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头条之作(4\17 1985-1986)/儿童文学创刊50年最精粹
内容
编辑推荐

《头条之作(4\\17 1985-1986)》收录了1985年-1986年《儿童文学》杂志所刊登的头条精品文章,如夏有志的《三个“莎士比亚”》、高春丽的《稀里糊涂的爸爸》、曹文轩的《再见了,我的星星》。

所选文章皆为儿童文学上乘佳作,适合全年龄阅读,尤其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读者在享受精品阅读的同时,也会接受一定的身心洗礼。

内容推荐

为庆祝《儿童文学》创刊五十周年,特编辑《<儿童文学>头条》系列丛书,分册《头条之作(4\\17 1985-1986)》收录1985年至1986年间发表在《儿童文学》上的头条佳作,如夏有志的《三个“莎士比亚”》、高春丽的《稀里糊涂的爸爸》、曹文轩的《再见了,我的星星》。可读性与艺术性俱佳,既可以从中看到这些作品在中国原创儿童文学领域里留下的印迹,又可以读到那些经过时间淘洗而沉淀下来的精品力作。

目录

前言 《儿童文学》永远年轻

短篇小说两篇

一个小孩子的大灾难

虎牛

再见了,我的星星

稀里糊涂的爸爸

走向审判庭

一个十四岁的“离休干部”

折不断的翅膀

三个“莎士比亚”

黑帆

小花鞋

童话散文四题

国宝

遥遥黄河源

“比目鱼号”摩托

大江魂

弓王阿宁

黑窗帘

野村趣事

牛角金缸

小小说四篇

黄骠马伴我进击

沉默的荒原

太阳的女儿

雁阵

试读章节

吃完了水果,大班的班长葵花笑呵呵地对小朋友们说:“老师叫咱们到院子里玩一会儿,然后回教室做手工。国庆节要到了,一个人做件礼品,放到咱幼儿园的小展览会上。”

大伙儿听了这几句话可高兴啦。往外走的时候,有的蹦跳,有的喊叫,有的直拍手。

只有莹莹没离开座位,也没张嘴,两只小手托着下巴颏打主意:做一件什么礼品放到展览会上去,让爸爸妈妈,还有好多叔叔阿姨来参观呢?她想啊想啊,有了:画一张画,画一个穿得最漂亮、长得最好看的女娃娃!在全幼儿园里,谁不知道莹莹的图画最棒呢!“五一”节那个展览会上,有莹莹画的一棵苹果树。幼儿园主任拍着莹莹的头给参观来的客人介绍说:这是我们的小画家莹莹!

莹莹把主意拿定,忍不住想乐。她跑到院子里,搂住葵花的脖子,嘴巴贴在葵花的耳朵上小声问:“你做什么手工?告诉我,我不对别人说。”

葵花回答她:“对别人说怕什么呀。我想画一张画,画一面五星红旗。小柱说他要画一朵大红花。”

莹莹一听这话,脸上立刻没了笑模样,同时松开手,心里说:“真讨厌,人家画画,你们也画画,净跟人家学!”

葵花没在意,问莹莹:“你一准也画画儿,对吧?这回你要画什么呢?”

莹莹赶忙摇摇头:“我还没有想好哪。”

小朋友们有的跳绳,有的玩滑梯,有的手拉手儿跳团结舞,玩得可开心啦!

莹莹却有些不安生。她暗暗地想:一会儿葵花要画图画,小柱也画图画,那根红蜡笔还够用吗?一个纸盒里装着的十二种颜色的蜡笔,总是那支红的先被使短、使完。顶数红蜡笔用得多嘛!画太阳,画苹果,画衣服,画拖拉机,都得用红蜡笔嘛!上了好几堂图画课,红蜡笔只剩下小半截儿,不够葵花把红旗涂完;要是让小柱抢先去画大红花,还有别人使的?

莹莹越想越心焦,就悄悄地溜进教室,直奔老师放蜡笔的那个抽屉;拉开一看,她笑了:原来那盒旧蜡笔变成一盒新蜡笔。她打开盒盖儿,抽出那支红色的,攥在手心里,再把盒盖儿盖住,把抽屉推上。这才高兴地到院子里玩。

过一会儿手工课开始了。最爱做事情的葵花从老师那儿领来蜡笔、剪刀和各种纸片,往教室中央的那张小方桌跟前走。

小柱是个胖小子,愣头愣脑地奔过来,一把抓起蜡笔盒,扭头就走。

葵花挺严厉地喊住他:“一盒蜡笔,大伙儿换着轮流使;用完一种颜色的放回来,再拿另一种颜色的去用……”

小柱赶忙转回身,递过蜡笔盒:“给你!”

葵花伸手接,没有接住,蜡笔盒哗啦一声掉到地上。她弯腰捡起来,放在小方桌上,嘱咐说:“老师让我们都别说话,别走动,还要小心剪刀割破手。”

莹莹一心要画个最漂亮的女娃娃,当然顾不上说话和走动。她担心别的画图画的小朋友勾完稿子用红蜡笔,而发现她的秘密,就赶忙画:女娃娃的衣服是红的,一笔一笔地涂上;小辫儿上的蝴蝶结是红的,一笔一笔地涂上了;老师说人的脸色红才健康才美,得涂得深点儿。糟糕,用劲儿太重,把红蜡笔给使折了。她的心怦怦地跳。幸好小朋友们都低头做事,没有人瞧见;蜡笔被一层纸裹着,没有断开。她站起身,不声不响地把红蜡笔放进小方桌上的蜡笔盒里,从里边拿了支黑色的,回到座位上要给女娃娃涂眉毛和头发,还有眼睛。老师说,眼睛是人的心灵窗口;把女娃娃的眼睛画得大大的、黑亮亮的,就更能透出她心灵健康、心灵美。莹莹一定要认真仔细地画女娃娃的眼睛。

这当儿,小柱从座位上站起,奔向小方桌,从蜡笔盒里拿走了那支红蜡笔。

莹莹心里挺不安静,总是不由自主地朝小柱那边偷看。

小柱正涂他的大红花,聚精会神地涂,什么也没有发现;涂完之后,他把那支使短了的红蜡笔放到小方桌上的盒子里,换回一支绿色蜡笔,要涂几片陪衬红花的绿叶子。

莹莹这才感到踏实,接着给女娃娃画那两只显示心灵健康和美好的眼睛。

过了一会儿,小方桌那边忽然有人喊一声:‘‘/J、柱,你怎么把红蜡笔使折了,放下就走呀?”

刚刚使完红蜡笔的小柱说:“本来就是折的。”

“新蜡笔,怎么会是折的呢?你撒谎。撒谎是坏孩子!”

小柱蹿过来要动武:“谁是坏孩子?”

葵花也离开座位,站在他俩中间,把他俩推开:“不要打架。小柱从来不骗人。准是我刚才没接住,掉在地下摔折的。这事儿怪我,一会儿我跟老师去承认错误!”

莹莹听着小朋友们议论,不敢抬头,紧张地盯着自己画的女娃娃。那娃娃—下子变了,她的脸红得特别难看:是吓红的,还是羞红的?接着变得模模糊糊,两颗滚圆的泪珠儿,正巧掉在女娃娃的黑大的眼睛上。

葵花忙跑过来,关心地问:“莹莹你怎么啦?”

莹莹哭着回答:“红蜡笔是我使折的……”

“噢……真的吗?不是故意的,不要怕。”

“不,我好像是故意骗人的……”

“故意的也不要紧。”葵花安慰莹莹,“老师说,知错改错,往后不再这么做,就是好孩子。你再接着画吧!”P1-4

序言

《儿童文学》永远年轻

◎李学谦

《儿童文学》创刊已经50周年了。50年是一段不算短的时光,当年的小读者,现在大多已成花甲老人;当年散发油墨清香的创刊号,现在纸页已经发黄;当年参与创刊的叶圣陶、冰心、严文井、张天翼、金近等前辈作家已驾鹤西去,留下了他们不朽的名字和作品陪伴我们。回首《儿童文学》50年的历史,有说不尽的故事,道不尽的怀念。

半个世纪的岁月可以使儿童成为老者,可以使一本新刊墨香散尽,但《儿童文学》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光雕刻之后,却变得更加容光焕发,更加年轻时尚,更加生机勃勃了。

《儿童文学》在创刊后的前几年中,是不定期出版的丛刊,从1963年10月创刊到1966上半年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被迫停刊,两年半的时间里,只出版了10期。而现在,《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生产基地。当年不定期出版的丛刊,已经成为定期出版的句刊,每月发行量超过100万册;当年的杂志编辑部,已经升格为中少总社儿童文学中心,不仅出版杂志,而且出版图书。2012年儿童文学中心出版新书66种,再版图书88种,新书再版率100%。若按品种计算,儿童文学中心图书单品种平均销量超过5万册。时下图书出版参与过度,选题过剩,单品种销量下降,儿童文学中心原创图书的强势崛起,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2012年3月,《中国卡通》杂志并入儿童文学中心,同年10月全新改版,成为《儿童文学》杂志的漫画版。此举表明,中少总社将依托儿童文学原创图书,以丰厚的内容资源为基础,打造原创动漫产业链。目前,改版后的《中国卡通》月发行量已由原来的10多万册跃升至40余万册;根据幻想小说《萝铃的魔力》创编的同名漫画书一个月内加印到6万册。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儿童文学中心丰厚的内容资源,将衍生成更多的文化产品,《儿童文学》将完成产品生产向产业经营的华丽转身。

50年过去,《儿童文学》从一本杂志发展成为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生产基地,一棵树苗衍生成了一片森林,期间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我从出版人的角度看,有这样几点弥足珍贵。

一是始终高举纯文学的旗帜。到底什么是纯正的儿童文学,我不敢妄下判断。不过,有一点我敢肯定:关于儿童文学本质和功能的认识,恐怕要回到儿童文学起源和发展的历史中去。无论是在外国还是在中国,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出现,都是与启蒙运动和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对儿童作为独立群体而不是成人附庸的发现,离开了现代儿童观的建立,离开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己未来的美好期盼,就不会有儿童文学的出现和发展。在19世纪末中国儿童文学刚刚萌芽的时候,我们就听到了梁启超的呼吁:“欲新一国之民,必新一国之小说”;在叶圣陶开中国童话创作之先河的《稻草人》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上世纪20年代,儿童在黑暗现实中深感自身弱小的无助与无奈。儿童文学出现与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总是要对儿童成长和社会进步有些担当的,总是要为儿童精神世界的发育提供一些认识和审美上的帮助的。

《儿童文学》的发展,在于她坚守了这份担当。上世纪90年代初,纯文学面临商业化的严峻挑战,《儿童文学》月发行量也从57万份锐减到6万份。以徐德霞为主编的《儿童文学》编辑部,在这个艰难时刻选择了坚守。关于读者定位,他们坚信,《儿童文学》是办给爱读书的孩子看的。靠什么吸引读者?他们坚信,《儿童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纯文学、纯艺术,要坚持高品位、高格调、高质量。在喧嚣的商业化浪潮面前,徐德霞和她的团队保持了清醒和自信。因为有了这份坚守,《儿童文学》一路走来凯歌高奏,从月刊变为旬刊,从杂志扩展为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生产基地。

二是在开放中创新发展。文学来源于生活,没有一成不变的生活,也不会有一成不变的纯文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看来,有这样几点变化对儿童文学的发展十分重要。首先是儿童群体自身的变化。市场经济是对人的解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的束缚不断被打破,人的自立性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与此相适应,儿童的权利和尊严受到进一步的尊重,童年的独立价值被进一步认可,现代儿童观得以进一步确立: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进一步增强,儿童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儿童本位”已经成为儿童文学的主流价值观。其次是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信息社会已经成为我国不可逆转的发展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除非受到成人管束,儿童分享信息的机会,与成人是平等的。事实上,对于初中以上的少年,成人对他们在接触信息方面的管束,往往是徒劳的。成人由于信息占有优势而拥有的话语权受到极大挑战,平等对话成为儿童对作家和作品的内在要求。其三,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被大量引进,不仅在创作理念、创作题材、创作手法和文本样式等方面对作家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儿童的阅读品位、阅读兴趣和欣赏水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四,数字出版的出现,使儿童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以碎片化、娱乐性为主要特点的“轻阅读”在儿童中占有很大市场。

《儿童文学》在高举纯文学旗帜的同时,以开放的胸襟应对变化,坚守而不僵化,与时俱进而不故步自封,遵循文学和出版产业的发展规律,拓展了出版范围。在《儿童文学》大家族中,既有《儿童文学》杂志的“经典”版,也有“选萃”和“时尚”版;既有以成熟作家为主,凸显纯文学风格的“金牌作家书系”,也有以青年作家为主,适合儿童“轻阅读”需求的“淘·乐·酷书系”,还有为少年作者量身打造的“阳光书吧”:既有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也有幻想题材的作品;既有适合经典阅读的文字书,也有适合“读图时代”的漫画书。在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中,《儿童文学》不断地发展着自己,始终引领着儿童文学的潮流。

三是在与作者、读者的交流互动中保持活力。一本好的刊物,不会是编辑部关门办刊的产物,必定是各种出版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其中,作者和读者是最重要的资源,经营好作者、读者两种资源,比在办公室里做好案头编辑工作更为重要。作者是原创儿童文学的播种者,读者是原创儿童文学生长的土壤,只有悉心耕耘,才能培育出欣欣向荣的原创儿童文学之林。

在作者队伍建设上,《儿童文学》是不遗余力的。《儿童文学》坚持在稿件面前人人平等。对于来稿,无论作者是已经成名的大作家,还是初出茅庐的业余作者,一律以稿件的内容和艺术品质作为取舍标准。《儿童文学》十分注意发现文学新人。对于有潜质的新人新作,编辑指导作者反复打磨修改,力求精益求精。《萝铃的魔力》是编辑在大量的投稿中发现的,作者陈柳环在此之前从未发表过任何作品。经过多次修改,《萝铃的魔力》一炮打响,到2013年3月,同名系列图书销量已超过200万册。《儿童文学》先后举办了3期青年作家讲习班,两期短训班,还定期组织评选“十大青年金作家”。《儿童文学》还十分注重培养小作家,在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中建立了小作家分会,组织他们开展活动,在刊物上开设栏目为他们发表作品。几十年如一日,《儿童文学》团结和打造了一个多达500余人、“老中青少”四代同堂的作家作者集群。

在读者群的维护上,《儿童文学》匠心独运,除了在刊物上开设与读者互动的“读编往来”、“三地书”、“你来我往”等栏目外,还在百度网上组建了“儿童文学吧”。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儿童文学》的读者交流读书体会,相互推荐图书,对《儿童文学》欣赏品评,也不时“拍砖”。截至2013年3月中旬,“儿童文学吧”发帖数已超过65万篇。所有编辑都会羡慕这样一种与读者交流互动的机制,有了这种机制,刊物人气想不旺盛都难。

《儿童文学》创刊已经50周年了,几代编辑和出版人坚守纯文学理念,在开放中创新发展,使《儿童文学》从一本杂志发展成为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生产基地。但《儿童文学》的发展成果并不仅仅属于编辑和出版人,没有几代作家和读者的倾力扶持,无从成就《儿童文学》今天的辉煌。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属于所有为她写作的作家,属于一代又一代精心呵护她的读者,属于养育她的文学沃土。所以在《儿童文学》创刊50周年之际,我们编辑出版了《<儿童文学>头条》这套丛书,将50年来每本刊物的头篇之作,也是一本刊物中最精华部分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深深植根于祖国文学沃土的《儿童文学》,将永远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书评(媒体评论)

《儿童文学》是一棵大树,一棵具有独立品格、蓬勃着旺盛生命力的大树。我不过是一个园丁,一个守护者,栖息在她的下面,为她培土浇水、修枝剪叶;她为我避风挡雨,为我提供一块安身立命之地。我和她一起走过春夏秋冬,走过风风雨雨,我与她一起成长,一起成材。为此我该向她道一声谢谢!

——徐德霞(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儿童文学出版中心总监、《儿童文学》杂志主编)

《儿童文学》是我记忆深处永远的暖。纵然童年时光流逝,但她的温暖与芬芳,至今珍藏在我的心尖。未曾想到,若干年后,我的文字能在纸上与她重逢。芬芳依旧,温暖依旧,《儿童文学》容颜未改,纯净如初!

——李秋沅(儿童文学作家)

阅读,对孩子尤为重要,童年时代阅读的书籍,往往会成为今后的精神和灵魂皈依,她会塑造我们的性格,影响我们的一生,所以我们应该读最好的书,做最好的儿童。我相信在这套书里,你会找到勇气、梦想和希望。

——吴洲星(新锐作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头条之作(4\17 1985-1986)/儿童文学创刊50年最精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有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811476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5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2013143904
中图分类号 I287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