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放下自在
内容
编辑推荐

《放下自在》系四川中江白塔寺方丈法师方圆正行与弟子网上交流的微博汇集。

这本书中凝结了传统文化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方向,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生命;可以帮助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困境,找到解决烦恼、痛苦的方法;可以解答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惑,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读此书,会让你眼前一亮,原来生活可以如此快乐,原来人生可以如此精彩!

内容推荐

《放下自在》一书,是四川中江白塔寺方丈方圆正行(释海空)长老,根据部分修行人的思想、德行、行持方法及作用,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困惑,应用当今现代信息传媒技术,以“博坛”为道场,用文字为交流的载体,与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思想讨论、交流与传递,从而提高对教理、教义、教规及传统文化在学修方法上的认识。

该书共收录博文三百余篇,文体多样,有律诗、绝句、填词、杂谈等,涉猎广泛,寓意深刻,针对性强,结合人们的现实思想、社会认识、生活琐事、学修上的疑惑进行探讨。

目录

前言

相见即是缘

因果

成就之道在于勤

立心无我 有容乃大

一切善法皆是觉行

自性清净是觉悟的源泉

觉海慧行

与人方便 自在其行

放下执著 圆融无碍

境生万象 克心归原

后记

试读章节

当我们遇到逆境、困难,与诸多不如人意的时候,才去对治与克服,已是被动的局面了。智者种因培福,具慧愿行,培养福德善缘;顺境现前,利益相随,就如意吉祥常伴了。古人云:菩萨畏其因,凡夫畏其果,正是我等明悟之要矣。

【评释】

正剑2095:师父开示,如何对治逆境、培置顺境。行者未培具资粮时,善缘不聚,随业未消,逆境现前,无处治之方,无消业之力。民谚日: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可叹!菩萨能知因识果,凡夫迷恋于尘。古人云:菩萨畏其因,凡夫畏其果。我等谨遵师训,乃吉祥常伴,顺境相随矣。

这是迪儿:师父已经开示得很清楚了,既然知因识果就尊师行教,修心修思维,尽最大努力种因培福,发愿并行愿,培养福德善缘,增长智慧,自然也就能克服困难障碍,变被动为主动,转逆境为顺境,过上如意、自在的好日子。这样开心快乐的生活人人向往。

虹化910:菩萨畏其因凡夫畏其果,佛子守戒并非束缚,乃知其果苦,故从因上下手戒之。不杀生得长寿无病报,不偷盗得资财富饶报,不邪淫得相好庄严报,不妄语得真实信用报,不饮酒得聪明智慧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乃积福慧命之途,祸福本是自己造,三世因果当深信。若不在因上下手,等到业果成熟则悔之晚矣。

居功具德与行善积德,对行者来说是定道资粮,福德慧命的基础。人间善恶一念之间。功德心向何如,贫富贵贱尽心而为,智愚高低随性而显,非地域境象属之,皆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善巧妙使,行愿功德圆融无碍矣。在寺观庙堂之中培福积德易,若不了道,损福败德更易。汝当世事择应,发心标识于菩提道中耳!

【评释】

这是迪儿:不论贫富、智愚、地位高低,发心尽力间居功具德、行善积德是定道资粮的基础。惜福的同时,以稳固不变的道心善始善终且善巧圆融的坚持行下去。平日里常反观自身的心境是否平静开阔,言语行为是否恰当得体,多总结多动脑。

虹化910:人间善恶一念之间,起心动念业已随生。一切唯心造,造恶由心,积福也由心,但视如何抉择而定,放纵私欲则损福,反省净意则积福。欲望易察时尚能转念,欲望隐蔽时,却往往打着光鲜的口号,给私欲找到美好的借口。我等佛子当深信因果,体悟无常,勤修戒定慧,善护身口意,自净其意,资粮具足自然见道定道。

诸法因缘而生,诸事因缘而行。缘具则生,缘尽则灭,古人如是云云。因此培福惜缘非常重要。因为种子缘为条件,因缘和合而生结果。所谓“生”,是后天的愿行,无愿无行是“生”不出结果的。有人躺在“因缘”的包厢里,无愿无行期盼生出“结果’’,实乃荒唐矣!惜缘虽然重要,愿行更为重要,学人当运习耳。

【评释】

真语林:昨日的愿行是基础,当下的行愿是关键,只要我们能真正将佛陀的真精神和与我们具缘契机的法教,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身心一如以三无分别之心对境时自净其意、善运妙施,因缘合和果自生。

寂玉1985:无中不能生有,画饼岂能充饥?无愿无行却妄想成就,这不是痴人说梦吗?师父的开示如雷贯耳,惊醒多少做着美梦、妄念横生的无明众生。

世上有一种人不相信因果,什么都敢干,什么都能干!因为不计后果,就什么都无所畏了。这种人不是自作聪明便是无知的白痴。然因果是任何人都避不开的,信与不信都如此。所以,能知因识果而施愿妙行方为智者也。凡事寻因证果,普愿力行,善巧融通,善始善终,果报尽现无疑矣。

【评释】

寻找忘忧草1: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无明,自以为是,随意造作,自受苦果而不知缘由。佛菩萨明宇宙人生真相,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护身口意三业,知因识果而施愿妙行,得大安乐自在。愿我等众生凡事寻因证果、普愿力行、善巧融通、善始善终,不负上师三宝出生入死救度之悲愿。

寂玉1985: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汇聚时,果报还自受!如能知因识果,必然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遇到事情也能淡定从容,坦然面对。不怨天尤人,反观自照,明悟自心。

“业力”这两个既庆幸又可怕的字伴随人们的一生。谁也难免其中。“恶业”胜者一生灾祸不离、清贫潦倒、运行逆驰、事事障碍、苦不堪言。“善业”丰者一生繁荣昌盛、富贵显达、运行通泰、事事吉祥、乐自于怀。善恶业各殊其示,尽在人行造化之中。举手投足之间,身口意行之时,无不随业而生。君当慎耳!

【评释】

正思惟修:业力是指个人过去、现在或将来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业又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而心是善、恶业的主导者,所以我们今生的顺境或者逆境都是我们个人造做的结果,所以我们应该善护自己的身口意三业。

正剑2095:三世因果由业定,六道轮回因缘生。善恶皆由行人造,起心动念省慎行。六根六尘勤拂拭,自性清净了愿行。弘化佛业如是果,善业相伴佑吉昌。谨遵师训持精进,止恶扬善慎言行。佛法难闻今已闻,珍福惜缘觉今生。坚信业力真如性,忏业消灾了道行。

求学1941:恶业有恶报,善业有善果。善恶果报差,不是上帝降、不是他人与,尽在己造化。起心动念时,身口意行间。自是主宰者,立心在当下。深信因果律,践行于言行。依教奉行:守住心、把好门、管住嘴,一步一脚印,实修实证,断烦恼、开智慧,解脱痛苦有保证。P39-43

序言

这里没有教授的指导,也没有专家的评论,但有良师益友和传统文化的智慧,在这里可以找到现实生活中诸多问题的答案。

人生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的归宿,除了死亡没有其他结局,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没有人能够例外。死亡的时刻到来,财富、权利、名誉、亲人、朋友都不会再陪伴着我们,只有业力如影随形,还有什么可以依赖?正因为每个人都会走向死亡,所以人们才更珍惜生命的过程,如何使短暂的生命更有意义也成了人们需要思索的一大课题。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没有遗憾,生活幸福快乐,但不管是谁都免不了烦恼和痛苦。既然快乐的意义重大,我们为何不放下手中的一切,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呢?

这本书中凝结了传统文化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方向,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生命;可以帮助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困境,找到解决烦恼、痛苦的方法;可以解答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惑,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读此书,会让你眼前一亮,原来生活可以如此快乐,原来人生可以如此精彩!

这本书是一位智者的经验之谈,对生活实践具有真实的指导意义,仅仅是“放下 自在”的道理,即使不能完全做到,也已经让人受益匪浅。如果你能鼓起勇气,尝试着面对真实的自己,按照这本书中所讲的方法去做,行一分,相信就会有一分的收获,行得越多,内心的自在与安宁就越多。将智慧融入生活和工作,用智慧来对待人生境遇,不仅能使我们的烦恼越来越少,还能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心胸越来越宽广,成为真正的智者和强者。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改变自己,时时反观内省,读好我们自己这本书,才能转烦恼为菩提。郑板桥赞日“难得糊涂”,其实真正“明白”的能有几人呢?不糊里糊涂地生活,摆脱烦恼和痛苦的束缚,才真正不枉此生。

此刻,你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一条通往快乐和智慧,另一条则通向烦恼和迷惘。如果追随智者的脚步,将他的教导付诸实修,你就可以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获得无限广大的利益。是否能改变命运,由你自己选择。

朱虹

二○一三年六月

后记

《放下 自在》一书,是四川中江白塔寺方丈海空长老,应时节因缘故,众生因缘故,大事因缘故,针对当前我国佛教界的实际,根据部分修行人的思想、德行、行持方法及作用,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困惑,应用当今现代信息传媒技术,以“博坛”为道场,用文字为交流的载体,与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思想讨论、交流与传递,从而提高对教理、教义、教规及传统文化在学修方法上的认识。是一种既先进、又广泛,既简明、又快捷,方便、实用的交流形式。该书共收录博文三百余篇,文体多样,有律诗、绝句、填词、杂谈等,涉猎广泛,寓意深刻,针对性强,结合人们的现实思想、社会认识、生活琐事、学修上的疑惑进行探讨。观注者之众,影响之广泛,受益者之多,已走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

海空长老是一位有修证的行者,辩才无碍,对天文地理、儒释道文化,能融会贯通,随机应变,施行无阻。因此,在《放下 自在》中,行文用字、组词构句上运用非常严谨,字义、词意准确。他没有引用专家学者的论据,没有都摄教授博士的论点,其文全是长老根据需要,从自性中流露出的真实语言,表述朴素,浅显易懂,言简意赅,一言遍复,普纳群机。

方圆禅师(方圆正行)即海空长老,为临济成都昭觉寺四十六世法人,已年迈六十六春,戒腊三十二秋。从小天资聪慧,青年时期学道十六年,悟道出家,闭关研修十年,经四十八年的深研细琢,对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有较高的造诣,是当今中国佛教界,倡导人间佛教,实修实行,事理双修,重道聚德的先行者。先后在上海同济大学、四川大学、重庆会展中心、重庆市图书馆、湖南株洲市“中国传统文化大讲堂”等著名场所留下了禅佛的足迹。现已出版《觉源》、《真鉴》两本佛教理论书籍,在社会广泛流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为此,应社会各界人士的恳请,征得长老同意,四川省南充市佛教协会组织人员,对长老博文及各界学者对其博文的评论、释义、褒扬所写的部分文章,收集整理,编辑为《放下 自在》一书,约二十万字,仅供各界学习共勉,为“发挥传统文化正能量,齐心共筑中国梦”发挥积极的作用。

南充市佛教协会周正华

二○一三年十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放下自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圆正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巴蜀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103952
开本 32开
页数 3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2014013757
中图分类号 B948-49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0
14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