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黔江史话/中国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黔江,自刘璋析涪陵置丹兴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建置史,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民族风情浓郁神秘,精神韵姿荡气回肠,自然风光引人人胜。杨宏伟主编的《黔江史话》从区情概览、史海钩沉、丹兴神韵、风物美奂、愿景擘画五个方面,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全景式展示黔江形象,成为黔江外宣推介的一扇窗口。

内容推荐

黔江物华天宝,风物壮丽,人文荟萃。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勤劳智慧,敏而好学,创造了厚实的黔江历史文化,形成了朴实的民俗民风,诚如《四川通志·舆地·风俗》载,“士习洁清,民风淳朴”。这里的人,鸿儒垂简,宦场登峰,商海弄潮,甚至巫医药师百工之人,也都各怀绝技。杨宏伟主编的《黔江史话》把这片热土上发生的诸多事件、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一一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目录

一 区情概览

 1.物华天宝

 2.建置沿革

二 史海钩沉

 1.历史事件

 2.风流人物

 3.掌故传说

三 丹兴神韵

 1.民族风俗

 2.民族文化

 3.宗教文化

 4.文物古迹

 5.文化事业

四 风物美奂

 1.自然奇观

 2.人文美景

五 愿景擘画

 1.规划引领

 2.城乡沧桑

 3.发展新篇

试读章节

后坝山歌传唱于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起源于土家人的生产生活与文化交流,具体时间无考,大体是代代相传,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逐渐形成。后坝山歌歌词多属在劳动与生活中即兴创作,但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腔调和唱法,主要唱法特点既有四句一段、一句七字类似绝句的即兴山歌,也有句型散漫、朗朗上口类似古风的经典民歌,大致有儿歌、情歌、谐趣歌、叙古歌、哭嫁歌、劝世歌、生活歌、劳动号子等种类。

后坝山歌具有独特的价值。从内容上看,后坝山歌涉及土家族的多种民俗文化、民间传说以及生产生活形态,保留了日渐消亡的原生态文化信息,特别是其“十字歌”既有劝世之词、抒情之语,更留下了土家族古老习俗(如哭嫁)的重要信息。就其演唱形式和腔调而言,后坝山歌在武陵山区和周边更是独具特色,它散漫而又中音律的古风式曲调,展现了土家族山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的艺术创造力和文化禀赋,并吸纳了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的优秀艺术成果,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音乐艺术。

高炉号子

马喇高炉号子流传于黔江区马喇镇高炉村,高炉村位于马喇湖东面的高山地区,海拔1586.7米,居住分散,即使与对面邻居说话也必须高声喊叫,因而造就了他们有一副能歌善唱的金嗓子。《吕氏春秋》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马喇高炉号子和其他各地的号子一样,起源于劳动,后来与本地山歌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声乐艺术,最迟可追溯到明清时期的“湖广填四川”,高炉号子中的《过山号》《过河号》便记录了高炉人跋山涉水落户高炉的艰辛历程。

高炉号子一般由一名“号头”领唱,若干人和唱。在坝子上劳动时,喊号子,脚不受影响,反而会有舞蹈的节奏感。在山地劳动时,唱的人太多会影响农活,所以和唱者一般三人左右,领唱、和唱都要管好自己的“翼口”(工作面),但也讲求协作推进,喊号子的人落下的活儿,一般会被旁边的人加一把劲带上去。

高炉号子系口头演唱,无需道具,其歌词内容分即兴创作和现成山歌套用两种,现存的作品有“黔江县民间文学三集成编委会”收集整理的《三声号》《太阳出来正当中》《哟呵号》《过河号》4首记谱号子,载人《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间歌谣谚语》一书中,公开演出的山歌剧剧本《土家恩仇记》中有大量高炉号子。

盐客调

盐客调的原生地和流传区域主要在黔江区沙坝乡万庆村。该村山环雾绕,竹木掩映,山峰峻秀,水清谷幽,解放前交通信息闭塞,但却是黔江、秀山等地食盐挑夫到彭水郁山盐场的挑盐必经之路。

盐客调源起的具体时间无可考证。清咸丰年间知县张绍龄主修的《黔江县志》载:“黔江盐课,自雍正八年始……陆引盐觔在郁山镇采配。”“川湘公路”没开通之前,整个渝东南片区的食盐几乎都是靠挑夫从彭水郁山盐场挑到各地,从而形成了“盐客”群体,“盐客”大都是单身参与,因心情郁闷,为了让大家忘记疲劳和痛苦,抒发内心的情感,就随口唱出了欢快的歌调,大家相互附和,后来人们就称它为“盐客调”。它分为上坡调、平路调、下坡调,但调音各不相同,根据调音就可以知道挑盐队伍所在的位置。挑盐路上,大家都是重的去,空的来,去来都唱无限制,触景生情,随口附和,高亢激昂

P93-P95

序言

历史,诲人如鉴,它拒绝遗忘、钩沉资政、振聋发聩,诉说千秋功罪、成败兴衰;时间,逝者如川,它带走壮景、淘尽英雄、湮灭平民,留下竹简汗青、文化遗迹。

黔江地处北纬30。线,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热土。自刘璋析涪陵置丹兴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建置史,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民族风情浓郁神秘,精神韵姿荡气回肠,自然风光引人人胜。《黔江史话》从区情概览、史海钩沉、丹兴神韵、风物美奂、愿景擘画五个方面,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全景式展示黔江形象,成为黔江外宣推介的一扇窗口。它的出版,为黔江广大人民群众、青少年朋友了解和把握黔江历史文化,形成“知我历史,爱我黔江”的观念,特别是镜鉴各级各部门干部执政资政,一定有所裨益。它还有利于促进全区各族人民同气连枝的血肉亲情,同心同德,为加快建设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黔江史话》的出版,是黔江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区域历史文化弘扬传承取得新进展,功在当代,惠及长远,可喜可贺!同时,也为《黔江史话》人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史话》,并成其组成部分而感到无上荣光。

《黔江史话》10万余字,方寸之中,尽展黔江风采,体现了编者的功底。他们尊重客观史实,坚持叙从史出,充分体现了“史话”的知识性、可读性。欣值《黔江史话》付梓之际,谨向关心、支持《黔江史话》编写、出版工作,以及为之付出辛劳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后记

历经半载,《黔江史话》三易其稿,终得付梓。

黔江历史悠久,为巴楚文化交融之所,是全国四个直辖市中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绚丽多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人文资源富集。《黔江史话》试图以简短的篇幅、精练的笔触,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黔江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之重靓,推介“峡谷峡江之城,清新清凉之都,养身养心之地,文明文化之园”之神奇。

《黔江史话》是捧手之作,众智之成。《黔江史话》的编辑出版,得到了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区委书记杨宏伟同志亲任编委会主任、主编并作序,区长吴忠、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梁正华、区政协主席秦代书等任编委会副主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程伟同志任编委会副主任、副主编并多次主持召开编委会会议,安排部署并参与编辑、审校、出版等T作。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华大万、区发改委副主任许波、民宗委主任杨秀璜、城乡建委副主任李迪光、财政局党组书记刘植林、规划局党组书记陈柘志、文广新局副局长方智慧、旅游局副局长何耘等大力支持编辑工作,全程参与《黔江史话》组稿、审校。全书由区史志办主任何泽禄同志总纂,同时执笔编写了“区情概览”“史海钩沉”,粟春生、颜道渠、何勇同志编写了“丹兴神韵”,郑素琼同志编写了“风物美奂”,马华文、易建华、张思源同志编写了“愿景擘画”,《中国史话》编委会、编辑部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为《黔江史话》的付梓也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在此,一并予以衷心感谢。

囿于时间和编者的能力,本书所话不过黔江浩瀚历史之沧海一粟,再兼文辞修饰欠工,固有诸多缺憾,敬请方家斧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黔江史话/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宏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63711
开本 32开
页数 1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5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166
CIP核字 2014187022
中图分类号 K297.194
丛书名
印张 5.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