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难民自述
内容
试读章节

二 乡村生活

火车停在铜井镇的月台旁,稀疏地下来几个人,默默地向着田间小路走去,镇前一座小桥,桥下清水湍急,浣衣妇数人,在石阶上洗衣,许多皮肤黑红色的儿童,在河中上下游泳,非常活泼。我们跟着引路人走到镇里,在一家瓦屋前停住了,里面随即走出一个主妇模样的人来。此时,我们疲乏已极,好在房主人早已预备茶饭,正可充饥。饭后,母亲们回京去了,只剩下数人在这人地生疏的铜井镇。啊!从此以后,乡村生活就开始了。

这里交通甚便,镇前有江南铁路经过,镇后有京芜公路,一日之间,倒也不缺乏城市声音。镇的周围面积不大,因此镇中人民彼此相熟,闲时常在一处谈天。此地炊具,我觉得罕见。你道为什么?原来是用砖瓦砌成的大灶,灶上搁两个大锅、两个小锅,燃料却完全用柴或草,异常有趣。这种风味,与家乡大同小异。蔬菜很多,尤其是小青菜与韭菜;鱼虾也便宜,而且各处都是。至于肉,每天只杀一只猪,因此不易买到。生活程度不甚高,这似乎可以减少避难者的困苦。

大约是八月十三日的傍晚吧!报贩大声叫着“快看啊!日水兵失踪啦!”等等消息。这一天,这可怕的一天,想不到就是大战的前夕、大战的导火线,好可怕啊!

又孤寂地过了一天。这一天,天气阴沉沉的,是我们在村里急切盼望的星期日,只听得火车照例地鸣了一声。我们这般等得焦急的人们,飞也似的向车站跑去。只见那月台下,一个蓝衣妇人,我们怀着希望地向她跑去,果然,她就是我们心中、脑中、眼中所盼望的母亲,因为我们是多么需要母亲的爱呀!这一天,就是我们在村里最快乐的一天,也就是国都首次遭空袭的一天。当我们接到这可怕的消息时,都为着我们的南京叹息。是的,多繁华的首都啊!那高大的楼房,九十万的同胞……都映人我的脑中。唉!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可爱的首都,重行目睹一切的一切呢?

从此以后,镇里每天都有警报,有时,天空中还发现数架飞机,发出“格格格”的机枪声,无疑地,这一定是敌机了。啊!是多么的可怕、多么的可恨呀!

转瞬间,八月中秋节来了,美丽的圆月,高挂天空,明净的夜空,不见一片白云,虽然是布满了许多的星儿,但,谁都似乎没有看见。这时,人物都在静寂的氛围中,秋风吹着那矮树,沙沙作响,像那疆场上敌兵的夜袭;静悄悄的白衣人,似我营里的哨兵,探听对方的消息。在那屋里,人们正在吃月饼呢!但谁都不能尽兴,心里隐藏着的一切,谁都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次日,是城里空袭最剧烈的一日,死了无数的平民,毁了不知多少的房屋,我觉得这些惨死的人们,一个个都变成厉鬼,在月下凄切地号泣。可恶的日阀啊!中华民国的国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螃蟹出世了,这里所产,非常丰富,滋味鲜美,人们都很喜欢吃。大家说:“这就是横行的日阀,大家吃吧!不要怕。”于是,每一个人都吃了。我想,现在是吃假想的日阀,将来终有一天要吃着真的……

在乡间,我曾经做了两件棉背心;袜子是和妹妹合做的;此外还修书两封,由母亲送交妇女后方慰劳委员会,后来妹妹的信还登在报上作为新闻呢!

可爱的秋天过去了,美丽的秋景变化了。亭亭的树只剩下一副秃的身躯;低头的小草,此时头更低了,呈现着枯萎的意味。农夫农妇休息了。一切都变化了,战局也跟着变化咧!

P5-11

后记

在不断的写述中《小难民自述》终于脱稿了。它是我年来逃难生活的写真,也是敌人炮火所促成的产品。它是我对于写述的最初尝试,费了数月的光阴,经了不少困难的挫折,至今方才完成。

我是江苏省嘉定县人。我对于故乡,印象很薄弱,只记得一个轮廓古旧的屋、崎岖的小路、清澄的河水。北平是我的襁褓之地,南京是我数年来就读的地方,因此只有“他”——可爱的首都,至今尚惦念不忘。但,自从“七七”事件后,接着“八一三”继起,可爱的首都终被敌人蹂躏了。这使我不能不离开他,而经过了不少的名都大邑。我也爱他们,但是,心痛得很,这些地方有许多是成为“必须收复的地方了"。在我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许多伺学或小朋友中,有的因疾病死亡,有的牺牲在敌人的炮火下,至于我,可以说是战区儿童中幸福的一份子,幸福的神将我送到这素不相识的城市来!

说到本书的历史,是在二十七年度七月开始写第一页,直至本年一月初旬始全部告成。难友陈先生曾为之题名为《西游记》,后来又改为《难中》、《小小经历》等,这些都是属于如意的建议;直到全部告成时,才决定以《小难民自述》作为书名。至于“他"产生的目的,那是在使后方的小朋友们知道战区中同胞的痛苦;同时也更为了纪念我自己,由于大战的促使,使我走遍了半个中国,遍览各地风俗。

一九三九年一月写于昆明

目录

《小难民自述》序冰心

《小难民自述》是怎样刊出的方豪

一 再会吧!首都

二 乡村生活

三 警报传来

四 扬子江上

五 和州一度失陷记

六 皖省的农村情形

七 握着了光明之灯

八 三百余里的崎岖路程

 (1)帆船上

 (2)一个小炸弹

 (3)车

 (4)巢湖的四周

 (5)检查

 (6)元宵之夜

 (7)一场虚惊

 (8)在狂风怒吼中挣扎的一天

 (9)由救济难民的组织忆往事

九 公路上

 (1)自桐城至太湖的一段

 (2)太湖至宿松

 (3)鄂省公路的一段

 (4)河上

十 登陆后

十一 在大武汉的怀抱中

 (1)久别重逢

 (2)月余生活素描

十二 月色皎洁下脱离了大武汉的怀抱

十三 粤汉车上

十四 在湘省逗留的片刻

 (1)长沙市风景线

 (2)别

十五 西南公路上

 (1)第一天的公路生活

 (2)交界后

 (3)在贵阳

 (4)穷

 (5)盘江悬桥

 (6)车陷在山沟里

十六 目的地到了

作者的话

序言

钱乘旦

78年前8月的一天,在日军逼近的炮火前,我的母亲吴大年和她的母亲、弟妹与姑妈,她母亲的父亲和母亲,她的舅妈和即将出生的小表弟,孤寡老幼,一行九人,离开南京,踏上了逃难之路。这一支小小的难民队,最长者57岁,最小的尚待出生,融入了在当时中国大地上蜿蜒西进的逃难大军,只是为逃避日军的淫威,逃向大后方,不做亡国奴。当时,我母亲仅仅12岁。

那是个凄风惨雨的时代。中国自1840年以后积贫积弱,饱受欺凌,人民涂炭,国家危亡,在日军大举侵犯之下,中国军队虽英勇抵抗,却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丧,百姓水深火热,生命朝夕不保。一个赢弱的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在今天的青年人心中,已经很难体会了。我母亲却生在忧患,小小年纪,经受了数千里逃难的历劫,沿途饱尝日军轰炸、追袭之苦,目睹了中国百姓的死亡与贫穷,幼小的心灵中滋生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痛恨,又充满着对国家富强的强烈期待。九个月的逃难生涯,在她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定格了她日后的人生轨迹。当她终于结束了逃难的旅程,来到她母亲童年时的家乡——昆明的时候,她觉得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在驱使她:要让“后方的小朋友们知道战区中同胞的痛苦”,“同时也更为了纪念我自己,由于大战的促使,使我走遍了半个中国,遍览各地风俗”。这种冲动催促她提笔写作,写出了一本《小难民自述》,当时,她13岁。

这篇自述被《益世报》两位年轻的记者发现,其中一位是李南江,一位是方豪,当他们再三确认了我母亲当时的年龄以及是她自己写作之后,就决意要帮助我母亲把“自述”出版成书,向世人讲述一位中国小姑娘在国家危难时的亲身经历。他们请冰心先生为书作序,请顾颉刚教授题写了书名。书出之时,冰心先生特意把我母亲请到家中,和她谈了一次话,鼓励她好好学习。顾颉刚教授则一定要请我母亲吃午饭;我母亲后来说:也许是因为这次经历,她日后报考了西南联大历史系,学习历史专业。几十年之后我母亲才知道,李南江是中共党员,50年代病逝;方豪是天主教神父,曾在复旦、辅仁等大学任教,后来去了台湾。我母亲见到他们时,他们都在《益世报》供职,《益世报》是在华天主教会筹资兴办的报纸,原址在天津,“九一八"事件后因反对日本侵略被迫停刊,后来迁往昆明。报社董事长雷鸣远先生是比利时人,担任过天津教区副主教,他一直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受方、李二人的请求,他为《小难民自述》写下“生于忧患”四个字。

自《自述》出版至今,已75年过去了,当年那积贫积弱的中国早已不再,一个强大、富裕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中华民族浴火重生,如火凤凰再现,创造着自己美好的未来。世界变了,我们对历史的记忆却不能丢弃,过去的苦难给我们留下的是无穷的警示,激励我们永远奋斗,自强不息。今天的年轻人,如果能从当年那小难民的自述中读到一个弱小的中国小女孩幼小心灵中的家国愿景、她的期待与希望,就能够稍稍体会到他们的祖辈经历了什么,以及这些经历对今天的中国意味着什么。

今年,2015年,时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小难民自述》的再版,向我们再现了我们曾经有过的过去——它尽管苦难,却是通向复兴的桥梁。

2015年3月于北京

内容推荐

《小难民自述》记载了12岁的小难民在1937年民族灾难的岁月里跟随家人从南京逃往昆明的故事。作者小岵女士(吴大年)当时12岁,在逃难的日子里她一家经历了许多艰辛,也眼见了一路的社会风情。小岵女士到昆明后把所见所闻记叙下来,写戍了文字,在社会热心人的帮助下出版成书,在“大后方”引起了许多读者的特别关注。书中从一个13岁女孩的视角讲述那个时代许多中国老百姓的真实经历,流露出真诚的家国情怀。

我们今天重新出版这本书,就是要不忘过去,记住苦难,更好地珍惜未来。

编辑推荐

1937年夏天,日本侵略中国的形势日益紧迫,在南京就读国文中学的作者小岵女士(吴大年),跟随三代十余口人逃难,从南京出发,过江经过安徽和县、桐城、安庆,去往九江、武汉,又过长沙、贵阳,历时半年于冬天到达昆明。

《小难民自述》作者以少年的眼光,记载了日寇侵略、难民逃难、日机轰炸的过程,从另一个视角见证了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难民自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小岵女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102997
开本 32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2015073359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6.8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1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5: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