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沉默的卡农
内容
编辑推荐

《沉默的卡农》的作者张舒广笔下的人物,你不用去猜她是张三,还是李四,你不用去对号入座,她笔下的人物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每一个在生活里打滚的人,我们曾经天真烂漫,还和魔鬼订了个协议,交出了自己的灵魂。而最后我们都像余小清她们一样用自己证实了生活就是一场盛大的谎言。我们的老大她不过是撕开了魔鬼的面纱而已,我们就是她笔下的余小清、小美、王老师、婧婧、小怡,没有一个人可以逃离生活的宿命。

内容推荐

《沉默的卡农》是作家张舒广的一部中短篇小说集,结集前曾发表于《作品》、《广西文学》、《香山文学》等刊物。她的小说有着鲜明的生活印记,落笔于身边的人与事,所有生命中真实的感动,都自然地涌入笔端。那些人物如同棋子,她总是可以为她们安排好位置。起落之间,似乎宿命,冥冥之中,早有安排,从不显示出任何匆忙痕迹。小说中的人物,似乎是奉命而来,登场、演戏、退场。这些作品大多在描写爱情故事,但人物的感情发展却又与现实紧密相联。可以说,张舒广是在演绎爱情中呈现冷漠现实下的个体命运,并在这种坎坷的人生轨迹下,书写人的个性与现实的种种冲突与顺应。

目录

序言:真实的谎言

沉默的卡农

上帝是个女孩

第六个孩子

薛丁三的恍惚

谁是谁的一生

后记

试读章节

余小余老觉得自己就是一条鱼,一条随时想偷懒却偷不着懒的鱼。而且人家也总叫她余余,因为把余小余这个名字念快一点,就简化成了余余,听到人家余余余余地叫,余小余就感觉人家叫的是鱼鱼!鱼鱼!鱼鱼!慢慢地,余小余想象自己是一条灵活无比的鱼,玩的时候游得飞快,懒的时候就停在水里发呆,哭的时候呢,眼泪反正在水里,也没人看得见。也是,余小余觉得自己根本都是不懂得哭的,就算心里想哭,眼泪也流不出来。

有趣的是,余小余的好友韦映月可是个超级泪包,她在某待遇很好的事业单位工作,平日里闲得发慌,于是有事没事就如林黛玉一般,拿条手绢不停地擦眼泪。韦映月当然有理由哭天抹泪,因为她离婚了,而且最近的这段新感情也跌宕起伏,不得安宁。

韦映月个子不高,不过一米五八,近四十的人了.身形还很好,娇小玲珑,有一种紧实的美感。一米六六的余小余站在她旁边,总觉得自己简直是高大威猛。余小余和韦映月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人,却成了朋友。那是因为,韦映月是个很纯粹的女人,任何事都可以不理.唯有爱情至上。在如今这个社会,这种琼瑶版的女人有点盲目,余小余老笑称她为“感情专业户”,刚认识时还觉得她挺搞笑的,不会上网不爱逛街,成天就围绕着爱情生生死死的,和好朋友煲电话粥或是腻在一起时的话题也绝大部分是所谓的爱情感觉。余小余在这方面相当自我,她一想起网上把琼瑶称为“穷摇”就想笑,再严肃的爱情理论都没了深情款款的感觉,变成好玩的了。所以余小余懒得和她谈这些很不实际的虚无东西。好在韦映月聪明而且悟性高,不功利不势利,对朋友忠心耿耿,这让余小余这种憨宝很有安全感。而韦映月也觉得余小余那点傻乎乎的古道热肠和口无遮拦以至于随时腹背受敌的个性,让她很担心她冲锋陷阵时的自我保护能力,总有种心疼和照顾她的冲动。

今天上午余小余要去谈公事。“我不是鱼,我是余小余。”出发前余小余照例提醒自己。香港方的中国地区行政总监邓生是个六十几岁的老先生,见到他,余小余心里很怜悯地感叹,哎哟哟,七八年前见他还神采奕奕的,现在老得皮打褶,头顶都稀疏了。一大把年纪了还要全国各地飞来飞去没个安稳地儿,人生真是折腾啊。寒暄坐定不久,刘业雄来了。余小余很烦遇到像刘业雄这样的政府官员,水平不怎么样,还自以为是得很,办事的出发点永远只为自己的方便和利益。余小余已有心理准备,刘业雄今天肯定是帮着邓生来处理科技中心这件事的。邓生说话办事有一种有模有样的港派作风,他微笑着说:“今天呢,把你们中心的负责人请来,是因为我们得到刘局长的同意收回中心,他非常支持,所以细节上请你们配合,我们需要了解情况,才能作出更正确的决定。”余小余点头,表态说需要了解情况我们会尽力提供。邓生接着话锋一转,措辞尖锐些,脸上却仍微笑着说:“中心要不要关停,我们现在还不能说,要分析一下现有条件再决定,但是,你们业务能不能开展要向我们请示,你看,去年还在经营,也不请示,这样就不令人满意了吧。”余小余一听就明白了,刘业雄这帮官员根本没有考虑下面员工团体的权益,而对财雄势大的大老板趋炎附势,把中心顺手给扔了。刘业雄附和着说:“邓生说得对,当初的业务让你们暂停你们也不听,这个责任谁负啊?”一听这话余小余就很火,反驳道:“我们一天没收到正式文件通知,一天就要开展业务,不然,单位怎么运作,这帮员工怎么生存?如果停办,得按照法律来处理,全是你们的员工,还得找你们负责!”一想到单位职工们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把中心办出点效益来,就有人跳出来搞搞震,不仅说三道四,还全然没把职工们的利益放在考虑的因素里,好像他们全是不在局子里的棋子,而是棋盘上拿去冲锋后被收拾吃掉的子儿。刘业雄也不知说什么好,只是说:“也不能这样讲,我们是不管了的。我下午还有工作,我先走了,你们按邓生的要求来办吧。”心不在焉的刘业雄无心斗嘴,手里拿着下午局里组织的全市大会筹备稿,摸了摸自己的秃顶,急匆匆地走了。接下来的谈话余小余始终很配合,在强势的有钱佬集团面前,一个小小的中心太弱小了。随他们吧,爱怎么处理怎么处理,只要保障了职工的权益,正常业务坚持办下去,其他的余小余懒得再过分操心了。再说操心也未必就能扭转些什么,有时就是命运弄人,说不定有得有失呢。P1-5

序言

我最初想把题目写成“她预设的生活就是生活本身”,但是似乎看起来太长,又有一些拗口。我去倒了杯咖啡准备坐下来好好写下去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还是来一个掷地有声的题目,于是我想到另外一个题目:真实的谎言。

老大(在生活中我一直这样叫她)说信任我,让我来写这本书的序言。我不是什么知名人士,除了念了三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硕士,干的一直是新闻工作。我为人家写序干过两回,头一回是我研究生同学的诗集,第二回就算这个了。在人家的书前面写一段话,你又不是什么知名人士,那接下来只有一个原因,她们大概真的是信任你,她们相信你会认真对待她们的作品。

在生活中,我们是要好的朋友。她有很多朋友,跟各种人打交道,也善于跟各种人打交道,她的朋友圈如果全走到一起来的话,你会发现她就像在跟联合国的人打交道一样,政府官员、文人墨客、商界人士……我曾经说你让我跟这么一大堆人不停地转换角色,我宁愿不活了。她说她从前也是一个害羞的人,都是让生活给逼出来的。

尽管她把这么多时间分给了众人,她还是有自己的小角落,她爱听音乐,她爱写文章(连诗歌她都去尝试了一把,那东西我从来不碰)。她有很多故事可以写,她阅人无数,如果她想要写的话。

好了,下面我要开始说我对于她小说的认识。

王尔德在其艺术理念里曾经精彩论述过生活与艺术,他说,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这不仅仅是由于生活的模仿本能,而且是因为以下这个事实:生活的自觉目标是寻求表达,而艺术给它提供了某些美妙的形式,通过这些形式,生活便可以展现自己的潜能。

与其说是艺术挑中了张舒广,倒不如说是生活挑中了她,说得更直接一点,她需要通过这种表达来展现生活的潜能。生活到底有什么潜能呢?答案其实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生活在她身上也可以说发挥出了巨大的潜能。从前她是一名教师,她从湘潭来到中山,在一所偏僻的有待发展的学校里,她和一群小不了她几岁的学生们待在一起,一眼望不到头的生活悄悄地蛰居在那里。那时她一无所有,拥有的只有纯真和激情。她开始写的是散文,人年轻的时候有很多额外的情感要表达,很多人选择谈无数次恋爱,有些人把情感寄托在其他事物身上,比如,赌博、养狗、流浪、吃东西……每个人都像有恋物癖一样,必须找到能够附会的东西。她选择了写作。她的那些写作最后以一本散文集《想偷懒的鱼》出现,在那本集子里她展现了一个还没长大的少女的种种情怀。

随后,在她的黄金年代,也就是我们的黄金年代,她和我们一道不约而同地被生活所虏获,原因再简单不过:我们需要活下去。当然,在这过程之中,这就像是和魔鬼订下的契约一样,魔鬼给了我们一个诺言,说,你只需要努力活着,就会赢得美好的生活。我们就简单地把灵魂交了出去,魔鬼把我们投到了生活的洪流中,并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诺言。这个时间不多不少,二十年,正是我们的黄金时代。

二十年之后,我们从魔鬼那里要回了自己的灵魂,现在,我们回望我们走过的路时惊异地发现了生活的本质。事实上,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场真实的谎言。

现在,她要把这个真实的谎言写出来,生活在她那里成了虚构的部分,小说成了真实的存在。

舒广笔下的人物可以说大多被生活掏空了,《第六个孩子》里的小美,《上帝是个女孩》里的余小清,《谁是谁的一生》里的王老师、婧婧、小怡,她们哪一个不是对生活抱有希望,到最后却又被生活打得落荒而逃的人。

我们和她们,真实与虚构其实都是一体的。唯有纯真年代回不去了。当《铁皮鼓》里的孩子还保有童真之时他一直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而一旦觉醒,看清了事物的本质,当他看到的全部都是谎言的时候,他也就长大成人了。

后来,我们的老大也像《铁皮鼓》里的孩子一样长成了一个结结实实的大人,她终于看清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她开始伤心地揭开生活的伤疤,每一个伤疤都是她或者说就是我们的成长印迹。

到底是成为那个拒绝长大的孩子,还是置身于强大的生活成为一个无趣的成人,我们几乎没什么选择的余地,我们无一幸免地都会长大,但至少我们可以在小说的世界里冲破那条真实与虚构的界线。

我是在她成为长大的奥斯卡时认识她的。那时我是副刊编辑,我编她的散文。但是我发现她对于生活的理解已经不需要散文来承载,她用更多的更强大的东西去揭示。我提醒她,你应该去写小说。因为只有一个敏锐的在生活里打滚的人才可以更深刻地把握生活的本质。她笔下的生活真实到触目惊心,她还原出来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谎言,身在其中的人只能在滚滚洪流中连滚带爬地跟着时间飞奔,驻足之间,嘴角含着苍白的一笑来一个惊鸿一瞥,回望一下走过的斑斑足迹,继续跟着人流走了下去。

她笔下的人物,你不用去猜她是张三,还是李四,你不用去对号入座,她笔下的人物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每一个在生活里打滚的人,我们曾经天真烂漫,还和魔鬼订了个协议,交出了自己的灵魂。而最后我们都像余小清她们一样用自己证实了生活就是一场盛大的谎言。我们的老大她不过是撕开了魔鬼的面纱而已,我们就是她笔下的余小清、小美、王老师、婧婧、小怡,没有一个人可以逃离生活的宿命。

但是,我们起码可以嘲笑生活,可以调侃一下所谓的生活,哎,上帝不过是个女孩呀。就像余小清最后的醒悟:  余小清坚定地相信,上帝一定是个女孩,她温和,恬淡,天真,自由。余小清什么都不愿意想,她只想当自己的上帝,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像风一样自由。

这就够了。

直面惨淡的生活,我们成了我们自己,这是对抗真实谎言的绝招。

最后,我想用我喜爱的顾城的诗歌《墓床》来纪念我们长大成人——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

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

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

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

我在中间应当休息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

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杨彦华

2015年3月1日

后记

我想,写小说大概是写作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产生的念头吧。

当我发现,怎么写也不能穷尽内心的细微体会时,当人生的感想在无数个或悲或喜的当儿试图冲破心灵的围墙时,当我的精神难以承载无边无际的灵魂悲欢时,我便试着用小说来接住那些纷纷掉落的思绪。

在我们身边,在不同的人身上,有各种事情发生。那些纷纷扬扬的生活,让我感慨,让我思考。我见证过它们的进程,推导过它们的走向,也证实过它们的结局。这些结局,有的让我舒心,有的让我诧异。故事中那些牵引事物发展的隐秘因素,那些漫漫人生中穿越表象的因果,那些因果中拨动人心的感悟,也是我在小说中一直寻找的核心。

在真实的生活中,我是个特别随心的人,坚持要按自己的方式写作,竭尽全力,写出发自内心的战栗。我要写的,一定是我体会得到的。我要的,不是默坐书斋刻意想象的新奇和刺激,而是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体会千姿百态的本真和精彩,以及这些本真和精彩带给我内心的舒展与紧张、彷徨与自在、欢乐与悲伤。

似乎找不到更合适的方式把内心的波澜壮阔好好安放,于是,我把这些感想放进了我的小说当中。常常,那些文字自动从我的脑子里弹出,自动组合,仿佛在电脑里点击一个程序,它便按照我的调调自由运作着了。这就是我写小说的基本状态,没有目的,没有要求,带着些岁月的疑惑,进行着新鲜的长途跋涉,写作的过程,就是自我消化的过程,完全是自己内在和外在的对话与交融。

但我总感觉还不如意,似乎那些文字,还不能完全把自我和世界从容展开。世界这么博大,自我这样诡秘,我简单的笔,又如何能道尽其中的奥秘?嗯,我也不懊恼,因为它毕竟展开了面朝尘世自由呼吸的姿势,凭着敏感的暗号,没有偏见地与热闹繁杂或者平静单调的各类生活状态顺利地接上了头。我就喜欢这样从容地生活,从容地体验,从容地把悲欢写进我的小说中去。

《沉默的卡农》是我写的第一篇小说。文中反复出现的《D大调卡农》,是我喜欢上的第一首音乐。它代表着我的口味,是我开始写小说的切入点。开始写小说的那天,我记得是个早春的下午,没有风,回家的路上,路边开满了成片的杂色小花儿。嗯,我总是喜欢去碰撞那些细微美妙的东西,它们老是不声不响地,其实它们最惬意最美妙了。比如那些小美花儿,它们挤挤挨挨地聊着天,享受着阳光。还有那些阳光,它们从树叶间调皮地洒下来,在地上组成变幻的图案,其实那是它们在玩游戏呢。那天,我被窗外的阳光打动,被车里那曲①大调卡农》打动,我想,写点什么吧,在小说的人物里,寄予我对生命的热爱吧。

那年我也有三十好几了,自以为深沉到接近得道悟世了,现在想来,其实仍然是单纯得要命。好久后才羞恼地惊觉,多么浅薄的人啊。时光一寸寸地过,生命在一分分地变得厚实。现在看第一篇小说,又觉出些幼稚来。但是,每次重读,仍然会被感动,因为,至少,小说里的他们,那么真诚,就如另一个我们,活在了小说的世界里。

小说里的人物,可以像某个熟悉的人,也可能像自己,但事实上,都不是。就拿香港电视剧的套路来说吧:“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张舒广

2014年11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沉默的卡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舒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6814104
开本 32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5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8
CIP核字 2015080041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0
13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