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著名战役/另眼看二战
内容
试读章节

德国开创的先河

二战前夕,动荡的历史上,骑兵渐隐。机械化部队崭露头角,新式武器相继出现。最重头的武器,是重型坦克。重型坦克杀伤力极强,可它笨重、不灵活,在人烟稀少的地带执行任务还说得过去,一到了繁华闹市,就挤不下脚去。

由此,轻型坦克问世了。轻型坦克倒是灵便,速度极快,可是,由于它去除了一些装备,又显得有些弱不禁风。

英国的一些军事家注意到了这种情况,开始了新的构想。这是一些先知先觉的人,有着超前的思想。他们觉得,应该将重型坦克和轻型坦克搭配使用,同时,将其“升级”,使其“进化”。他们还提出,提高装甲坦克的地位,把它作为战争的主角。也就是说,摒弃以往慢吞吞的作战方式,让装甲坦克以快如闪电的攻势,使敌人腹背受创,从而迅速突破防线。

这个思想实在太先进了,英国军方听了,目瞪口呆,难以接受。在英国军方看来,让士兵们一股脑儿钻到装甲车里,独自作战,有如天方夜谭。因此,他们不假思索地拒绝了。

然而,德国军方却迥然不同,格外敏锐,认识到了这种思想的进步性。德国暗地里忙碌起来,组建了以装甲坦克为主体的现代化部队,并制定出了配套的新战术——“闪击战”。

“闪击战”是德国将领施利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时提出的战略概念,由此,德国开创了机械化作战的先河。

闪击战的核心,就是速度。德军进行了一次次秘密演习,试图通过闪电般的先发制人,快速突破阵地,控制战局,避免与对方进行大规模的正面作战。

英法两国听到了些微风声,十分不屑,态度依旧高傲。德国不在乎这些,依旧埋头演练。逐渐地,步兵和炮兵都能熟练使用装甲设备了。

为了配合装甲部队的出击,德国还偷偷地创建了空降部队。空降人员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个个技术非凡。他们穿着独特的统一制服,机密地出入军事禁区,风姿独特。在当时的世界,独一无二。

在空降部队中,还有一支滑翔部队。滑翔机作用极大,一架滑翔机能拖动几架飞机,并能独立作战。这些空中力量的主要任务是从后面进攻,占领对方机场、桥梁和城镇等,为闪击战扫平障碍。

在备战充足后,希特勒决定,对波兰实施闪击战。而在此时,英法两国还不知道什么是闪击战。人类史上的第一次闪击

在入侵波兰之前,希特勒为发动这场战争制造了借口。

他召来了党卫军头目希姆莱,告诉他,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个事件,随便弄个借口出来。希姆莱静静地听着,聚精会神,一眼不眨。

希特勒打了个比方,说如果有一些波兰士兵跑到德国边境的小镇里,攻击小镇的广播电台,德国势必要奋起抵抗。显然,希特勒的想法是,要做出波兰人蓄谋挑衅、而德国被迫发动战争的样子。

希姆莱领会了希特勒的意思,点点头,表示没有问题。希特勒又补充了一句,制造借口时,是否合理,不必介意。

1939年8月31日,在希姆莱的授意下,德军从边境附近的集中营里揪出了十多个吸毒犯,强行给他们套上波兰军装,然后,搡到电台附近,扫射致死。稍后,德国军方的摄影师拍下了尸体,刊登在第二天的晨报上,宣称波兰的正规军侵犯德国边境,试图摧毁德国的广播发射台,已被击毙。

可是,就在8月31日拂晓时分,德军已经开始践踏波兰的领土了。

德军在发起攻击前,先由轰炸机飞临波兰上空,大肆轰炸,破坏交通设施、通信系统等。同时,在边境线上,德军的千百门巨炮也轰然发射,炮弹如雨。一个小时后,德军地面部队开始越过边境,发动攻击。

这是波兰人第一次尝到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空袭,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击战的厉害。

这种骇人的闪电袭击,以逶迤的装甲蛇形阵,从侧翼和后面插入,然后,形成包抄式的钳形攻势,把对方陷于一个个重围,再出其不意地猛击——纳粹闪击战大都为这种战术模式。

波兰人在震惊骇然之余,奋勇抵抗。但德军的机械化装甲师团发挥了高度威力,锋芒锐利,不可阻挡。

不到两天,波兰的空军力量就被摧毁了。部署在第一线的500架战机,尚未起飞,就被炸坏,飞行人员伤亡成堆。德军还在不断地缩小包围圈,圈内的波兰军举步维艰。许多波兰士兵的血肉之躯,被碾压在坦克的履带上,鲜血淋漓,血肉翻卷,残肢横飞,惨不忍睹。

9月6日,波兰政府逃离首都华沙。一位装甲部队指挥官向希特勒汇报,说战争基本结束,剩下就是打打兔子的活儿了。

然而,“兔子”们勇敢无畏,顽强不屈,仍旧以惊人的牺牲精神奋力抵抗,尽其所能地战斗到最后一丝力气。

希特勒怒不可遏。他通告波兰指挥官,立即停火。对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希特勒被彻底激怒了,大骂波兰人“不讲道义”。P2-4

目录

纳粹闪击战

胶着战

敦刻尔克撤退战

不列颠空战

珍珠港偷袭战

中途岛航母战

瓜岛争夺战

列宁格勒围城战

阿拉曼沙漠战

诺曼底登陆战

莱特湾大海战

阿登大战

硫磺岛攻坚战

冲绳岛血战

大西洋反潜战

序言

战争是人类熟悉的面孔,早在荒蛮时代就出现了。密林里,岩谷内,大野大泽中,赤身裸体的人、裹着树叶兽皮的人,为着采集、狩猎、血缘复仇等,本能地暴力相向。攻击与被攻击、掠夺与被掠夺,在简单的木石兵器中进行。至于战略战术,一概皆无,劈头就打,或上去就咬(用牙齿狠命撕咬,是其时打斗的一种方式),基本各自为战,各打各的,胜负全凭人数的多寡、体力的强弱、勇敢的程度。

这是文明之初的暴力行为,是战争的雏形。在国家出现后,战争得到了真正的升级。

几千年来,各种战争此起彼伏,绵延于人类史中,有如细密的针脚,逶迤而来,从未断绝。

其中,有一次战争最为血腥、残暴。无论是在相对意义上,还是在绝对意义上,它比以往任何战争都要可怕。无论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它都是一场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杀戮。在一切大屠杀中,在一切地缘政治的冲突中,它的激烈和惨烈程度,非语言能够尽述。

它把五大洲、6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卷了进来,有7000多万人或伤或亡。在总死亡人数中,几乎一半都是平民!这些无辜的生命,被贴上了“次人类”的标签。他们或者死于侵略者的政治谋杀、种族灭绝,或者死于“邻居”(英美等盟友)的战略轰炸。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有感于此,甚至生出这样一个回归原始的想象:“所有的武器都被销毁,在下一次战争中,只许人用嘴咬!”

这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全球性的暴力行动,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

它不是“我们”与“外国人”之间发生的战争,不是“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发生的战争,它也不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发生的战争,它更不是一个世界与另一世界之间发生的战争。它是这个世界发生的战争!它是整个人类发生的战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战对整个人类群体和个体的影响都是深重且深远的。

那些伟大或重大的决策、起眼或不起眼的谋略,那些古怪的指点或自如的挥洒,那些奇异的战略战术,那些光怪陆离的武器发明,那些神奇且神秘的隐蔽战线,凡此种种,强有力地改变了政治版图、社会结构、经济科技,改变了人类所赖以存在的基础。人类的生存,世界的形成,就此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战的影响辐射到历史的腹心,作用于文明。理解了这一点,当有人纳闷世界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人类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时,就会多一层次的思考。

不知史,不足以知未来。于此,我们打造了“另眼看二战”这套丛书,全五册,分别为《生死决策》《风云人物》《著名战役》《致命武器》《谍战之日》。

《生死决策》侧重于对二战中重大决策的发掘。众所周知,是《慕尼黑协定》坚定了希特勒掀起战争的决心,是同盟国的围剿使日本选择了投降。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无论是《慕尼黑协定》,还是日本投降,都暗藏玄机,都是复杂叵测的决策行为导致的结果。从《慕尼黑协定》到日本投降,从二战开始到二战终结,其间纷繁起落的一连串决策,有光彩的,有邪恶的,有气吞山河的,有藏头掖尾的,有出卖国家的,有成全自己的,无论哪一种,几乎都出人意料、匪夷所思。再以“苏德互不侵犯”的决策为例,书中写道,“苏联和德国,共产党和法西斯,布尔什维克和纳粹,莫斯科和柏林,红色和黑色,他们一向是天生怨敌,现在却有了如此政治性的接近!穿上了同一条裤子!”苏德结盟堪称破天荒的头号国际事件,之所以如此离奇,其实别有内幕。本书撷取了影响人类史的非同寻常的26个决策,在战争的幽径中探索,在历史的后厢房寻觅,拨开重重迷雾,剥出窝藏于深处的真相。

《风云人物》展现了传奇历史里的传奇人物。他们中间,有政治首脑,有军事将领,其行止,其决断,成就了无数个“第一”和“唯一”!在那段特殊的时光里,希特勒成为唯一一个统治十个国家的总统,罗斯福成为唯一一个被憎恨的伟人,隆美尔成为唯一一个受到敌我双方尊敬的将领,艾森豪威尔成为唯一一个能协调几百万将士的参谋,麦克阿瑟成为唯一一个最辉煌的逃兵……在浩荡风云中,在遍野硝烟里,他们用失败和胜利诠释着战争。没人告诉他们要怎么做,那一刻的历史是茫然的。他们的身后,是国家力量,他们依凭于此,遵从内心的召唤展开行动。他们的行动极大地影响着战争,而性格则极大地影响着他们。本书注重于对人物性格特质的深度剖析,在细腻的追索中,横陈战争的肌理,读来细腻、真实,骨血丰满。

《著名战役》描述了二战中的符号性战役。之所以被冠以符号性,是因为这些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的世界,还在当代世界的文明打下了烙印。本书致力于展现神奇的战术,使读者能够在惊心动魄中体会到闪击战的神速、胶着战的奇异、撤退战的恢宏、偷袭战的鬼祟、航母战的奇巧、围城战的血腥、沙漠战的狂野、登陆战的隆重、阵地战的凄惨、攻坚战的激烈、反潜战的隐秘……每一次战役、每一种战术,都有着空前绝后的特点,有的出神入化,有的离奇古怪,一一惊心,步步绝妙。笔者努力挖掘新的内容,在众多的解密档案中,筛选出鲜见的线索,并通过各种努力求知、求解,最终完成内容上的垦荒,将战争机密推送到读者面前,将几乎是神话般的存在“下凡”到文字中。书中叙述的15个战役,故事性强,重细节,在文趣中交映着野趣、妙趣、谐趣,盎然生动,活泼可感。

《致命武器》是一本人文情怀极强的书。它的最大特色是,不仅描述了杀伤性武器,还追溯了武器的发明、发现。一边是硝烟滚滚的战斗,一边是埋头灯下的研制,这是军事与科学的交汇,在世界战争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交汇还是第一次!它仿佛一个向导,带领战争走上了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的道路。书中涉及的武器有枪、炮、舰艇、战机、坦克、导弹等。它们都是人类想象的结晶,有的是“半路出家”,有的是武器家族的“新生儿”,却无一例外地都创造了奇谈与奇迹。其中,人操鱼雷等武器,神秘而离奇。人操鱼雷“像一条细长的青鱼,‘鱼背’上有两个座位,潜水员跨上去,一路飞驰,靠近对方军舰后,将‘鱼身’与‘鱼头’分离——‘鱼头’中藏有炸药,军舰就这样被摧毁了”。这些里程碑式的武器,加剧了战争的激越和惨烈,也促进了战争的终结。

《谍战之日》作为这套书里最为跌宕起伏的一册,展现了一条无影无形而波澜壮阔的隐蔽战线。在这条战线上,每一场谍战,都不是一个孤立事件,都是一系列政治纷争的结果,都是一系列重大决策的结果。它们与战争、与历史的关系,不是串联的存在,而是并联的存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存在。以“斩首计划”为例,海德里希策划了一起离间计,借斯大林之手杀掉了苏联元帅,为德国减少了劲敌,使苏联丧失了战争警惕性,未能提前布防,导致大战一开始就一败涂地、血溅山河。本书没有因为专注于曲折的谍战故事而忽略严肃的大战背景,同时,努力展示更多的谍战技术成果。书中写到的破译“恩尼格玛”密码机,就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科学大战。科学家为了完成破译工作,甚至想出了“抢劫”德国军舰的办法,最终找到了德军密钥,解开了“恩尼格玛”之谜。这种科技力量的渗透,能够让读者在了解特殊战场的同时,留下一个对世界的侧面思考。

综观全套丛书,几乎每一个决策,都是深不可测的大海,暗藏韬晦;几乎每一片风云,都激荡着统帅们的大气与大器,也盘旋着小气与小器;几乎每一场战役,都不乏遗憾的战术,都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几乎每一种武器,都淋漓着不应当的血泪;几乎每一次谍战,都是智慧与科技的偶遇。本书不去刻意规避缺憾,而是客观坦承,以求是求实的精神,告慰旧史,展眼新史。

每册书各有侧重,全套丛书还原了一个立体的二战,剖面宏丽,纵深幽邃。其落笔之处,深阔多元;其书写之风,从容细腻。在历史里考古,在细节里发现,是其追求。

书中章节或长或短,不拘结构,均依据事件大小等因素量体裁衣,只求“合体”,不求“制式”。在书中与二战重逢,迎面的刹那,读者将震撼于那不可复制的历史。

本套丛书力图在充满故事性、趣味性的同时,闪烁着科普性、知识性,体现浓厚的人文关照。但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有不够周全或存在其他缺点错误之处,恳望读者指教。  编者

2015年3月

内容推荐

鲍志萍编著的《著名战役》描述了二战中的符号性战役。之所以被冠以符号性,是因为这些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的世界,还在当代世界的文明打下了烙印。本书致力于展现神奇的战术,使读者能够在惊心动魄中体会到闪击战的神速、胶着战的奇异、撤退战的恢宏、偷袭战的鬼祟、航母战的奇巧、围城战的血腥、沙漠战的狂野、登陆战的隆重、阵地战的凄惨、攻坚战的激烈、反潜战的隐秘……每一次战役、每一种战术,都有着空前绝后的特点,有的出神入化,有的离奇古怪,一一惊心,步步绝妙。笔者努力挖掘新的内容,在众多的解密档案中,筛选出鲜见的线索,并通过各种努力求知、求解,最终完成内容上的垦荒,将战争机密推送到读者面前,将几乎是神话般的存在“下凡”到文字中。书中叙述的15个战役,故事性强,重细节,在文趣中交映着野趣、妙趣、谐趣,盎然生动,活泼可感。

编辑推荐

本套丛书包括《谍战之日》《风云人物》《生死决策》《致命武器》《著名战役》5本,以大局观为宗旨,从另一个视角剖析了二战期间各国之间的利益合纵与制衡,各种事件发生的机缘巧合,各个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决定关系,从多个角度全面、客观地还原了二战历史真相,通过人类噩梦的真实再现,引发人性在历史逆转中的追思,以此纪念明年二战胜利70周年。鲍志萍编著的《著名战役》主要讲述了二战期间的著名战役,不仅有对当时战况的重现,更从国际格局的角度,分析了各个战役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著名战役/另眼看二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鲍志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242452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4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2015008734
中图分类号 E195.2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