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冀少峰自选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
内容
试读章节

(四)非学院化的非体制化的艺术表达

进入2000年以后,由于大众文化的兴起,公共图像时代的来临,殖民文化、边缘与身份、‘女性艺术等后现代艺术命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也导致艺术社会学发生了明显的转向。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作为视觉文化主流的架上艺术日渐处于边缘地带,而装置、行为、影像艺术则逐渐取代架上艺术而成为主流。

那么对于湖北的青年艺术家而言,这些70后、80后自觉地把图像、景观社会的视觉经验转换为艺术表达的语言。他们的生长环境是流行文化和卡通环境,他们玩着美国芯片,看着好莱坞大片,吃着美国薯片一路走来,他们的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的视觉表达方式,他们采用装置、行为、影像、图片等非绘画性因素,也颠覆了人们久已习惯的价值观念,他们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创造出了一个虚幻的卡通世界,虚幻的语言来表现现实的世界,现实也被卡通化了,也印证了这一代人在当代社会的生存方式。

青年艺术家以群落和工作室形式出现,而以另类系统的表达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湖北美术学院附近华中村聚集着两个艺术家群落,一个是中山路棋盘街,江南造纸厂一带,李继开、龚剑、王晶、李鹏、杨芾相继在此设立工作室,另一个群落则是以物资仓库为主,高虹、黄海蓉、朗雪波、徐波、王朝、张诠都曾或现在在此设立工作室。艺术家群落现象和工作室的出现,也说明了湖北当代艺术发展已成规模和阵势。青年雕塑家邵旋带有神经质和偏执狂的视觉形象,也使他在学院雕塑中,当属边缘和另类,但他的视觉形象所传达出的荒诞与幽默着实令人难忘。而詹蕤、李鹏、唐骁、柯明,则汇聚成另一种力量,他们普遍有海外留学背景,文化的差异和多元化的表达,也使他们的艺术表达方式迥异于同辈的艺术青年,而他们对抽象与表现的迷恋,也使他们在维护架上艺术尊严的同时,必将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2001年,几个即将毕业的青年龚剑、龚星宇、刘窗、刘波、李郁、向菲共同举办了“welcome”展。这些即将毕业的青年以图片、录像来记录、完成自己的作品。无论就其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是对学院教育艺术体制的一种颠覆,其中对美国大片《黑客帝国》的戏仿,welcome不断重复,卫生巾与大床单,及对玩具的摆拍,真切地传达出了这一代人的视觉经验和文化立场:荒诞、戏谑、浮浅之后又隐藏着一种文化关怀。

2002年在张诠的倡议下,魏光庆、袁晓舫、李巨川、朗雪波于美术院美术馆举办了“临时文件·新媒体艺术展”,再一次彰显了野生的力量与立场。2003年由于“非典”原因,艺术交流遭遇困境,湖北青年艺术家依托着美术同盟网站,在美术同盟网站开办了湖北美院论坛,何岸在北京,龚剑、刘波、李源、朗雪波在武汉,通过论坛进行交流,这种艺术方式在特定时期似乎很特别,特别的艺术方式也直接促成了吴鸿在广东美术馆策划的“距离”当代艺术展。

2005年,西门子艺术机构委托魏光庆在武汉分公司做“他们在做什么”艺术项目,魏光庆于是组织策划了这个展览,他和龚剑、朗雪波、李继开、李巨川、李郁、刘波、袁晓舫与西门子公司员工合作“WHS+8——我们的想象如此丰富”,参展作品以西门子公司员工工作环境为主,展出包括照片、录像、装置的概念艺术,它引发了人们对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及生活与艺术的种种思考,这既是一次艺术的交流,更是一种艺术走向公共空间的尝试。

2007年,由鲁虹、冀少峰策划的“共振:2007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先后在深圳美术馆和石家庄当代美术馆开幕。参展的艺术家恰恰形成了一种文化的对话、对视与对接,一方面是从武汉出走的杨国辛、李邦耀、石磊、方少华及广州美院艺术家邓箭今,另一方面则是在湖北进行文化坚守的魏光庆、袁晓舫、肖丰、郭正善、徐文涛。历史真是让人耐人寻味和引人深思,昔日曾经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今天又从广州和武汉两地汇集在了一起,而这个展览直接促使了石家庄当代美术馆的开馆,并使石家庄当代美术馆迅速走红当代艺术界,这正如“共振”主题所引起的轰动效应,真让人始料不及。一个展览不仅促进了三地艺术交流,更使一个美术馆从此诞生,其意义不言而喻。

2008年刘波+李郁于湖北美院美术馆举办了“狗年十三个月”,无论是展览的标题,还是艺术作品都极易引起人们的非议,他们聚集了《楚天都市报》的社会新闻热点,以摆拍的方式,正如袁晓舫所言“要呈现的既是一个个体事件,也是一种具体的现实”,戏仿、仿像、荒诞、幽默的手法,严肃沉重的话题被刘波和李郁巧妙地解构了。

2010年注定会是不平凡的一年,“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再一次成为一个公共事件,发起人是李巨川、李郁。李巨川是从事建筑的,也较早涉猎录像艺术和概念艺术,对青年艺术家龚剑、刘波、李郁都有影响,正是他的知识结构和艺术信息,对几位艺术青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对空间·政治·权利关系的研究也导致他们走上了另类系统的非绘画形式之路。

梳理总结湖北近十年的当代艺术发展状貌,显然是一个学术难题,除了时间的距离,重要的是市场因素的干扰,85时期此起彼伏的运动浪潮逐渐消失,以往对艺术追求的纯粹,已被市场大潮所带来的利益的涌动和不断上升所代替。近十年的艺术既体现出青年人的一种活力,但又处处弥漫着种种焦虑,泡沫化的市场和虚假的繁荣,不仅模糊了人们的视线,更重要的是遮蔽了艺术本身,如何对这十年的艺术做出正确判断,显然还有待时日……P10-12

后记

终于要出文集了,一种复杂的心绪萦绕着我。

1999年至2010年我在河北美术出版社从事当代艺术的编辑出版工作,也曾编辑出版了当代美术批评家文库丛书,此间我一直扮演着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角色。为他人做嫁衣,既是一种身心的愉悦,更从我曾经的作者师辈身上学到了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治学精神,这对我未来的治学路径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2010年我调入了湖北美术馆。

感谢湖北美术馆为我提供了一个专业化的工作环境。在这一新的学术空间中,展览、策划、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各种学术研讨……构成了我生活与工作的全部内容。我也因此能够把对当代社会与艺术人生的思考,特别是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个人经验系统化、知识化。

本文集分为三部分,现场、在场与再水墨。这样分类亦体现了我的一种研究方式。因为近几年我愈加坚定地认为,没有现场与在场的经验是很难洞悉当代艺术的本质,而再水墨亦源于我和鲁虹师共同策划的“再水墨2000—2012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这个关于水墨艺术未来发展可能性的讨论。

在出版行业日益商业化的侵袭下,又有谁愿意出版此类“费力不讨好”的批评文集呢?所幸,《黄河》杂志社社长、批评家刘淳先生的激情涌动,及北岳文艺出版社的责任使命与文化担当,终使一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当然,书的命运就像人的命运一样并不完全由写作者所能控制,但对我来说,公益心、奉献精神和学术水准恰恰如影随形地伴随在我的工作中。相信本文集的出版,将是我下一步工作的“再开始”。

感谢为本文集付出辛劳的湖北美术馆的俞娜、张茜以及张宁,他们在文集的编撰、格式及资料查阅和目录的编排上很下了些功夫。也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邹伟先生,他的细致认真,保证了文集的顺利出版。

感谢命运。

2014年3月24日于东湖三官殿

目录

现场

 游走与坚守——湖北当代艺术十年考察

 历史的穿行——湖北油画的历史与现状

 变动中的艺术景象之傅中望

 变动中的艺术景象之周向林

 变动中的艺术景象之魏光庆

 变动中的艺术景象之方少华

 变动中的艺术景象之曾梵志

 为什么是“中转”

 对视:精神的图景

 对视之傅中望

 对视之史金淞

 对视之贺棣秋

 对视之王思顺

 再历史·社会主义经验的视觉见证

 收藏作为一种知识结构

 复位与重建:中国工业版画特色收藏的启示

 再解读: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

——对望:中意当代艺术展

 为什么是1960

在场

 虚构历史的另一种途径

——解读张桂林的丝网版画

 岳敏君:是什么让我与众不同

 永远的攀登者——杨之光

 开启内心的一种冲动——洪凌的艺术

 生存的痕迹与心灵的追问——苍鑫艺术的启示

 有限中寻求无限——傅中望艺术的意义

 悖论与交错间——谈石磊的艺术

 篡图——方少华艺术的启示

 生命的历程——读张广慧的画

 拍之外,还有什么——读李郁+刘波的摄影

 野性的激情——陈文令的艺术

 傅中望与《收·藏·洗·晒》

 展望与《无所遁形》

 张永见与《利刃系列》

 姜杰与《向前进·向前进》

 隋建国与《赤土》《盲空间》

 穿透现实世界的灰墙去感受背后的那束光

——谈陈勇劲的水彩艺术

 灵魂的微笔——姜淼的画

 空间权力与图像记忆——朗雪波的艺术

 裂·变——周虹的艺术

 从长城到桌山——华继明的艺术

 幻影秘境——巴西雷的图像世界

 内心的希望——读江衡的画

 他们与我无关——读王清丽的画

 激情在燃烧——读龙虎的画

 精神的自然——读孟涛的画

 秘密地盛开——读高虹的画

再水墨

 从水墨到再水墨——2000—2012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

 舍一画而谁耶——读张诠的画

 异度空间的力量——谈南溪的水墨图像

 徐冰之《芥子园》山水卷

 蒋世国之美丽生活

 崔强之中国制造

 袁晓舫之千里江山

 魏光庆之梅兰竹菊

 张大力之对话

 杨国辛的《蛰》

 温和的颠覆——刘庆和艺术的意义

 有图就有真相——读蔡广斌的画

 周涌之《美胸图》

 在解构与建构间——洪耀弹线的启示

 澄明之境——读沈勤的画

 都市之光——白联晟的水墨艺术

 想入非非——读闫永军的画

后记

序言

关于中国当代艺术肇始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无论将其起点归结何时,中国当代艺术都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密不可分。强烈的时代精神指向既催生了中国当代艺术早期对政治、社会、历史、文化意义的强调,也助力了后来的反传统、反美学标准和批判性、个体化特质的形成。与此同时,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观念和艺术实践上的反哺,也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事实上,当代艺术批评在与当代艺术并辔而行的同时,自身的思考和表达也渐趋成熟,并一直引导、推动着后者的发展。

我们推出这套《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在见证和记录当代艺术的成长史、梳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及可能未来趋势的同时,更直接的指向则是,全面展现当代艺术批评的整体实绩。

所有这些设想的实现无疑有赖于好的作者,即具有敏锐判断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艺术批评家。我们所延请的二十位作者便是如此,他们尽管职业和身份不同,研究方向和艺术旨趣亦有差别,但均对中国当代艺术予以了长期的关注和思考,并在当代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记,有的甚至一度引领了当代艺术发展的潮流和走向。即便到现在,他们的身影仍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现场,努力去寻找着当代艺术新的价值和意义。

文库收入的每一本“自选集”,都是他们各自在过去二三十年间从事艺术批评的菁华,也是他们一贯的学术思想的集中展现。我们期望,通过这些批评家“自选集”的出版,能够让艺术家和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并对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至于它的文献和学术价值自是其中应有之义,此不待言。

中国当代艺术从诞生那天起便具有一种开放的胸怀,域外文化艺术的成果对本土艺术创作的影响有目共睹,先不论这种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形象,至少这种开放的姿态是不容我们置疑的。与艺术创作相伴而生的艺术批评也是如此。事实上,正是批评家们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思想交锋,才使当代艺术批评变得鲜活起来,有意义起来。另一方面,当代艺术正在发生或将要出现许多新的征候和变化,比如当代艺术市场的日趋活跃以及艺术与资本的联姻对艺术纯洁性的挑战,再比如当代艺术是秉承新传统还是将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拐点,如此种种,恐怕是任何一个批评家都无法回避的。换句话说,艺术在今天呈现了什么,将要呈现什么,应该是每一位批评家思考的重要课题。这些都表明,当代艺术批评的使命远没有结束。

这套文库的出版只是一个开端,开放包容是我们一贯的姿态;我们期望有更多的批评家、学者加入进来,一道为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批评的建设不懈努力、添砖加瓦。

北岳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续小强

内容推荐

《冀少峰自选集》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中的一册,本书分为三部分,现场、在场与再水墨。所收录的文章皆是近年来作者在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些文章强烈的在场性,可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中国当代艺术走过的历程和发展的脉络,从而洞悉当代艺术的本质。

编辑推荐

《冀少峰自选集》分为三部分,现场、在场与再水墨。这样分类体现了作者的一种研究方式。因为没有现场与在场的经验是很难洞悉当代艺术的本质,而再水墨亦源于作者和鲁虹师共同策划的“再水墨2000~2012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这个关于水墨艺术未来发展可能性的讨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冀少峰自选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冀少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7842471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6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68
CIP核字 2014226290
中图分类号 J052-53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40
169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