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至死追求生之乐趣
内容
编辑推荐

毕淑敏推荐

被誉为韩国《活法》,出版至今加印30余次  连续18个月进入韩国畅销榜前十名

版权被中国台湾及欧洲、东南亚各国竞相购买

不畏将来,不念过去,最从容的活法!

医生、哲学家,一身二任,《我至死追求生之乐趣》作者李根厚以毕生经历教你如何优雅变老!

内容推荐

《我至死追求生之乐趣》是韩国学者李根厚在七病缠身,度过多次死亡危机,参透人生后写下的心灵感悟,他用自己豁达丰富的经历向人们传授了上岁数的乐趣——开心、快乐、扬长避短、不后悔地度过人生中余下的每一分钟。它不是一本讲大道理的书,因为书中仿佛找不到说教之词,涉及的都是一些生活琐事,和老友相聚,和儿女共处,回忆几次死里逃生,不服老老有所为,它像是一位耄耋老人对着好奇的小孙子囔囔絮语;叙事者并不期望听众都能懂,中途离场也可以,他只是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他叙事时目光温柔,慈祥,足以把人们好奇的心灵装满。

如何度过一生,没有标准答案,书中列出了李根厚老人实践过的种种参考答案。它不能让人照着做,但你可以去试试。在怀念家人的时候,在忧郁彷徨的时候,在忙忙碌碌陷入迷惘的时候,这位一生经历了太多风雨的老人希望你能停下来,想一想,听听内心的呼唤。

目录

序:你想怎样“上岁数”

Chapter 1 我至死追求生之乐趣

 你为什么感到失落

 几度濒临生死关后所悟到的

 既然感到孤单,为什么不动起来?

 我家三代同堂的秘诀

 我首先教儿媳说“不”

 要坦然与病相处

 古稀之年进学堂更有乐趣

 要敢于冒险才能赢得平安的人生

 三十年后重逢的艾德蒙·希拉里教我的

 我最讨厌的一句话:要做就做到最好

 我心中至今活着长不大的少年

Chapter 2 不要这么上岁数

 如果你害怕变老了

 要趁早丢弃“老了就没用”的想法

 决不要干涉子女的人生

 比攒养老钱还要重要的

 不要试图教训年轻人

 今天过得不要像昨天

 怎样和我的老龄相处

 如果我笑了,老伴儿也报以一笑

 为什么老人的耳朵很大?

 不要辩解,要宽厚待己

Chapter 3 如果我不惑之年知道这些多好

 你在嗟叹“人生不如意”吗?

 父母能留给子女的最好的财产

 如果了解自己,就不会与他人竞争

 我为什么人生无憾

 上岁数后,不要为琐事发火

 要勤于休憩

 老之将至,要提前规划老后人生

 如果你还没有与父母和解

 如果你即将退体

 对新婚夫妇的三个嘱托

Chapter 4 人是靠什么生活

 结婚五十年后的告白

 家训,为了各自和大家的幸福

 我遇到的人,即是我的人生

 抱了孙子、孙女后悟到的

 我为什么劝人过花甲

 要尽情享受“代沟”带来的乐趣

 下决心写一年的日记吧

 我为什么和孩子开关于痴呆的玩笑?

 你离开时,想把什么留给你心爱的人!?

 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的方法

Chapter 5 如果你站在人生新起跑线上当下就是人生的黄金期

 人生的黄金期就是现在

 无论什么事,如果你想做成

 不要自诩懂人生

 不要因为忙而忽略了兴趣

 在我的余生,老伴儿是我最珍重的人

 先写好遗嘱,人生会有改观

 我不买私家车和手机的理由

 我从事二十五年的医疗援助所知道的

 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朴婉绪先生的去世带来的教训

 为什么要充实地活在今天?

执笔者的话

试读章节

你为什么感到失落

早晨看到太阳

夜晚看到星星

所以我幸福

入睡了

早晨能醒来

所以我幸福

悲和欢

还有爱情

我的心能呵护你的痛

所以我幸福

——金寿焕[韩国]《因为我们相爱》

·位白发的老绅士这样对年轻人说:“上岁数看看,很有意思的。”

年轻人讨厌长岁数,排斥老年的晚景,但是老人仍想对年轻人说:“上岁数的过程实际上很有趣。”

确实,追寻从生到死的人生轨迹,哪一个年龄段是无趣的呢?当然,二十岁的乐趣和四五十岁的乐趣完全不一样。也正因为不一样,所以更特别,才更有价值。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仅仅拿现实与过去进行比较,那我们只能一生都活在追悔之中,使人生充满悔恨,觉得从没有真正地活过。应该说,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属于那一刻的,只在那一时节才能感受到的乐趣。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人生就算没有虚度了。

依据古老的阴阳学说,即老子所云:“万物负阴而抱阳”,世上万物都有阴和阳。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好的一面,就有坏的一面。如果只想童颜永驻,抓住热情和能量不放,无节制地挥霍,反而会毁掉青春。如果欣然接受老迈,伴着岁月自然而然地老下去,就会散发出如陈酿美酒一般的醇和之气。

曾经好的,不可能永远好下去;曾经坏的,也不会一路坏到底。我们必须学会包容,而不是只偏向好的一面。有短处,就努力去弥补;有长处,就保持和发扬,为人生助力,为生命添彩。这个过程就是不断滋养正气,抑制负能量的过程,也是人生快乐的一个法则。

步入中年,遥望老年。这个时候,关键在于能够明辨上岁数的好处和坏处。上岁数确实有坏的一面,其中最坏的就是身体的老化。事实上人老了,健康只会变坏,不可能变好,这是自然规律。这是人人懂得的道理,但是当这个规律出现在自己身上时,却不那么容易接受。虽然嘴上承认,但是内心的一个角落始终藏掖着“我可能不一样”的侥幸念头。如果抓住这个念头不放,那只会助长失落和悔恨。应对老化,即身体的变化最好的方法就是顺应,即中国道家讲的顺乎自然。艺人金惠子曾经这样说:“最不方便的是想看书时必须戴上花镜。我埋怨上帝就这点考虑不周,为什么非要让我眼睛变坏呢?我就仔细想这其中的道理,后来想明白了。如果老了还读书,领悟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就不免又想抢跑人生。上帝是想让我安静地待在后面享福,所以让我眼睛变坏了吧。”

金惠子的这一席话,正如她恬静的微笑吹暖了心扉。如果有了这个态度,衰退的听力和视力就不再是障碍,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戴上助听器和老花镜吧,而且努力地辨听和认真地细看,发现年轻时不曾留意到的人和事,这反而是意外的收获。

上岁数让人害怕的另一个原因是记忆力衰退带来的脑力低下。忘掉种种约定和家务事,不知道钱包和钥匙放在哪里了,这时不免会自嘲“真是老了”。如果这种“自嘲”总是挂在嘴上,不知不觉老得就更快。

我仅仅是因为忘记小手册放在西服兜儿里了,就吃了不少苦头。而且经常是今天不记昨天的事情。一开始我受到的冲击也很大,为了回想一天所忘记的事,我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现在我是满不在乎了,我想通了大脑几十年来一直在记忆、记忆,容量可能已经满了。大脑可能自动处理掉那些不必要的记忆,并且不允许再输入过量的信息。想到这里我就心安理得了。

人老了大脑就运转不快了,动作也变得越来越迟缓了,这是自然的。但有一点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即不像年轻人那样冲动,这是上岁数的美德。不妨想一想,上岁数后该做的事少了,来找的人也少了,就没必要着急忙慌的。无论你怎么慢腾腾,也没有人来催促,完全可以悠着来。说实话,上岁数后拥有的最大“财产”就是时间。

P2-5

序言

序:你想怎样“上岁数”

中国有句老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是讲,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心难测。从医学的角度讲,精神科医生可以说就是检测人心的职业,精神病患者的内心同样是难测的。也许是因为我做了五十年的精神科医生,周边的人就常说我洞悉人心,通达人生。而且耄耋之年飘着鹤发,忙忙碌碌,又颇有风姿,又加深了这种误解。人们很想从我这里讨到能够过好人生的秘诀,但是我的回答从来都是那么乏味。间或有人会问:“你怎么开始一日之计?”意思是向你讨教怎样把普通的日子开启得跟别人不一样。我就这么回答:“早晨睁开眼,我先打开电视。我也想赖床多睡一会儿,而且一天要做的事情压得我实在不想睁开眼睛。但是听着新闻,也就渐渐醒了过来。然后,忙着做好出门的准备工作,心情不知不觉就轻快起来。‘一天终于开始了’,我为此庆幸和感恩。”

我已经是八十在望,单调重复的日子里依然潜伏着人生的种种不确定,而我努力拒绝在积习中度过平庸的一天。这就是我的坦率的告白。关于上岁数的问题,人们的提问基本上都一样:“上岁数有什么好处?”我回答:“上岁数还能有什么好处?没有任何好处。”

普通人老之将至,因平生养育子女攒下的钱也不多,健康也大不如前。生物学意义的老化和社会学层面的衰弱,面对未来的不安和无力感,加上对死亡的恐惧,我于是回答“没有任何好处”。但是我的回答并没有结束,我接着说:“上岁数对谁都不好,可是谁都无法避开,是必须接受必须经过的人生驿站。与其徒劳地寻找上岁数的好处,不如努力去找对上岁数有好处的事、有趣味的事做做。这个心态很重要。”

我作为精神科医生退休后,多个社会和学术团体想赠我名誉头衔,都被我拒绝了。上岁数的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相比名誉和金钱,我更愿意选择义务和乐趣。

回想起来,我在年轻的时候无论做什么都想追求乐趣,但不是只挑有趣的事情来做,而是让该做的事情变得有乐趣。我一整天地闷在不过十几平方米的诊疗室,倾听患者们从自闭的世界倾吐出的苦痛和悲伤的故事,我的身心在黯淡中如同铅块一样沉重起来。我饱受着我无法让患者完全康复这一事实的折磨。我一旦有了一个新想法,就努力实践于患者身上,哪怕好转一点点。有了新想法,新点子也跟着冒出来,我便很快付诸实践。我把精神科封闭的病房改换为开放式的,又尝试了可让患者倾诉内心的“心理剧”集体疗法。一些患者有心理疾患,但身体健康,于是我就为他们开设了健身房。在操办这些事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乐趣,身心愉快起来。我总结这些做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快乐地坚持”,这让我得以在五十年精神科医生的生涯里身心没有被环境的负面影响所击倒,相反,却从中体悟到了乐趣。正如罗素所说:“趣味的世界越宽,幸福的机会就越多,可以少受命运的支配。”

因为平生追求乐趣,上了岁数后我仍可以过快乐的日子。我近来最有乐趣的事情就是玩电脑。我利用电脑进行精神科相关的教育和咨询,还在一个网站每天更新我小时候的故事,以便向网友们提供理解儿童期情感的资料。看的人都说很有趣,但真正感到乐趣的人是我。我还利用电脑和年轻人自由自在地交流,我感到我的年龄在向他们靠近。

此外,每天到离家一小时路程的北岳观光道漫步一个来回,每年访问一次我曾从事医疗援助三十多年的尼泊尔,每月参加一次诗歌朗诵会,去光明保育院和孩子们玩耍——我在这家孤儿院已经做了四十多年的义工,每周末轮流和四个子女的家庭共进晚餐,不打招呼就拜访想见的人……如果你正在读这段文字,可能会羡慕我的老年生活。但这并不难,无论是谁只要下定了决心,就能找到生活中属于他的乐趣。

当然,这些乐趣和年轻时候的乐趣的确不一样。如果喜好一辈子没有变过,这本身就很没趣。在我这个岁数,以我现在有的条件来享受乐趣,这才是真正的乐趣。如果年轻的时候登山有趣,那么老了遥望远山亦可有趣。如果沉湎于年轻时候的乐趣,老年就太不幸了。活在当下,寻求符合自己的乐趣,这才是正确的“上岁数”的方法。

最近电视上经常讨论老龄化问题,担忧社会财政不堪承受。这些讨论营造了没钱的老年生活既痛苦又绝望的氛围。经济上做好充裕的准备确实有必要,但也要充分思考关于“上岁数”的价值与意义。从年轻人到中老年层,应该好好学习和体悟“我应该怎样上岁数”。只有通过这种认真的思索,才可以真正不惧怕“上岁数”,并理性而充实地活在当下。

考试、就业、结婚……人活一世,一路走来要经过种种考验,但从来都是疏忽于做“上岁数”的准备。“上岁数”是必须提前学好的人生课程,即使“学”好了一旦到老也难免惶惑和失落,如果“上岁数”后才开始学,真是有些晚了。

我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倾听过无数人的故事。有精神疾患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听不进他人的话。我默默倾听着他们的故事,耐心地等候我可以说话的机会。只要他们终于肯听我说的话,治疗的大门就等于开启了。我倾听了一生,现在该轮到我讲故事了。虽然只是一个普通老年人的故事,但还是有值得一讲的内容,而且我也可以抖落掉一些人生遗憾。如果我的故事可以成为人生课程的学习资料,让人们思考怎样“上岁数”,那我就无比高兴了。

李根厚

写于2013年2月 凌晨

后记

执笔者的话

我用一个冬天的时间采访了李根厚先生,这三个月雪下得多,天气也很冷。每天早晨九点,先生准时到家庭研究所上班,这里既是先生的研究室,也是他的游乐场。在一个下雪天,我很早就来到家庭研究所,可以望见先生身着黑色大衣,头戴毛织的防寒帽,小心翼翼地在冰面上挪步,让我心生感动。先生的研究所位于建筑顶层,和山腰的一块岩石相邻。有一天我发现这块岩石很像先生的侧脸。在漫长的岁月里,风雨雕刻出了岩石的微笑,我自然地拟比先生安闲的笑容,结果越看越像。

先生作为精神科医生,为韩国的精神医学界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又是德高望重的学者,培养出了无数学子,但是在我面前,他就是一位宅心仁厚的老爷爷。通过先生喷涌而出的故事,我认识了追流星的少年,面对不义勇于抗争的冲动生,而是关注人该怎样活的人生本身。我们心怀梦想致力于事业,但是缺乏关于人生态度的思考。人生态度不是地图,而是罗盘。地图只是提示抵达目的地的捷径,而罗盘是不会让人迷路。即使走入迷途,只要有罗盘,彷徨、迷乱一阵子后还是能回到正途。或者,有意绕一个大弯来欣赏域外的风景,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从容地走向目的地。

这本书,就是关于“罗盘”的故事。先生的故事真挚地向我们提问:你的“罗盘”是什么?若能明确回答,我们对人生就不会怀有惧意,面向未来就不会有茫然的不安感,而会有更多的回忆和享受。

听着李根厚先生的故事,一个冬天就这样过去了。其间有无数的人前来拜访李先生,也不断有问候的电话。先生的弟子们也是头发斑白,也是为人师表,他们拿着一摞研究资料前来听取恩师的意见。还有人郑重地送给先生自己的画作,尽管从技艺来说还属于初学者。为了听先生讲课,为了去保育院做义工,无数的人穿梭于李先生的研究室,我终于知道李根厚先生的存在本身就是力量。先生以他老去的面貌向人揭示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什么,我忽然想,这就是人们所希冀的最高的人生境界吧。

我们这个时代,鼓吹不服老的理想老年,但先生是站在相反面。先生无意掩饰老态,而是充分享受当下,与竭力防老者相比,先生更愿意享受和品味上岁数的乐趣。在这一刻,我们的时间也在流逝,我分明比前一刻更老了。如果我此刻认真思考我的选择,我可以自信地勾勒我的晚年风景。

几年前,我写了一本四十岁回顾三十岁的书《三十岁时不曾知道的》。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是想祝福我的不惑之年,同时给自己划定新的起跑线,但内心总是怀着四十这个数字给我带来的不安。而且周边的人开玩笑地问我什么时候出版 《四十岁时不曾知道的》,这又给我的内心造成了冲击。自然而然地我开始思考该怎么对待上岁数的问题了。最后,我通过李根厚先生的“人生”找到了答案,这是我的幸运。

最后再讲李根厚先生的一则故事。我们在交谈时,先生会自己动手泡咖啡。如果没有小勺,就用咖啡包装条搅匀咖啡。先生讲述的人生故事,就是这般率直、安闲和自由。在人的心灵之海航行数十载后回港的老学者,希望读者们能通过他的人生故事领悟到单纯而简单的人生原理,以解复杂多惑的人生课题。

2012年12月

金鲜景执笔

书评(媒体评论)

年轻人,请你读一读,就知道你现在怎样做才能到老时不后悔

中年人,也请读一读,你方能为将要到来的老龄阶段做好精神和物质的准备

老年人,更应该读了,这是写给你们的贴心话

——毕淑敏(作家、心理学家)

你的人生“罗盘”在哪里?

这本书,就是关于人生“罗盘”的故事。先生的故事真挚地向我们提问:你的“罗盘”是什么?若能明确回答,我们对人生不会怀有惧意,面向未来就不会有茫然的不安感,而会有更多的回忆和享受。

——金鲜景(韩国畅销书《三十岁来不及领悟的故事》作者)

李根厚先生善于解剖自己,用自身的经验和教训,影响和教育他人,这是心底无私;他用奋斗的经历和成就慰藉心灵,鼓舞和激励他人,这是以身作则。这部书适合各年龄段学习和借鉴,亦可作为精神礼品馈赠。值得一读,应该推荐。

——郭廓(著名诗人、作家、原济南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至死追求生之乐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李根厚
译者 吴赤潮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920369
开本 32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2014195515
中图分类号 I312.665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10
14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Woongjin Think Big CO., Ltd.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