

 5.了解事物变化的逻辑才能正确推理

 6.我以为你知道——误解彼此逻辑的省略推理

 7.含糊不清的语言,是逻辑推理的最大障碍

第四章 概念构筑逻辑:思维大厦是怎样建成的

 1.概念:逻辑思维的分子

 2.没有共用的概念,只会鸡同鸭讲

 3.概念不清晰,思维就不会有逻辑

 4.抽象思维:加工概念,还原事物本身的逻辑

 5.“万物一马”不成立——别把逻辑与逻辑学当成同一概念

 6.蝙蝠的苦恼——概念归类中的逻辑问题

 7.留心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变化

第五章 逻辑命题假设:为什么说命题是逻辑推理的基石

 1.命题是判断恰当的艺术

 2.假设的命题成不成立,是逻辑推理的研究目标

 3.“所有的金子都发光”是一个直言命题

 4.选言命题:或为鸡首,或为牛尾

 5.假言命题: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6.用错命题会留下逻辑漏洞

第六章 已知演绎未知:如何从事物的趋势中推导新假说

 1.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辨智慧

 2.演绎思维的三段式

 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4.演绎逻辑思维是创新的助推器

第七章 归纳逻辑分析:怎样证明结论与事实真相相符

 1.怎样有逻辑地归纳信息

 2.如何利用逻辑思维让“散乱”变“整洁”

 3.有逻辑的归纳就是先总结事实,再得出结论

 4.归纳思维:符合逻辑性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5.运用逻辑思维,让事情更合乎情理

 6.归纳逻辑,让推理更接近事实真相

 7.通过归纳逻辑,得出真实结果

 8.归纳推理,可以让逻辑更清晰

第八章 类比推理验证:“触类旁通”真的符合逻辑吗

 1.寻找相似点,有逻辑的比较才能创新

 2.不合逻辑的情况:患同样的病,不一定吃同样的药

 3.类比逻辑就是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

 4.逻辑学中的类比知识

 5.类比推理比比较更深刻,可以让结论更准确

 6.符合逻辑的类比,可以形成创新

第九章 逻辑因果关系:你眼中的前因后果真的符合逻辑吗

 1.从因果中寻求逻辑关系,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2.因果逻辑: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3.因果逻辑中的关系分析和意义

 4.逻辑推理中的因果关系

 5.磨难铸就辉煌符合因果逻辑吗

 6.前提错了,结论不一定错

第十章 查找逻辑谬误:貌似头头是道的话错在哪里

 1.合乎逻辑结论,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2.诉诸公众: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和宣传手段

 3.如何利用逻辑谬误达成目的

 4.滑坡谬误:胆小如鼠的骑士

 5.两难推理中的逻辑谬误

 6.不一定会发生的事

第十一章 认知逻辑悖论:哲学家的游戏还是认识误区

 1.怎样说一句既是真又是假的话

 2.逻辑悖论:符合逻辑的事情不一定为真

 3.认知悖论:挑战人类理性思维的难题

 4.难解的悖论,谁为理发师刮脸

 5.悖论问题:到底交不交学费

 6.白马到底是不是马

 7.用认知悖论进行辩论,符不符合规矩

 8.在法庭辩护中,活用认知悖论很重要

第十二章 识别诡辩陷阱:诡辩者是怎样歪曲逻辑的

 1.断章取义,只选自己想要的

 2.诡辩论,混淆名实的伎俩

 3.以偏概全,在逻辑上肯定说不通

 4.如何识辨诡辩论者的“歪理邪说”

 5.算命先生的诡辩术

 6.适当诡辩可以让你少花“冤枉钱”

 7.怎样做才更符合逻辑

 8.诡辩者的逻辑思维

试读章节

2.符合“逻辑"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理

真理就是永恒不变的唯一正确的道理,就是人们对客观实际与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无论在哲学研究领域还是日常生活中,追寻真理都是一个重要的人生目标。

尽管在大多数普通人眼中,符合逻辑的东西应该更接近真理,但这种先人为主的观念可能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北大哲学系的陈波教授认为,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东西未必是真理。这并不是哲学思想家玩的绕口令,而是经过众多学者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

由逻辑而出的错案

从某种意义上说,警察比北大哲学家更容易接触到唯一正确的答案。这是因为学术研究不只有一个答案,许多智慧超群的专业学者皓首穷经一生,也未必能触及自己追求的真理。而每个刑事案件都只有一个真相,警察的工作就是查清唯一正确的实情。

尽管警察是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寻找罪犯的,但也不能避免出错。北大逻辑、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指出,警察办错的某些案件看起来是符合“逻辑”的,但与事实真相背道而驰。从结果来看,这种“逻辑”只是形式上很严谨,内容上却背离了唯一正确的逻辑。

警察的逻辑推理是从犯罪现场开始的。例如,确定受害人的死亡时间与死亡原因,寻找凶器、脚印、指纹,了解周围的情况,收集目击者的证词。在掌握了这些线索后,警方会通过排除法来排除每个人的犯罪嫌疑。

如果有确凿的不在场证明,就能马上洗清犯罪嫌疑。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不出现在凶案现场就不可能有行凶的客观条件。哪怕那个人平时与受害人有深仇大恨,警方也不能据此判断他是真正的凶手。

但是警察收集的线索中,往往有真凶故意伪造的假证据。例如,伪造不在场的证明,伪造他人的指纹与脚印,伪造犯罪现场的布置,都有可能把警方的注意力吸引到错误的方向上。

虽然警方可以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指出嫌疑人的犯罪手法,但这是以线索与证据的准确性为前提的。

案件的真相是唯一的。所有犯罪痕迹都可以用唯一的真相来解释,警察用逻辑推理把这些支离破碎的信息还原成犯罪真相。他们通过排除所有的可能性来找出剩下的唯一符合所有线索的解释。假如线索本身不真实或不准确,那么越是严密的逻辑推理,可能越偏离事实的真相。

由于真凶伪造了证据,所以被嫁祸的对象就无法在逻辑上为自己洗清嫌疑,而这也让警方的案情推理能在逻辑上成立。如此一来,错案就产生了。

真符合逻辑还是假符合逻辑

真理都是符合逻辑的,所以客观事实可以通过某种逻辑来解释。只不过这种解释有的是“假符合逻辑”,有的是“真符合逻辑”。

狭义的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虽然客观规律是不会错的,但人对客观规律的认知可能会出现误差。换句话说,我们认为某种事物符合“逻辑”,可能只是符合自己一厢情愿的主观认识,而非隐藏在客观事物中的真正的逻辑。

两种情况并不难区别。无论论证过程多么严密,无论结论让人不知该如何反驳,只要背离了客观现实,就是“假符合逻辑”;反之,就是“真符合逻辑”。

例如,警察错认罪犯就是一种“假符合逻辑”的情况,直到查明真凶才是“真符合逻辑”。由此可见,观点是否真正符合逻辑,还得结合事实来验证。

为什么会出现“假符合逻辑”现象呢?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大家的逻辑思维水平各不相同,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辑”,并根据这种主观色彩浓厚的“逻辑”来认识世界。这种“逻辑”主要来源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所以不一定与客观实际的“逻辑”相符。

按照人们的常识,公平的晋升机制应该是能者上、庸者下,流动性相对较大;而不公平的晋升机制往往十分僵化,缺乏流动性。于是大家会由此推断,公平的晋升机制应该让人更容易升迁。

曾有北大的老师在管理学课上问学生:“军衔晋升快的军队与军衔晋升慢的军队,哪一边的士兵会认为晋升机制更加公平?”

大部分同学都选择前者。在他们看来,军衔晋升快意味着士兵有更多出入头地的机会,所以士兵应该对这种晋升机制有更高的满意度。然而,调查结果却显示,现实恰恰相反。

美国陆军社会研究部曾在“二战”时期调查过影响军队士气的因素。研究人员发现,职务与军衔晋升较慢的部队,士兵对部队状况的满意度更高,整体士气也更高涨。而在升迁频繁的陆军航空兵部队,飞行员们反倒有更多不满情绪,觉得晋升机制不公平。

同学们的判断表面上符合某种“逻辑”,但背离了事实。这说明大家的认识是“假符合逻辑”。

研究人员调查后发现,士兵对公平性的认知并不是依据升迁速度,而是以升迁的人是否够资格为判断标准。

宪兵部队基本上很少有人升迁。但如此一来,士兵觉得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没有骑到自己头上,就算晋升机制公平。而陆军航空兵部队时常有人升迁,飞行员时不时看到那些军事素养不如自己的人突然比自己高了一级,于是觉得晋升机制很不公平。

类似的例子几乎在每堂课都会出现。北大新生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还很浅薄,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最重要的是,他们在做调查研究时,逐渐学会了不抱先入为主的成见,而是用研究结果(事实)说话。P6-8

序言

逻辑是什么?有的人认为,逻辑就是智商(IQ),那些逻辑思维水平较弱的人,都属于智商偏低的类型。有的人则认为,逻辑就是专业的逻辑学,没接受过逻辑学课训练的人,其思维不会具备逻辑性。还有的人认为,逻辑就是逻辑推理,像侦探一样顺藤摸瓜、抽丝剥茧。

其实都不尽然。智商高低的确决定了每个人的思维能力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逻辑与智商是同一个概念。注意,逻辑思维要求人们对每个事物所属的“概念”,有着极为严格的界定。把逻辑与智商画等号,本身就是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

逻辑与逻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逻辑”的含义最初是一种关于论证与思维的规范。如果不按照“逻辑”规定的方式去思考,那么你最终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错的。而逻辑学是一门研究逻辑问题的学科。也就是说,“逻辑”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而不是“逻辑学”本身。

同样的道理,逻辑推理是一种运用逻辑思维的智力活动,而不是“逻辑”本身。在逻辑学中,逻辑推理就是通过若干“已知前提”来推导出事物的本来面貌。推理过程会运用到很多逻辑法则。推理是否成立,主要看结论符不符合逻辑与事实。

本书除了介绍关于逻辑的基本知识之外,更多时候是在解读逻辑思维。

曾几何时,逻辑思维成了智慧的象征。无论是推崇福尔摩斯、波洛、柯南的侦探小说迷,还是学富五车的高校教授,他们都认为逻辑思维闪烁着这个世界上最耀眼的理性之光。

在北大哲学系,逻辑学专家的课程非常受欢迎。因为广大师生都意识到,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因逻辑谬误而引发的混乱现象。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学会理性地分析问题,不仅有助于大家提高工作和学习质量,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判断出哪些自己习以为常的观点存在逻辑矛盾。

没接触过逻辑学的人,可能觉得逻辑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逻辑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用到逻辑思维,只不过有些人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性。你遇到以下情况时,其实就接触了逻辑问题,需要借助逻辑思维的力量来解决。

两个人交谈时总是觉得沟通困难、话不投机。你说天,我说地,驴唇不对马嘴,好像是鸡同鸭讲。从本质上说,这其实是因为两个人的思维不在一个频道上,没有遵循共同的逻辑,从而使得话题没被固定在同一个范围之内。

在与他人辩论某个话题时,你明明不赞同对方的结论,但说不出违和感在哪里。另一个人指出,对方在论证结论的过程中偷换了概念,还用错了论据,所以推理过程在逻辑上站不住脚。

有人提出一个猜想,而你想去分辨这个猜想是否成立,于是查阅了许多资料和数据。但哪些资料可以证明这个猜想成立,哪个数据可以否定这个猜想的真实性,这就需要经过逻辑推理来验证。

也许你觉得逻辑命题是专业学者才能想到的智力游戏。但事实上,你每天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提出了无数直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北大教授提出的理论假设可能很深奥,但在本质上和你随口陈述的一个观点同样属于逻辑命题的范畴。

总之,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无论是验证判断还是揭露谬论,逻辑思维都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想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话,就得对逻辑思维的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比如,逻辑思维遵循着哪些基本定律?逻辑推理采用了什么方法?概念和命题对于逻辑思维的意义?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逻辑推理方法应该怎样运用?如何运用逻辑思维来找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怎样辨别生活中遇到的逻辑谬误?哲学家们为什么乐此不疲地研究看似远离生产生活的逻辑悖论?如何识破诡辩中的逻辑陷阱?

尽管逻辑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把逻辑思维当成人类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误区。北大学者认为:逻辑思维无论发展到何种境界,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更广阔的角度说,任何单一的思维方式,都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而唯有多种思维方式互相补充,才能做到这一点。

可以说,只有充分了解逻辑和逻辑思维后,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运用逻辑思维,减少自己过去存在的不足。

书评(媒体评论)

我相信逻辑,比如说,有一个峡谷,所有的人都说过不去,那里是万丈深渊,但如果逻辑推论出那里应该有一座桥,我就会走过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前任院长,张维迎

正是逻辑揭示了我们所做的日常事情——谈话、推理和论辩背后的精妙。所以我爱上了逻辑学,并为此转到了哲学系。——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学教授,约翰·范·本瑟姆

逻辑是人们在生活中寻找满足其愿望的实际工具。没有逻辑,我们的生活将十分沉重,以致几乎是不可能的。——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金岳霖

逻辑学是关于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的理论,逻辑学能够帮助人们提高思维能力,解决人们实际思维中的逻辑错误。——中国逻辑学会会长,周礼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大逻辑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鸿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69902174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3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逻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2015068325
中图分类号 B804.1-49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