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头条之作(6\17 1989-1990)/儿童文学创刊50年最精粹
内容
编辑推荐

《儿童文学》杂志于1963年由其青园中央和中国作家协芸其同创办。50年风雨,半世纪辉煌,无数作家从他的摇篮里出发,亿万读者在她的陪伴中成长!《儿童文学》纯正高雅,精品荟萃,浓缩了我国当代儿童文学的精华。杂志月均发行量达100万份,被誉为“中国儿童灾学的一面旗帜”!《儿童文学》注重文学性与可读性的结合,每期刊有一篇“头条佳作”,或为引领风潮的力作,或为艺术精练的佳制,或是内涵丰富的名篇,本套丛书精中选精,粹中取粹,将50年来的“头条佳作”编汇成17册,献给中国儿童文学,献给所有9至99岁的公民!

曹文轩所著的《头条之作(6\171989-1990)》收录1989年-1990年间发表在《儿童文学》上的头条佳作,可读性与艺术性俱佳,既可以从中看到这些作品在中国原创儿童文学领域里留下的印迹,又可以读到那些经过时间淘洗而沉淀下来的精品力作。

内容推荐

《头条之作(6\171989-1990)》收录了1989—1990年度发表在《儿童文学》上的头条之作,其中包括曹文轩的《阿雏》、陈丹燕的《中学女生的传奇》、金近的《回忆父亲》、梅子涵的《咖啡馆纪事》、彭学军的《秋葡萄》等名家名篇。这些作品文学性和可读性俱佳,经得住岁月的淘洗。

目录

《儿童文学》永远年轻

阿雏

一个孩子的临终“奇言”

桥·桥·桥

降伏喷火怪物的勇士

中学女生的传奇

鳄的天堂及其建设者

金色的茅草

夏日的困惑

笨小熊趣事一二三

买猫

粉笔

长江的童话

多彩的小河

三枚戒指

阳光下的迷惘

球魂

邂逅

白女孩

回忆父亲

麦草堆

咖啡馆纪事

他向人间洒遍阳光

秋葡萄

黄色的三角形

试读章节

阿雏

◎曹文轩

1

阿雏坚决地记住:

他的爸爸妈妈死于他六岁那年,一个秋天的夜晚。

有半年多不看电影了,忽有路人捎来消息:五里外的邹庄有电影。路远点,爸爸妈妈怕阿雏睡沉了,骨头发软,难抱,便掏给他两分钱买糖嘬,软硬兼施,哄他跟奶奶待在了家里。晚间的乡村,无聊得发慌,去看电影的人很多,田埂上,行人缕缕行行,黑空下,远远近近的人声和小马灯闪烁的黄火。

要过渡。

船一靠岸,个个抢着上,船舷出水还只剩两三寸,又爬上两个大汉来。一个抓一个,战战兢兢地立着,不敢看水。

船歪歪地行到大河中心,远处一艘轮船驶过,把波浪一层层地扩大过来,人一摇,船一晃,翻了。

各人顾各人,赶紧逃命,河上一片喊爹叫娘。会水的,自然不在乎。半会水的,呛了几口水,也翻着白眼上了岸,直着脖子吐水。阿雏的爸爸妈妈都是“旱鸭子”,听见喊了几声,沉了。

上了岸的人忽然想起该下河救人,无奈天阴黑得让人害怕,几个下河的光在水面上乱喊乱抓,虚张声势,不敢深扎。待有胆大的赶到,时间又太迟了。

出事后许多天,大狗的爸爸说,当时,船翻了,阿雏的爸爸一把死死抱住他的胳膊,两个人是一起沉到河底的。他又掐又揪,可阿雏爸爸死活不肯松手。谁不想要命!急中生智,他把口袋里的手电筒掏出往阿雏爸爸手里一塞。灵!呛蒙了的阿雏爸爸果然上当了,以为抓住了什么救命的东西,松了他,却死死抓住那手电筒。他趁机一松手电,撇下阿雏爸爸,独自一个人赶紧逃生了。

说这话时,大狗的父亲脸很活,很有光泽,显得自己的智慧比别人的优越许多。

而那些听的人都惊呼,“险啊!”很有些佩服大狗爸爸的聪明和狡猾。

“你这主意想得太绝了!”

“放在我,早就跟着他上西天玩儿去了0”

“那你老婆就要嫁给别人了。”

哧哧的,有几个女人在一旁笑。

他们谁也没有去责备大狗的爸爸。

从此,阿雏认定:人都不是好东西!

他对这个世界露出仇恨的脸相来。

过了三年,奶奶归天后,阿雏就一个人过,有时到外婆家混几顿饭,有时就在村里东一家西一家地吃。他丝毫也不怀疑这一点:村里人都欠他的。他的吃相很凶,像条饿极的荒原狼崽,不嚼光吞,饭菜里一半外一半,洒了一桌一地,鼻尖上常粘着米粒在外面晃荡。  2

阿雏养得极壮实,比同龄孩子足高一头。天生一头又黑又硬的卷发,像一堆极有拉力的螺旋弹簧,胡乱堆放着。他的眼睛短而窄,目光里总是藏着股小兽物的恶气。

村里的孩子们都怕他。尤其是小他两岁的大狗。

上学校时,必定有一群孩子前呼后拥地跟着他。他常常让他们用一张板凳抬着他走。一到下雨天,他更爱这样。见那些“轿夫”们在泥泞中滑得东倒西歪的,他便会感到一种难言的快乐。要是把他摔了,他就用脚踢他们肚子和屁股。他很少做作业。他指定谁帮助做,谁就得做。做错了他还不依不饶。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几乎就没有在家里吃过一顿早饭。他指定谁给他带鸡蛋,谁就得带。那回轮到大狗带鸡蛋,恰逢家里的鸡蛋全被卖光了,他便只好去偷,被人家抓住打了一顿。

孩子们不敢不听他的。不听他的,他会很恶毒地惩罚你:把你逼到麦地里,扒了你的裤子,让你光腚儿蹲着羞得没法出来;逼你沿着梯子爬上屋顶,然后他一脚蹬翻了梯子,让你下不来;地头上有大坑,他把你推到里面,然后他一边盘腿而坐,盯着你在鼻子里阴阴地哼哼。最狠的一招是他让全体孩子都不理你,把你干在一边,让你孤单单的,并不时受到各种各样的捉弄和各种各样的疼痛。你一天坚持不到晚,准要去偷家里的东西去低三下四地讨好他。

谁也不敢告诉大人,告诉了,除了你落个不自在,你家里也有好受的。

大狗像尾巴似的跟着阿雏。

P1-3

序言

《儿童文学》永远年轻

◎李学谦

《儿童文学》创刊已经50周年了。50年是一段不算短的时光,当年的小读者,现在大多已成花甲老人;当年散发油墨清香的创刊号,现在纸页已经发黄;当年参与创刊的叶圣陶、冰心、严文井、张天翼、金近等前辈作家已驾鹤西去,留下了他们不朽的名字和作品陪伴我们。回首《儿童文学》50年的历史,有说不尽的故事,道不尽的怀念。

半个世纪的岁月可以使儿童成为老者,可以使一本新刊墨香散尽,但《儿童文学》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光雕刻之后,却变得更加容光焕发,更加年轻时尚,更加生机勃勃了。

《儿童文学》在创刊后的前几年中,是不定期出版的丛刊,从1963年10月创刊到1966上半年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被迫停刊,两年半的时间里,只出版了10期。而现在,《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生产基地。当年不定期出版的丛刊,已经成为定期出版的句刊,每月发行量超过100万册;当年的杂志编辑部,已经升格为中少总社儿童文学中心,不仅出版杂志,而且出版图书。2012年儿童文学中心出版新书66种,再版图书88种,新书再版率100%。若按品种计算,儿童文学中心图书单品种平均销量超过5万册。时下图书出版参与过度,选题过剩,单品种销量下降,儿童文学中心原创图书的强势崛起,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2012年3月,《中国卡通》杂志并入儿童文学中心,同年10月全新改版,成为《儿童文学》杂志的漫画版。此举表明,中少总社将依托儿童文学原创图书,以丰厚的内容资源为基础,打造原创动漫产业链。目前,改版后的《中国卡通》月发行量已由原来的10多万册跃升至40余万册;根据幻想小说《萝铃的魔力》创编的同名漫画书一个月内加印到6万册。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儿童文学中心丰厚的内容资源,将衍生成更多的文化产品,《儿童文学》将完成产品生产向产业经营的华丽转身。

50年过去,《儿童文学》从一本杂志发展成为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生产基地,一棵树苗衍生成了一片森林,期间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我从出版人的角度看,有这样几点弥足珍贵。

一是始终高举纯文学的旗帜。到底什么是纯正的儿童文学,我不敢妄下判断。不过,有一点我敢肯定:关于儿童文学本质和功能的认识,恐怕要回到儿童文学起源和发展的历史中去。无论是在外国还是在中国,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出现,都是与启蒙运动和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对儿童作为独立群体而不是成人附庸的发现,离开了现代儿童观的建立,离开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己未来的美好期盼,就不会有儿童文学的出现和发展。在19世纪末中国儿童文学刚刚萌芽的时候,我们就听到了梁启超的呼吁:“欲新一国之民,必新一国之小说”;在叶圣陶开中国童话创作之先河的《稻草人》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上世纪20年代,儿童在黑暗现实中深感自身弱小的无助与无奈。儿童文学出现与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总是要对儿童成长和社会进步有些担当的,总是要为儿童精神世界的发育提供一些认识和审美上的帮助的。

《儿童文学》的发展,在于她坚守了这份担当。上世纪90年代初,纯文学面临商业化的严峻挑战,《儿童文学》月发行量也从57万份锐减到6万份。以徐德霞为主编的《儿童文学》编辑部,在这个艰难时刻选择了坚守。关于读者定位,他们坚信,《儿童文学》是办给爱读书的孩子看的。靠什么吸引读者?他们坚信,《儿童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纯文学、纯艺术,要坚持高品位、高格调、高质量。在喧嚣的商业化浪潮面前,徐德霞和她的团队保持了清醒和自信。因为有了这份坚守,《儿童文学》一路走来凯歌高奏,从月刊变为旬刊,从杂志扩展为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生产基地。

二是在开放中创新发展。文学来源于生活,没有一成不变的生活,也不会有一成不变的纯文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看来,有这样几点变化对儿童文学的发展十分重要。首先是儿童群体自身的变化。市场经济是对人的解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的束缚不断被打破,人的自立性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与此相适应,儿童的权利和尊严受到进一步的尊重,童年的独立价值被进一步认可,现代儿童观得以进一步确立: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进一步增强,儿童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儿童本位”已经成为儿童文学的主流价值观。其次是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信息社会已经成为我国不可逆转的发展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除非受到成人管束,儿童分享信息的机会,与成人是平等的。事实上,对于初中以上的少年,成人对他们在接触信息方面的管束,往往是徒劳的。成人由于信息占有优势而拥有的话语权受到极大挑战,平等对话成为儿童对作家和作品的内在要求。其三,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被大量引进,不仅在创作理念、创作题材、创作手法和文本样式等方面对作家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儿童的阅读品位、阅读兴趣和欣赏水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四,数字出版的出现,使儿童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以碎片化、娱乐性为主要特点的“轻阅读”在儿童中占有很大市场。

《儿童文学》在高举纯文学旗帜的同时,以开放的胸襟应对变化,坚守而不僵化,与时俱进而不故步自封,遵循文学和出版产业的发展规律,拓展了出版范围。在《儿童文学》大家族中,既有《儿童文学》杂志的“经典”版,也有“选萃”和“时尚”版;既有以成熟作家为主,凸显纯文学风格的“金牌作家书系”,也有以青年作家为主,适合儿童“轻阅读”需求的“淘·乐·酷书系”,还有为少年作者量身打造的“阳光书吧”:既有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也有幻想题材的作品;既有适合经典阅读的文字书,也有适合“读图时代”的漫画书。在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中,《儿童文学》不断地发展着自己,始终引领着儿童文学的潮流。

三是在与作者、读者的交流互动中保持活力。一本好的刊物,不会是编辑部关门办刊的产物,必定是各种出版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其中,作者和读者是最重要的资源,经营好作者、读者两种资源,比在办公室里做好案头编辑工作更为重要。作者是原创儿童文学的播种者,读者是原创儿童文学生长的土壤,只有悉心耕耘,才能培育出欣欣向荣的原创儿童文学之林。

在作者队伍建设上,《儿童文学》是不遗余力的。《儿童文学》坚持在稿件面前人人平等。对于来稿,无论作者是已经成名的大作家,还是初出茅庐的业余作者,一律以稿件的内容和艺术品质作为取舍标准。《儿童文学》十分注意发现文学新人。对于有潜质的新人新作,编辑指导作者反复打磨修改,力求精益求精。《萝铃的魔力》是编辑在大量的投稿中发现的,作者陈柳环在此之前从未发表过任何作品。经过多次修改,《萝铃的魔力》一炮打响,到2013年3月,同名系列图书销量已超过200万册。《儿童文学》先后举办了3期青年作家讲习班,两期短训班,还定期组织评选“十大青年金作家”。《儿童文学》还十分注重培养小作家,在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中建立了小作家分会,组织他们开展活动,在刊物上开设栏目为他们发表作品。几十年如一日,《儿童文学》团结和打造了一个多达500余人、“老中青少”四代同堂的作家作者集群。

在读者群的维护上,《儿童文学》匠心独运,除了在刊物上开设与读者互动的“读编往来”、“三地书”、“你来我往”等栏目外,还在百度网上组建了“儿童文学吧”。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儿童文学》的读者交流读书体会,相互推荐图书,对《儿童文学》欣赏品评,也不时“拍砖”。截至2013年3月中旬,“儿童文学吧”发帖数已超过65万篇。所有编辑都会羡慕这样一种与读者交流互动的机制,有了这种机制,刊物人气想不旺盛都难。

《儿童文学》创刊已经50周年了,几代编辑和出版人坚守纯文学理念,在开放中创新发展,使《儿童文学》从一本杂志发展成为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生产基地。但《儿童文学》的发展成果并不仅仅属于编辑和出版人,没有几代作家和读者的倾力扶持,无从成就《儿童文学》今天的辉煌。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属于所有为她写作的作家,属于一代又一代精心呵护她的读者,属于养育她的文学沃土。所以在《儿童文学》创刊50周年之际,我们编辑出版了《<儿童文学>头条》这套丛书,将50年来每本刊物的头篇之作,也是一本刊物中最精华部分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深深植根于祖国文学沃土的《儿童文学》,将永远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书评(媒体评论)

《儿童文学》杂志是建国以来,我国纯文学、高品位儿童文学杂志中办刊时间最长,办刊最好,影响最大,发行量最高的一份杂志,她不愧为中国儿童文学第一刊,中国儿童文学的旗帜,世界儿童文学的一个窗口。

——陈模(原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

《儿童文学》多像一面神奇的镜子啊,在这些佳作中,我们常常照见自己。那些美妙的文字引领着我们发现自己,并默认无声地滋养着我们,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镜子中的自己长大了,有了天空的姿态,海洋的胸怀——在阅读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我们又收获了一个全新的自己,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舒辉波(儿童文学作家)

《儿童文学》,五十年的风雨,久远而短暂的岁月里,她依然如此强健地活在每个读者心里。岁月经历的是沧桑,沉淀的是精华。每一月,每一年,如同远古森林里形成琥珀的松油,一点,一滴,凝结着岁月的精华。而今,在五十周年诞辰的日子,《儿童文学》的编辑们将这颗精美绝伦的琥珀展现在读者面前,在阳光下,我们将会看到她的剔透和无与伦比的美丽。

——张志雯(大连海洋大学学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头条之作(6\17 1989-1990)/儿童文学创刊50年最精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文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811490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2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2013143749
中图分类号 I287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