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夏目漱石小说集/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夏目漱石小说集》是“典藏”书系中的一本。夏目漱石被誉为日本的国民作家,以代表作《我是猫》《哥儿》《三四郎》《心》等为国内读者所熟知。本书精选早期代表作《哥儿》、晚期代表作《心》,使读者能够在一本书中了解夏目漱石的不同文风。《哥儿》是夏目漱石所著的中篇小说,作者以在日本松山做教师的经历为基础,描述了一个拥有老江户身份的教师,在由正义感驱动下行事的生活风貌。《哥儿》是夏目漱石的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心》是一部利己主义者的忏悔录,深刻揭露了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该书至今仍跻身于日本中学生最喜欢读的十部作品之列。

内容推荐

纵观夏目漱石的作品,《哥儿》和《心》可称极具特色的代表作,分别对应着外审、内省两个创作时期。其中《哥儿》成为日本文坛迄今为止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无论从读者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其都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心》堪称夏目漱石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它经久不衰,至今仍跻身日本中学生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之列,也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夏目漱石的作品之一。这两部作品不仅受到日本文学爱好者的青睐,也是中国各大专院校日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读本。

《夏目漱石小说集》将这两部经典作品合为一辑,不仅优选了译文,而且在每部作品的导读中,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心态进行了浅析,并对作品中的特殊名词、俚语、文化背景等做了详细注释,力争将浓郁的和风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带给读者更立体化的阅读体验。

目录

哥儿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上篇 老师与我

 中篇 双亲与我

 下篇 老师与遗书

夏目漱石生平年谱

试读章节

第三章

我终于开始上课了。第一次踏进教室,站在讲台上,感觉怪怪的。我一边上课一边想,连我也能当老师呀?学生很吵,常用夸张的声音大叫“老师”。我对老师这个词有点儿敏感。以前在物理学校时,每天“老师、老师”地叫,可是叫老师和被叫老师的感觉,真是有天壤之别,总觉得脚底发痒。我不是个卑怯怕事的人,但可惜的是我欠缺胆量。一被叫老师,我就有一种肚子饿时,在丸之内听午炮声的感觉。马马虎虎地上完第一堂课,没被问到棘手的问题便结束了。当我一回到办公室,暴风就问我:“如何呀?”“嗯!”我简单地应了一声,暴风似乎是安心了。

当我拿起粉笔,离开办公室,准备去上第二堂课时,心情就像要上敌方战区似的。一进教室,我发现这回的班级,全是比刚才那班还大的家伙。我这个东京人,是中看不中用的小个头儿,即使站到讲台上也没有威严。如果要打架,来相扑都没问题,可是我就是没本事在四十个大个儿面前,光凭一张嘴就振振有词地唬住他们。不过我心想,如果被这些乡下人看穿我的弱点,那就糟了。因此我尽量提高嗓门儿,用卷舌和快速的语调讲课。刚开始,学生们被我唬得愣愣的,我一看就更得意了,于是搬出东京腔调来讲,结果坐在第一列中央,看来最壮硕的家伙突然站起来叫“老师”。我心里一面想:“哎呀!问题来了!”然后一面问他有什么事。

“你说得太快了,我听不懂。能不能讲慢一点儿,哪么嘻?”他的一口乡下腔调,显得很没有力道。

“如果你们觉得太快的话,我可以讲慢一点儿,不过我是东京人,所以不会用你们的方言,如果听不懂的话,那就慢慢适应吧!”我回答道。

就这样,第二堂课进行得比想象中还要顺利。只不过当我要离开教室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拿来一道我一看就觉得解不出来的几何问题:“可不可以讲解这题?”逼得我冷汗直流。我没办法,只好告诉他:“这个我不太清楚,下次再教你。”当我匆匆地离开后,学生们在背后嘲笑我。我听到其中有人说:“哈哈,老师不会喽!老师不会喽!”王八蛋!即使是老师,不会也是理所当然的呀!不会就说不会,有什么好奇怪的?要是那种题目我会的话,干吗为了四十元跑到这种乡下地方来?我在心里边嘀咕边走回办公室。暴风又问我:“这次怎么样啊?”我只应了声:“嗯。”可是这样实在不足以表达我的不满,于是我又对他说:“这所学校的学生真不懂事!”暴风听了,一脸诧异。

第三堂、第四堂,还有午餐过后的第一堂课都大同小异。第一天上的每一堂课,多少都出了点儿状况。当老师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容易。课虽然都上完了,却还不能回家,必须呆呆地等到三点。据说三点一到,级任班级的学生扫除后会来报告,老师必须过去检查,然后点名后才可以回家。虽然说为了薪水卖身给学校,可是连没课的时候也把我绑在学校,叫我和桌子大眼瞪小眼的,简直是岂有此理!不过,我看其他人都乖乖地按规矩行事,我这个新来的还是别太任性,所以就忍了下来。“你不觉得无论如何都得在学校待到三点是很蠢的事口马?”回家的路上我向暴风发牢骚。“哈哈哈,是呀!”暴风笑一笑,随即一脸正经地对我提出忠告:“你要是对学校抱怨太多的话,可不好噢!如果要说,对我说就好了。因为学校有些挺奇怪的人。”随即我们在十字路口道别,因此没时间问他详细的缘由。

回到住处后,房东过来招呼我说要泡茶,我以为是要请我的,结果他竟然毫不客气地拿出我的茶叶泡了自己喝!照这样看来,搞不好他也趁我不在家时擅自说声:“我来泡壶茶吧!”然后就一个人喝起茶来也说不定。房东说他因为喜好书画古董,所以到后来便玩儿票地做起生意了。“你看来挺风雅的,要不要尝试这种雅趣呢?”真是令人不敢恭维。我曾于两年前,因为帮某人跑腿而去了帝国饭店,结果被误以为是开锁匠。当我披着一条毯子,在镰仓参观大佛的时候,也曾经被车夫误叫作老板。除此之外,我被误认的事还多得很,倒是从来没有人说我风雅的。风雅的人大概是什么样子,一看就知道。看看画里,不是头戴纶巾,就是手持诗笺的模样。会正经地说我是风雅之辈的人,也许是别有居心吧。我告诉房东:“我讨厌像那种闲居无事的行为。”房东嘿嘿嘿地笑着对我说:“不,没有人一开始就喜欢的,只是一跳进这个世界,往往就很难脱身。”他给自己倒了一杯茶,用奇怪的手势啜饮着。我昨天麻烦他帮我买茶叶,可是像这种又浓又苦的茶我不喜欢。我才喝了一杯,胃就觉得怪怪的。“从下次起,请你买比较不苦的茶好吗?”我说完后,他又趁机喝了一杯。这家伙想到茶是别人的就猛喝。房东走了之后,我预习了一下隔天的教材,不久便睡了。

从此,我每天都按规定去上课。每天回到家,房东就会过来泡茶。一星期后,学校的情况也大致熟悉了,而房东夫妇的为人也大概了解了。我听其他老师说了才知道,大家在接到聘书的一周至一个月间,往往很在意自己的评价是好是坏,而我却完全没有那种感觉。我虽然常因课堂上的失败而不开心,但只要三十分钟一过,便烟消云散了。我是一个万事不挂心的人。在课堂上的失败会带给学生什么影响,而校长、教务主任对那个影响会有什么反应,我完全不在意。之前我也说过了,我虽不是胆大包天,但也还算洒脱。我早有心理准备,万一这所学校待不住的话,马上就卷铺盖走人。我一点儿也不怕狸猫、红衬衫,更别说要我去讨教室那些小鬼的欢心。学校还好应付,但是房东那边就头痛了,他如果只是过来喝喝茶,我还可以忍耐,可是他每次都拿一堆东西过来。第一次他拿印材过来,把十只印材排列好,对我说:“全部只要三元,很便宜的。买呀!”“我又不是巡回乡间的烂画匠,不需要那些玩意儿。”下回他便拿出一幅不知道叫作华山还是什么人画的花乌挂轴来,径自把画挂起来,问我:“不错吧?”“是吗?”我随便地应道。然后他就会开始讲……

P17-19

序言

经典之藏,心灵之旅

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读书又是一件愉悦的事。读书是求知的理性选择,同时,读书又是人们内在自发的精神需求。不同的读书者总会有不同的读书体验,但对经典之藏,对精品之选的渴求却永远存在。

传统上,读书是求学的手段,干百年来,人类知识的传承,最重要的总是通过书籍的记载与传述。因为有了书,人类才可以文脉延续,薪火相传。西哲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而,先贤们都把读书当作高尚而庄重的事情,赋予读书神圣、光荣的使命感。故此,韦编三绝、悬梁刺股,以及凿壁、囊萤、映雪等等,就成了刻苦求学的典型,千百年来成为人们效法的楷模。于是,寒门学子挑灯夜读,富家子弟潜心求学,或诚心拜师,或自学成才,诸如此类的事例,就成了激励学子上进求学的传说故事而广泛流传。

书籍除了自身寓含的教化功能外,还能让人感到身心的愉悦和快乐。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极力去寻找各种承载文明的载体,来填塞文化需求的饥渴。一本残破小书,可以在上百人的手中传递和阅读,看完后仍意犹未尽,不忍释卷。彼时,人们读书如饥似渴,却并无黄金屋、颜如玉一类的功利目的,有的只是内心的精神需求,读书的愉悦与快乐正在于此。仲春季节,读书间隙,推窗而立,鸟语花香扑面而来,内心深处则有禾苗拔节的哔剥之声回响;炎炎夏日,一卷在手,品茗读书,摇扇驱蚊,自然能感受到心灵的清凉和愉悦;秋风瑟瑟,听窗外传来淅淅沥沥的雨声,嘬一口酽茶,想起“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名联,便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数九严冬,寒意砭骨,围炉夜读或雪夜捧卷,书香入腹,情暖人心,又能体验到视通万里、思接干载的悠悠遐思。

无论是求学求知还是寻求精神上的愉悦,读书都是我们的一种心灵之旅,是接受自我内心的召唤和灵魂的导引上路,让自己再次起飞得到新生的力量。变换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这一切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事件,都会在我们读过的书籍中出现,它们强烈地超出了我们已知的范畴,以一种陌生和挑战的姿态,敦促我们警醒,唤起我们好奇。在我们被琐碎磨损的生命里,张扬起绿色的旗帜;在我们刻板疲惫的生活中,注入新鲜的活力。

正因为读书之益,读书之趣,我们才对书籍本身挑剔起来。试想,灵魂之伴侣如何可以等闲视之呢?一本书的好坏,总会有无数人来品评,既有芸芸众者即兴点评,又有专家学者细心解析,然而,书籍最终的裁定者是历史而不是某一种潮流。随着时光的淘汰,留下来的经典之作渐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留在人们的案头,成为经典之藏。

“典藏”之作正如伴随我们的益友,多闻、博大、精彩而有趣,这样的益友,需要人们用心地品读,细心地筛选,最终把最好的“朋友”留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典藏”正是帮助读者挑“益友”的一种尝试,希望能把经典的、有价值的或者有趣的书籍放在读者的案头,让它们像朋友一样陪伴每一位读者走上自己的心灵之旅。

当我们打开书本,走进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自然能够体验那种君临一切的奇特感觉。此时心如止水,宁静安然,恰如室外无言的星月,美文佳句不期而至时,或击案称绝,或吟哦出声,甘之如饴。愿这“典藏”之作能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一块绿荫,助大家在自己的漫漫行旅中搭起一座可供休憩的风雨亭,对抗庞大、芜杂、纷繁的外界侵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夏目漱石小说集/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夏目漱石
译者 李孟红//陈苑瑜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034637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2014295222
中图分类号 I313.45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54
17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3: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