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倾听记录传承(飘散而去的中国乡土世界)
内容
试读章节

我小学是在温州市百里路小学读的,坐落在有“旧时驿路,荷花百里”之称的鹿城区百里坊,和老家很近。学校西对郭公山的旖旎翠色,北临瓯江水之粼粼波光,坐拥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也出了不少名人。我上小学的时候正值21世纪这个新时代,感觉当时电视已经比较普及,但是当时更多的还是广播和收音机。那时汽车也不是太多,三轮车和公交车还是比较常见的。

我20年的经历整体上来说还是有些不顺的。其间住过两次院,都是因为运动受伤。一次是小学的时候打篮球头撞到地上,头上出血,送入了医院。另一次是初中的时候参加学校的50米接力跑,可能当时发力过猛,当场骨折了。两次住院的经历让我更加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也学会了珍惜自己的身体,在生活中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我爸妈在天津、上海甚至泉州都开过理发店,后来也在温州开过,还带了很多学徒。但受几次经济危机的影响,父母的生意一直也不太顺利。2010年暑假父亲遭遇变故,因为帮他人出头,遭到严重伤害,身体被刺多刀,后经过抢救才得以保住性命。但这件事也深刻改变了父亲的生活。虽然因为这次伤害,身体多处还是处于难以修复的状态,生活非常不便,但爸爸也因此意识到了自己应该要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不再抽烟,不再懒惰,每天保持锻炼。因此他身体恢复的速度很快,发挥出了他身体的潜能。

在爷爷去世前的那年清明节,爷爷带我去了历史悠久的郭家祠堂。也是通过那次得知郭家的历史是如此的悠久。拜祭了郭家的历代祖先,并看了族谱,当时看到那密密麻麻的名字我就傻了。从族谱中我得知爷爷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小的时候家里的条件非常艰苦。那次我也答应了爷爷,以后会经常来祠堂的。

21世纪,说到年轻人的变化,最大的我觉得可以说是恋爱观和娱乐方式了。恋爱呢出现了早恋和自由恋爱,也不像过去那么专一了。这个年代连小学生都知道谈恋爱和攀比了。早恋情况太普遍,老师也来不及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况也不存在了,绝大部分都是自由恋爱到结婚的,还有裸婚的情况。离婚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记得前几年有些数据说离婚率已经突破百分之十五了。主要还是由于事物转变得太快,人们对新事物的期待和兴趣比较大。谈到娱乐方式,一般是KTV、看电影、桌游和电脑游戏。如果玩多了,其实也会感觉到很闷。不过跟过去比起来,已经是非常多样化的休闲方式了。麻将可以说是现在年轻人的基本“技能”了,几乎人人都会玩麻将。电脑游戏,自从我2002年玩泡泡堂到现在的英雄联盟,十多年以来各种游戏都会吸引年轻人的眼球。现在很多的小学生也都参与进来了。不过我认为,玩游戏还是要适可而止的,特别是作为打发时间的一个方式,不能占据大家的太多时间。这个年龄段学习还是比较重要的,还是多读书比较有意义。我现在比较后悔的就是读书时期天天玩电脑,荒废了学习,也学会了抽烟,身体大不如从前了,有点不学无术的感觉。现在经历得多了,看到的多了,真的觉得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趁着还年轻,我想尽快改变自己。

现在,我是一个即将工作的大学生。我的专业虽然是测量学,但是我第一份正式的实习工作是在物业里做管理员,刚开始的工资才800块,在这个物价极高的年代,800块钱连保证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困难。不过万事开头难,一切都要往前看。刚出来的人没资格提什么要求,必须要先做到转正,这需要一个过程,其问要肯吃苦,不怕脏,渐渐地适应这一份工作。以后的日子还长,我相信,路是人走出来的。

现在一个很常见的情况就是大学所学的专业和未来的工作没有必然的联系。很多时候,我们应该要更多地掌握一些技术和能力,这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不能死读书,否则结果往往会得不偿失。去年几个月的实习让我明白了现在赚钱真是不容易,即便是烈日暴晒、狂风暴雨,都要到山上和路上进行测量,中午报纸铺起来就睡在地上,每天早出晚归,非常辛苦。所以,年轻人要学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能随便浪费钱。

众所周知,温州话可以说是中国最难听懂的一种方言了。当初抗日战争时期温州话也难倒了日本人,让很多密报得以传出去。对于我这样的90后,温州话也是基本上能讲,但是很多俚语和深奥一点的内容,就可能不懂了。很多时候在家里和长辈讲话,讲着讲着就会说成普通话,可能平时更多的是使用普通话吧,用温州话已经很难把一个事情讲清楚了。但是,我毕竟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温州话是不能忘的,做人不能忘本。因而我还是经常会和长辈谈谈这方面的事儿,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谈到自己的展望,我就希望先立业后成家。先好好工作,多学习一些东西特别是工作技能和社会经验。等到一切都稳定的时候,再谈婚论嫁。也希望家人朋友都能万事顺利,平平安安。

P227-229

后记

《倾听·记录·传承:飘散而去的中国乡土世界》为继《三代人·六十年:中国乡土社会的40个故事》之“口述乡土历史”的第二部。从2013年初开始,50多位年轻学子前后经过近二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采写工作。

鉴于《三代人·六十年:中国乡土社会的40个故事》的经验,本项目的准备工作更为充分,采写者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更高,主动性与自觉性更强,尽管费时仅及二年,同样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并在后期用较大精力进行记录材料的分辨与核实、文字语言的归纳与整理以及段落标题的斟酌与提炼等编研工作。通过本项目的进行,项目组成员获得了初步的口述历史研究过程之实战训练,也获得了对家乡、家族与社会的全新认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同时,《倾听·记录·传承:飘散而去的中国乡土世界》收录进程中对完成的文稿进行了筛选,精选了其中更有价值的一些口述历史,也使项目的总体质量得到保证。

《倾听·记录·传承:飘散而去的中国乡土世界》粗略分为“旧貌新颜”“时光流逝”“家族往事”“农家孩子”和“女性故事”五个部分,记录了浙江、江西、安徽、山西、陕西、山东、四川等地乡村的口述历史40则。它力图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情感为视角,以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为支点,讲述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乡土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巨大变化,从潜默而巨大的新旧对比中,代表性地反映出中国社会从贫穷落后、灾难深重一变而为国家富强、民众安乐的发展历程,以及民族、国家、社会、家庭与个人的紧密关联。

在编著期间,得到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浙江省重点学科——杭州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和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杭州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等的大力帮助与全力支持,尤其是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浙江省重点专业、浙江省优势专业)和杭州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为本项目的进行提供了部分经费,并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资助。袁成毅教授、陶士和教授、陶水木教授、朱俊瑞教授、潘国旗教授、薛玉琴教授,洪治纲院长、严柏炎书记、吴兴农书记,夏卫东副院长、余洁副书记,刘俊峰博士、王才友博士等,一直关心与支持着本计划的进展。

在后期编排中,张幸芝、蔡蕾、解慧丽、陈君君、倪琦、葛程思等,在组织落实、章节编排、文本校订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而艰苦的工作。在多数情况下,口述历史访谈的原始记录资料是比较杂乱的,不具学术逻辑的,需要进行校正、拼接、编辑等,采写者或编辑者需在理顺文法、调理逻辑结构等“技术”层面上进行整理加工,这也是一项浩繁的工作。陆凤婷、张笑、周欢、叶倩玲、陆逸文、江虹、于鑫情、许烃烃、陆佳丽、赖艳艳、徐燕君、金铭、姜胜蓝、蒋伊凡、章姚埸、金小燕、徐旭日、林嘉晖等,多次放弃休息天,在最后的文稿编辑修订过程中贡献更多,并参与了文稿的一校、二校、三校工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尤其是宫京蕾老师对民国史中心的出版事务总是不辞劳苦,为本书的编辑、校对与及时出版操劳良多,在此一并诚致谢意!

感谢大家为此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编著者于杭州仓前余杭塘河畔

2014年12月16日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旧貌新颜

 1 皤滩梦回:山地市镇的繁华往昔

 2 濮川人家:小镇依旧的袅袅炊烟

 3 汤溪乡语:阅世八旬之新旧变幻

 4 马车湾头:碌碌人生的最终落点

 5 人在旅途:行走温州的前世今生

 6 云水贵池:记忆深处的皖南山村

 7 枣园忆昔:当岁月终究化为烟云

 8 竹乡旧闻:石桥村的过往与今来

第二编 时光流逝

 9 梦绕玉环:山海文化的一场邂逅

 10 石门悠然:贫苦岁月里话桑说麻

 11 仓前忆旧:余杭塘边的淳朴人家

 12 菇乡往事:龙泉山村的个中苦乐

 13 前港村事:逸文长辈的悲欢镜像

 14 闻堰家居:蔡家门里的吃穿住行

 15 稠江晨曲:在商海中的荡漾沉浮

 16 古洲晚唱:江岸人家的似水流年

第三编 家族往事

 17 西周絮叨:浙东山村的人生百味

 18 堇荼如饴:世事喧嚣,我心宁静

 19 黄坦炊烟:徐幸福的不幸与幸甚

 20 静水微澜:常山乡村的生老病死

 21 三甲长老:历经战火,安享平世

 22 半世龙港:大时代下的小小人物

 23 洪殿岁月:沉浮瞬间的家族变迁

 24 西门追忆:梅顺一家的跌宕人生

第四编 农家孩子

 25 孤儿自强:走出水乡的农技干部

 26 水乡教师:叫我声老师,多高兴

 27 春江纪事:梅山生活的点点滴滴

 28 跳出农门:临海夫妻的成长之路

 29 女埠细雨:飞渡旧时的岁月沧桑

 30 浔阳江头:铁汉在香世庵的磨炼

 31 上峪追忆:黄土坡上的村史家事

 32 执法关中:秦川渭滨的那囚那案

第五编 女性故事

 33 乌屿人家:女性、命运和我的家

 34 吴叶绣娘:历经七十年雨雪风霜

 35 月娥惜福:家里家外的“女汉子”

 36 临海女工:旧时大户遇上新时代

 37 妇女委员:镇西水乡的蚕家故事

 38 隆昌忆母:淹没于时光中的悲喜

 39 水落坡上:乡村女子的逝水流年

 40 惠芳浮想:坎坷起落间的贫与富

后记

序言

倾听是我们特别是当代新青年应该养成的一种能力。

现今社会生活节奏太快、竞争压力与精神压力太大,或沉溺于电子设备营造的虚拟世界之中,以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对同学、同事、朋友,我们喜欢自我表白,如同“话痨”,像“祥林嫂”一样,把别人当作是语言倾诉与情感宣泄的对象,喜怒哀乐,诉说不停,结果一场友好的对话变成了个人独白,无形之中剥夺了别人参与对话的权利,也失去了通过倾听来了解别人、建立友谊的机会;而对长辈,往往会是不言不语、不闻不问,以“让我休息下”“让我清静下”“不用你操心”“别烦我”等为借口,以代际差异逃避与长辈相互间的沟通。相反,在日常生活之中,长辈往往会对我们问长问短、问寒问暖。而我们呢?不要说是问长问短、问寒问暖,就连简单地听一听的时间与耐心都没有!

其实,人们在遇到烦恼和喜悦后,都会有一种倾诉的渴望,希望倾听者能够给予理解,分享快乐,分担忧伤。在双方倾诉与聆听的互动过程中,联络感情,建立与加强友谊。而且,在物质、医疗基本有所保障的当下,就生长于1990年代的新青年来说,什么是孝?最为简单的就是能花时间去倾听长辈的声音。2012年6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新增了一条“常回家看看”的内容,引起社会关注和争论。同年8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等共同发布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其中就有“聆听父母往事拉”“每周不忘打电话”“关爱父母说出口”“沟通父母心结扣”“新闻时事常交流”等五“孝”直接涉及与长辈的语言沟通。在语言交流中,倾听就是对长辈最大的尊重,从而拉近相互间的距离。我们毕竟没有经历过长辈所经历的,倾听是了解长辈的最好渠道,站在长辈的观点来看问题,懂得倾听是小辈开始成熟的标志。正如伏尔泰所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小辈能抽时间听其倾诉,对其人生经历进行一定的梳理,不啻是一份子孙辈的成长礼。长辈的经历,特别是延续与养育了自己的祖辈,他们的生活经历,无论是成功与失败、平淡与激越、喜悦与痛苦、光荣与梦想、矛盾与冲突,都是我们血脉相连的一种生命财富,一种精神永续。

倾听是一种姿态,一种技巧。在凝神贯注的倾听中,我们用稍稍向前倾的姿势、专注的神情、关注的眼神、自然的微笑、微微的点头、微松的嘴角,甚至是慢慢端起杯子喝上一口水之类的小小动作,这些无声的肢体语言来告诉受访者,我们在倾听。就说眼神,眼睛是心灵之窗,访谈中的眼神就特别重要,眼睛注视对方,不是一直盯着对方,否则会给双方带来压力,可以尝试着看对方的鼻尖或额头等,以分散这种被盯住带来的心理压力。访谈中,适当地表达赞同或疑问,赞同则点点头,疑问则送上一种询问的眼神。我们的整个身体除了坐端正之外,也应微微地朝向对方,即使是将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上的休息姿势,上面那条腿也是一直朝向对方的。这些都是一种集中精力积极倾听的表现,从而在相互交流中,感受真诚,受到鼓舞。

倾听是一种与人为善的态度。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对人、对事、对社会现象永远不可能是未卜先知、先知先觉的,唯一的方式就是倾听、了解、调查、研究。让人说话,让人把话讲完,或许就会发现另一个世界,或者得到相反的一个结论。教育家卡耐基说,“做个好听众往往比做个演讲者更重要。专心地听他人讲话,是我们给予他的最大的尊重、呵护和赞美‘。”当然,在倾听中,我们也可以插话,比如通过“是这样吗”“你的意思是”等引导性插话,以获得更多信息,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通过“是吗”“真有趣”等评价性插话,表示对话题的兴趣,并激励对方继续往下说;通过“这个问题是”“这是说”等复述性插话,代表你在认真聆听着,并能更好地理解对方所说的意思。当然,在倾听时你实在有必要插话,也可以用商量的口吻说,“请允许我插一句”,让对方有思想准备,以免误解。其实,倾听中基本不需要说话,只要表达出了一种自己受益良多并愿意了解更多情况的愿望即可。

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社会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事,某人带了一批人跑到一个地方去了解情况,结果连让人家讲完整一句话的耐心也没有,动辄将人家的话打断,反复抢夺“话语权”,显示出自己的“无所不知”,只顾以一己之见,甚至几十年前的一点经历,对变化发展的基层现实说三道四,名义上是下到基层,了解民情,其实是一场喧宾夺主式的恶作秀,是一种深度扰民害民。苏格拉底说,上天之所以赐人以两只耳一双眼睛,但只有一张嘴巴,就是为了让人多听多看少说。这样,才能获得大量第一手的准确资料。在访谈中,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这是自己与人沟通的秘诀。倾听就是平等地对待受访者,体现出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

本项目的展开,使我们初步掌握以专业知识来记录生命中活水源头的能力。

历史资料大致分为文献、实物与口述三大类,人们据此建构起对历史的认知。口述是通过实地访谈经历过“历史现场”的人,用文字笔录、录音录像等采录形成的史料,也是搜集、记录历史记忆的一种田野方法。它让历史更加丰富全面、更加接近真实、更加富有人情味。

近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经历了三十多年的今天,中国几乎从传统的农业社会飞跃进入了一个工业化甚至后工业化的时代,社会面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这一巨变,是历史长河的瞬间,是飞逝社会的片断,却是经历者的生命全部。记录下这一巨变,是当下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伸出我们有限的双手,抓一把紧随时代发展而快速飘散的历史云烟,敞开我们的心扉,去追寻渐行渐远的生活世界与精神家园。

在史学研究中,因为口述历史带有主观性之故,人们往往忽视、回避甚至反对口述史料的运用,着重在于通过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重建对历史的认知。然而,从史料学的角度或者套用法学关于证据的概念,史料由三部分构成,即作为实物史料的“物证”、作为文献资料的“书证”与口述史料的“人证”,三大类证据均有其独特的司法效益。我们有责任,下力气去保留这些社会证据。口述历史在历史叙述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当今社会现代化进程之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这一课题中意义巨大。’

……

本计划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可以描述为“口述技能一田野实践一口述理论”路径。通过对参与者口述历史技能的培训,有效利用假期对家乡进行口述历史田野实践,最后总结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终而使之成为文史专业学生常态化的基本训练内容。

经过近10年的实践,从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口述访谈项目(参见袁成毅、丁贤勇《烽火岁月中的记忆:浙江抗日战争口述访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至今,特别是近5年来的不懈努力与基本训练,让参与者在认知训练、能力培养与情感陶冶方面均获得提高。

比如说,本次口述访谈中,徐旭日在采写后感慨道:“爸爸妈妈的年龄也大了,转而去经营了一家鞋店和一家服装店,生意还过得去,我和弟弟也衣食无忧。这个慈父严母的家庭是我一生奋斗的动力,爸爸爱给我们讲故事,有神话传说,乡间逸事,也有年轻时走南闯北的经历。其实他的白发见证了一个山村热血少年的成长,是平凡小老百姓的代表,是中国1970年代山村生活的小小缩影。妈妈是传统的家庭妇女,也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她为家庭奉献了青春岁月,换来的只有儿女藏于心底的深深感激。他们现在已经不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了,已经在时光中苍老了容颜,陪伴他们一代人的传统农村也只停留在了他们的记忆和那些泛黄的相片中,但那存在过的事物,通过他们的叙述,我的笔、我的记录,还是能留下最真切的痕迹。”

姜胜蓝则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更多的时候,其实我们这一代人要感到珍惜,因为我们能够经历这个时代。当我们在怀念过去的那段乡村生活的时候,更多的人内心没有感到遗憾或者痛惜,因为丰富的物质生活已经让我们更加感到知足。在倡导‘中国梦’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保护传统文化,在怀念先人留下来的‘德’。我想,只有人人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做一个光明正大内心纯净的人,数十年后,现在的乡村生活也会被怀念。”

章建忠在采写后说:“我听到母亲这些话,感觉一下子理解了这些年他们之间的风风雨雨。母亲长得挺好看的,有过自己的恋爱。可是,命运让她得这种病。她的初恋曾是一位慕道友,母亲和他母亲认识,现在的他已经是弟兄了。父亲,其实也不想娶我母亲吧,毕竟两人相差那么多岁。但是,终究他们走到了一起。20多年的婚姻,我见证了大部分。母亲虽然没有和自己的初恋最终在一起,而是与我父亲携手走上婚姻之路。但是,父亲十分钟爱母亲,包容她许多的不足。我很感谢上帝,虽然历经各种苦难,他们还是相濡以沫,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们之间的爱情,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但却有相守一辈子的承诺。如今的我,是一名师范生。我继承了母亲的信仰,并且对这一信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母亲来说,她只是单纯地相信而已,许多深奥的道理,也许她也没有弄清楚。但是,我还是看到上帝的恩典,降临在她的身上。现在我们是三口之家,虽是清贫,确是充满希望和喜乐。因为我们看到,苦难人生已经转向福乐人生,这真是令人感恩的事。”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风雨,每个人都是一部内容生动的教科书,甚至是丰富多彩的百科全书。采写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可供借鉴的人生养分和可以阅读的人生之歌。在长辈的千辛万苦中,让我们感受到微小生命存在的伟大意义,在困境之中保持一种奋斗状态的勇气。

倾听是一种力量。通过访谈实践,大家一起参与了较为专业的田野调查、口述历史基本训练。大家在倾听历史、记录历史与传承历史。

丁贤勇

2014年10月16日

内容推荐

丁贤勇、姜建忠编著的这本《倾听记录传承(飘散而去的中国乡土世界)》是继《三代人·六十年:中国乡土社会的40个故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后推出口述乡土历史系列的第二部。它通过约50位年轻学子近两年的努力,选录了中国乡土社会40则口述历史,力图以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为支点,从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情感为视角,从旧貌新颜、时光流逝、家族往事、农家孩子和女性故事五大部分,讲述了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从潜默而巨大的新旧对比中,代表性地反映出中国社会从贫穷落后、灾难深重一变而为国家富强、民众安乐的发展历程。

编辑推荐

丁贤勇、姜建忠编著的这本《倾听记录传承(飘散而去的中国乡土世界)》粗略分为“旧貌新颜”、“时光流逝”、“家族往事”、“农家孩子”和“女性故事”五个部分,记录了浙江、江西、安徽、山西、陕西、山东、四川等地乡村的口述历史40则。它力图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情感为视角,以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为支点,讲述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乡土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巨大变化,从潜默而巨大的新旧对比中,代表性地反映出中国社会从贫穷落后、灾难深重一变而为国家富强、民众安乐的发展历程,以及民族、国家、社会、家庭与个人的紧密关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倾听记录传承(飘散而去的中国乡土世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贤勇//姜建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53338
开本 16开
页数 4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8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24
CIP核字 2014304040
中图分类号 I247.81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