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玻璃屋(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最完美也最孤独,玻璃屋的玻璃梦!

一部融合建筑、艺术、爱情、时代与个人命运的杰作!

入围布克奖短名单,《经济学人》、《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伦敦旗帜晚报》、《观察家报》、slate.com年度好书!

西蒙·莫尔编写的《玻璃屋(精)》讲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婚的丽塞尔和丈夫维克多·兰道尔踏上了去维也纳蜜月旅行的路,尽管两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对共同的婚姻生活充满了希望与信念。

内容推荐

西蒙·莫尔编写的《玻璃屋(精)》讲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婚的丽塞尔和丈夫维克多·兰道尔踏上了去维也纳蜜月旅行的路,尽管两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对共同的婚姻生活充满了希望与信念。他们在旅途中结识了现代派建筑师冯阿普特,后者为他们生机勃勃的未来建造了一座房子——玻璃屋。它以完美无瑕的比例、光照、氛围和风格,成为当时建筑学上的杰作。

丽塞尔和维克多将爱情、温暖、孩子、朋友都填入这个特别的家,许多欧洲先锋派的思想家、艺术家也常常聚集于此,整座房子俨然一个令人神往和憧憬的温柔乡。然而,柔软平静的生活下涌动着不安的暗潮,二人的婚姻危机也逐渐浮出了水面。

随着二战的爆发、纳粹军队的进驻,兰道尔一家不得不告别亲友,离开故土,到美国避难。在他们离开之后,玻璃屋先后被纳粹、苏联人占领,甚至变成了冰冷无情的人体研究中心。但它以其晶莹剔透的完美,不断召唤着远隔重洋的兰道尔一家,直至他们最终返回幸福的起点。小说包含了激情与残忍,完美与沉静,也充满了赤裸裸的欲望和忏悔,以及对失败的无尽恐惧。

目录

作者说明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后记

试读章节

“好了,亲爱的。让我来吧。”

有只陌生的手抓住她的胳膊肘,她挣了开来。“你以为我连自己的房子都不认识吗?”她厉声说道,但立刻又对话语的唐突和错误的事实感到后悔。不管马丁怎么说,那都已不是她的房子,再也不是了,没有了任何法律关系。它是被偷走的,走的是庄严肃穆的司法程序,两个不同的机关作出了至少两次判决。但那以前是她的房子,不过说得还不太清楚。是她和维克多的。看吧,上面仍然有他们的名字,是不是?因为是法律上的巧取豪夺,所以都懒得把字给抹掉:兰道尔府。随便你怎么说。当然也可以叫做莱纳府。

她拄着拐杖,朝前走去,穿过那块空间,穿过前院,台阶在她身旁陷了下去,灵巧地保持着相同的步伐,就像葬礼上的送葬者和勇敢的寡妇并排而行。“路面还是老样子。”她说。

“真不知道它是怎么幸存下来的,太不可思议了。”

回答她的是市建筑局的人。“可它是艺术品嘛。”他补充道,仿佛迫切需要的艺术品都能幸存下来似的,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这儿在着火,那儿有潮气渗入墙面,炸弹想扔就扔,完全没把它们放在眼里。“来看看冯阿普特是怎么将城堡的景色尽收眼底的吧。”他说完便不吱声了,对自己说话没轻没重感到十分尴尬。

“我都记得很清楚。”她打消了他的顾虑。确实如此,她能清楚地记得以前的情况:主屋和佣人房之间的空间、拉尼克的房间,都将城市远郊的山坡框了起来。“未来框住了过去。”莱纳曾说。她能用自己现在拥有的唯一一只眼睛——她的心灵之眼看清楚,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其鲜活生动倒确实是个事实,所有这一切均投射至她果冻般错综复杂的头脑中,那赋予她的影像几乎如同亲眼所见般真实:布满树木的山坡——施皮拉斯堡垒——和大教堂,确切地说是教堂隆起的肩角和黑色的塔尖,莱纳说过,它们就像皮下注射用的针头。

她继续前行。当她离得越来越近时,硕大的房子让周围的光线暗淡了下来。那个地方有一根独立的柱子,支撑着悬垂的屋顶。她记得孩子们曾在上面晃来晃去,莉巴叫他们别闹。她伸出拐杖,碰了碰柱子,只是想确认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经来到了敞开的前院,只想微微沉迷于立在她右手边的男人的气息,那人告诉她,自己对她还能认出这个地方感到惊讶万分。可她当然能啦。她知道这地方就像……就像在她自己的头脑中一般。她很清楚怎么绕着玻璃墙的曲面走,怎么发现隐于墙后的前门。

“拍照了。”有个声音说。缓慢的行进停止了。她四周响起了拖拖沓沓搬东西的声音,出现了一些大块头男人的身影。“奥蒂丽,你在哪儿?”

“我在这儿,妈妈。”

“笑一笑。”那声音说道,随后亮光一闪,仿佛闪电在牛奶状的密闭云层中突然间闪了一下。然后,人群四散,几只手领着她往回走向房子,有人打开前门,请她往里走——“这边,这边!”——走入门厅柔软而又熟悉的阒寂之中。寂静的雾毯在她周身围绕,乳白色的光线是她现在唯一能看见的东西,早已成了她习以为常的视觉。“光线,”莱纳领她看奶白色的玻璃窗格时曾说过,“超脱和理性的柔软光线。未来。纯粹的感觉。”这话触动了她。P2-3

序言

尽管《玻璃屋》是部虚构作品,但房子和场景均非虚构。我将这两者的名字都做了改动,可任何一个只要知道兰道尔府以之为原型的那栋建筑,知道这座假托姆涅斯托之名的城市的人,都不会上当受骗。尽管如此,就算透过那些粗浅的伪装,也无法获得进一步的发现:丽塞尔、维克多、哈娜以及所有其他人都是我自己想象的产物,而且他们的故事均非事实。有一些非虚构的人物确实稍稍露了露脸。其中一个是颇有天分的作曲家维杰斯拉瓦·卡普拉洛瓦,她悲剧性的短暂一生似乎象征了辉煌却又背运的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我恳请读者多了解一下她和她的祖国。

后记

我需要对本书书名“玻璃屋”稍作解释。显然,它是从原文的德文Der Glasraum那儿直接翻译过来的。Raum当然可以解释为“屋”。然而,它与英语中的room、如今所说的Zimmer并不相同,所谓的屋有双人床、衣橱和写字台,墙上会挂一幅陡峭的阿尔卑斯山山谷的照片。德语的“屋”囊括了更多的空间:Raum是个意义宽泛的词。它宽敞、含糊、精确,既有观念上的涵义,也有字面上的意义,含义极广。既可指手上咖啡杯的容量,亦可指可以坐着喝咖啡的房间,咖啡馆所在的地区,我们头顶上方的虚空,外太空,空间。Raumg包含了room。

所以:可译为玻璃空间(The Glass Space),或玻璃体积(The Glasvolume),或玻璃地带(The Glass Zone)。随便怎么译都行。诗歌一经翻译即失色,罗伯特.弗罗斯特就这么郑重其事地说过。所以,我们只能尽力去从事这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而且心里也清楚,无论如何尝试,或者无论如何不去尝试,都会受到指责。反正,不管是The Glass Room,还是der Glasraum,怎么说都行。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令人激动的小说……由于莫尔的投入,小说绘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战争蹂躏下的美学挑战和道德问题让人兴奋,整部小说光彩夺目。——《华盛顿邮报》

这是一部极具想法的小说,由情节强力推动,如梦幻般天真的叙事方式颇具特色,时不时会令人有灵光一现之感。

——《卫报》

引人入胜……小说通过巧妙的情节架构探讨了主题,在人物和故事的推进中,展现出了奇思。

——《文学品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玻璃屋(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西蒙·莫尔
译者 张竝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943838
开本 32开
页数 40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35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92
CIP核字 2014003486
中图分类号 I561.4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8
154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15—2013—75号
版权提供者 Simon Mawer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