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让我们铭记--寻访远征军老兵
内容
编辑推荐

张文军、吉彤主编的这本《让我们铭记--寻访远征军老兵》内容来源于保山电视台对滇西抗战和远征军老兵的大型寻访活动。全书集纳了56位远征军老兵的抗战经历,叙述上采用了电视纪录片的访谈形式,结合珍贵的历史图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国远征军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作者同时还将自己的点滴感悟写成精到、凝练的文字,文、画相互辉映,共同展现着一个精致的意境。

内容推荐

张文军、吉彤主编的这本《让我们铭记--寻访远征军老兵》内容来源于保山市广播电视台对滇西抗战和远征军老兵的大型实地寻访活动。全书集纳了56位远征军老兵的抗战经历,以人物志的方式讲述了56位老兵的抗战故事,叙述上采用了电视纪录片的访谈形式,结合珍贵的历史图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国远征军可歌可泣的抗战经历以及他们现在的生活状况。通过阅读此书,面对老兵们日益衰老的现状,“让我们铭记”的主题愈发突出。

目录

焦土腾越

董登庆 在高黎贡山又冷又饿

吴正春 攻打腾冲城用的是人海战术

高树华 在高黎贡山上淋雨

董翠林 机枪手的下巴歪了

松山 松山

李文德 用防身的手榴弹帮助战友

陈国栋 头上至今留有弹片

赵应国 我是第一名炮兵

杨国其 120个人只剩得四五个

王明兴 松山,是座血山

王宪蔚 日本人的袜子像牛蹄子

梅正国 在松山挖工事存炸药

活着的记忆

刘 华 怒江边上指挥渡江

杨永仁 坐上橡皮船就使劲划

许本祯 机场里有很多美国人

杨维孝 没有文化挥错了旗子

何 亮 军号的旋律

杨盈光 伤运站的卫生兵

赵学良 被抓兵时没来得及吃饭

杨在然 上士文书手绘作战地图

孟绍本 死人扔在炸弹坑里来不及埋

在异乡

罗光明 腿上的疤痕

杨毓骧 戴钢盔的小兵

杨 舒 开着坦克千里奔杀回国

蔡林森 上海,我回来了

颜嘉铭 团长简立的团歌

兄 弟

姜自政 一封台湾来信

李国义 我的山东老班长

姚 拓 杨连长和杨老五

赵家有 弟弟的墓碑

望乡

靳秉钧 我老家跟杨贵妃一个地方

何绍从 我没有家

黄有强 死一个日本兵要搭上五个中国人的命

张光华 坐轮椅的老人

周 杰 湖南长沙石灰嘴,18岁出来

老兵已老

杨良平 当和尚也被撵出门

曹新齐 蓝布的湿衣服

郭自益 独腿的刻章老人

许绍春 漏雨的房子与男陪护

伯加祥 露出棉花的雷锋帽

黄启春 美人张品德

番发安 永远的21岁

李会映 大房子里的孤独

段德俊 两袋米的交换

杨玉兴 借来的小木凳

陈学良 双目失明的老人

卢彩文 骑摩托车的老头

杨秉书 黑黢黢的小屋

李 树 田里的小窝棚

施炳安 珍藏的模特照片

路珍楼 20集团军的少校军医

张炳芝 保山已知的唯一女兵

让我们铭记

罗登和 兜里的毛线小包

王廷标 村委会落款的纪念墙

钱锡铭 从阴天到了晴天

耿天福 满满三本回忆录

余春培 不愿脱下的军大衣

附录

向二战老兵致敬

飞越时空——寻访远征军老兵杂感

试读章节

李文德当兵时只有14岁,今年86岁的他算是远征军中年龄较小的。

很小就失去父母的李文德是由奶奶和两个姐姐照顾长大的。1941年夏天的一个傍晚,14岁的李文德正在田里帮已经出嫁的大姐割猪草,一个神色匆匆的中年人让他放下镰刀跟他走。惊慌的李文德跟他在田里扭打了起来,被中年人制服后李文德才知道是乡里的保长来抓兵。李文德说,要是早知道去当兵的话会乖乖地跟着去的,只是保长抓他当兵的理由让他有些无法释怀。

李文德:他们说我没有父母,没有挂牵,所以叫我去当兵。我是心里不满意呢。不过他们又说你没有挂牵,先让你去,他们弟兄多的又在后,敌人打不败,怎么都要去呢。我想想也对,我自己独个人我先去,弟兄多的给他们在后来补充嘛。怕什么,为了保卫这个国家,保卫了国家,也保卫了我们自己的家乡。

1943年末,少年李文德穿着自制草鞋,跟随部队向滇西进发。

在部队,李文德被分拨到伤兵营做卫生兵,专事前线伤员的运送。卫生兵没有枪,随身物品是一副担架和五六个手榴弹。

李文德每天跟随战斗兵奔跑在前线,看到有战友倒下了就将其背起来或是约人用担架将其抬到后方。那五六个用以防身的手榴弹他经常用来帮助战友。

李文德:他们打冲锋,一开枪我们就投手榴弹。有一天我还听见2团的一个人说,有一个小鬼,一个小兵,看着他可怜还小,觉得他不敢打,没想到他还会投手榴弹。他们就是说我了。

我不怕,我想我要逼着自己点。他们在前面我就在后面蹲起,蹲起瞅着哪个负伤了我背起就走。背得动的就背,背不动的就约人,让步兵把枪放着来帮我一下,送到后面有老百姓接着。在松山这里,半山就有老百姓,一大伙地在那里等着,有时候四五十个,有时候百十个呢。

战斗兵是在壕沟上的。从这里背着伤兵出去,只能用他的脚搭在自己的肩膀上,用手箍起他的脚慢慢爬,后面那个人端着他的头,腰弯着。当卫生兵的这些人,和战斗兵是一样的,要是你背着伤兵遇上炮弹掉在后面,那么两个都得死。

很多士兵来不及送到后方医治就牺牲了,还有很多士兵就牺牲在李文德的背上。

李文德:有些人大叫,嘴里吐出白沫子;有些不叫,不叫的抬到后面一般都死了。死了,就摆起。晚上月亮白白的,前面站着卫兵,端着枪,我们又去埋。有时人死多了,就不埋了。

李文德说当兵时经常吃不饱,但在战争快要结束的那段时间却吃饱了,老百姓千难万险送到阵地上来的金贵的米饭竟然有了剩余。粮食剩余的原因是死去的人太多,剩下的人心情苦闷吃不下。

李文德:粮食是紧张呢,但是我们吃饱了。打个比方,今天上去十个人,牺牲掉三个,回来带伤了两个,那就去掉了五个,那些饭就多起来了,就是这样吃饱了。往后人一天比一天减少,就吃不完了。还有些人难过,什么时候死也不知道,饭也不想吃。有些人想不通,过于苦闷,自杀的也有,拿冲锋枪自己打,第7连的连长就是拿冲锋枪自己打自己。

那天团长来点名,我们副团长给他报名,我们一个团只剩150多个人,也没法好好安葬,山上这里埋几个,那里埋几个。第三连的连长、第四连的连长都是埋在松山了。有几个连一个人都没有了,连长也牺牲,士兵也牺牲。

在枪林弹雨中,李文德没落下伤残,战争结束后却因胜利而“挂彩”了。这次“挂彩”或许改变了他的一生。P33-36

序言

记得在1983年12月,我出差来到腾冲,在一个城郊庭院里看到了无数被遗弃的抗日阵亡将士的残破墓碑。一位老石匠告诉我,那些墓碑是在“文革”期间被砸坏的。那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国殇墓园”。之后,在松山旁的潞江坝,我看到了两位生活非常窘迫的老兵,然后来到了松山……心灵一次次受到强烈的冲击。于是我开始了研究这段历史的旅程。

没有文字资料,研究历史就从寻访老兵开始。20世纪80年代的昆明,在政协、民革、黄埔同学会和政府参事室等单位还有大量的老兵。由于没有单位介绍信,这些单位都拒绝我的拜访,于是我通过同学、朋友、熟人私下到老人家里去拜见;之后是查阅资料,与在海外的中国老兵以及日本、美国老兵联系并索取资料,然后对所获资料和采访记录进行整理核对;最后带着军用地图、指北针、录音机、照相机到滇西以及缅甸、印度等地实地考察。

那个年代,抗战老兵们一般只有五六十岁,而在昆明一些单位,大部分老兵过去都是有文化又带兵打过仗的军官,老人们非常愿意接受采访。那时认识一个老兵,他马上就会介绍你认识另外的老兵……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我拜见了许多的老兵,也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第二次大规模寻访老兵,就是在近几年和保山市广播电视台一同寻访了。为了寻访保山所有的老兵,我们从2009年开始,陆陆续续经历了4个年头,跑遍了保山市的隆阳区、腾冲县、龙陵县、施甸县和昌宁县的山山水水,前前后后拜访了200多位老兵。这是我人生历程中最值得骄傲的一次经历。寻找几个老兵并不难,难的是长年累月一直在寻访;在一个地方或者几个地方寻访老兵也不是很难,而要在19600平方千米的保山,把所有的抗战老兵全部找到,那就如同大海捞针一样了。但是保山市广播电视台的朋友做到了。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相隔约有30年,老兵现在怎么样?他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变化?

这里说的老兵,是指在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的老兵。由于历史原因,战后这些老兵大部分受到了社会的歧视和不同程度的打击,生活非常窘迫。

说到如何对待抗战老兵,我在这里不得不多说几句。

大家都知道“叶公好龙”的故事。有些人对待老兵就如同叶公对待龙一样。而保山市广播电视台的朋友不是这样,甚至整个保山都把老兵看成是自己的亲人,把寻访老兵当作一件大事!各级领导鼓励支持、企业老板慷慨解囊,民政、统战部门积极参与,基层的村官带着我们跋山涉水、走村串寨。

2012年6月10日,在腾冲曲石平地村,我们见到了老兵彭恩富。彭恩富,85岁,预2师5团,被抓当兵,参加过渡江、桥头、腾冲县城等战斗,真正经历过第一线腥风血雨,腾冲东门战斗中因脚负伤解甲归田。这是一位乐观健谈、极其富有感染力、身体较好的老人,给我印象非常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地处偏僻,老人的身世不为人们所知,尽管子女孝顺,但是生活还是有些困难。而发现老人是抗战老兵的,不是别人,正是副镇长杨凌宇。为了安排我们前来看望老人,杨凌宇不仅亲自陪同,还组织镇里、村里七八个有摩托车的小伙子专门接送我们,因为这里有一段山路无法行车。县委宣传部田丽华、县委统战部李华仙每次都会和我们一同前往。说起本地的老兵,她们如数家珍……当我们来到这个小山村时,几乎全村的男男女女都倾巢出动,把老人的家围得水泄不通!

这样的情形和20世纪80年代采访老兵时的情形相比恍如隔世!因为那时有的老人向我讲述历史时,要把我带到自己的家,把门关好,一再告诫我声音小点儿,甚至有的不敢承认自己去过缅甸、印度……

如今,在全国许多地方,电视台报道老兵,志愿者、普通老百姓甚至当地党政机关看望老兵,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保山市广播电视台台长张文军给大家的任务是寻访“保山境内的老兵一个都不能少”。要做到这一点就不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了。当年远征军的司令部就设在保山,而腾冲、龙陵和松山都是全国著名的抗日战场。这里的老兵最多。

有的老兵住的地方非常偏僻,有时要驱车整整一天才能拜访到一位老兵。而有时到了老兵的家里,看到的却是他的遗像和灵堂。还有的老兵在采访后的三五天就去世了,我们成了采访过老人的第一家媒体,也是最后陪老人说话的外人……

记录抗战老兵的口述历史,对于很多老人来说,我们的寻访已经有些晚了。由于年事已高,他们已经不具备清晰完整地讲述自己从军历史的能力了。但是,记录下他们的音容笑貌,给他们或者是他们的家庭带去人们对他们的崇敬,这仍然很有意义。

通过这样的寻访,不仅学到了抗战的历史,也从这些老兵的身上学到了如何做人,这也是我的人生收获。那时许多老人都是被抓当兵的,战后不仅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人们的尊敬,反而备受打击迫害。但是当我们面对一个又一个这样的老人,特别是在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发现,他们面对遭受的打击,就和他们面对所做出的贡献一样,表现出来的是异常的淡定和平静。“那个时代整个国家民族都在遭受苦难,我们的苦难又算得了什么?”他们说的“国家遭受苦难的那个时代”,指的是战争年代,也是“文革”时期。他们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对自己祖国的无怨无悔,这一点使得我非常惊讶,从中我感受到了什么叫作“大爱”!

我们不仅仅在保山辖区寻访老兵,我们也到昆明、大理、德宏及浙江等地寻访老兵;不仅慰问中国老兵,也关注和他们并肩战斗的外国老兵。家住缅甸南坎的90多岁的护士爱舍勒·波,当年救护、关怀过不计其数的中国远征军伤病员,到了晚年却生活困难,因为她的退休金每月只有缅币600多元,不到4元人民币。保山市广播电视台得知老人的境况后,前后两次去看望这位异国老奶奶并带给老人实际的温暖。正是由于我们的关注和宣传,爱舍勒·波女士得到了中国各界的关注,并把她列入了“抗战老兵”的行列,每年可以得到近万元的帮助,彻底改变了老人及其全家的生活,也赢得了缅甸人民对中国的尊敬。

寻访老兵的行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全国知名抗战历史学者方军、余戈,关爱老兵志愿者李明辉和北京姑娘黎晓唯,广东、浙江的企业家应宪和楼潘荣先生等也不辞辛苦从千里之外赶来加入我们的行列。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武官史达伟将军和空军武官陶仁凯上校也专程飞到云南和我们一起慰问老兵,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看望二战时的盟军战友”。

2012年8月15日,日本投降67周年纪念目的这一天,当这两位美国现役军人和龙陵的老兵李文德在松山向阵亡将士纪念碑庄严敬礼时,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在寻访老兵的日子里,通过和老兵及其家人的亲密接触,也感觉到了他们内心的一些期望。如今,老人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观,有的甚至是有了很大的进步;社会也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尊敬。给老兵送钱送物的人一年四季络绎不绝,逢年过节当地党政机关也请他们参加各种活动,老兵们的晚年应该说过得不错。但是老兵们最大的心愿,那就是得到对他们抗战士兵身份的正式认可。他们都希望得到一枚国家颁发的抗战纪念章,有的老兵就是带着这样的期望去世的,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除了关注老兵,我们也应该关注历史。目前关于远征军的历史,主要是民间以民间方式来研究,特点是各自为政。很多研究主要是以回忆和战场实地考察为主。我们的资料大部分来自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和日本。现在的研究还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弄清这段历史大致的来龙去脉,还没有上升到更高的水平,上升到理论高度的也不多。

我一直在想,我们不仅要记住中国人的胜利,也要记住我们的失败;要记住我们的辉煌,也不要忘记我们的苦难;要记住那些取得了胜利的英雄,也要记住那些打了败仗的士兵,特别是那些打了败仗就那样死去的士兵,他们也是我们的英雄。也就是说,我们也需要关心那些战时和战后死去的士兵,关心那些带着尊严或者带着屈辱离开我们的士兵,把阵亡士兵的遗骨找回来重新安葬。

我们要记住这些老兵,除了记住这些老兵都为我们做了什么,同时也应该反过来想一想我们为这些老兵做了什么。他们不仅仅需要生活的保障,他们同样需要做人的尊严和国家、社会对他们抗战老兵身份的认可。随着这些老兵一个一个地故去,我们对于老兵的亏欠或许将永远无法弥补!  (作者系二战史专家,知名学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让我们铭记--寻访远征军老兵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张文军//吉彤
绘者
出版社 云南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916918
开本 16开
页数 3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77
CIP核字 2014117398
中图分类号 K265.06
丛书名
印张 23.7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60
18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