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理学之美
内容
编辑推荐

在隋岩所著的《心理学之美》里,作者从不同的心理学专业方向阐述了她对心理学的理解。从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到分析大师们的疯狂心理;从建筑与心理学的关系,到用心理学设计产品,作者都娓娓道来。她把心理学现象背后的原理写得透彻、生动。不得不说,她的文字确实让我们体会到了心理学的美。在她的笔下,心理学不再是我们一般联想到的神秘莫测的催眠,或者人人都会的察言观色,而是实实在在源于生活的有趣的现象和规律。心理学无处不在,而且有一种让人叹服的美!

内容推荐

美学中有心理学,人类进化中有心理学,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经济生活、艺术创作……如此种种,都能看到心理学的身影。心理学在与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过程中体现出它的美——心理学无处不在,且富有韵律和美感。理科生也好,文科生也罢,隋岩所著的《心理学之美》都会让你大开眼界,让你发出这样的感慨——啊,原来这里也有心理学的应用。

目录

Chapter 1 心理学美哉乎

 人们误读了心理学

 谣言粉碎机

 心理上的一针安慰剂

 因为哭泣所以悲伤?

 此海马非彼海马

 植物的“情绪表达”

 说弗洛伊德你就OUT了

 如果爱上心理学家

Chapter 2 美中藏着心理学

 盛时即逝的樱花

 穿透心灵的治愈之声

 那一抹绚丽的红

 人类自古以悲为美

 明暗之间见美感

 在木材的灵魂深处

 审美是社会的产物

Chapter 3 进化论与心理学

 八卦是进化来的

 欣赏未成熟是本能

 衣袂飘飘的影响力

 为什么说谎会愧疚?

 雄性更具攻击性

 进化心理学靠谱吗?

Chapter 4 自然、建筑和人

 建筑里找到幸福感

 个人空间的存在

 私密是人的需要

 人多车杂心烦躁

 榻榻米上的视野

 家居陈设大有学问

 办公室噪音的杀伤力

 天气、气候与心情

 向心空间与离心空间

Chapter 5 用心理学设计产品

 为什么脸书是蓝色的?

 深泽直人的果皮包装

 坂茂的四角形卷筒卫生纸

 红绿灯的手动式按钮

 长椅上看云卷云舒

 长眼睛的门把手

Chapter 6 经济活动中的心理学

 7-ELEVEn 为何通宵不打烊?

 在奥斯卡典礼上做营销

 大数据时代的心理学

 创意广告来自情感

 广告中的中国元素

 当洋快餐成为味觉习惯

Chapter 7 读读人格这本书

 谁能成为独裁者?

 对烂片的好奇心

 低自尊不能喝“鸡汤”

 河豚把自己吹成球

 网络人格会分裂吗?

 伊丽莎白的偏见

 希斯克利夫的爱与恨

Chapter 8 大师也疯狂

 夏目漱石没有安全感

 三岛的病态完美主义

 悲剧主义者叔本华

 自绝于人世的海明威

 水仙少年王尔德

 劳伦斯的畸形母子恋

 不只是罗丹的情人

试读章节

人们误读了心理学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但有一个短暂的现在。”西方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只有一百多年。虽然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历史悠久,可惜未发展成系统学科。西方心理学作为舶来品进人中国时间很早(1840年),经过短暂的开创期后,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发展,期间不乏社会动荡带来的曲折。算起来,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不过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

今天,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都在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普通民众对心理学的误解却从来没有消失过。心理学到底是什么、研究什么、有什么用,对很多人来说,不能给出准确答案是可以理解的。若是侃侃而谈,说的却全是误解和偏见,这才是真正可悲之处。

最常见的误读包括:学心理学的人,一定能看穿别人的心理。这一误解的来源已经不可考证,这一说法却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多数人脑海里。实际上,不需要学心理学也能做到“看穿”别人的心理。社交天才、情场高手、阅人无数的老者,都对人有强大的洞察力,能捕捉他人心理,这些人比心理学家要高明得多。

心理学并不是研究如何看穿别人心思的,而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学对人的心理感兴趣,其内容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亲疏远近。可以说,心理学现象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等全部包含其中。而且,今天的心理学不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心理学家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融人其他学科中,于是出现了工程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动物心理学等众多交叉学科。

心理学就是解梦吗?当然不是。谈到心理学与梦境的关系,不能不提的代表就是弗洛伊德。解梦最能够吸引人,和人们喜欢挖掘自己和他人心里的秘密有关,若是梦境能够成为了解内心世界的天窗,人心叵测的神秘感便随之消失。

了解心理学的人知道,解梦不过是弗洛伊德庞大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部分,放在心理学史中,就像热带雨林中的一棵树而已。“做个好梦,明天拿出来分析”作为电影台词,随口说说显得轻松自在,现实里却没有那么容易。况且,仅凭解梦根本不能代表心理学。

即使心理诊所遍地开花,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看法依然是有些偏颇的。“看心理医生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心理学家研究的都是变态的人”,这些偏见导致人们在遇到心理困惑,想要寻求心理帮助时往往需要拿出更大的勇气,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但仍有许多人则选择放弃。

这样的误解和中国人的传统心理有关。爱面子文化,将心理困惑看作不光彩的事,有失面子,“若是被朋友看到我去心理诊所,肯定会被说成精神病了”。有了心理困惑,中国人倾向于自己调节,拿到台面上来说,难免会被夸张,被认为是严重的精神问题。

这里面还包含着另一个问题,实际上,心理医生并不接待精神病人,或者这样说,临床心理学家会关注精神病人,但不会对其进行药物治疗——他们不能越俎代庖,抢了精神病学家的饭碗。精神病学针对的是心理失常的人,精神病学家在治疗病人时,在使用药物的同时使用心理学的方法;心理学研究的则是正常人,比如儿童的情绪发展、智力发展,老年人心理研究,社会接纳的跨文化研究等。

在社会生活方面,不负责任的传媒误导了原本对心理学不甚了解的人。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一些小说家和电影导演偏爱将变态心理作为素材,在涉及心理疾病患者时,总是选择严重的变态现象,描绘那些严重偏离心理常态的人,仿佛非如此不能实现炒作抓人眼球的目的,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于是,人们对心理学形成了片面的解读,好像心理学只关注变态个体似的。

作为流行文化或者大众文化,小说家也好,电影导演也好,他们选择什么样的素材进行创作本无可厚非,但是不要忘了,流行文化也应当有社会责任感。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场电影可能吸引从百万到上亿人次的观影人数,若是电影中传递了一个错误的心理常识,或者表达了对某一类人群的偏见,其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或许是因为心理学离人们的生活太近了,导致心理学现象被当作常识对待。一方面,人们觉得心理学神秘;另一方面,一知半解的人敢于就心理学侃侃而谈——每个人对心理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于是人人成了“心理学家”。

心理学有严谨的、实证研究的一面,也有思辨的、神秘的一面,不像遗传学、量子力学、医学等有一套完整严密的系统,这也是心理学遭受诸多批评的一个原因。爱因斯坦在1949年的一封信中曾批评弗洛伊德说:“这位老人有着敏锐的想象力,除去常常对自己的思想太迷信,他是不会为任何幻觉所迷惑的。”

了解了这些后,今后谈到有关心理学的话题,诸如“心理学家知道我在想什么吗?”“催眠是不是很厉害?”“是不是只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学心理学?”这样外行的问题就不要再问了。对着成语望文生义,至多让人笑笑、遭遭白眼,自以为是、信口开河,其后果就不是“小妮子哪里放肆”这么简单了。

P3-5

序言

心理学之美?

心理学美在哪里?

心理学与美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看到书名,你也许会为这些问题感到疑惑吧。心理学与美女进化论有关吗?心理学会帮助人提高审美吗?又或者,心理学具有审美属性,人的知觉、情感、思维、想象具有美学特征?不,这本书并不打算讨论这些内容。

且说心理学与美学,二者的确有关系,因为有一门学科叫审美心理学。审美心理研究在人们产生美感、体验美感的过程中知、情、意的活动。简单来说,审美经验是如何产生的,是来自直觉,还是来自情感映射,来自心理距离还是物我同一?人们在欣赏图画、音乐,观摩建筑时的体验是怎样产生的,心理机制如何?审美心理学关注的便是这一类内容。

但是,心理学与美的关系不仅在于审美心理学。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人来说,学心理学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心理学家、心理现象的研究者则试图通过研究人的普遍心理,使人更加适应自身的生存环境,构建和谐的内在心理环境。

本书的写作目的即向非心理学专业的人展示心理学的趣味性。心理学与个体、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经过百年的发展,心理学发展出许多分支,交叉学科的出现让人们看到,心理学可以无孔不入地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学中有心理学,人类进化中有心理学,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经济生活、艺术创作……如此种种,都能看到心理学的身影,心理学在与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过程中体现出它的美——心理学无处不在,且富有韵律和美感。理科生也好,文科生也罢,《心理学之美》都会让你大开眼界,让你发出这样的感慨——啊,原来这里也有心理学的应用。

现代人情绪被压抑,心态却很浮躁,在匆匆的生活中,太过目的明确,往往忽略掉自身所在的背景,更没有耐心坐下来思考一下,公园的长椅为什么是这样的?古典音乐为什么那么好听?为什么中国人如此钟情红色?更没有兴趣去了解一位文学大师的内心,了解几百年前一位挣扎在情爱与才华之间的天才女子。

为了避免读者觉得心理学理论太枯燥,大段读不懂的专业注解,本书放弃了对心理学理论、专业研究的执着,而是结合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现实和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讨论心理学与进化、个人空间、商业营销、社会文化的联系。心理学绝对不是催眠、不是读心术、不是说服力,但也不只是枯燥深奥的三线表和统计数据,它实实在在地源于生活,延伸出有趣的现象。

心理学有许多艰深的理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心理学之美》涉及诸多交叉学科,如审美心理学、建筑心理学、色彩心理学、设计心理学、广告心理学、营销心理学等,涉及内容广泛难免无法深入探讨。因此,本书希望以抛砖引玉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心理学的世界,帮助读者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看到隐藏在一幢建筑、一件产品、一段乐曲、一幅画中的心理学之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理学之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隋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362297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8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2015061650
中图分类号 B84-49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