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德意志人(精)/本雅明作品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德意志人(精)》中的书信集中展示了德国在欧洲地位的变迁和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德国市民阶层的巨大思想变化,并且作者瓦尔特·本雅明特别注意德国市民在法国大革命后词汇使用的变化,他对每封书信尤其是这些变化进行了点评,展现出的是这一历史时期德意志人尤其是市民阶层的风云变迁,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这一重要历史时期进行重新阐释。

内容推荐

《德意志人(精)》是瓦尔特·本雅明收集了从1783年至1883年之间的25封书信,集中展示了德国在欧洲地位的变迁和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德国市民阶层的巨大思想变化。作为文本实验,本雅明的选材与点评,密切注视人性之物的所有暗示与论述,所呈现出来的,是一张概念和释义的图谱,就像一部人性的词典。本雅明好友阿多诺认为,“该书的重新出版让我深感愉悦:当德国人曾经忘却了胆怯和羞愧时,它是曾在德国人头上闪耀的最美炙热炭火”。

目录

格奥尔格·克里斯托夫·利希滕贝格 致G.H.阿梅隆

约翰·海因里希·康德 致伊曼努尔·康德

格奥尔格·福斯特尔 致他的妻子

萨穆埃尔·科伦布施 致伊曼努尔·康德

海因里希·裴斯泰洛齐 致安娜·舒尔特斯

约翰·戈特弗里德·索伊默 致他前未婚妻的丈夫

约翰·海因里希·福斯 致吉恩·保罗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致卡西米尔·伯伦多夫

克莱门斯·勃伦塔诺 致书商赖默尔

约翰·威廉·里特尔 致弗兰茨·冯·巴德尔

贝尔特拉姆 致苏尔皮茨·布瓦赛雷

Ch.A.H.克洛丢斯 致伊丽莎·冯·德·雷克

安内特·冯·德罗斯特-许尔斯霍夫 致安东·马蒂亚斯·施普里克曼

约瑟夫·格雷斯 致阿劳城主理牧师阿洛伊斯·沃克

尤斯图斯·李比希 致奥古斯特·冯·普拉滕伯爵

威廉·格林 致燕妮·冯·德罗斯特-许尔斯霍夫

卡尔·弗里德里希·策尔特 致歌德

达维德·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 致克里斯蒂安·梅克林

歌德 致莫里茨·塞贝克

格奥尔格·毕希纳 致卡尔·古茨科

约翰·弗里德里希·迪芬巴赫 致一位陌生人

雅各布·格林 致弗里德里希·克里斯托夫·达尔曼

克莱门斯·冯·梅特涅亲王 致安东·冯·普罗科施-奥斯滕伯爵

戈特弗里德·克勒尔 致狄奥多·施笃姆

弗朗茨·奥韦尔贝克 致弗里德里希·尼采

附录: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致施莱尔马赫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我最亲爱的朋友:

我确实把这称为德国人的友谊,最亲爱的朋友。万分感谢您对我的想念。我没有及时回复您,上天作证,我的处境如何!您是——而且必定是——我向其坦诚一切的第一个人。去年夏天,收到您的上封信之后不久,我遭受了生命中经历过的最巨大的损失。我对您说的这些,想必没有一个人获悉。1777年(这些7真的没有用),我结识了一位女孩,她是当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儿,当时大概13岁出头。虽然我已经见过很多姑娘,但是这样一位美丽和温柔的典范,我在生活中还从未见过。我第一次见到她时,她正在一个还有其他五六个人的团体里,跟本地的孩子们一样,在城墙上向过往的行人兜售鲜花。她给了我一束花,我买了下来。我身边有三个在我那里吃住的英格兰人。其中一个人说,万能的上帝啊,这是一个多么漂亮的女孩。我同样注意到了这一点,因为我知道,在我们这个小镇里有某种罪恶的行径,所以我认真地考虑,使这位出色的造物主的宠儿摆脱这样一种商业买卖。最后,我单独与她谈了一次,邀请她去我家拜访我。她说,她不去小伙子的房间。但是当她听说我应该是一位教授时,她和她母亲一起在某天下午来了我这里。总之最后,她放弃了卖花,整日在我那里。这时我发现,在这个出色的身体里恰好住着一个我寻觅已久、却从未找到的灵魂。我给她上写作和算术课,并且教给她其他知识,这些知识逐渐培养了她的理解力,但没有把她变成一个敏锐的时装追求者。我的一件花费了1500多塔勒的物理仪器,最初以其光彩照人诱惑了她,而最后其使用成为了她唯一的话题。那时我们的交往达到了顶峰。她很晚离开,白天又再次到来,整天关心的就是保持我的物品——从领带到气泵——整洁,而且带着一种如此美妙的、我之前从未设想过其可能性的温柔。结果就是——这您大概已经猜到——从1780年复活节起,她完全待在了我这里。她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兴趣是如此难以遏制,以至于她除了去教堂和吃圣餐,连楼梯也没有下过一次。没有办法挪动她。我们长久地待在一起。当她在教堂时,我就仿佛把我的眼睛和我的所有知觉都赶走了。——总之,在没有神父祝福的情况下(最好、最亲爱的朋友,请原谅我的这一措辞),她是我的妻子了。可是,我无法不带着最深的感动注视着这位接受这样一种关系的天使。她为我奉献了一切,而且也许完全感受不到这事的重要性,这让我难以承受。于是,当朋友们在我这里用餐时,我让她一同坐在桌边,我完全给她她的地位所需的衣着,并且每天越来越爱她。我真正的意图是,在世界面前也与她保持联系,那时她开始逐渐让我不时地想到这个世界。啊,我的上帝啊!这位天使般的姑娘在1782年8月4日傍晚伴随着落日在我眼前逝去。我找了最好的医生,做了所有一切,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一切。请您想一想,最亲爱的朋友,也请您允许我在此停笔。我无法再继续下去了。

G.C.利希滕贝格

P3-8

序言

引言:一本人性的词典

据说,当卓有声望的《新德国期刊》之主编约阿希姆·君特于1955年受苏尔坎普出版社之托,作为“真正的行家里手”对刚刚出版的瓦尔特·本雅明的《文集》加以点评时,他对首先从作者的姓名人手知之甚少。看来,他完全不想把这位作者与那位他曾经(而且恰好是在一本德意志帝国的杂志上!)用盛赞的语调夸奖过其《德意志人》的德特勒夫·霍尔兹联系起来。

这则逸事不仅表明在德语区重新引入本雅明的困难,而且也说明,人们极少想要把他的名字与“编纂性”的作品联想在一起。当这样的“选集”几乎就不值一提时,在本雅明去世后对其著述的出版和接受中,人们曾与之相应地、更确切地说也就是冷淡地对待他的“选集工作”。关于本雅明本人赋予最高意义并且因此献出不少精力的一个创作视角的透彻研究,屈指可数。而倘若只有这一本选集的话,那么全部的工作就都是专门献给《德意志人》的。但他留下了一批绝对数量可观的其他的短小和庞大的选集。只有《德意志人》看来几乎没有被注意到——这又再次与其出版史上的一些特点联系在一起。

《德意志人》在1945年后被多次出版。这些发行物——从最早的《启迪》一书框架下的(部分)付印版(1961),到《文集》的校勘评注版(1972),再到插图版——却提供了一幅令人沮丧的图景。这幅图景从书籍外面的封套开始,延伸越过扉页,甚至涉及书的内容。至少,用“对来自资产阶级世纪之信件的评注”来给一本不断重新闪现其现实意义的文集加上标题,是十分不幸的。因为这本选集并非简单地把某一个逝去的时代编成目录并加以解释,而是表明了对当代的主题与问题的态度。本雅明也并未像众多新版本的副标题所诱导的那样,把选集视为一个整体,为其“作序”或者对其加以“评论”。相反,他没有将详尽阐释的要求与之相连,而是对每封单独的信件都用一段导言——它以一两个但不会更多的独特视角来进一步阐明——来理解。对于原来的文本而言,首版的大多数排字错误(甚至是文字遗漏)仍然未加修改地保留在作者去世后那些《德意志人》的版本中。最后,正如一个上光照相纸制的“图示”版——它对确实存在于外部形象中的有意地不吸人眼球还一个劲儿地冷嘲热讽——那样对这部作品之布局的非法入侵,为这幅图景补足了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在剩余的漫长时间中不允许任何对这部作品之复杂产生史和对其起源的真正审视。因为读者首先逐渐——分别在《文集》逐卷出版的节奏中——接触到所有其他已完成的和有时只是通盘构思了的选集以及大量与其相关的记录与材料。因为在第一个校勘评注完整版中,《德意志人》不是作为完整的文本资料被呈现出来的。似乎它不具有任何独到之处,而是被打散成不同的部分(或者甚至被放逐至参考资料中):卷Ⅳ的随笔(1972)、卷Ⅱ的《文学与美学杂文》(1977)——包含在其中的《卡尔·古斯塔夫·约赫曼的(诗艺之倒退)》与其说是一篇杂文,毋宁说是一部伪装的选集,卷Ⅵ的《混合内容之残篇》(1985)以及全版《附录》(1989)。另一部与皮埃尔·克罗索斯基共同策划的、应是用文献资料展现从黑格尔、歌德、荷尔德林和比希纳到马克思、尼采、古斯塔夫·弗赖塔格和戈特弗里德·克勒尔这些伟大人物的“周遭环境”与“周围亲近之人”的文选(以及题为《1800~1900年亲如手足的德国》的一个内容丰富的备忘录),在这套文集中甚至完全不见踪影。

……

《德意志人》的信函“从起首语到落款”几乎都是这种或者相似类型的“源源不断的倾吐”。这一点适用于全部传统——假定,人们知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为对本雅明而言,还存在对“错误财富”的“追求”,即一种无区分的追求,一种无差别地力求合并每段历史的追求。这种追求不追问,鉴于“人类前进着的解放”或者说鉴于自身的当下,从那些总是成问题的证明那里,究竟是否能够获得“暗示”并且必要时能够从它们那里获得哪些“暗示”?在此,作为令人警醒的例子,本雅明对18世纪记忆犹新,它的探索精神首先针对“模仿”。不想普遍地否认,这样的“行动被置于其他历史关联中时”,能够有更为幸运的、也有可能“更为重要”的结果,然而本雅明深信,这样一种“对所有来自逝去的民族圈和世界纪元的作品之获取”没有开启和开辟历史性的视角。情况完全相反!当“对过去之财富的贪欲……越过所有限度”时,它可能要冒危险抛弃理智的历史讨论与经验的立足点,那么它就成为了浮现在法西斯主义者眼前之物:一种“强占传奇”的企图。与此相对地,本雅明赞同卡尔·古斯塔夫·约赫曼的一句格言,它比别的都更适于充当所有他收集并评论的著述的座右铭:“‘并非所有逝去之物都已失去。’(我们不需要重新制作它们。)‘并非所有失去之物都未被取替。’(很多有了更加高级的形式。)‘并非所有未被取替之物都无法弥补。’(很多从前有用之物如今已无用武之地。)”

后记

本书译自德国苏尔坎普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14卷册《瓦尔特·本雅明文集(口袋书版)》卷IV·1中收录的《德意志人》(Walter Benjamin,GesammelteSchriften.Band IV.1:Kleine Prosa,Baudelaire-Ubertragungen,hrsg.von Tillman Rexroth,Frank-furt a.M.1991,S.149-233)。2008年,该社启动了最新的全集计划——21卷册的《瓦尔特·本雅明:著作与遗稿(校勘评注完整版)》。其中,《德意志人》单独成册,是为卷X (Walter Benjamin,Werke undNachlαβ.Kritische Gesamtausgabe.Band 10:DeutscheMenschen,hrsg.von Momme Brodersen,Frankfurta.M.2008)。当中除了1936年出版的书信选编全文外,还收录了其他相关资料,包括本雅明与出版商的来往书信、他在赠予友人之样书上的题词、关于该书的书评等。这是迄今为止《德意志人》相关档案材料最为全面的汇编。

与本雅明的其他著作相比,《德意志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曾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即便在德语学界,也直至2005年才在柏林召开了第一场关于该书的专题研讨会。但是,无论是在本雅明个人创作史还是在德意志文学史上,《德意志人》都具有不容小觑的闪亮之处。时任苏黎世《行动报》总编辑的马克斯·吕希纳(Max Rychner)在1960年6月15日致《本雅明全集》顾问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Adorno)的一封信中曾言:“(《德意志人》)这本书的重新出版让我深感愉悦:当德国人曾经忘却了胆怯和羞愧时,它是曾在德国人头上闪耀的最美炙热炭火。”译者同样希望本书能够为读者所喜,并且对其更好地了解本雅明和德意志文化有所裨益。

作为本雅明研究的外行人,译者能够有机会承接本书的翻译任务,完全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谭徐锋先生,他的信任、关心、建议与推动,是本书能够顺利完稿并付梓出版必不可少的助力。也要感谢本书责任编辑王晚蕾的细致与敬业,使得译本更加完善。

当然,受个人理解能力、翻译水平和知识储备所限,本书必有可资商榷的疏漏之处。虽然译者已尽力与英译本相参照,但瑕疵失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能够不吝赐教。(译者联系方式:dingliang.fan@gmail.com)

范丁梁

2014年初夏于杭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德意志人(精)/本雅明作品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范丁梁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175130
开本 32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2014104450
中图分类号 B516.59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3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6: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