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迅思想录(精)/新民说
内容
试读章节

论青年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无声的中国》,《三闲集》,《全集4》P15)

……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随感录·四十一》,《热风》,《全集1》P325)

要前进的青年们大抵想寻求一个导师。然而我敢说:他们将永远寻不到。(《导师》,《华盖集》,《全集3》P55)

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矿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导师》,《华盖集》,《全集3》P56)

中国的青年不要高帽皮袍,装腔作势的导师;要并无伪饰,——倘没有,也得少有伪饰的导师。倘有戴着假面,以导师自居的,就得叫他除下来,否则,便将它撕下来,互相撕下来。撕得鲜血淋漓,臭架子打得粉碎,然后可以谈后话。(《我还不能“带住”》,《华盖集续编》,《全集3》P243)

我现在对于做文章的青年,实在有些失望,我看有希望的青年,恐怕大抵打仗去了,至于弄弄笔墨的,却还未遇着真有几分为社会的,他们多是挂新招牌的利己主义者。而他们竟自以为比我新一二十年,我真觉得他们无自知之明,这也就是他们之所以“小”的地方。(《两地书·八五》,《全集11》P226)

以中国人一般的脾气而论,失败之后的著作,是没有人看的,他们见可役使则尽量地役使,见可笑骂则尽量地笑骂,虽一向怎样常常往来,也即刻翻脸不识,看和我往来最久的少爷们的举动,便可推知。(《两地书·九三》,《全集11》P242)

假使我真有指导青年的本领——无论指导得错不错——我决不藏匿起来,但可惜连我自己也没有指南针,到现在还是乱闯。倘若闯入深渊,自己有自己负责,领着别人又怎么好呢?我之怕上讲台讲空话者就为此。记得有一种小说里攻击牧师,说有一个乡下女人,向牧师沥诉困苦的半生,请他救助,牧师听毕答道:“忍着罢,上帝使你在生前受苦,死后定当赐福的。”其实古今的圣贤以及哲人学者之所说,何尝能比这高明些。他们之所谓“将来”,不就是牧师之所谓“死后”么。我所知道的话就全是这样,我不相信,但自己也并无更好的解释。(《两地书·二》,《全集11》P14)

中国事其实早在意中,热心人或杀或囚,早替他们收拾了,和宋明之末极像。但我以为哭是无益的,只好仍是有一分力,尽一分力,不必一时特别愤激,事后却又悠悠然。我看中国青年,大都有愤激一时的缺点,其实现在秉政的,就都是昔日所谓革命的青年也。(《致曹靖华/1935年6月24日》,《全集13》P155)

P86-88

目录

前言

中国人

中国社会

中国历史

权力者

奴隶与奴才

文人,学者,知识分子

论启蒙

鲁迅思想录

论群众

论流氓

论青年

书报审查制度

传统与改革

论革命

论斗争

论宽容

论道德

论人生

论友谊

性爱、婚姻与家庭

文化教育

文学艺术

关于现代人物

关于自己

附录一 鲁迅论

附录二 鲁迅年表

序言

鲁迅出现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文艺复兴时期”,也即东西方文化大交汇的一个极其奇异的历史时期。世界上很难找到像鲁迅这样对东西方文化都十分熟悉的作家,襟怀博大,视野开阔,目光犀利;更难找到像他这样以异质性的文化观念,猛烈地抨击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的作家。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一个天生的叛逆者,革新家,一个与政治霸权和文化霸权誓不两立、不妥协不屈服的斗士。在文人社会中,他孤身奋战,那么勇敢而傲岸。同时,鲁迅又是一个极富同情心和道义感的平民作家。他可以放弃学者教授的头衔,放弃世俗社会所珍视的一切,但是决不放弃作为一个写作者的责任。就像他笔下的那个复仇的黑色人那样,他唯以儿子般的忠诚和侠士般慷慨赴难的热忱,始终不渝地护卫着苦难的大地,广大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

在鲁迅那里,人格、思想、艺术,是一个极其健全而又充满内在矛盾张力的统一体。不但在中国,他是唯一的;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有的特异者。鲁迅的所有一切,可以说,都包容在《鲁迅全集》里,包容在他的全部的文字遗产中。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知识分子,了解鲁迅本人以及我们自己,正如郁达夫说的,阅读《鲁迅全集》是唯一捷径。实际上,能够通读《全集》的人毕竟很有限,作为一般读者,大约只能读选本。至于读文摘本或语录本,无疑是更简捷的,而流弊,也正好出在这简捷上面。“文革”期间,以油印或铅印方式出版的鲁迅语录当不在少数,但都一律使用单一的论斗争的文字,这些文字一旦被抽离专制统治的背景,鲁迅便立刻化成了一个仇恨成性、无端挑衅、面目狰狞的“英雄”。鲁迅本人曾经打过一个调皮的比方,说:“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如果只取他末一点,画起像来,挂在妓院里,尊为性交大师,那当然也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然而,岂不冤哉!”

所以,鲁迅是反对“摘句”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容易流于片面。在后来写的一篇文章中,鲁迅以陶渊明为例说,世人多摘引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以完成一个“飘逸”的诗人形象,殊不知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因为他确实写过像“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一样的文字,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可见,倘要摘句,就得极力避免以偏概全。

目下的这个摘句式选本,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编选的。编者并非那类研究鲁迅的通人,自然,本书也不敢自诩为模范的选本,但是,力求显示鲁迅思想和人格中的实质性和丰富性,确是着手的初衷。

在此,编者需要说明的是:

一、鲁迅是一个十分关注中国现实问题的知识分子。他所以从事写作,本意就是为了改造“国民性”,改造中国社会。因此,回到鲁迅当时的语境——一个专制、腐败、黑暗的中国社会环境中进行理解,才是有效的阅读。

二、鲁迅常常慨叹说中国的战士太少。作为“精神界战士”,批判的人文主义者,反抗强权与强势的需要,决定了鲁迅的思维是否定性思维、反向的思维、批判的思维。譬如自由、民主、人权等问题,在鲁迅那里,往往没有现成的定义和结论,只能通过对专制政治、对暴君与奴才、对愚民政策等具体的社会历史现象的暴露与批判,才能理解其真正的意涵。鲁迅是惯于以“否”说“是”的,而这,正是他与聪明的学者及次学者大不一样的地方。正因为如此,鲁迅也就常常被加以“仇恨政治学”“偏激”“刻毒”“不宽容”“有破坏而无建设”之类的恶名。

三、有条件者,当然最好能阅读原著;在发生疑义时,尤当顾及语录的上下文,顾及全篇,乃至所有相关的文字,以确保思想的完整性。譬如最后论现代人物的部分,所录未必是完全的,且不能视作定论,因为更多的,只是作为社会成见的一种反证而已。

以上所说,并非什么“临时约法”,编者也没有如许权力。据说,自由阅读是没有边界的。——读或不读,又或如何读,概由读者作主。正如鲁迅说的,“自己裁判,自己执行”,其实这不也很好吗?

2005年8月

内容推荐

鲁迅的所有一切,都包容在《鲁迅全集》里,包容在他的全部的文字遗产中。要了解中国,了解鲁迅及我们自己,回归原著,是唯一捷径。林贤治编著的《鲁迅思想录》选取了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历史、群众、青年、斗争、宽容等二十多个主题关键词,将鲁迅作品的精华部分节录于相关章节中,并配以注释,帮助读者快速扫描鲁迅作品,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力求显示鲁迅思想和人格中的实质性和丰富性,确是本书的初衷。

编辑推荐

没有时间看全集,《鲁迅思想录》菁华摘选,贴心注释,带你走进林贤治“一个人的鲁迅”!

鲁迅是反对“摘句”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容易流于片面。在后来写的一篇文章中,鲁迅以陶渊明为例说,世人多摘引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以完成一个“飘逸”的诗人形象,殊不知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因为他确实写过像“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一样的文字,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可见,倘要摘句,就得极力避免以偏概全。目下的这个摘句式选本,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编选的。编者并非那类研究鲁迅的通人,自然,本书也不敢自诩为模范的选本,但是,力求显示鲁迅思想和人格中的实质性和丰富性,确是着手的初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迅思想录(精)/新民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贤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59046
开本 32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2014215586
中图分类号 I210.96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8
156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1: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