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斋一世界(明代江南文人书斋与书事)/书法学术小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明代江南乃全国文化艺术中心,尤其中后期书法一门独领风骚。书斋作为“非主流空间”,却是文人最为放松身心、自由思想的地方,也是从事书法活动的主要场所。邱文颖所著的《一斋一世界(明代江南文人书斋与书事)》,带领读者走进明代江南文人书斋,从文人对陈设器物种类、特征、功能及摆放布局的独特审美要求再现雅洁的书法情境;从文人在书斋中进行的书事相关活动,彰显书法与风雅生活的密切关联。由此对今天的书斋陈设和书香生活提供借鉴。

内容推荐

邱文颖所著的《一斋一世界(明代江南文人书斋与书事)》带领读者走进明代江南的文人书斋,重温他们在书斋中的挥毫寄情、品茗会友,演绎生活的闲雅高洁;触摸他们历经宦海沉浮,身心疲惫或意欲退隐后在书斋中放松心情、享受心灵宁静的平和自在;感受他们重用、尚美、求雅的生活理念。相信在重新倡导书香生活的今天,书斋依然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人与自然和谐的清净地。

目录

引言

上编 书斋陈设:书法与情境

 一、文房四宝

 二、文房杂件

 三、家具陈设

 四、壁间悬挂

 五、花木点缀

 六、帘外风致

下编 书斋雅事:书法与生活

 一、挥毫怡情

 二、书画赏鉴

 三、琴棋娱情

 四、品茗清谈

 五、焚香静坐

 六、博古晒书

余论

 一、书斋陈设:长物不长

 二、书事生活:余事不余

后记

试读章节

笔须细加保护与收藏才能延长使用寿命。每次用完后,应随即洗净去除滞墨,加笔帽防止挫伤笔毫或悬挂晾干。收笔以十月、正、二月为佳。可以用黄连调成粉蘸笔头,等干后收好;或用川椒、黄柏煎汤,磨松烟染笔,都可防止虫蛀。

择笔因人而异,有的刻意讲求,钟意名家之笔或亲自制笔,有的则很随意。如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米元章认为笔欲管小,始易运用;也有“善书者不择笔”之说,如欧阳询、虞世南、智永等不择纸笔皆能达志,也就没有不如意的烦恼了。择笔与否有所书字体的关系,有个人喜好的问题,以惯熟顺手为好,不必特意追逐。

(二)一点如漆——墨

墨和书写的关系密切,直接影响墨迹的表现力和留存时间的久暂。殷商甲骨文中就发现有朱书和墨书的痕迹,据检测墨痕为天然的碳素。关于人工墨的最早记载,根据明代朱常涝《述古书法纂》所说,西周宣王时邢夷开始制墨,“墨”字从黑土,用煤烟制成,是土一类的东西。这是人工墨的开始。春秋战国时书写已广泛使用墨,从出土的大量竹简上可见一斑。秦汉时人工制墨使用松烟,形式主要为丸粒状,用研子在砚台上研磨。东汉时墨模的出现使墨的形制更加规整。东汉末著名书法家韦诞在制墨中加入珍珠、麝香,开始将贵重药物引人制墨原料。唐代河北易州“易墨”一度几乎一统天下,唐明皇时抄写四书,每年供给书手使用的上谷(易水)墨达三百余丸。“安史之乱”后易州许多墨工随之南下,逃到江南,包括著名的奚超、奚廷珪父子。奚氏父子在歙州重操旧业,并改进制墨方法,其墨深受南唐后主李煜的赞赏,赐以国姓,“李墨”享誉天下,还带动了整个歙县、休宁地区制墨业的发达。宋代开始使用油烟制墨,涌现了众多的名家名墨,而且上至宋徽宗,下至苏轼、黄庭坚、秦观、陆游等不少文人都饶有兴趣地加入到制墨的行列中去。如苏轼“自制墨用高丽煤、契丹胶。”

明代商业经济发达,墨更以商品的姿态进入市场,广泛使用桐油烟、漆烟制墨,竞争非常激烈,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邵格之等制墨大家为了争夺市场,潜心研制,纷纷在数量、规模、质量、图案、和胶等方面发展创新,使得明墨形制多样、争奇斗艳。明代制墨三大家:罗小华,明嘉靖年间歙县人,是歙墨的领军人物。《歙县志》记载罗墨“坚实如石,纹理如犀,乌黑如漆,一螺值万钱”。受到嘉靖皇帝赏识,后来做了严嵩儿子严世藩的幕宾,也因此受牵连惹来杀身之祸。程君房,万历年间歙县人,被誉为李廷珪后第一人。独创漆烟制墨法,重视产品声誉,讲究款式、图案的精美,常请名家绘画雕刻墨模。邢侗称其墨“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舔笔不胶,入纸不晕”。方于鲁,万历年间歙县人,原是程家墨工,因与程不和独立门户。喜欢制大墨,雕刻精细,追求外形。程君房与方于鲁以墨相角胜,《程氏墨苑》、《方氏墨谱》均请名手为绘,刻画精细,也成为一种清玩。三位名家将墨制得精良,但追求却颇相异,邢侗《墨谭》评价说:“罗龙文是豪游哲匠,程君房可称墨家董狐,方于鲁殆末季乌衣侨胖。”

墨的主要材质为松烟和油烟,再加入冰片、麝香等,和胶杵捣而成,其妙用在于质轻、烟清,嗅之无香,磨之无声。晋、唐、宋、元书画流传数百乃至千年却依旧神气完好,不得不归功于墨的功劳。“故用墨必择精品,且日置几案间,即样制亦须近雅,如朝官、魁星、宝瓶、墨块诸式,即佳,亦不可用。宣德墨最精,几与宣和内府所制同,当蓄以供玩,或以临摹古书画,盖胶色已退尽,惟存墨光耳。唐以奚廷珪为第一,张遇第二。廷畦赐国姓,今其墨几与珍宝同价。”

P14-19

序言

在中国封建社会,文人是社会结构中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群体。文人离不开读书,“万事皆易满足,惟读书终身无尽”。无论是为着“学而优则仕”的寒窗苦读,还是“穷则独善其身”的修身养性,抑或“物我两忘”的逍遥神游,都有一方可供他们寄情怡性、放松身心、自由思想的场所,可以是斗室,也可以是高屋,那就是书斋,又可称“文房”、“书房”、“书室”等。书斋属于宅院中的“非主流空间”,但却是文人最重视的地方。书斋里有器物,书斋里有思想,书斋里有艺术和文化。一个书斋,便是一个世界!

明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晚期,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尤其中叶以降,是以极剧变化为其特征的。明代的江南地区,商业发达,财富丰足,城市经济繁荣,为人们重视书斋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加之工艺美术发达,苏州成为引领全国的风尚之都,苏铸、苏绣、吴扇、吴笔砚、苏作明式家具,包括刻书的精湛,都名闻全国,这些都为讲究书斋陈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江南地区自古人文荟萃,文风兴盛。明代长洲人(今苏州)王铸不无自豪地说:“吾苏学官,制度宏壮,为天下第一。人才辈出,岁夺魁首。近来尤尚古文,非他郡可及。自范文正公建学,将五百年,其气愈盛。”明代江南文人中状元、进士在全国比重占多,苏州在中期崛起“吴门书派”、“吴门画派”,蔚为大观,成为全国艺坛的中心。而朝廷对江南文人任用、压制并重,形成规模相当的“在野”群体,他们多清高不仕、潇洒不群,倡导优雅生活,追求生活艺术化,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安排着起居环境。这些兼具文化与艺术气质的文人更将书斋转化为日常生活的重心,不遗余力地进行建设,使得明代江南的文人书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书斋文化的高潮与典范。他们还将建设的心得付诸文字,兴致勃勃地阐述各自的见地,涌现了一批这方面的著作,如曹昭的《格古要论》,屠隆的《考槃余事》、高濂《遵生八笺》中的《燕闲清赏笺》、文震亨的《长物志》和明末清初李渔《闲情偶寄》中的《居室部》,其中有不少沿袭相似的部分。其中文震亨为文徵明曾孙,“家世以书画擅名耳”,本人恬淡隐逸,学艺全面,眼光独到,所著《长物志》“耳濡目染较他家稍为雅驯”,全书二十卷论述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等,涉及衣、食、住、行、游、赏,全面而充分地展现出明代中晚期文人的生活文化和审美趣尚,也是寄托了文震亨自己清居生活的理想,尤具代表性。本文论述以《长物志》为主要依据,兼及其他几部,还有大量散见于文人笔记小说、文集中的论述。明代这一地区的画作、版画提供了很好的图像佐证。

何谓“书斋”?首先与书相关,读书、写字是最基本的事情,眼前见到、手中触到、耳际听到、鼻尖嗅到的,都构成读书写字的环境和氛围,可以熏染出一份心境。与厅堂等陈设讲求等级礼制不同,书斋陈设较为自由率性,更能体现文人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斋”字可以指房屋,也可指行为,《说文解字》解释为“洁也”,最早是祭拜神佛时,慎饮食行为以避污,务求心身清净,有禁、戒的意思。可见,“斋”从一开始就带上了专注、虔诚和私密的特征。随着时代的更迭,书斋脱去了宗教的意味,但凝神与隐秘的特点却保留了下来,书斋是文人读书著述、游于艺事的最佳场所,是他们安放身心的安全憩息地。

明代江南文人多诗书画兼能。就书法而言,绝大多数的作品诞生于书斋。但书法作为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常态,绝不是一件独立的事情,且不说与之相关的收藏品鉴活动,抚琴对弈、品茗清谈、诗酒相欢,都可酝酿、修炼出与书法相关的心境与心性,不妨都可以看作是具有相关性的书事。

斯人已去,斯文长存!走进明代江南的文人书斋,重温他们在书斋中的挥毫寄情、品茗会友,演绎生活的闲雅高洁;触摸他们历经宦海沉浮,身心疲惫或意欲退隐后在书斋中放松心情、享受心灵宁静的平和自在;感受他们重用、尚美、求雅的生活理念。相信在重新倡导书香生活的今天,书斋依然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人与自然和谐的清净地。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后记

犹记2010年的秋天,在华师人德先生家院子的石榴树下,我们兴致勃勃地听先生讲文房四宝,摩挲着他收藏的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品,空气里弥漫着甜甜的木樨香,对文房四宝的兴趣也被大大地激发。“可以由文房四宝扩大一些,研究研究古代文人的书斋。”事后先生轻轻的一句点拨,使我明确了一个研究方向,并将范围缩小到明代的江南地区。以后,便开始有意识地阅读相关书籍,留意相关资料。

阅读一篇篇睿智轻快的明人笔记小说,欣赏一件件精美文雅的文房用品、流连一个个画作中生动静美的文人生活场景,无疑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深深为明代江南文人那种优游光阴、寄情闲雅的生活状态所吸引,但似乎也被他们的“慢”所熏染,迟迟未动笔。去年下定决心打算开工,不料父亲病重住院,在陪伴父亲的三个多月里,常带着一些书去病房看。一边是悠闲的文字,一边是焦灼的心情,那是怎样的一种矛盾?但确实,有时沉浸其中,或看到一段豁达通脱的文字,能让我暂时忘记现实的忧虑,这恐怕也是文化得以传承的一种魅力吧,人类总有些境遇是相通的,后人能从前人处得到慰藉。而父亲精神好时也会翻翻那些书,记得他看完了《文房四谱》和《陶庵梦忆》,说:“身体好时看看这些书倒是挺好的。”父亲也是个读书人,他一直关心着我的研究题目,不时会给我提供一些信息,但终未能看到我的研究成果,令我抱憾终身!

父亲最后还是离我们而去,我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失去至亲的痛苦。今年初,我打算开始写作,也希望借此投入身心,转移一下注意力,排遣心中的忧伤。三月,适逢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的支持,幸得学雷兄的邀约,应下了这本书稿的任务。一晃,应约时江南还是草长莺飞,而今苏州已是“疏疏数点黄梅雨”的仲夏。写作的过程中,身边的许多师友时时关心着我,热情地提供资料、讯息,并经常敦促,恕不一一致谢,但心存深深的感激;吾师人德先生更时时关心着写作进程,初稿出来后又逐字逐句地看,指出疑误、提出修改建议,令我感动之余,更学得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还有我的家人,他们替我分担了繁琐的家务,给我空出更多的精力专心写作。没有大家的支持,本书不可能顺利完成,在此深表感谢!

关于书斋的资料大量分散于明人的笔记小说、文集中,还有很多的书画作品、版画等,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全尽,必有很多遗漏和舛谬,恳请读者谅解与指正!

邱文颖

甲午仲夏于如苏品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斋一世界(明代江南文人书斋与书事)/书法学术小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邱文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413128
开本 32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3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2
CIP核字 2014140486
中图分类号 K820.48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187
123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