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音博乐融中外(钱仁康)/海上谈艺录
内容
编辑推荐

丁旭光编著的《大音博乐融中外:钱仁康》内容丰富,资料收集整理完整,详尽而生动地描述了音乐泰斗钱仁康坎坷而全齐的一生。不仅重现了钱仁康早年求学的历程,而且展现了钱仁康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如何历经苦难心智不改,生动地描述了钱仁康对音乐的不懈追求。

内容推荐

钱仁康(1914—2013),中国音乐家、教育家。江苏无锡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理论作曲组本科毕业。20世纪30年代开始音乐创作,成绩斐然,有大量的创作和学术作品出版。他长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担任过和声、作曲、对位、赋格、曲式、配器法、乐器法、中外音乐史、音乐文学等课程的教学。

钱仁康博学多才,学贯中西。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有:音乐作品分析、欧洲音乐史、音乐欣赏、词曲考证、中外曲式的共同规律、世界各国国歌、外国歌曲的译词配曲等。发表音乐论文达320多篇,出版专著20余部。

丁旭光编著的《大音博乐融中外:钱仁康》为上海市文联组织的“海上谈艺录”丛书中的一种,为著名音乐家钱仁康的传记,内容包括了他的艺术成就和人生轨迹。

目录

艺术访谈

 见证百年演绎经典

艺术传评

 第一章 童年情结

 第二章 雏鸟展翅

 第三章 铢积寸累

 第四章 蒿目时艰

 第五章 融会贯通

 第六章 独立精神

 第七章 上音学统

 第八章 唱和者众

 第九章 护生情怀

 第十章 亲情殊异

 第十一章 满天晚霞

附录

 从艺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刚开始对话时,钱仁康都不敢与自己的崇拜者对视。听了黄自的这一席话,有备而来的他感到有了希望。他抬起头来,缓缓地对黄自讲:“我高中时期就曾经自学过和声学。在上海美专时,也向麋鹿萍先生学过和声学。今天,我把做过的习题也带来了。”

黄自听他说向麇鹿萍先生学过和声学,当然是不敢轻视;又听钱仁康说习题也带来了,马上要他把习题拿出来。

钱仁康拿出夹在腋下的布包,放在桌子上打开,里面是厚厚的一叠写满音符的习题纸。黄自坐下来,认认真真地检查那些习题。钱仁康站在一边,心里忐忑不安。许久,黄自抬起头来,轻轻地拍了一下桌子,说了一声:“好!”脸上露出非常满意的神情。他知道今天遇到了一位难得一遇的好学生。于是,他当场就作了一次破例的决定。

他对钱仁康说:“只要你经过和声学考试,并获通过,就可以进入理论作曲组。”

钱仁康当然通过了和声学的考试。

就这样,钱仁康成为没有经过国立音专和声班的学习、主要凭自学就考入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组本科的第一人。

对钱仁康来说,见到黄自和通过考试,是两大喜事。和林语堂一样,黄自温文尔雅、平等待人、提携后进的做派,深深烙在了他的心头。

1935年春,钱仁康进入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组,自此系统地接受了西方音乐的熏陶。在国立音专学习期间,钱仁康师从黄自、李惟宁等老师学习理论作曲,随龙榆生学习国文和诗歌概论。同时,他还利用课余时间,进修了很多理论和创作的实践活动,如翻译出版了奥伦的《乐理与作曲》,创作发表了《降E大调赋格》等近十首钢琴曲和《红叶》等多首独唱歌曲,为《江村三拍》和《大地之歌》等歌剧谱曲,还发表了《释印象主义音乐》等理论文章。这一时期,他还进行了古谱的翻译和研究。在学术和创作上呈现出多头交叉并行的趋势,为日后在音乐各个领域的开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自在国立音专工作了8年,在担任工作繁忙的教务主任职务外,还任教全部音乐理论和作曲课程,包括领略法(音乐欣赏)、音乐史、和声学、高级和声学、和声解剖、键盘和声、单对位法、复对位法、赋格、曲体学、乐器法、配器法、配器实习、自由作曲等。

在教学中,黄自深感培养中国的音乐专门人才,光借用外国的教材显然不切实际,一定要有适合中国文化传统的音乐理论教材。他制订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和声学》和《音乐史》写作。

可惜,天妒英才。

1938年4月8日,黄自因持续高烧不退,被送人上海红十字医院救治。钱仁康听到消息后,赶往医院,和同学们一起,在黄自的病床前轮流陪护。经医生确诊,黄自患了来势凶险的伤寒症,这个病曾经折磨死了舒伯特。

5月9日上午7时37分,黄自溘然长逝,年仅34岁。

黄自弥留之际,钱仁康一直侍奉其左右。黄自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自己的使命,对夫人汪颐年说:“你快去请医生来,我不能就此死去,还有半部音乐史没有写完。”在他身边的钱仁康听之,内心的悲痛久久挥之不去。

一代宗师英年早逝的噩耗传至各地,全国音乐界同声震悼,汉口、长沙、重庆、延安先后举办了追悼会。其中,汉口的黄自追悼会于1938年5月24日下午4时,在汉口的五族街青年会大礼堂举行。到会者有黄炎培、顾树森、田汉、罗隆基、冼星海、张曙、王云阶、胡投、华文宪、成家榴、李豪和武汉合唱团等300余人。黄自的堂叔黄炎培报告黄自生平时,泣不成声。田汉在发言中盛赞“黄自是最有青年才气的音乐家,他学习音乐的动机是为民族为国家。”当天下午6时起,追悼会上演出黄自遗作,张曙、周小燕、华文宪、胡投、田鸣恩、成家榴、李豪和武汉合唱团参加演唱。

黄自逝世后,他的《花非花》《玫瑰三愿》《抗敌歌》《旗正飘飘》,以及《长恨歌》中的《山在虚无缥缈间》等爱国歌曲,被中央电影摄影厂拍成电影《黄自教授遗作选集》在重庆公映。

1939年4月,黄自的遗体安葬于上海西郊的中国公墓。

对恩师黄自,钱仁康终身不忘。在随后的音乐生涯中,他多次撰文介绍黄自的生平和创作。1946年,丁善德要办一本《音乐杂志》,来信约钱仁康写稿。这本杂志由丁善德、陈洪两人合编,一共出了两期,作者皆为国立音专的师生。丁善德、陈洪、廖辅叔等人也都写了文章,丁善德与邓尔敬还写了曲子发表在这本杂志上。钱仁康当时用真名和“柳西”“真阳”等笔名写了《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忆今吾吾师》和介绍西方音乐作品的文章。

在《忆今吾吾师》一文中,钱仁康第一次公开赞美了音乐家黄自。由此生发,他又陆续写了《黄自的生活、思想和创作》《黄自的主要作品分析》等文章,发表在《音乐研究》上。这一路写下去,钱仁康于1997年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黄自的生活与创作》一书。

P42-43

后记

2012年,上海市文联、上海文学艺术院找到了我,希望我撰写一位艺术家的传记。这位艺术家就是年近百岁的学者、音乐家钱仁康先生。能够成为钱仁康先生第一本传记的作者,对我来说是三生有幸。

在这本书的背后,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团队。

钱亦平教授为这本书付出了很多,而她却主动放弃了署名权。

采写钱仁康先生的过程,就是净化自己心灵的过程。因为,他几近完美。

走近钱仁康先生以后,才感到了自己的苍白。

采访中,钱先生毫无保留地袒露自己,将近年来对人生经历的所思所想写下的文字提供出来,还特地请南京的王薇女士的家人拿来了他们之间的通信原件,供我写作时参考引用。这近乎是一种托付,让我深感责任重大。

伴随着对钱仁康先生的深入了解,我忽然产生了望而却步的念头。我认为写钱仁康先生的最合适的作者,必须是具有白居易那样,能把听到的和想到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才情。我——有吗?

有道是知耻者近乎勇!

我必须迎难而上!

采访,整理,阅读,思考。

在采访了钱先生以及相关人士,阅读了有关钱先生的几百万字的文字后,我开始了不分昼夜的写作。我——辛苦——并快乐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200个不分日夜的投入后,迎来的是钱仁康先生的首肯!当钱亦平老师把初稿的主要章节和细节,念给99岁高龄的父亲听时,面对的,是钱先生的开怀……

记得在2012年9月初,我第一次去探访钱仁康先生时,没坐多久,原本正和我交谈的钱先生忽然挥了挥手,示意女儿钱亦平送客。钱亦平老师当时很纳闷,我也很纳闷。顺着钱先生的眼光瞄去,我有了答案。原来,当时正是十一点整,恰逢午饭时间。钱先生是不愿意让我看到别人给他喂饭的场景。

一次,在钱亦平老师的陪同下,文学院的倪里勋、孙建成和我,一起去了钱先生那里,请他签署出版合同。倪里勋对钱先生说合同的内容您已经知道了,请签上您的大名。一旁的我接上去说:“就是三个字。”倚在床上的钱先生拿过合同后,签了四个字。原来,他看到自己的那个“康”字签得不好看,划掉后又重写。

合同是一式三份,还要签两份,钱先生嘀咕道:“不是说签三个字吗,这一签不是9个字了吗?”

我已读懂了钱先生的心事,我对他耳语道:“钱老,您的字很漂亮,这叫人书俱老。”

他说:“是吗?”

我说:“是的!”

这样,钱先生又一次拿起了笔,又签了两次名。

春节期间,我牵挂着钱先生,在初六的那天上午,我去医院探视他。闲谈之中,看护的阿姨说钱先生这一次自我感觉也不好。我当即转移话题:“阿姨你是什么地方人啊?”

阿姨说:“芜湖人!”

阿姨的话音刚落,躺在床上的钱先生已接了上来:“安徽人!”

听阿姨说钱先生思路很敏捷,一天下午,钱先生的室友对钱先生说:“钱老,你昨天晚上两点还在哼哼哈哈唱歌。”

钱先生当即回道:“你不要说了,这里是无烟医院,你昨天还在抽烟!”

室友听了,哑然失笑!

天很冷,空气很重。因钱先生自我感觉不太好的缘故,离开医院的路上,我的心有点沉。

从2013年1月开始,钱先生开始发烧,没有咳嗽。起初,X机拍摄未见肺部炎症,后经CT检查,才发现肺部有轻微炎症。医生每隔两三天就为他验血,验血的结果是各项指标基本正常。尽管指标基本正常,但高烧就是不退,竟连续肆虐了50天!

钱先生是多么想继续留在这个世界,完成未尽事宜。每当吞咽药片困难时,钱先生还是努力配合着,强行咽下药片。直至临终前两周,钱先生感觉大事不妙,他还是想“过好生日再走”。

回天无力!3月15日3时45分,钱仁康那智慧的双眼,永远地闭上了。

钱先生的一骑独尘,绝非偶然。作为一名学者,那是他耐得住寂寞,他追求的不是轰轰烈烈的一瞬间,而是细水长流一百年。

我曾在陈聆群教授的一篇文章里读到,“文革”后期,在世人皆对做学问如临深渊之时,钱先生还在研究他的学问。当有人大惑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时,他平静地说:“这样的日子,很快就会过去的!”

在“拔白旗”的运动中,钱先生成为全国音乐界的一个首当其冲者。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钱先生的弟子杨燕迪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追忆道:“钱师仙逝,令人神伤——所有认识或知道钱师的人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具有这样宽阔学养和高尚品格的学人先师,真是走一个少一个了!……除了钱师留给后人的沉甸甸的宏富著述成果之外,他作为一个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学者身影,一定也会给后人留下无穷的回想空间,其中的余味同样沉甸甸,长久而悠远……”

写到这里,我对“自由之思想,独立之意志”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也真正地看到了什么是文人风骨。

钱先生的学生李曦微这样写道:“似乎是言犹未尽。钱先生是我年轻时认为的中国学界三座泰山之一:音乐——钱仁康、国学——钱锺书、美学——朱光潜。”

钱先生,站在你的身边,看着平和的你,感到你是如此之近,钱先生,阅读着你的文字,品味着你的思想,又感到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你,是那样的遥远。

本书在成书过程中,得到了钱亦平、王秦雁、王丹丹等人的鼎力相助,在此深表谢意!

丁旭光

2013年4月中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音博乐融中外(钱仁康)/海上谈艺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旭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215892
开本 16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6
CIP核字 2014244443
中图分类号 K825.76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60
18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