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地外文明探秘(寻觅人类的太空之友)/开放人文
内容
试读章节

在这样的行星上无疑会产生比地球上多数哺乳动物都要大或小的生物,但是这里也同样有问题。巨大的动物需要巨大的心脏来供应身体正常运作所需的血液,而巨大的心脏又需要巨大的肺来予以支持。依据我们对地球动物的了解,这些器官的大小并没有一定的限制,但要演化出一种占统治地位并能创造文明的物种,就要有一个不仅仅用于维持身体基本功能的较大的脑。这样的脑自然需要更大的头颅和更多的血液来给细胞供氧,如此一来,又要增大心脏和肺的尺寸。这种问题同样还会出现在诸如身体各部分的比例、机动性和效率等会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限制动物成功进化的因素中。

作为一种反对意见,有人说恐龙要远远比人类更为成功,因为恐龙生存了上亿年之久,而人类历史至今才区区100万年。这绝对是胡言乱语。一种生命形式成功与否,即使从纯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也不是取决于时间的长短,而是应该通过衡量该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来决定。人类是迄今为止仅有的建立了文明,并从宏观上控制环境的生物,而且我们的科学技术不久还会让我们这些脆弱的动物更有效地去控制环境。同时,我们也是唯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离开这个世界的地球动物(尽管目前这种选择的自由还相当有限)。

虽然有一些严格的条件限制,但是高度和体积这些因素倒并不会排除一种动物发展某种文明的可能性。“我们”和“它们”之间的这类差距只是表面的,科恩将其称为“狭隘特征”。至于另一个世界的生态系统中是否会出现多一双肢体或长有第三只眼睛的生命形式,确实是一个易于引起争论的话题。如果第三只眼睛或额外的一双肢体带来的益处确实值得由此附加一系列的要求,如增加体重,需要更多的血液和发展时间(进化时间和胚胎成长时间都会增加)等,那么这是有可能在与我们所处环境不同的某个地方发生的。反之,如果不能负荷伴随而来的种种条件,大自然就不会选择这样的进化途径。  虽说“我们”和“它们”之间的差别可能并不太大,但是究竟有多大呢?如果一个可能产生文明的环境与我们在地球上经历的环境相差不大,是否真的就可以设想外星人也都开福特牌汽车呢?

的确,有些人把人类发展的轨迹发挥到了极点,他们认为能够进化到形成文明的生命形式极有可能与我们人类非常相似——它们看起来很像我们(或者说我们看起来很像它们)。这样的说法真有科学根据吗?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是否需要更多的腿呢?持上述立场的人一定会给出否定的答案。但假如外星世界上不停地刮着狂风呢?反对意见也许是:那不可能,因为植物难以在那样的环境下出现,所以不会存在这种生态系统。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两个脑袋呢?我们身上的器官大多是成双的,但是对于同样大小的心脏来说,两个脑袋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反而不如一个较大的脑高效。另一方面,趋同性也不会允许这样的生物出现,它总是强化最有效率的解决方案——一个两足动物有一个头远比有两个笨拙的头来得强。只要看看我们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就不难明白这种说法的正确性——毕竟,你在清醒的状态下看见过几个长着两个头的动物从面前走过呢?

到目前为止,我始终将注意力放在那些可能的外星生命的身体特征上——它们的生化系统特征及其对生物外观形态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认为在遥远的世界上有文明种族存在,我们能对它们的大脑和心智做什么样的预测呢?

面对这样的外星生物学问题,我们甚至连进行先前那样的生理学论证所需的概念框架也没有。这是因为除了少数几例特殊物种之外,在地球上具有任何形式的有意识的社会交流或具有知性(而不只是单纯的智能)的唯一生物就是人。我们人类是这颗行星上唯一留下记载的动物,发展了可记载的文字语言——不论是梵文还是现代英语——并以此创建了以交换为基础的文明,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有认识、有计划,而且将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到这里首先要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类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使之有别于地球上的其他物种呢?如果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有可能更多地了解地外生命的本质。

我们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区别在于一种被粗略地说成“智慧”的东西,但它的定义有些含糊。什么是智慧?我们人类是否真的比其他一些动物(比如海豚)来得聪明呢?

这里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脑的大小。我们人类有巨大的脑。如果把它像书的封面一样展开的话,足足有4张A4纸的大小。相比之下,猩猩的脑就只有1张A4纸的大小;猴脑约略正好和名信片大小相当;老鼠的脑一般比邮票还要略小一点。不过,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并不限于脑的大小。海豚也有很大的脑,却未能发展出一个文明。科学家相信海豚的脑容量几乎都被用来管理和协调它那复杂的声纳系统了。

毫无疑问,一个相对较大的脑是生物发展成为某个生态系统的主宰者和它所处的世界的“统治者”的先决条件。这么说的原因是,只有拥有一个较大的脑才有可能发展出像语言这般复杂的技能,而语言恰恰是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但不是唯一要求)。P61-63

目录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序言

第一章 火星上的生命

第二章 什么是生命?

第三章 凸眼怪物和小绿人

第四章 机会有多大?

第五章 来自远方的信号

第六章 伟大的行星寻猎

第七章 追求

第八章 我们会抵达恒星吗?

第九章 外星人的“名片”

第十章 独立日

注释

序言

宇宙是如何创生的?我们为什么会存在?到底有没有上帝?我们人类在茫茫宇宙中是独一无二的吗?

这些都是极其重大的问题,是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难以忘怀的大事,是我们茶余酒后高谈阔论的话题。然而严酷的现实是,真正有希望有朝一日得到答案的问题恐怕只有那最后一个。

令人遗憾的是,假如说事物发展的缘由自有其显现的时机,那么关于我们在宇宙中是否独一无二这一谜团的解答却只会姗姗来迟。但是,如果人类能发扬那种勇于求索的精神,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探索,那么运气好的话,我们或许会有那么一天——地,许就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找到真正的答案。

在本书中,我将介绍与“地外生命”相关的种种不解之谜。我会陈述事实,罗列证据,讨论由此而引发的一大堆敏感问题。例如,火星上有生命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现在是否还有可能在那儿找到它们?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决定其他星球上是否有生命的因素又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很特殊?

然后,我想更进一步地探讨一些更为广泛的问题,比方说,其他星球上是否真会存在生命,我们能不能到那里去一探究竟?假如宇宙中有许许多多的文明,它们在远古时代是否曾经来访,并对我们的发展产生过影响?最后,还有一个(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当我们临近20世纪末时变得颇为时髦的问题:外星生物是否正在探访我们?如果是的话,为什么要访问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访问我们?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假如我们有一天早晨醒来,突然发现那些阴谋论者所说的竟然是对的,我们将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1996年,我根据《×档案》——一部风靡全球的超常现象电视系列剧——写了一本名叫《×档案的科学》的书。在书中我针对许多超常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讨论。本书就那本书中的几个相关章节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我想正在阅读本书的以及所有那些真正明智的读者一定也会感兴趣。当然,这会更加触怒那些批评《×档案的科学》的人以及我那些在科普写作方面的同行,他们认为我作为一名科学家,这么做有失身份,或者说“让人失望”,尽管我只是试图以科学的手段来解释某些“超自然的”现象。他们这样的态度正体现了现在科学界的一种令人失望的通病—_狭隘的思维方式。它不是合乎常理地以公正的眼光评判事实,而是扼杀了所有尝试澄清或者拓宽公众对于所谓“超常现象”思路的努力。

典型的例子是费米(Enrico Fermi,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之一)的一番评论。费米是位声望卓著的伟大科学家,1934年,他在一群试图使他相信宇宙中很可能存在其他智慧生命的朋友面前评论道:如果宇宙中真的充满了生命,那么它们在哪儿啊?

而今,这一与中世纪的教皇浮夸相差无几的狂妄话语,最终因其自身的傲慢和无知而被戏称为“费米原理”或“费米假设”。

难道费米先生没有仔细考虑过人类在整个物质世界中的位置吗?他有没有意识到从哥白尼打破“地球是宇宙中心”这一自以为是的“真理”开始,到量子力学揭开事物的随机本质,在这400年间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一直在不断缩小呢?莫非他忽略了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进化论证明了个体的渺小,并把我们从万能的上帝统治的世界带回现实之中。更糟糕的是,费米先生根本没有认真考虑我们的宇宙是何等古老,星系际的空间是何等广袤,我们称之为家的这块小小岩石又是何等微不足道?他应该先慎重思考一下,然后再发表议论。

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您提供一种公正的观点并给出让您——我亲爱的读者自己来得出结论的事实。有关其他行星上的生命的胡言乱语如今已是太多太多,由此引发的争论也不计其数,有倾向性地出示材料(来自鼓吹者和怀疑论者)更比比皆是,以至于让我觉得这本书确实写得太晚了。

我希望能在尽力包容与“地外生命”相关的各种论题的同时,没有轻率地忽略当中的任何一个章节,并真诚地期望能对各位读者有所帮助。这是一本也许是独一无二地融合了人类心理学、狭义和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遗传学、宇宙学、空间工程和达尔文进化论的书。如果说我的书并未给您带来太大的帮助,但倘若它能给“地外文明”的讨论注入更多的活力,促使读者支持正在这一领域中进行的研究,支持这项虽然代价高昂却团结了全人类的伟大探索,实现人类的梦想,那么我同样会感到非常欣慰。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种种因素所分隔的世界。如果我们在宇宙中真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寻找地外生命也许将会促使我们更加珍视自己的这片空间……以及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爱。

1998年1月于格洛斯特郡

内容推荐

直到前几年,许多人还把谈论地外文明当成科学幻想小说的专利。然而如今。它已是科学家们认真研究的严肃课题。关于地外文明的种种争论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并增强了人类对自己这个文明的洞察力。

《地外文明探秘(寻觅人类的太空之友)》介绍了与地球外的生命相关的种种难解之谜。书中迈克尔·怀特陈述事实,罗列证据,讨论由此引发的一大堆敏感问题。例如——火星上有生命吗?我们能不能找到它们?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决定其他星球上是否有生命的因素是什么?假如宇宙中有许许多多的文明。它们是否曾经来此访问,并对我们的发展产生过影响?还有一个时下变得颇为热门的话题。那就是:外星人是否正在探访我们?它们以什么方式来访?其目的又何在?……

本书融合了人类心理学、量子力学、相对论、遗传学、宇宙学、空间工程和达尔文进化论等领域的知识,生动地描述了地外文明探索的方方面面。读完本书后,您将会对“茫茫太空中人类孤独吗?”自行作出合乎逻辑的回答。

编辑推荐

宇宙是如何创生的?我们为什么会存在?到底有没有上帝?我们人类在茫茫宇宙中是独一无二的吗?

这些都是极其重大的问题,是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难以忘怀的大事,是我们茶余酒后高谈阔论的话题。然而严酷的现实是,真正有希望有朝一日得到答案的问题恐怕只有那最后一个。

《地外文明探秘(寻觅人类的太空之友)》介绍了与地球外的生命相关的种种难解之谜。书中迈克尔·怀特陈述事实,罗列证据,讨论由此引发的一大堆敏感问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地外文明探秘(寻觅人类的太空之友)/开放人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迈克尔·怀特
译者 黄群//许晓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859990
开本 16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2014145387
中图分类号 Q693-49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9
15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