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马化腾自述(我的互联网思维)
内容
编辑推荐

让腾讯QQ吸引10多亿用户,马化腾是怎么做到的?入选全球最受尊敬的50家公司,腾讯的魅力在哪里?用微信登上移动互联网之船,腾讯又将创造怎样的未来?马化腾如何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一马当先,引导腾讯发展成为全球罕见的互联网全业务公司呢?

赵黎编著的这本《马化腾自述(我的互联网思维)》纵览腾讯16年的企业历史,筛选了马化腾16年来的讲话精华,马化腾的娓娓讲述展示了腾讯一路走来的真实历程与时间沉淀下来的企业精神,以及他在企业战略、产品研发、市场定位、用户体验、团队管理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内容推荐

《财富》杂志2014年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中国首家市值突破千亿美元瓦联网公司的掌舵者!

一个性格温和,却在温和之中彰显霸气的企业领袖;一个为人低调,却在低调之中语出惊人的商界明星:一个谨小慎微,却在谨慎之中叱咤风云的强大对手!

他缔造了QQ帝国。十六年倾心打造,QQ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他高瞻远瞩,首次提出“通向互联网未来的七个路标”,像北斗七星一样闪亮;他重写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法则。着力打造互联网生态,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移动浪潮来临,他以微信为支点,开启新的战略布局,带领腾讯重燃激情,重新出发。

投资金山、联姻搜狐、入股京东、微信商业化……每一次布局,只是他重构商业帝国的冰山一角,更大的奇迹正在书写,未来之门正在开启——

他就是马化腾,一个商界中的明星式人物,一个互联网世界的真正王者!

赵黎编著的这本《马化腾自述(我的互联网思维)》纵览腾讯16年的企业历史,马化腾的娓娓讲述展示了腾讯一路走来的真实历程与时间沉淀下来的企业管理经验。希望读者通过本书能学习颇为有益的商业思想,以及有价值的人生启迪。

目录

第一章 移动浪潮来临,让我们重新出发

 移动互联网浪潮压倒性地来了

互联网服务已经完全被颠覆了

腾讯最大的机遇来源于跨界融合

移动互联网带给腾讯的领先机会

 移动互联网已经是大势所趋

移动互联网是趋势,PC互联网进入平台区

产品为王的年代似乎已经来临

二维码是线上和线下的关键入口

未来腾讯的平台会更加深化开放

希望腾讯能够让安全回归安全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卷土重来

移动互联网正发生在我们身边

未来将会是数据流的时代

社交化是全球的趋势

我们会非常重视手机安全

 重新出发,拥抱移动互联网

抓住机会,让我们重新来一次

动荡的行业,要有变革的决心

干部要“饥渴”,不做“富二代”

内部挖潜,要精兵也要简政

第二章 以开放的姿态通向互联网的未来

 互联网时代的“灰度法则”及七个维度

需求度:用户需求是产品核心

速度: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灵活度:主动变化比应变能力更重要

冗余度: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

开放协作度:最大程度地扩展协作

进化度:让企业拥有自进化、自组织能力

创新度:充满可能性、多样性的必然产物

 通向互联网未来的七个路标

第一个路标:连接一切

第二个路标:“互联网+”创新涌现

第三个路标:开放的协作

第四个路标:消费者参与决策

第五个路标:数据成为资源

第六个路标:顺应潮流的勇气

第七个路标:连接一切的负面风险

 关于互联网问题的八条论纲

论纲一:互联网即将走出“三峡时代”

论纲二:客户端不再重要,价值链往上游转移

论纲三:“垄断”是一个令人烦恼的罪名

论纲四:不仅仅是截杀渠道,而是占据源头

论纲五:“产品经济”逐渐演化到“体验经济”

论纲六:拥有“稀缺性”,不要被“免费”吓倒

论纲七:产品经济束缚人,互联网经济将解放人

论纲八:伟大公司不见得是一个大公司

 再造一个腾讯:打造开放平台的八个选择

选择一:大门只要打开,就不会关闭

选择二:全平台开放,而不是有所保留

选择三:用户利益受到侵害,选择零容忍

选择四:我们会提供全方位的开放平台

选择五:制定规则会广纳贤言、与时共进

选择六:先成就合作伙伴,再成就自己

选择七:选择开放平台中创新的应用

选择八:腾讯的开放是公司使命的变化

第三章 如果没有微信,腾讯根本挡不住

 没有微信,我们现在挡不住

移动互联网不只是延伸,而是颠覆

每个企业都要给自己多一个准备

020和手游的发展特别快

颠覆是让之前的产品和服务受到挑战

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

 微信国际化只有一半机会

微信面对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微信与手机QQ不互相替代

腾讯拿到的仅仅是站台票

 关于微信的发展和国际化的问答实录

微信在哪些领域会走向商业化

微信的开放与接入有哪些准则

微信与QQ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腾讯国际化问题,微信如何走出去

关于互联网金融与腾讯电商

第四章 始终坚持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在“一横一竖”中构筑未来

腾讯一直注重对用户价值的坚守

即时通讯的发展趋势和腾讯的破局

深度整合:“一横一竖”的业务模式

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实还是自己

 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让产品自己召唤人

产品的核心能力要做到极致

高端用户的感受才是真正的口碑

运营式管理:保持敏感才能找到不足

交互设计:把自己当作最挑剔的用户

如何从“跑得较好”变成“跑得最好”

业务开展要和自己的能力匹配

腾讯基本上都是集体进行决策

找到合适的企业才会选择做并购

全业务布局模式和区别激励

研发与创新:备战未来竞争力

第五章 变革创造未来:顺应趋势,寻求改变

 企业在金融危机下要苦练内功

金融海啸对中国互联网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的主要商业模式

危机应对=看形势+找定位+练内功

 调整结构,迎接未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把握趋势,重新调整组织架构

进一步开放思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发挥“大平台”优势,“小公司”精神

 中国的云计算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腾讯赶上了云计算发展的浪潮

云计算产业的关键在于信息安全

云计算呼唤通用和标准开放的平台

如何做好基于云计算的应用和服务

第六章 创新是腾讯永葆青春的方式

 开放时代,创新者生存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情况分析

腾讯不能死守在即时通讯的领域

腾讯的创新、努力与反思

 创新与腾飞:马化腾谈产业与产业政策

无线互联网十倍空间的怕与爱

“好产品+本地化”应对国际化

政策助推,积极拥抱新经济

 乔布斯是我学习和奋斗的偶像

关于中国企业山寨美国公司

关于腾讯的开放平台

高朋进入中国,为何不成功

腾讯创业初期的回顾

腾讯害怕的问题也很多

第七章 心态和修为:创业者需要具备的素质

 创业靠自己,主动让自己强大

创业初期的辛苦要自己去扛

人才要有,团队也很重要

我们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很强

 创业者始终要保持诫惶诚恐的心态

腾讯是一只危险的小企鹅

“全民公敌”是一种发展趋势

腾讯还没到达“优秀”这个高度

 我们需要从大公司变成小团队

创新是我们永葆青春的方式

创业其实是去选择一种生活

为用户创造价值才是立身之本

第八章 文化与价值观:做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

 让我们一起感受“大回响、大影响”

这是一个可以天天活在网上的时代

传递每个人的“大回响、大影响”

互联网发展进入“影响力经济”时代

腾讯的企业愿景和对用户的价值期待

 马化腾谈新人成长与腾讯文化

创业至今,始终关注用户

早出晚归,第一次创业很艰苦

二次创业,带着信心和兴趣摸索

正直是腾讯人的第一DNA

 腾讯要更有效地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责任让十年腾讯稳步前行

保持危机感、敬畏感和谦卑感

学会倾听、接受批评、承担责任

构建网络公益,释放爱的力量

通过全公益平台,塑造全新的公益生态

试读章节

再看看最近比较大的动作。我们最近和搜狗达成了战略合作联盟,这对腾讯来说是从未做过的事情,就是把我们一部分业务“嫁”出去,和一个曾经的竞争对手结合在一起,合为一体。这件事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整合完毕,毕竟这是腾讯没有做过的事情。

为什么大家会认为很突然?因为这件事相当复杂,这个领域的竞争对手又很多,所以任何的泄密都可能会造成整个合作的失败。这件事结束得很快,所有事情都发生在不到一个月之内,真正执行实际只有两周时间,甚至总经理办公室也是提前两三天才一起沟通。整件事我们觉得比较奇迹的是居然保密了,要知道互联网时代是很难保密的。

因为腾讯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对很多员工来说是极大的震撼,有很多人不理解,也有很多人彷徨。首先从大的方向来看,这件事情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做。但我们怎么做?怎样让腾讯关注员工精神的企业文化能够持续?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搜索线的同事、干部也要有更开放的心态,其实你们并不是远离家乡,完全可以理解成被派到一个合作伙伴或者是分支机构去工作。我相信未来的人才还是可以流动的,大家还是要抱有开放的、可上可下、可进可退、可内可外的心态才比较健康。

这一次不仅是搜索线,我相信对其他的业务板块,我们的干部也一定会有所启发。我相信很多同事在这件事之后会思考很多问题。这是从2012年5月18日改革之后,对整个组织架构又一次在组织方面比较大的变化,它一定会带来一些思考。

以前,不少同事抱怨公司很多东西应该变,但变得太慢,总是瞻前顾后,考虑的东西太多。然而,如果不变的话,像行业里的诺基亚、黑莓等公司到最后会怎么样?拖着拖着,一个又一个季度,最终,不变还是不行,这是一个非常悲惨的过程。

我希望在这个动荡的行业里,我们一定要主动求变、主动应招,有问题尽快解决,拖3个月、半年、一年,慢慢就会积重难返,谁也救不了我们。所以,这个心态大家要统一,在执行的时候、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家要抱着坚定的信心,比较正面地看待问题。要知道,主动变化往往会好过一成不变和束手无策。

刚才也说了,我们的行业往移动互联网方面走,这是大趋势,我们要因势而变。我们在内部组织架构、产品关注度方面,要从过去PC、手机相对分隔的状况走向统一。去年5月18日之后我们做了很多调整,但还不够,还需要继续调整。

比如,最近我们把手机安全和PC安全整合在一起,放在MIG(腾讯移动互联网事业群,可以看成腾讯的移动版)。大家看到MIG做几次“手术”之后,开始重塑MIG的核心使命,管理干部也重新规划职责。现在在安全方面,整个国防(马化腾认为安全是国防事业)都放在MIG,这也是公司的重点,是为整个腾讯下一个10年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保驾护航,这非常重要。我们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可以缓一缓,这个挑战我希望大家要牢记在心中。

因此,所有的产品线都应该积极思考怎样带动安全的份额,怎样提升安全领域的专业能力和形象,这是大家永远要思考的问题,否则我们将永无宁日。这和人类历史上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一模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安全性始终是人民安居乐业、商业持续发展的基本。

干部要“饥渴”,不做“富二代”

在这样的变化情况下,我们的干部怎么做才能打赢这场仗,怎么做才能走得更好?我们提到干部要有激情,要好学,要开放,我不一一展开,我想说的是,从很直观的感受来说,我很希望整个管理干部的氛围是非常饥渴的。

要解决这些问题,每一个干部要真的把工作当成自己家里的事情,要有很紧迫的使命感才有可能做得到。如果说十几年过去了,很多同事加入公司的时间也长了,慢慢地“皮”了,那么,就应该主动地把位置让给下一代更积极主动的团队或干部上来带领团队。

我们有些业务做得不是太好,但回头看并不是钱的问题,不是资金或资源不够,很关键的还是团队精神的问题,尤其是带团队的将帅的问题,如果团队的领导者工作不力,真的会有“将帅无能累死三军”的感觉,下面的同事会很失望,他们会觉得为什么公司的决策这么慢?为什么没有发现问题?如果继续下去,半年、一年能看到改变吗?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行业会有资金密集型扭转的机会,但移动互联网行业基本不太可能,因为这个市场不是拼钱,也不是拼钱去买流量,更多是拼团队有没有使命感,有没有紧迫感,有没有很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我希望我们能打破过去“富二代”的概念,希望大家成为“闯二代”、“创二代”。资源公司会给你,让大家有很好的起跑线,但最终能不能赢,一定取决于你能不能做出精品,是不是Be The Best做到最好?公司提供很多资源给你,只是加法,如果别人的产品是100分,你的产品是80分,我给你加100分的资源,头一两年你的总分会多过别人,但是5年后,100的5次方会超过80的5次方加上100,时间拖长了,你加的那点资源就可以忽略不计,最终还是靠产品本身的质量才能和别人比,这已经是多次证明的事实了。

因此,我希望我们能够重新整理过去的很多布局。我们有很多业务摊得很大,这需要重新思考,10个都弱不如1个很强,一堆做不起来的东西,只能减分,分散精力。

我们后面可能还会有很多变化,包括我们在产品方面要加强Review(检查、评价),真的要下决心,做不好的就要砍掉,关停并转。还有些业务,以前我们自己做的,可能会转给投资公司,只要他做得好,我们持有股份30%、20%就可以转给他,不一定全部都握在我们自己手里。P14-16

序言

2014年,腾讯作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已经进入第16个年头。从一款以憨态可掬的企鹅为标识的单纯聊天工具起步,经过游戏、门户等一系列后续产业的开发,马化腾一步步将腾讯打造成为一个强大的“互联网帝国”。目前,腾讯QQ拥有10亿用户的注册量,覆盖了90%的中国网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美国最有声望的财经杂志之一《巴伦周刊》公布的2011年度排名前30位的全球最佳CEO的长长的榜单中,有两个中国人很熟悉的名字:巴菲特和马化腾。前者之前已多次上榜,理由毋庸赘言;后者则是这份榜单中唯一的中国面孔。《巴伦周刊》对马化腾的评价是:“将他的大型网络公司腾讯引向新方向。”

在腾讯内部,马化腾被称员工亲切地称为“小马哥”。他看似羞涩,其实内心激情澎湃,有着必胜的雄心壮志。他说:“这一刻,也是我们抓住时机,完成一次蜕变的机会。”他带领团队迈过了一道道坎:融资难、竞争大、互联网泡沫、金融危机……

他看似谨小慎微,却每一次都敢于主动出击,抓住互联网的机会。无论是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泡沫、2005年对团队的内部投资,还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大举扩张,他顺应趋势,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大潮带动下,不断提升,不断扩展,成就了今天的奇迹并可能创造未来更大的奇迹。

他看似不善言辞,却对世界经济和互联网技术趋势洞若观火。2010年,他发表了《关于互联网未来的八条论纲》的演讲,是他对互联网行业的远见。时间过去了三四年,一步步验证他绝无戏言。腾讯推出产品的决策正是基于马化腾对行业趋势的正确判断。

他远离管理矛盾,驾驭着中国最稳定的互联网团队。他说:“到底我们如何能够克服大企业病,打造一个世界级的互联网企业?”从股权设置、组织结构调整、业务取舍,他从不独断,但最后一锤定音;他从不独揽大权,但一直操刀着腾讯的各项变革。

马化腾在回应腾讯员工关于他成功的秘诀时,用的大都是“专注”、“务实”、“注重用户体验”等词汇。尽管起初并没有高远志向,对于到底要做成一番什么事业一开始目标也不是很清晰,但他就是一门心思创业,始终保持对机会的敏锐嗅觉,并一次次将其牢牢抓住,同时始终对偏离的诱惑保持警醒。

正是十年如一日地关心产品,收集用户习惯,参与产品改进,16年的坚持和技术积累,马化腾才能做出微信,换来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张站台票。

然而,一向低调的马化腾让外界对其充满疑问和好奇:让腾讯QQ吸引10多亿用户,马化腾是怎么做到的?入选全球最受尊敬的50家公司,腾讯的魅力在哪里?用微信登上移动互联网之船,腾讯又将创造怎样的未来?马化腾如何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一马当先,引导腾讯发展成为全球罕见的互联网全业务公司呢?

正是马化腾的一言一行给腾讯这家企业注入了产品第一、用户体验至上的产品基因,注人依靠团队、依靠人才的组织因素,注入持续改进、以变应变的文化基因,所以腾讯能够在竞争中不断突围,并成为中国互联网的龙头企业。

今天的马化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从没有迷失自己,他依然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体验公司的产品上;他虽然年轻,却是中国慈善的先行者,很早就在腾讯成立了公益慈善基金;虽然担任着腾讯董事会主席和CE0,但更多的是扮演另外两个角色:一个是首席架构师,一个是精神领袖。他始终科学、清晰而又准确地告诉员工,腾讯在思考什么、需要作出哪些变化……

本书纵览腾讯16年的企业历史,筛选了马化腾16年来的讲话精华,马化腾的娓娓讲述展示了腾讯一路走来的真实历程与时间沉淀下来的企业精神,以及他在企业战略、产品研发、市场定位、用户体验、团队管理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希望读者通过本书能学习颇为有益的商业思想,以及有价值的人生启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马化腾自述(我的互联网思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8302390
开本 16开
页数 1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2014126475
中图分类号 F279.244.4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