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头条之作(12\17 2001-2002)/儿童文学创刊50年最精粹
内容
编辑推荐

《头条之作(12\\17 2001-2002)》收录了2001年-2002年《儿童文学》杂志所刊登的头条精品文章,如常新港的《对改变声音的梦想》、谢华良的《下雪了,天晴了》、杨红樱的《巴浪的暑假奇遇》。所选文章皆为儿童文学上乘佳作,适合全年龄阅读,尤其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读者在享受精品阅读的同时,也会接受一定的身心洗礼。

内容推荐

为庆祝《儿童文学》创刊五十周年,特编辑《<儿童文学>头条》系列丛书,分册《头条之作(12\\17 2001-2002)》收录2001年至2002年间发表在《儿童文学》上的头条佳作,如常新港的《对改变声音的梦想》、谢华良的《下雪了,天晴了》、杨红樱的《巴浪的暑假奇遇》。可读性与艺术性俱佳,既可以从中看到这些作品在中国原创儿童文学领域里留下的印迹,又可以读到那些经过时间淘洗而沉淀下来的精品力作。

目录

前言 《儿童文学》永远年轻

对改变声音的梦想

永远的安定门(外二篇)

颤抖一《轰然作响的记忆》系列之七

下雪了,天晴了

牛耕

红背带

我自己的房间

爸爸的左眼

跃入虚空

成功原来很简单

爸爸的玩具车

巴浪的暑假奇遇

少年与牛

一片纯真

去哈纳斯湖的路

渡船老倌

龙魂

影子行动

疼痛

试读章节

金子箭的生活太平常了。金子箭的生活太不一般。这很矛盾。金子箭可不想出名,从没想过这种时髦的事。一个上初二的脖子洗不净总围着贴肉黑泥巾的男生怎么会想到如此奢侈的事呢?打死你打死我打死他打死谁谁都不信。

班主任刘琴讲着课,可以说,正讲到神采飞扬时,突然停住了,两眼紧紧盯住金子箭:“金子箭,你今天洗脸了吗?”刘琴老师有个毛病,她看见学生脏,尤其脸脏,她就受不了,就会火,就会大大影响她讲课时的情绪。刘琴的课讲得好,引得许多学校的老师来旁听,也叫取经。一有听课的老师要来,刘琴班里的卫生委员总特意提醒金子箭头天晚上彻底搞二下自己的卫生。卫生委员很负责,还叮嘱一句:“耳朵眼里也要清理!”金子箭这样回答:“耳朵眼里她根本看不见!”

金子箭痛恨起早的人。他说那些起早吭哧吭哧练长跑出臭汗的人傻,是天下第一号臭大傻。怎么会有这么多臭大傻?

他的同班同学,体育委员长腿马英一听金子箭骂爱运动的人是臭大傻,就用眼睛斜他:“人不运动,难道躺着等死?”

金子箭说:“未来的生活,是靠脑袋生存,不是靠四肢。”

长腿马英仍斜着一双眼:“接着说,你好像挺有大道理。”

金子箭摇头:“请你先把眼睛正过来,别斜着看人,再斜,你也成不了外星人。”

马英不情愿地把眼正过来,但还是有点斜。

金子箭不跟马英讲价,一口咬定:“你眼睛还是有点斜,我等你把眼睛完全校正了,我再讲大道理。”

马英差一点伸出长腿踢他一脚,但他不能踢,一踢,就把金子箭的大道理踢飞了。

马英把两只眼直对着金子箭:“这回行了吧?可以了吧?”

金子箭又说:“你要用眼睛吃人啊?看瞪得跟牛眼一样,温柔些行吧?”

马英见周围拥着几个人,这会儿又多了几个,心里就不想输了这场嘴架,他就眯了眼睛,让脸上的肌肉活动起来。

金子箭满意了。金子箭先问一句:“见过乌龟吗?”

马英说:“见过,当然见过。”

金子箭又说:“只见过小乌龟吧?衣扣那么大的!”

马英急了:“屁,有这么大,”说着用两只手一比画,“碗这么大的。”

金子箭就说:“行行行,就算你见过这么大的龟。你知道你比画的那么大的龟已经活了多少年吗?至少十年。你知道乌龟能活多少年吗?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它们长寿,可它们从不早起,它们三天伸一次脑袋,十天不喝一口水,你比得了吗?比不了,所以,得学,学卧功,一动不动的卧功。”

马英还是伸腿踢了金子箭一脚。

马英喜欢金子箭,所以他们是朋友。但同学都觉得他俩成为朋友是件怪事,拿动物比喻的话,他俩习性完全不同,狗和猫能玩到一起吗?可他们就天天在一起,经常咬得一嘴毛。

一周两节体育课。金子箭只上一节体育课,另一节就不上了。他会送上一张假条,说自己这儿疼那儿疼。谁也说不清他到底哪里疼,所以金子箭就得逞了。别的同学绕着操场练中长跑,练耐力,金子箭趴在教室里睡觉,一个人很舒服很得意地睡觉,而且,还打呼噜。隔壁教室正上音乐课,金子箭的呼噜声就旁若无人地逛了进去,惹得上音乐课的教室里一片笑声。音乐老师合上钢琴盖,对同学们说:“我去一下就回来。”她一边走,一边用面巾纸擦脸上的汗。她一走进金子箭睡觉的教室,眉毛就立起来了,走近金子箭时,她的眉毛又放平了。她看见金子箭的睡相十分像三四岁的小孩,嘴角流着口水,口中喃喃自语,还不停地咂着嘴,就差把小手指头噙在嘴里了。音乐老师的孩子只有三四岁,她知道有这种睡相的幼儿,睡眠很沉很死,如果硬要弄醒了他,他会又哭又闹的。

音乐老师没叫醒金子箭。她走出教室之前,又看了_一眼金子箭的睡相,然后把门带上。门有些松,关不严,她就从衣袋里掏出几张纸,叠了几下,夹在门缝里一挤,门关严了。

金子箭学习成绩相当好。开始许多人不信,那是因为不服气。金子箭有很多毛病不是一个学习好的人应该有的。比如,作业没有一次做得完美的。金子箭做数学作业,总要漏下两道比较复杂的题。做语文作业,他能抄错了,照着课文抄,也能抄错。有一次,语文老师把语文作业本扔给金子箭:“这作业是你做的吗?”

金子箭很谦虚:“老师,我改。”

金子箭一考试,就判若两人了。考卷上不但整洁,复杂的数学题他也能解出来。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都不敢轻易批评他了,惟恐错怪了一个天才。

马英背后问金子箭:“看你平时不怎么样,水了吧唧的,怎么一考试成绩就在前面?”金子箭说:“我如果吹自己聪明,你心里肯定不舒服。其实,咱学的那点东西,用不着驼背熬眼睛。我觉得应该把时间挤出来干自己愿意干的。”

马英说:“我看你还是有点吹。”

金子箭纠正马英:“为什么不说我这是一种自信?”P1-4

序言

《儿童文学》永远年轻

◎李学谦

《儿童文学》创刊已经50周年了。50年是一段不算短的时光,当年的小读者,现在大多已成花甲老人;当年散发油墨清香的创刊号,现在纸页已经发黄;当年参与创刊的叶圣陶、冰心、严文井、张天翼、金近等前辈作家已驾鹤西去,留下了他们不朽的名字和作品陪伴我们。回首《儿童文学》50年的历史,有说不尽的故事,道不尽的怀念。

半个世纪的岁月可以使儿童成为老者,可以使一本新刊墨香散尽,但《儿童文学》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光雕刻之后,却变得更加容光焕发,更加年轻时尚,更加生机勃勃了。

《儿童文学》在创刊后的前几年中,是不定期出版的丛刊,从1963年10月创刊到1966上半年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被迫停刊,两年半的时间里,只出版了10期。而现在,《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生产基地。当年不定期出版的丛刊,已经成为定期出版的句刊,每月发行量超过100万册;当年的杂志编辑部,已经升格为中少总社儿童文学中心,不仅出版杂志,而且出版图书。2012年儿童文学中心出版新书66种,再版图书88种,新书再版率100%。若按品种计算,儿童文学中心图书单品种平均销量超过5万册。时下图书出版参与过度,选题过剩,单品种销量下降,儿童文学中心原创图书的强势崛起,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2012年3月,《中国卡通》杂志并入儿童文学中心,同年10月全新改版,成为《儿童文学》杂志的漫画版。此举表明,中少总社将依托儿童文学原创图书,以丰厚的内容资源为基础,打造原创动漫产业链。目前,改版后的《中国卡通》月发行量已由原来的10多万册跃升至40余万册;根据幻想小说《萝铃的魔力》创编的同名漫画书一个月内加印到6万册。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儿童文学中心丰厚的内容资源,将衍生成更多的文化产品,《儿童文学》将完成产品生产向产业经营的华丽转身。

50年过去,《儿童文学》从一本杂志发展成为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生产基地,一棵树苗衍生成了一片森林,期间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我从出版人的角度看,有这样几点弥足珍贵。

一是始终高举纯文学的旗帜。到底什么是纯正的儿童文学,我不敢妄下判断。不过,有一点我敢肯定:关于儿童文学本质和功能的认识,恐怕要回到儿童文学起源和发展的历史中去。无论是在外国还是在中国,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出现,都是与启蒙运动和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对儿童作为独立群体而不是成人附庸的发现,离开了现代儿童观的建立,离开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己未来的美好期盼,就不会有儿童文学的出现和发展。在19世纪末中国儿童文学刚刚萌芽的时候,我们就听到了梁启超的呼吁:“欲新一国之民,必新一国之小说”;在叶圣陶开中国童话创作之先河的《稻草人》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上世纪20年代,儿童在黑暗现实中深感自身弱小的无助与无奈。儿童文学出现与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总是要对儿童成长和社会进步有些担当的,总是要为儿童精神世界的发育提供一些认识和审美上的帮助的。

《儿童文学》的发展,在于她坚守了这份担当。上世纪90年代初,纯文学面临商业化的严峻挑战,《儿童文学》月发行量也从57万份锐减到6万份。以徐德霞为主编的《儿童文学》编辑部,在这个艰难时刻选择了坚守。关于读者定位,他们坚信,《儿童文学》是办给爱读书的孩子看的。靠什么吸引读者?他们坚信,《儿童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纯文学、纯艺术,要坚持高品位、高格调、高质量。在喧嚣的商业化浪潮面前,徐德霞和她的团队保持了清醒和自信。因为有了这份坚守,《儿童文学》一路走来凯歌高奏,从月刊变为旬刊,从杂志扩展为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生产基地。

二是在开放中创新发展。文学来源于生活,没有一成不变的生活,也不会有一成不变的纯文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看来,有这样几点变化对儿童文学的发展十分重要。首先是儿童群体自身的变化。市场经济是对人的解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的束缚不断被打破,人的自立性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与此相适应,儿童的权利和尊严受到进一步的尊重,童年的独立价值被进一步认可,现代儿童观得以进一步确立: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进一步增强,儿童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儿童本位”已经成为儿童文学的主流价值观。其次是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信息社会已经成为我国不可逆转的发展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除非受到成人管束,儿童分享信息的机会,与成人是平等的。事实上,对于初中以上的少年,成人对他们在接触信息方面的管束,往往是徒劳的。成人由于信息占有优势而拥有的话语权受到极大挑战,平等对话成为儿童对作家和作品的内在要求。其三,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被大量引进,不仅在创作理念、创作题材、创作手法和文本样式等方面对作家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儿童的阅读品位、阅读兴趣和欣赏水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四,数字出版的出现,使儿童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以碎片化、娱乐性为主要特点的“轻阅读”在儿童中占有很大市场。

《儿童文学》在高举纯文学旗帜的同时,以开放的胸襟应对变化,坚守而不僵化,与时俱进而不故步自封,遵循文学和出版产业的发展规律,拓展了出版范围。在《儿童文学》大家族中,既有《儿童文学》杂志的“经典”版,也有“选萃”和“时尚”版;既有以成熟作家为主,凸显纯文学风格的“金牌作家书系”,也有以青年作家为主,适合儿童“轻阅读”需求的“淘·乐·酷书系”,还有为少年作者量身打造的“阳光书吧”:既有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也有幻想题材的作品;既有适合经典阅读的文字书,也有适合“读图时代”的漫画书。在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中,《儿童文学》不断地发展着自己,始终引领着儿童文学的潮流。

三是在与作者、读者的交流互动中保持活力。一本好的刊物,不会是编辑部关门办刊的产物,必定是各种出版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其中,作者和读者是最重要的资源,经营好作者、读者两种资源,比在办公室里做好案头编辑工作更为重要。作者是原创儿童文学的播种者,读者是原创儿童文学生长的土壤,只有悉心耕耘,才能培育出欣欣向荣的原创儿童文学之林。

在作者队伍建设上,《儿童文学》是不遗余力的。《儿童文学》坚持在稿件面前人人平等。对于来稿,无论作者是已经成名的大作家,还是初出茅庐的业余作者,一律以稿件的内容和艺术品质作为取舍标准。《儿童文学》十分注意发现文学新人。对于有潜质的新人新作,编辑指导作者反复打磨修改,力求精益求精。《萝铃的魔力》是编辑在大量的投稿中发现的,作者陈柳环在此之前从未发表过任何作品。经过多次修改,《萝铃的魔力》一炮打响,到2013年3月,同名系列图书销量已超过200万册。《儿童文学》先后举办了3期青年作家讲习班,两期短训班,还定期组织评选“十大青年金作家”。《儿童文学》还十分注重培养小作家,在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中建立了小作家分会,组织他们开展活动,在刊物上开设栏目为他们发表作品。几十年如一日,《儿童文学》团结和打造了一个多达500余人、“老中青少”四代同堂的作家作者集群。

在读者群的维护上,《儿童文学》匠心独运,除了在刊物上开设与读者互动的“读编往来”、“三地书”、“你来我往”等栏目外,还在百度网上组建了“儿童文学吧”。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儿童文学》的读者交流读书体会,相互推荐图书,对《儿童文学》欣赏品评,也不时“拍砖”。截至2013年3月中旬,“儿童文学吧”发帖数已超过65万篇。所有编辑都会羡慕这样一种与读者交流互动的机制,有了这种机制,刊物人气想不旺盛都难。

《儿童文学》创刊已经50周年了,几代编辑和出版人坚守纯文学理念,在开放中创新发展,使《儿童文学》从一本杂志发展成为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生产基地。但《儿童文学》的发展成果并不仅仅属于编辑和出版人,没有几代作家和读者的倾力扶持,无从成就《儿童文学》今天的辉煌。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属于所有为她写作的作家,属于一代又一代精心呵护她的读者,属于养育她的文学沃土。所以在《儿童文学》创刊50周年之际,我们编辑出版了《<儿童文学>头条》这套丛书,将50年来每本刊物的头篇之作,也是一本刊物中最精华部分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深深植根于祖国文学沃土的《儿童文学》,将永远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书评(媒体评论)

《儿童文学》,这真是一个简单的名字,直截了当,说出了孩子们的需要,也说出她的诞生就是很简单地面对着这一种需要的,没有任何费解的东西。可是它又最精彩地说出了关怀的意思,关怀孩子们的阅读,使他们诗意地活着,诗意地长大。让一个文学品种,直接成为一个杂志的名字,这也是宣布了自己有可以去担承的肩膀,让这个品种在自己的杂志上体现出灿烂的面貌、灿烂的景象。

——梅子涵(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儿童文学》编辑部给我的感觉像“家”,所有的老师都笑嘻嘻的样子,他们像一家人。

——张洁(儿童文学作家)

我订《儿童文学》一直到高二,于我,它旱就不仅仅是~本杂志,它刊登过我写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陪伴过我年少时那么多百无聊赖的时目,它像是一个从童年延续到青春里的彩色的梦,一段温暖无任何杂质的记忆。

谢谢《儿童文学》可爱的编辑,给了我与这年少时的梦“再续前缘”的机会。

——陈怡韵(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头条之作(12\17 2001-2002)/儿童文学创刊50年最精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常新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811551
开本 16开
页数 1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2013147124
中图分类号 I287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