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同志是原中央调查部副部长刘志汉同志的女儿。由于环境所迫,她在革命圣地延安生下来42天即被送到一个徐姓人家寄养,16岁时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一生虽称不上传奇,但其悲欢离合的经历,却也让人感慨万端,托衬出一代人的风雨冷暖。到了老年,她出于一种责任心,有感而发,这本把亲历和深刻感受娓娓道来的《从延安走来》,是一种对历史的记录和再现,同代人,亲朋好友读来倍感亲切,而青少年读来不仅有助于对我国革命史的了解,而且是对情操的一种熏陶,教育意义不言而喻,颇值得一读。
图书 | 从延安走来 |
内容 | 编辑推荐 徐林同志是原中央调查部副部长刘志汉同志的女儿。由于环境所迫,她在革命圣地延安生下来42天即被送到一个徐姓人家寄养,16岁时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一生虽称不上传奇,但其悲欢离合的经历,却也让人感慨万端,托衬出一代人的风雨冷暖。到了老年,她出于一种责任心,有感而发,这本把亲历和深刻感受娓娓道来的《从延安走来》,是一种对历史的记录和再现,同代人,亲朋好友读来倍感亲切,而青少年读来不仅有助于对我国革命史的了解,而且是对情操的一种熏陶,教育意义不言而喻,颇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从延安走来》采取作者自叙回忆录的形式,回顾了他们一家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峥嵘岁月。从父亲、母亲的出身、幼年遭遇、留学经历、投身革命事业再到作者徐林本人的童年回忆,包括被寄养在老乡家,与善良的养父母一家温馨又难忘的相处经历,幼年在延安愉快的学习生活,以及17岁时回到父母身边来到北京后的生活感悟……作者一家的经历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且文中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国家、对党、对亲人的深厚感情,具备相当的可读性。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生离死别 一、永远的悼念 二、爸爸的身世 三、留学苏联 四、妈妈的身世 五、骨肉分离 六、奔赴东北战场 七、恪尽职守 八、寻找女儿 第二章 不是亲生胜过亲生 一、共产党来了苦变甜 二、国民党必败无疑 三、宽宏勤劳的爷爷 四、贤良大方的奶奶 五、疼我爱我的外婆 六、聪明能干的养父 七、善良厚道的养母 八、踏实肯干的叔叔 九、调皮伶俐的堂弟 十、相处投缘的继养父 十一、精明强干的大妈 十二、乖巧的表哥和可怜的表妹 十三、几位难以释怀的人 第三章 如歌童年 一、我在欢庆中享受快乐 二、可爱的另类小伙伴 三、只有上学才会有出息 四、别样的洛川生活 五、延安的小学让我成长 六、充实愉快的寒暑假 七、宜川是个好地方 八、延安中学“逼”我到北京 第四章 走进陌生的家 一、风趣幽默的爸爸 二、战友情深 三、关爱干部 四、家庭教育 五、艰苦朴素 六、遭遇三年困难时期 七、躲不过的“文革”运动 八、思念亲情 后记 试读章节 妈妈本姓袁,原名叫袁业增,到延安后改名申余。1919年正月初九日出生于河南省睢县王老集村的一户地主家庭。妈妈说过,她家和袁世凯是同宗远亲,可能就是农村说的出了“五服”的那种关系。妈妈的祖父母生有9子1女,是个大家庭,妈妈的父亲排行老二。妈妈的祖父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秀才,心高气傲,一心想考举人、进士,走仕途之路,却赶上了清朝废除科举制度,感到自己没前途了,一气之下参与了小混混们的赌博。他是一个书呆子,哪里是人家的对手?有一天,人家联手坑他,使他一夜输了40顷良田,小麦都抽穗了,却输给了人家。他的儿子们急了,集体商议取消了他的当家权,这才救了这个大家庭,但家境显然不如以前了。妈妈的祖母是个明白人,容易接受新事物,很开明。妈妈说她的奶奶比她妈强百倍。 妈妈6岁时,被她的母亲按住,给她缠了脚。妈妈疼得睡不着觉,等到半夜里妈妈偷偷用剪刀剪掉了缠脚布。第二天一早,她妈狠揍了她一通,又给她把脚缠上。妈妈没办法,趁她妈不注意时,一边哭一边扶着墙用脚后跟挪动着走到她奶奶的房间。妈妈的奶奶一看就来气,大声说:“拆了,现如今都啥时候了,还给孩子缠脚?自己受一辈子罪,还没受够?还要孩子再受罪?”过去都是婆婆当家做主,婆婆说话了,儿媳妇不能不听,妈妈解放了。妈妈的喜悦之情可以想象,她太感激她的奶奶了。有一次,家里的男孩子们都准备进城去上学,妈妈当时主要是想躲开她妈,因为她妈对她弟弟特好,对她可不好了,尤其害怕她妈再次摧残她的两只脚,就怯怯地要求奶奶说:“奶奶,我也想上学。”没想到她的奶奶十分痛快地答应了,并且说:“中,男娃女娃谁想上学都中,奶奶都供你们。”妈妈喜出望外,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这两件事完全改变了妈妈的命运。妈妈7岁上学,后又考上开封女子中学。中学时期满怀救国救民的激情,积极投身学生运动,上街示威游行,卧轨抗议国民党政府的种种倒行逆施,在王海山将军和王静敏将军的引导下参加了新四军,并被派往延安。王海山和王静敏当时领导开封的学生运动,王海山后来和妈妈的堂姐袁爱芳结为伉俪,解放后他曾任湖北省政府主席。 1938年春,妈妈和她的一些同学们、姐妹们一起参加了新四军,并奔赴延安。出发前,她回家一趟,一是向母亲告别,二是想要点钱,带着路上用。她的母亲一听要钱,那可不行,哼,要钱还了得,抄起一根棍子就打妈妈。妈妈吓得拔腿就跑,身无分文,上路了。由于一路要突破国民党设置的好几道封锁线,大家不能一起走,只能分成三三两两的小组行走。妈妈和她的一位远亲姑姑赵月彦一路同行,这位姑姑与妈妈同岁,都刚刚18岁。路上她们遇到敌机袭击,赶紧趴在地上,敌机扫射了一阵子后走了。妈妈见她这位姑姑一动不动,以为她受伤了,边叫边检查她的身体,反反复复检查了好几遍,一点伤都没有,人却死了。妈妈悲痛至极,漫漫黄土路上,唯一的伙伴没有了。一个女孩子,刚出家门就遇上这种事,胆战心惊,还得处理后事。妈妈想了想,就近求村民帮忙掩埋了这位姑姑。妈妈已没有退路,只能孤身一人继续往前走。提心吊胆的妈妈经历了许多磨难才到达了延安。之后,陆陆续续见到了她的参加革命的同学们和姐妹们,见到了表妹赵国芸。 在延安,妈妈被分配到女子大学学习了两年。之后,妈妈被分配到中央社会部工作。直到1947年春,国民党胡宗南部进攻延安,妈妈随军撤离延安,到了东北,在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工作。解放后又到马列主义学院学习了两年。1951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该校于1955年设立了新闻系,妈妈是第一批进系的老师,兼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在那里工作了8年。在这里妈妈的工作也是很不容易的,主要是八路军干部与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作为高等学府必然要调进许多高级知识分子,这些人大多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文学功底深厚,往往恃才傲物,看不起工农干部。妈妈虽然从小读书上学,但是,由于经历了十几年的革命战争时期,无论如何是不能跟他们相比较的。这些人并没有设身处地地考虑这些历史原因,体谅工农干部历经战争洗礼的不易,不去帮助这些老同志、老干部,而是一味挑剔,有个别人甚至百般刁难,据说经常指责妈妈这不行,那不好,弄得妈妈直哭。这不仅仅是妈妈的个人问题,还有人上街游行要求共产党下台,这怎么可能?一场大规模的“反右斗争”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可惜的是党内极左思潮继当年江西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和延安整风扩大化后,又一次占了上风,把反右斗争也来一个扩大化,冤枉了许多好同志好干部,特别是给许多知识分子、科技人才戴上了“右派”帽子,使我们原本就缺乏科技人才的国家,更是雪上加霜,严重滞后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各行各业的发展,给国家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P16-18 序言 这许多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们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天比一天繁荣富强,我们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富裕,一天比一天幸福,许多人对过去的事情日渐淡忘了,很少再忆起那些历尽千辛万苦,浴血奋战,功勋卓著,为我们创造了美好今天的革命先辈,忘记了往昔的革命峥嵘岁月——那个艰难而光荣伟大的时代。 这不公平! 自然,我认为,我们应该永久坚持革命传统教育这一课,尤其自幼生活在幸福之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甜蜜日子的青少年,应该好好补补这一课。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手段之一,就是让他们多读些老干部写的回忆录,包括老干部子女写的有关父母的回忆录。 徐林同志是原中央调查部副部长刘志汉同志的女儿。由于环境所迫,她在革命圣地延安生下来42天即被送到一个徐姓人家寄养,16岁时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一生虽称不上传奇,但其悲欢离合的经历,却也让人感慨万端,托衬出一代人的风雨冷暖。到了老年,她出于一种责任心,有感而发,欣然命笔写下了“父母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仁慈的养父母的关爱儒养,以及自己如歌如梦的少年时代和成年后怀着对党的坚强信念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尤其是对革命摇篮延安的深情回忆和怀念。”这本把亲历和深刻感受娓娓道来的书,是一种对历史的记录和再现,同代人,亲朋好友读来倍感亲切,而青少年读来不仅有助于对我国革命史的了解,而且是对情操的一种熏陶,教育意义不言而喻,颇值得一读。 尹承东 2014年2月10日 后记 本书完全靠我自己的记忆写成,得益于我青少年时期“过目不忘”的浅薄能力。在写的过程中,越写越感到许多非常遗憾的地方,遗憾自己年轻时太过无知,没有要写父母的意识。所以,常常是家里来了爸爸妈妈的客人,我尽了招待之责后,就急急忙忙溜走去干别的事情去了,很少在一旁听听他们讲一些他们过去的经历,错失了很多了解过去积累资料的宝贵机会,并且永远无法弥补,现在悔之晚矣!其次,我们兄弟姐妹从小上幼儿园上学基本上都是住校,每周六下午五六点钟才回家,周日下午四点钟就得返校,每星期大家在一起的时间不到24小时。加之我回北京很晚,回来后每周末忙于家务,和弟弟妹妹们接触的时间少之又少。大家陆续长大工作、成家后,都各自忙工作、忙家庭,有的出国,有的在外地,各奔前程,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因而,几十年下来,知道他们的事情确实不多,虽竭尽全力回忆,仍然显得干瘪不够充实,这也是另一大遗憾! 最后,由于爸爸的工作需要严格保密,对于他的工作我平时根本不知道,也不想要知道。因此,只是在日常生活中零零星星听到爸爸妈妈的念叨和其他叔叔阿姨们的提及,加之我所经历的部分,我选择性地回忆了他们的生活往事。涉及到过去的一些事件、人物等,一则是我平日学习所了解的一点皮毛,写不出更多的东西来;二则我不想抄别人写过的内容,更不想抄写书中涉及的人物简历。我从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手,凭借着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从记忆的深处一点一滴搜索出来,写在纸上,大有信手拈来自成一书的味道。虽然有信马由缰的嫌疑,但确保真实可靠,这一点我是非常自信的。因为我一心要为家族后人们保留一点真实可贵的精神财富,希望这笔精神财富能成为后人们心中永远的红色经典和指路明灯! 我的先生陈永孝在我写书的过程中全力支持我,几乎包揽了全部家务活,他说:“家里的事情你不要管,你就管写你的书就行了。”我每写完一稿,他都是第一读者,他看完后总是给我很大鼓励。我这本书稿的顺利完成,他功不可没,在这里我要衷心地感谢他! 陈亚东同志看了我的两本书稿后,帮我调整书稿中的顺序,润色大小标题,更正错别字,使书稿增色许多,对此我深表谢意! 感谢武广慈、张起良、张文英、寇志中、董国荣、赵翰林等前辈及华克放、刘艳茹、辛芝明、黄元放、王闯、王吉芬、任华民、白由亮、高大京、张小明、魏小英等同志对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谢谢大家! 最后,感谢我们的三位姨妈袁秀芝、袁业莲、袁秀明,多年来为我抱不平,多年来对我的支持和厚爱,谢谢你们,祝三位姨妈健康长寿,家家美好幸福!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从延安走来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72264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2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58 |
出版时间 | 2015-05-01 |
首版时间 | 2015-05-01 |
印刷时间 | 2015-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86 |
CIP核字 | 2014178779 |
中图分类号 | I251 |
丛书名 | |
印张 | 26.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1 |
宽 | 170 |
高 | 2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