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千年文脉(浙东学术文化)/宁波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方同义编著的《千年文脉(浙东学术文化)》是一本通俗的文化读物,侧重反映对宁波发展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文化。编排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集知识性与文学性、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为大众提供了一张文化寻根的导游图,以及一杯安顿旅者心境的下午茶。

内容推荐

方同义编著的这本《千年文脉(浙东学术文化)》分“月湖与浙东学术”、“浙东学术初创”、“浙东朱学”等八部分。第一部分为综述,以月湖为视角,将之定义为浙东学术的摇篮,以此为基础概述了浙东学术的发生、发展及特点。其余各部分将浙东学术中所包含的各部分分别论述,以人物为线索,将朱学、心学等的传承延边及成就一一叙述。

目录

总序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璀璨月湖 浙东学术的摇篮

千年文脉

 一 缘起杏坛——浙东学术初创

 二 再识性理——浙东朱学之兴起

 三 人贵此心——浙东心学之辉煌

 四 博采众说——浙东文献学之成就

 五 究本于史——浙东史学之拓展

 六 家学传承——四明学术世家采撷

 七 余音不绝——未完结的结束语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东发学派的创始人是黄震。

黄震(1213~1281年),字东发,学者称于越先生,南宋庆元府(今宁波)慈溪县鸣鹤乡古窑(今洋山乡黄家村)人。他是南宋后期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是四明地区传播研究朱学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黄震的祖先由温州乐清迁人慈溪,至黄震时已历经七世,约二百年。

黄震家境贫寒,却勤学苦读。他幼承父教,熟读“四书”,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就读于余姚县学。三年春,他又求学于鄞县学宫,师从朱熹三传弟子王文贯。一年后,黄震开始以教书为生,同时也从事一些农业劳动。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乡试屡遭失利的黄震终于考上进士,可说是皇天不负苦心人。这一年,他已经四十四岁。

由于黄震早年备尝生活之艰辛,对下层社会的生活有切身体会,所以日后为官,亦多能体察下情,有救民之实政。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待阙三年后,黄震被授迪功郎,出任平江府吴县尉,自此开始其仕途。由于他勤于政事,力克弊政,所任“皆有声”。

元灭宋后,他隐居山林,誓不仕元。关于黄震隐居之事,全祖望说得很详细:“晚年自官归,复居定海灵绪乡之泽山,榜其门日泽山行馆,其室日归来之庐。已而侨居鄞之南湖。又迁居桓溪,自署杖锡山居士,不久又避地同谷。”兵荒马乱,居无定所,为躲避元军的追杀,黄震四处迁移,后来隐居于城东宝幢山中。五年后,忧愤而死。

黄震为官,能关心民间疾苦,视名利如浮云,刚直不阿,清介自守,品格高尚,宋亡之后,又隐居不仕,体现了一个士大夫的崇高气节。其生前就有人将其誉为“以经术、行谊、政业为江南名卿”,黄震死后,学者为纪念他的业绩,在泽山附近建书院祀之。  黄震学术虽以朱学为宗,但他为学博洽,精于经史,于经学、理学、史学多有建树,其著述流传至今的尚有四种:《黄氏日抄》九十七卷,《古今纪要》十九卷,《古今纪要逸编》一卷和《戊辰修史传》一卷。

黄震的学术师承和渊源主要来自朱子,又及吕祖谦、张拭之学。全祖望认为黄震系朱门四传,是四明地区传播和发扬朱学的功臣。全氏认为,黄震对朱学的传承,一方面纠正了朱熹后学的注疏训诂倾向,深入探寻朱学精义;另一方面以求“心之所安”的独立思考,阐发自己的一得之见,因而使“徽公瓣香为之重振”。

黄震是一个正宗的理学家,在南宋末期风雨飘摇、积弊成堆的社会形势下,他提出了一些改革弊政、振兴国势的积极主张。

纲常为立国之本。在黄震的社会政治思想中,维护纲常礼教是治国的第一要件。他认为,纲常礼教是社会的基本价值,是天地万物之所以生、朝廷国家之所以立的万世不变之道。忠孝是立国之本,必须万世与守。他认为孝是一个根本价值,人的同情恻隐的善良心理,仁民爱物的行为举止,以至治国平天下的大作为,皆立足于孝。

他认为,在维护君权的前提下,君主应正心诚意,虚心纳谏,以天下安危为己任,并以此自律,从而正己以化人。主张君主与士大夫共扶纲常,同治天下。为君者,当以仁心为立政之本,以德治理天下;为臣者,既要尊君爱君,又要以道事君。黄震的君臣关系论虽然仍来自孔孟的思想主张,但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皇权专制主义理论却有天壤之别。

省事汰冗,宽恤民力。大凡儒家学者只要涉及论政治国,无不把能否得民心视为国家兴败的根本所系,亦无一不把恤民、利民作为自己的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他认为,朝廷汲汲于求利,则下之小官必妄献利便以希合上意,故今日害民之事,往往正自前日之言利便者始。由此,他明确提出:唯有省事,即是便民,亦即减少职数,裁汰冗员,如此也就减少官吏盘剥百姓的机会,除此以外,更无他法。黄震清楚地知道百姓穷困的根源,但要解除百姓之困,就要对整个封建社会敲诈盘剥的压迫体系作根本调整,也意味着朝廷放弃剥削,这是他自己以至皇帝都难以做到的。

在理学思想上,黄震因袭了朱熹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如他说:“理虽历万世而无变。”又说:“一事一物之微,一举一动之暂,无非天理之流行。”但黄震对程颐、朱熹关于“道”的论说却有所修正。他认为,“道”并没有超出事外。道就是理,人做事莫不由理,亦如人行走莫不由路。由此进一步,黄震认为,道不超出天地人事之外,道并非恍惚幽冥,亦非高深莫测,而是存在于日见日为的人事器物之中,从而得出“道在事中”的论断。这就从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朱熹理学的范畴,而与陈亮“道在日用之间”的观点相近了。

黄震批判佛、道,并涉及一些受到佛、道影响的理学家,尤其是对陆九渊心学,他斥之为“借儒谈禅”。他批评程门弟子杨时、谢良佐,认为杨时不免杂于佛,谢良佐才尤高而弊尤甚,其于佛学不止杂而已,张九成、陆九渊、杨简等人“借儒谈禅”也是由于受到谢良佐的影响。禅学人儒,使“吾儒之祸,莫烈于此!”这些充分表明了黄震作为正宗理学家的卫道立场。

对于黄震的理学思想,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单列一章,称之为“东发学案”,其学派名为“东发学派”,可见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从黄震之学的家传来看,其三子黄梦斡、叔雅、叔英恪守家训,不移其学,都取得一定的学术成就。他的学生杨维桢、陈桎,继续传播他的学说。  P52-55

序言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何伟

(一)

中国的古城实在不少,若论我国沿海最早的文化古城,只要稍稍具备历史地理的眼光,都会聚焦宁波——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

这座从远古走来的名城,河姆古渡的骨哨一吹就是七千年,展开了一幅幅风云际会的历史长卷。翻开谭其骧先生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不难发现宁波在我国沿海各大城市中的“早熟”:当宁波沐浴河姆渡的文明曙光时,我国海岸线上的先民基本还处于文明的空白处;当宁波先秦时期设县建制,广州还是邻近番禺的宁静村庄;当宁波唐代建州(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已是“海外杂国,贾舶交至”的繁华城市,此时的上海还只是一个海滨渔村;宋代的宁波已是我国闻名国际的四大港口城市之一,天津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一片滩涂;及至近代宁波作为“五口通商”被迫开埠,青岛、大连等城镇化才刚刚起步,更不必说改革开放后才崛起的深圳了。

如此“炫耀”的类比,无意仰己抑人。只想说明,以商城闻名的宁波,其实是隐身的文化重镇。其文化价值和地位,显然是被低估了。仅以中华文明源头之一的河姆渡为例:其制陶、稻谷和干栏式建筑的发现,修正了我国学术界总把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唯一摇篮的定论,确认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另一个发源地。其出土的代表海上活动的六支桨,印证了宁波先民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为我国台湾和太平洋岛屿的文化作出历史性的贡献。澳大利亚悉尼市迪米蒙地电影制片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拍摄了一部记录太平洋沿岸历史的影片,其序幕就是从河姆渡开篇的。

宁波文化矿藏的丰富性和不凡品质,还在于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地之一,中国大运河的出海口之一,沿海城市中建城的起源地之一,金融史上我国钱庄的发源地之一,海运史上造船和航海的发源地之一……总之,宁波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经络中一个很关键的穴位。宁波的历史区域文化,犹如一座丰盈的藏书楼,在文化复兴的聚光灯下,亟须整理与传播。

宁波历史文化何其久也,宁波地域文化何其丰也,先贤前辈们已经为宁波开辟出了一块文化沃土。每念及此,作为祖籍宁波、生活于宁波的我,不禁对家乡深厚的文化遗产肃然起敬。可是,在今天追赶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时,有多少宁波人还记得曾经的灿烂?又有多少人了解宁波往昔的辉煌?

(二)

区域文化研究的兴盛和传承,是近年来国内学界的独特景观,既得益于文化的复兴,又受到区域发展竞争的推动。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这股热潮也波及作为吴越文化分支之一的宁波文化。

某种文明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根本上是由地缘自然条件所决定的。文明所处的地缘环境与精神性格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影响一个文明的精神气质最根本的因素,是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换成老百姓的说法,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三面环山,潮汐出没的宁绍平原居中,多类型地貌孕育出姚江、奉化江、甬江流贯其中,江河湖海点缀其间,构成了宁波“经原纬隰,枕山臂江”的地理特征。“南通闽广,东接倭人,北距高丽,商舶往来,物货丰溢。”(宝庆《四明志》)“自宋以来,礼俗日盛,家诗户书,科第相继,间占首选,衣冠人物甲于东南。”(成化《宁波府志》)

文化早熟的宁波好比一个内敛聪慧的智者,有外貌形象,有性格气质,也有个性脾气。发源于四明,耸立于三江,兼得中西交汇之利,倚其7000年的文明发展,塑造了一整套属于自己的优秀文化符号、习俗和精神,说得洪亮一点,叫作“宁波文明”。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符号。宁波的文化特质,如果要用极精简的字词来表达,就是“江海”和“商贾”。水路交通和商帮文化是阅读宁波风云际会悠长岁月的两个关键词。伸展开来,从类型看,有海洋文化、农耕文化、港口文化、海防文化;从特质看,有商帮文化、耕读文化、工匠文化、饮食文化;从思想看,有浙东文化、佛教文化;从文人看,名儒硕彦,人文荟萃,有南宋的心学先贤“甬上四先生”,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严子陵、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开启日本明治维新的导师朱舜水、工商皆本的民本思想家黄宗羲……正可谓千年古城,百年风云,几度沉浮,气血不衰,乃文化之力也。

(三)

一座城市的持久吸引力,不在林立高楼,而在文化气质。让城市站立不衰的,是文化“软实力”。表面上看,决定城市差异的是经济,骨子里是文化。今观神州,仰赖房地产狂奔的造城运动,流水线般建造的排排高楼大厦取代古城旧貌,割断了多少城市的历史脉络,推平了多少地域审美特征,埋葬了多少丰厚的历史记忆,已经无法计算。宁波籍文化大家冯骥才先生认为,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多样,每个城市都有独特和鲜明的城市形象。可惜,现在我们660个风情各异的城市形象基本都消失了,即使有,也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很难再呈现出一个整体的城市形象。眼下,追名逐利遗失了文化,随波逐流遗忘了故乡,身在故乡而不知故乡何在。

物欲越是膨胀,文化越是珍贵。宁波人之所以成为宁波人,并不是因为出生在宁波,而是身上承载着宁波的文化符号和基因。这些由宁波的风俗、语言和信仰因素组成的“宁波腔调”,以及地缘、血缘关系组成的坐标系,会让人们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不论你身处世界何地,只要据此便可找到家乡,认祖归宗。如果遗失了宁波文化,即使站在这片土地上,也很难再是宁波人。令人忧心的是,在现代化城市化的急切步伐下,本土历史文化面临诸多存亡考验。公路毁了,可以修复;房屋塌了,可以重建;文化遗产一旦“消失”,如同绝迹的物种,没了,就永远没了。现代人精神家园的迷失和情感归属的危机,成为一种流行国际的精神疾病,正是文化除根后流离失所的后遗症。

今天的宁波缺什么?不少人感叹缺文化,我看来,表述不很准确。宁波并不缺少文化,缺的恐怕是对丰厚文化的记忆和传承。“文之无书,行之不远”,作为文化工作者,作为宁波人,我们深恐随着时间的推移,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文字的阙如而流失,随着记忆的衰退而归零。把文化摆在什么位置,不仅仅取决于政府,更取决于每一个厕身其间的市民的态度。文化是城市之魂,是我们这座城市安身立命的基座。唤醒城市记忆的味道和画面,保护并标出宁波的文化风景线,绘制文化地图延续文脉,亟须一套权威、全面、通俗的文化读物。本丛书的出版和传播,即是努力之一。

(四)

本丛书的编纂,虽非规模浩大的文化工程,却颇费周折,几起几落,幸得宁波文化事业基金委员会慧眼识珠,忝列扶持项目,又得宁波市委副书记余红艺及市委宣传部等部门的鼎力支持,宁波出版社调集精干,组织本地学界文化精英,殚精竭虑,撰写这套丛书。

自2012年始,编纂委员会成立并确定了丛书的编纂大纲,专家们从宁波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坐标中,尽可能筛选出具有鲜明特色和传承价值的内容作为首批选题。第一辑八种,选题侧重反映对宁波发展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八个方面地方特色文化。计划此后逐年推出各类文化系列,集腋成裘,奉献出宁波文化的“满汉全席”。

丛书着力点不在学术钻研和考证,而在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定位在文化“小吃”,充其量是宁波文化史的通俗版、系列专题篇,绝非贯通一气的皇皇巨著。丛书力求编排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集知识性与文学性、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为大众提供一张文化寻根的导游图,以及一杯安顿旅者心境的下午茶。于闹市中拾取一份宁静,于纷繁中理出一片安详,于浮尘中闻到一缕书香,于物欲中寻得精神的家园。

2014年夏写于水岸居

(本文作者为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千年文脉(浙东学术文化)/宁波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同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617917
开本 16开
页数 1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2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2014212429
中图分类号 B244.995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72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4: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