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喜欢辽阔的地方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的放松和宁静,很大一部分来自安全的早期经验。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师长,让我知道自己虽然渺小,但仍是有价值的存在。

——毕淑敏《我喜欢辽阔的地方》

在世界屋脊当兵,自然赋予了她超拔的精神,面对熙攘纷杂的世界,她毫不迟疑地大声说出:我喜欢辽阔的地方;

内科医生的历练,让她谙熟人体的节律和生命的无常,独处静思后不禁与众生语:早些写下你的墓志铭,人生会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灵魂深处对于写作的热爱和表达的渴望,促她弃医从文,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此间的转换历经艰辛却依旧从容优雅,缘于她智慧经营着一个“教养的关系花园”;

年近中年,感悟到透支的身体和心灵需要时时养护,于是背起书包毅然潜入心理学的海洋,抬头时,已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水手,可用所学成功助那些思想或精神囿于一域的人,勇敢跨过心灵深处的暗礁;

“聪慧的女子”“内科医师”“作家”“心理医生”,这四个角色如同演奏人生之歌的四根弦,毕淑敏将其拨弹成一曲意涵隽永、和谐悦耳的雅音——或喜悦或低沉,或畅快或徘徊,你也许闻之陌生,或也心有同感,无论何种感受,这“四弦散谈”的谐音都足以唤你心弦与其共振。

内容推荐

《我喜欢辽阔的地方》系毕淑敏“四弦散谈”之成长篇:毕淑敏作为一名作家,她的阅读生活、成长经历、创作历程本身充满了传奇。一名作家的成长、阅读和创作史,就是她的生命史。本书节选的这些出自作家毕淑敏笔下的“生命日记”,将会给很多喜阅和有自我提升意识的人提供一个观照己身的镜子,无论你是否有志成为一名作家,她的故事都足以打动和激励你,循着更宽广的方向拓展自己的人生。

目录

到西藏去

信使

昆仑之眠

昆仑之吃

昆仑之喝

装大米的汽车

特殊摄影师

雪山窃贼

藏族的花围裙

惊险的炉子

在雪原与星空之间

长寿眉

碗里的小太阳

在印度河上游

离太阳最近的树

眼睛是一座彩虹桥

金丝雪片

哪个女兵十七岁

针刺合谷穴

走不出白衣

外科医生的圣殿

病中读书谱

阅读是一种孤独

择书秘诀

从今天傍晚开始

你是否为女作家羞愧

写作是他人爱莫能助的事情

没有少作

回头是土

喜欢文学,比较地不容易犯罪

三合一

兴趣就像食物

背着药包上学堂

快乐的爱好

亲自写作

旅游预习

山妖的阶梯

银与福

在北欧游轮上

淑女书女

人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

丘吉尔教我绘画

我不喜欢的中年人

回答海浪

平安扣

无胆之人

购买一个希望

我注视我自己的头颅

溪水金砂

年龄的颜色

抵制跳窗

腰线

台灯

鞋带儿

有机无机冬瓜汤

内在的洁净

被迫锻炼

过年的表情和心情

试读章节

没有少作

我开始写作的时候,已经很老,整整35周岁,十足的中年妇女了。就是按照联合国最宽松的年龄分段,也不能算作少年,故曰没有少作。

我生在新疆伊宁,那座白杨之城摇动的树叶,没给我留下丝毫记忆,我出生时是深秋,等不及第二年新芽吐绿,就在襁褓中随我的父母跋山涉水,调到北京。我在北京度过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但是我对传统的北京文化,并不内行,那是一种深沉的底色,而我们是漂泊的闯入者。部队大院好像来自五湖四海的风俗汇集的部落,当然最主要的流行色是严肃与纪律。那个时代,军人是最受尊敬的阶层,我上学的时候,成绩很好,一直当班主席,少先队的大队长。全体队员集合的时候,要向大队辅导员汇报情况,接受指示……充其量是一个孩子头,但这个学生中最骄傲的位置,持久地影响了我的性格,使我对夸奖和荣耀这类事,像打了小儿麻痹疫苗一般,有了强韧的抵抗力。人幼年的时候,受过艰苦的磨难固然重要,但尝过出人头地的滋味也很可贵。当然,有的人会种下一生追逐名利的根苗,但也有人会对这种光环下的烟雾,有了淡漠它藐视它的心理定力。

我中学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它是有十个年级的一条龙多语种的外语专门学校,毕业生多保送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是长大了作红色外交官。学校里有许多显赫子弟,家长的照片频频在报纸上出现。本来父亲的官职很令我骄傲,我这才第一次认识到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虚荣之心因此变平和了许多。我们班在小学戴三道杠的,少说也有20位,正职就不下七八个,僧多粥少,只分了我一名中队学习委员。不过我挺宁静,多少年来过着管人的日子,现在被人所管,真是省心。上课不必喊起立,下课不必多作值日,有时也可扮个鬼脸耍个小脾气,比小学时众目睽睽下以身作则的严谨日子,自在多了。不过既然是学习委员,学习必得争上游,这点自觉性我还是有的,便很努力。我现在还保存着一张那时的成绩单,所有的科目都是5分,唯有作文的期末考试是5-。其实我的作文常作范文,只因老师期末考试时闹出一个新花样,考场上不但发下了厚厚一叠卷纸,还把平日的作文簿也发了下来。说此次考试搞个教改,不出新题目了,自己参照以前的作业,拣一篇写得不好的作文,重写一篇,老师将对照着判分,只要比前文有进步,就算及格。一时间同学们欢呼雷动,考场里恐怖压抑的气氛一扫而光。我反正不怕作文,也就无所谓地打开簿子,不想一翻下来,很有些为难。我以前所有的作文都是5分,慌忙之中,真不知改写哪一篇为好。眼看着同学们唰唰动笔,只得无措地乱点一篇,重新写来。判卷的老师后来对我说,写得还不错,但同以前那篇相比,并不见明显的进步,所以给5-。我心服口服。那一篇真是不怎么样。

“文化大革命”兴起,我父母贫农出身,青年从军,没受到什么冲击。记得我听到“停课闹革命”的广播时,非常高兴。因为马上就要期末外语口试,将由外籍老师随心所欲地提问。比如你刚走进考场,他看你个子比较高,就会用外语冷不丁地问:你为什么这样高大?你得随机应变地用外语回答,因为我的父亲个子高。他穷追不舍:为什么你的父亲个子高?你回答:因为我爷爷长得高。他还不死心,接着问:为什么你爷爷高……你就得回答:因为我爷爷吃得多……外籍老师就觉得这个孩子反应机敏,对答如流,给个好分。面对这样的经验之谈,我愁肠百结。我的外语不错,简直可算高材生,但无法应付这种考试,肯定一败涂地。现在难题迎刃而解,怎能不喜出望外?

我出身不错,但不是一个好红卫兵,因为我舍不得砸东西,也不忍心对别人那么狠。我一看到别人把好好的东西烧了毁了,就很痛心,大家就说我革命不坚决,出头露面的事就不让我干了。比如抄家时别人都在屋里掘地三尺,搜寻稀奇古怪的罪证和宝贝,撇我一个人在荒凉的院子里看着“黑五类”。“地富反坏”对我说,想上厕所了。我说,去呗。那人说,你不跟着了?我说,厕所那味儿,我才不去呢,你快去快回。那人说,我自己不敢去,要是叫别的红卫兵看见了,说我是偷着跑出去的,还不得把我打死?我一想,只好跟他到街上的公共厕所。红卫兵首领看见我拄着木枪,愁眉苦脸地站在厕所门口,问说,你这是给谁站岗?我说,有一个让我看管的人正在方便。首领大惊道,你一个小女孩半夜三更地待在这里,就不怕他一下子窜出来,把你杀了?我毛骨悚然,说,那他要上厕所,我有什么办法?首领手一挥说,这还不好办,让他拉在裤子里……正说着,那个坏分子出来了,很和气的样子,一个劲儿地感谢我。首领对我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认定我阵线不清。其实我只是无法想象不让别人上厕所一直憋下去的情形,将心比心,觉得太难受了。首领以后分配抄家任务的时候,干脆只让我去看电话印战报,认为我不堪造就。

班上同学把某女生的被子丢在地上,要泼冷水,理由是她父亲成了黑帮。我强烈反对这样做,挺身而出,几乎与整个班的人为敌。以前我和大家关系都不错,大伙儿看我这么坚决,就退了一步,只象征性地在她被子角上洒了些水,大部分棉絮还可以凑合着盖。那个女生现在是高级工程师,有时想起往事,还说,毕淑敏,你当年怎么那么勇敢?觉悟那么高?我说,我跟觉悟和勇敢可没一点儿关系,我只是想,一个人要在浸满冷水的被子里睡觉,多冷啊!再说棉花招谁惹谁了,为什么非得作践被子?

久久地不上课,也是令人无聊的事情。当外语口试的阴影过去之后,我开始怀念起教室了。学校有建于20世纪初叶的古典楼房,雕花的栏杆和木制的楼梯,还有像水龙头开关一般复杂的黄铜窗户插销,都用一种久远渊博的宁静,召唤着我们。学校图书馆开馆闹革命,允许借“毒草”,条件是每看一本,必得写出一篇大批判文章。我在光线灰暗的书架里辗转反侧,连借带偷,每次都夹带着众多的书蹒跚走出,沉重得像个孕妇。偷的好处是可以白看书,不必交批判稿,就像买东西的时候顺手牵羊,不必付钱。写大批判稿是很苦的事情,你明明觉得大师的作品美轮美奂,却非得说它一无是处,真是除了训练人说假话以外,就是让人仇恨自己毫无气节。我只好一边写一边对着天空祷告:亲爱的大师们,对不起啊,为了能更多地读你们的书,我只好胡说一通了。你们既然写出了那么好的书,塑造了那么多性格复杂的人物,就一定能理解我,一定会原谅一个中国女孩的胡说八道……我那时很傻,从来没把任何一本偷来的书,据为己有。看完之后,不但如约还回,连插入的地方都和取出时一模一样,生怕有何闪失。这固然和我守规矩的天性有关,私心里也觉得如果图书管理员发现了书总是无缘无故地减少,突然决定不再借书,我岂不因小失大,悔之莫及!

同学们刚开始抢着看我的书,但她们一不帮我写大批判文章,二来看得又慢,让我迟迟还不上书,急得我抓耳挠腮,也顾不得同学情谊,索性把她们看了一半的书劈手夺下,开始我下一轮的夹带。大家不干,就罚我把没看完的部分讲出来。这样在1966年以后那些激烈革命的日子里,在北京城琉璃厂附近一所古老的楼房里,有一个女孩给一群女孩讲着世界名著,雨果、托尔斯泰、巴尔扎克……

我并不觉得年龄太小的时候,在没有名师指点的情形下,阅读名著是什么好事。我那时的囫囵吞枣,使我对某些作品的理解,终身都处在一种儿童般的记忆之中。比如我不喜欢太晦涩太象征的作品,也许就因为那时比较弱智,无法咀嚼微言大义。我曾清清楚楚地记得我对想听《罪与罚》的同学讲,它可没意思了……至今惭愧不已。

1969年2月,我从学校应征入伍,分配到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卫生员。以前我一般不跟人说“阿里”这个具体的地名,因为它在地图上找不到,一个名叫“狮泉河”的小镇标记,代表着这个35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高原。西藏的西部,对内地人来说,就像非洲腹地,是个模糊的所在,反正你说了人家也不清楚,索性就不说了。自打出了一个孔繁森,地理上的事情就比较有概念了,知道那是一个绝苦的荒凉之地。我在那支高原部队里待了11年。之所以反复罗列数字,并非炫耀磨难,只是想说明,那段生活对于温柔乡里长大的一个女孩子,具有怎样惊心动魄的摧毁与重建的力量。

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充满了爱意和阳光。父母健在,家庭和睦,身体健康,弟妹尊崇,成绩优异,老师夸奖,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也大致平安。我那时幼稚地想,这个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只有两家—中国和阿尔巴尼亚。那盏亚德利亚海边的明灯虽然亮,规模还是小了一点儿,当然是生在中国为佳了。长在首都北京,就更是幸运了。学上不成,出路无非是上山下乡或是到兵团,能当上女兵的百里挑一,这份福气落到了我的头上,应该知足啊……

在经过了一个星期的火车、半个月的汽车颠簸之后,五个女孩到达西藏阿里,成为这支骑兵部队有史以来第一批女兵,那时我16岁。

从京城优裕生活的学外语女孩,到一下子坠落为祖国最边远的不毛之地的卫生员(当然从海拔的角度来说是上升了,阿里的平均高度超过了五千米),我的灵魂和机体都受到了极大震动。也许是氧气太少,我成天迷迷糊糊的,有时竟望着遥远的天际,面对着无穷无尽的雪原和高山心想,这世界上真还有北京这样一个地方吗?以前该不是一个奇怪的梦吧?只有接到家信的时候,才对自己的过去有一丝追认。

我被雪域博大精深的深邃高远震骇住了。在我短暂的生命里,我不知道除了灯红酒绿的城市,还有这样冷峻严酷的所在。这座星球凝固成固体时的模样,原封不动地保存着,未曾沾染任何文明的霜尘。它无言,但是无往而不胜,和它与天同高与地齐寿的沧桑相比,人类多么渺小啊!

P153-160

序言

我喜欢辽阔的地方

毕淑敏

我喜欢辽阔的地方,它会让人谦逊,清耳悦心。我的青年时代在藏北高原度过,那里曾经埋下我的悲伤与欢乐。

它们如最初的精神之冢,不时继续掩埋新的心绪。许多年过去了,某一天心灵重返旧地,翻掘遗骸,我惊奇地发现,哀伤已经化为晶莹琥珀,欢乐变成巨蚌,养育出了珍珠。

这一切,让我感觉人的经历多么神奇!

16岁时,我在西藏当兵,阿里有九个月的冬天,剩下的三个月,既不是春天也不是夏天和秋天,它是在冬天的底色上,间或涂抹着几道其他季节的无常岁月。偶尔不飘雪的晴朗冬夜,深蓝如水。逢我值夜班,到了后半夜,困倦不已。我会走出烛光摇曳的值班室,仰望星空。极端寒冷的空气给我注入钻石般的清冽,极目远眺,雪山如蜡,星河灿美。

我在那一刹做出了一个决定——要向一颗微不足道的小星学习,可以微弱,但要有光。

从那时起,我似乎从未真正年轻过。没有放浪形骸的为所欲为,也几乎没有肝肠寸断的爱恋情愫,有的只是迅疾奔突的行军和日复一日的躬身诊疗。每天每天,每年每年,在世界之巅戍边一十一载。不变的星辰不变的峰峦,同样不变的还有弥漫一切的白色,看飞雪的且歌且舞,医素不相识之人的病痛生亡。

人生最大的纷扰,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题目在我17岁的时候,已经悄然作答。

我有一个柔和的童年,我却在很长时间懵然不知。我本以为所有的人,在他们婴幼时代都该如此,我只是其中一员。我后来才知晓,人的放松和宁静,很大一部分来自安全的早期经验。我得到过许多无条件的喜欢和爱,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师长,让我知道自己虽然渺小,但仍是有价值的存在。

我一生的经历,所有的琥珀与珍珠,结成一串,沉重坠挂在我的颈项间。它们断裂了,跌落在我的文字里,愿与同样喜欢辽阔风光的你分享。

书评(媒体评论)

毕淑敏像一个最懂你的好朋友,在温柔的夜里与你对话,回忆经历中最美好的片段,

温习曾使心震撼的镜头:它也许是一朵很小的旷野花,也许是一盏冬天的红灯笼,也

许是苍茫的大漠暮色,也许是雄浑激荡的乐曲……能为你推开平淡,遇见生命的辽阔。

——大庆音乐广播《音乐航班》DJ春柳

毕淑敏的文字总是深沉富有张力,那些关于她对自己经历的叙述在平淡之中有种不能言喻的气脉。仿佛在暗屋中点一盏油灯,思绪与缓缓流淌的时间安静在火苗上燃烧跳

动,又在心上留下浅而深的触动。于是得以远离城市与现代化,被带到她的世界与时代。

——Kyton_Xiao

喜欢毕淑敏的文字。独特的还有她的经历:十几岁西藏当兵,从部队卫生员做到主治医生而后又弃医从文、游历世界、探究心理学。医学、文学和心理学,多元的学识加

上敏锐的感知写出的文字很有感染力穿透力,温煦也直指内心。

——如雪1220

也许正如毕淑敏自己所说,是因为少年时在人迹罕见的高原当兵和做过医生的经历,

使得她的文字非常的理性而不失温暖……

——人弋文木四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喜欢辽阔的地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毕淑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80666
开本 32开
页数 3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2014237652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0: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