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创新创业创青春(浙江万里学院学子风采录)
内容
编辑推荐

蒋建军主编的《创新创业创青春:浙江万里学院学子风采录》通过创业者自我剖析成长经历,分享创业心得,提炼创业路径,为读者规划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提供参考。通过面对面采访、调研,深入了解创业成功校友的成长经历,充分挖掘与培养创业素质能力的重要环节,提炼创业路径,指引在校大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为将来创业奠定扎实基础。

内容推荐

浙江万里学院作为一所具有60余年办学历史的省属普通高校,不断进行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办学成果卓著,被教育专家誉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范例性实践”。

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和国人的共识。创新创业教育要追求知行合一,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平台的建设,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

蒋建军主编的《创新创业创青春:浙江万里学院学子风采录》通过创业者自我剖析成长经历,分享创业心得,提炼创业路径,为读者规划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提供参考。

目录

代序:觅寻生活的真意

王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詹树:十年,走得稳健而激昂

戴芳芳:南极的水和祖国的一样甜

项玉君:从农村中来,再到农村中去

孙洁:完美蜕变化茧成蝶

姚彦含:三度入选APEC高官会志愿者的90后女生

洪凯文:“铅笔”主席

姚春梅:走自己的路圆自己的梦

杨雁捷:“Becoming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沈翠萍:乘着梦想的翅膀飞进联合国

刘诗诗:梦想在手中创业在校园

蓝莹:愿村官的天空更湛蓝

沈靖淞:恒志笃行成就梦想

潘金生:依托万里精神走向广阔世界

李嘉木:背负生命的重量80雪的火场英雄

郑滋安:多面发展铸就成功

张姝:“24小时记者”的中国新闻奖

叶远望:行走于青春之上

虞 景:“辩”出人生精彩

王森:扬起绿色人生的风帆

梅潇文:带着梦想一起飞翔

石国民:三次转身,金融场上的弄潮儿

陈海波:以低调的姿态赢得高调的未来

孙懿楚:建立自我追求忘我

罗之健:自立自强实现自我

郭斯统:创新现代农业挖掘田野能量

王明:创业之路在脚下一路艰辛一路歌

孙一敏:在角色转换中感悟人生

吴圣超:传承甬式家具感受文化魅力

孙煜:做一个有激情的生意人

高 露:宁波人才市场的“侦察员”

忽炜:敏而好学脚踏实地

潘浪:褪去青春华裳铸就精英梦想

李帆:执着的DV电影追梦人

尹其琦:点亮生活精彩的90后百变“小魔女”

余赛尔:世博会大学生记者

王强:实业精英慈善使者

唐家燕:有一种经历,叫逆风成长

周佳妮:梅花香自苦寒来

吴全忠:一个“孝”字,写了整整十年

沈旭波:做有技术含量的现代“包租公”

郭斌:把专业变成自己热爱的事业

夏育宏:求才而不比财

李 飞:为“富二代”正名

陈超俊:投身到广阔的社会实践服务中去

郑裕富:创业是如此艰辛,又是如此美丽

李练娴:用微笑绽放阳光

胡庆龙:脚踏实地的好村官

杨浩东:用心去做,用爱去感受

王深雨:大学辩论赛是一座熔炉

兰芳:小身体里的大能量

姜亦潮:“救人,我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

后记

试读章节

“村官是一个非常锻炼年轻人的岗位,我们把自己当作村里的村民,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我们放下身上的娇气和浮躁,沉下心慢慢融入村里的生活。”蓝莹说,“农村工作条件虽然艰苦,工作烦琐,可是当你用心去做的时候会发现收获的远比想象的多,我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村官感到骄傲。”

村官,就是要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

作为一名90后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实践中,蓝莹始终遵循党对大学生村官的要求,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的原则,始终坚持扎实的工作作风,融入农村生活,把自己当作村里的一员,爱村爱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她工作作风扎实,担任大学生村官以来,努力迅速地实现角色转换,她把自己当作村里的一员,积极走访农户,了解村情民情。无论是信访维稳还是计划生育或是征地拆迁,她毫不推脱并且积极主动提出要跟着老干部一起不掺水分地切实去做,亲身体会。她先后走访农户950余户,协助村级干部为30余户调解房屋界限争议、赡养老人争端、邻里纠纷等各类问题;她积极牵线,给12户贫困户提供各类帮助,为40余名退休离职干部、退伍军人找到精减证明、入伍证明,顺利办理养老保险。她是村远程教育播放员,带领全村党员群众一同学习;她也是村里的三民工程管理员,跟两委干部一起完成了全村825户的村情、民情、户隋单的整理归档工作。她用自己的方式快速融入村里,切实帮助村里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村两委班子和村民的高度认可。当有人提到中央徐村时,她总是说“我们村怎么样怎么样”,俨然是老村民的架势。

近年来,中央徐村先后获得浙江省远程教育站点之星、浙江省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市级文明村镇、市级优秀便民服务中心示范村、村务监督示范点、村邮站示范点、市三民工程示范村、镇先进党支部、争先创优先进基层党组织、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新农村建设和发展需要发挥创造力,要勇于整合各方资源,敢于创新突破。”蓝莹这样说,作为一名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她希望把自己的活力和创造力带到村里,发挥自己的作用。

村官,就是要在创新实践中实现梦想  蓝莹作为中央徐村的党支部副书记、镇团委委员,她认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需要发挥创造力,增加创新机制,要勇于整合各方资源,敢于创新突破。

她协助村两委一起制定了村级值班制度、图书管理制度、公共用品使用制度等,用制度创新促进村级事业发展前进。同时,她提出了将现代远程教育与妇女孕环透检相结合的方式,让待检的妇女坐在会议室观看计划生育宣传片,此方法不但一改往日透环时,妇女积极性低、时间观念差、大厅嘈杂的现状,并且扎实有效地推动了村级计划生育宣传工作。2012年中央徐村被评为市级计划生育示范村,得到了村民的好评。

她投身参与青年创业,努力为村民创业致富创造条件。她积极牵线,为本村5名创业青年对接创业扶持平台,并与淘宝销售金冠的“维康竹炭”董事长陈利红积极接洽,给有意愿开网店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2013年,她不但自己参加“衢江区第四届青年创业大赛”,拿下三等奖的好成绩,而且积极帮助本村青年廖国斌取得了“衢江区第四届青年创业大赛”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为当地青年创业树立了带头示范作用,激励广大青年靠自己勤劳致富。

她个人素质全面,特长突出,是衢江区选拔出来的大学生村官讲解员之一。她多次担任省、市、区领导来访的讲解工作,向大家介绍衢江区的人文、政治、地理概况,介绍莲花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廿里“和美新村”现况等等。她用自己开朗的性格、阳光的笑容、甜美的声音为大家讲解和服务,尽自己的努力介绍衢江区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来到衢江区走访调研的人了解衢江文化,喜欢衢江的风土人情,也为衢江区大学生村官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她参加团十七大归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着青春的梦想。她应邀参加衢江、龙游、江山、武警系统等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的团委活动,将自己的十七大旅程做成图文并茂的PPT展现给大家,跟大家一起分享十七大的旅程,学习十七大的精神,传递青春中国梦。她说她很感恩,每一次宣讲都是一次共同学习、传递正能量的机会,每一次她都会修改宣讲的内容,她说首先要让自己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向他人传递青春的正能量、传递梦想。

大学生村官,就是要永葆大学生的青春气息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她在农村的工作兢兢业业,发扬了青年一代真干实干的精神。她踏实肯干,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村民的一致认可,也积极参与社会的各项活动。除了日常的村务工作外,她还积极参与志愿者协会、义工家园服务等公益活动,积极走访和帮助困难老人,结对留守儿童,参加认领微心愿等活动,她尽自己的能力和爱心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奉献着青春的爱心。

作为一名年轻人,她的兴趣爱好广泛,业余生活多姿多彩。她时常参与各单位的活动担任主持和朗诵工作,比如柯城区白云街道的“七一给党献礼”、宁波工商联民营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的启动仪式等等;她喜欢跳舞,也积极参与文化馆的舞蹈会演工作;作为一名畲家女孩,她说学习和传承畲族文化是她的责任和使命,学山歌、唱山歌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她也获得了首届畲家三月三山歌大赛银奖。同时,蓝莹重视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坚持写稿投稿,多篇文章被《今日衢江》刊登。作为一名畲族90后的大学生村官,她在农村一线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其个人的良好素质吸引了龙游电视台的注目,其个人事迹在龙游电视台播出、“村官十问”在《中国邮政》杂志刊登。

作为青年的一员,她立足岗位,积极进取,回报社会。她参与团委、妇联、教育、公安等政府、系统或企业组织的活动,努力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有爱心,愿意为贫困儿童的健康成长服务,在工作之余,她关心和关爱小朋友,陪她们做游戏、看故事书,像大姐姐一样去陪伴他们。她是镇团委委员,在镇团委的带领下和广大团员青年一起,投身社会,回报社会。她认为青年应该有社会担当,应该在努力工作和奉献中不辱使命。

“毕业后遇到很多优秀的前辈,闲聊起才发现,我们都是万里的学子。在校园时未能发现万里的美,工作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以万里为荣!”谈及母校浙江万里学院,蓝莹如是感慨。过去种种,皆成今昔,从今往后,播种什么,收获什么。她将怀揣自己的使命,追寻青春的梦想,努力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中不懈奋斗、艰苦奋斗,将大学生村官演绎出青春最厚重的底色。

P56-58

序言

觅寻生活的真意

在源头处观照:每个人就是一个世界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意式抽象品。”哲人黑格尔200多年前的腔调从另一个层面印证了当下高等教育的真正困境。

这确乎是一个悖论:每个人要获得自己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能力,被聚集在一个高度规整的我们称之为大学的地方,接受规模化运行的教育与训练。这确乎又是一个进步:智慧的获得,由师徒相授的工匠式传递,到行会,再到大学这种组织形态,高等教育由垄断而普及,由封闭而开放,由作坊式而集约化。形式上的革命昭告其地位的不断提升,而内容上的精致与完备,则说明大学功能的日益强大。考察大学的历程充分印证了这个判断。1088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建立,标志着严格意义上大学的诞生。而后,每经历一次改革,大学的地位就往社会的中心挺进一步,柏林大学因洪堡的远见确立了现代大学的形态——教学与科研并重,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是另外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碑,相比于柏林大学奠定了现代大学的使命要素,斯坦福拓展了现代大学的社会功能,催生了“硅谷”这样标志着信息时代来临的“宠儿”。

大学成为文明过程中最为绚丽的文化现象。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推进,特别是以信息化为标志的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大学,就其地位来看,由社会边缘走向中心;就其本身规模来看,由小型化走向巨型化;就其性质来看,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就其功能来看,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拓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大学文化成为整个文化系统中的重要一极。由是,大学成为人才集散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源。发端于行会的大学,是文明进程中的一次文化裂变,亦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一个重要节点,而博洛尼亚大学、洪堡大学、斯坦福大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设和革新,为大学文化、大学使命、大学精神、大学功能给出了革命。性的界定。与西方University对应的中国《四书》之首的《大学》,却与作为社会组织形态的大学没什么大的关联,但里面诸多“教人之法”“大人之学”,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则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也是当时纯粹质朴的古人对人的品性成长所能给出的最高认知,其中的语词,却也不妨碍成为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追求,两者如此奇妙地融通,为大学增添了无尽的想象。

然而,所有这一切似乎还未解决初始的追问:大学能否解决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问题?大学怎样才能成就人本身的世界?集约性的培养如何做到不以扼制人的天性为前提?

于是,大学的经营者不约而同地试图以大学理念、大学文化这样一些貌似云端的词语,破解成就个人世界的迷思。恐怕也只能这样了,端出各自的理念大餐、文化大餐,以供选择。

大学的理念,直白一点的表述就是:愿景与手段的高度融合,范式与路径的圆融统一,最接近大学本真的那个玄之又玄的无法言说的象征物,就是大学本身。

大学的文化,玄妙一点的理解就是:它是外化了的可视形态,内敛着的本质要素;既是理想图式,又是实践形态;是历史的积淀,又是现时的追求,是区别于其他而凸显自己的根本属性。

唯其大学有理念,能“直指心性”,促成每个人听从内心的召唤,寻伺机会,成就自己;唯其大学有文化,浸染其间的青年才俊,无形中吹拂着提升灵魂的文明之风,促使其成为自己。

总之,人们对理念、文化,顶礼而向往,是大学包括来此求学者应该有的态度,也是成就“每个人就是一个世界”的理想范式。

探究高等教育的本原:具有样本意义的浙江万里学院

世纪之交,中国的决策者形成了一个深刻的洞见并付诸实践:现代文明惠泽大多数,在教育中的体现便是尽可能地让更多人接受教育。由是,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事实上,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更是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映像。当这一趋势以国家意志加以推动时,其绩效与成就便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首先需要一个路径的设定。鉴于大众化直观上是一个数字的概念,即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如果按照国际通行标准,15%以下为精英教育,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那么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的相关统计,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1978年为1.55%,1988年为3.7%,1998年为9.76%,2002年为15%,2007年为23%,2012年为30%,2013年为34.5%,简单模比,不难说明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得以完成。而完成这一不可能的任务的不二法门是扩招,其中新建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占了80%左右的贡献率,而一些“985”“211”院校主要通过“独立学院”的方式实现大部分扩招任务。考察各类型高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社会力量,部分通过提高学费完成学校的原始扩张。这样的路径设定,暗合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重要一途还在于制度创新。庙堂中的决策,起于民间江湖上的实践,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加快了事情的推进。一个典型的表征就是浙江万里学院的横空出世。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中,万里以体制机制的创新谋得了学校快速健康的发展,以自己的办学业绩为波澜壮阔的大众化进程背书。从数字概念考察,一个原本只有2000人左右在校生规模的省属高校,1999年实行新的办学体制,当年招生计划1500人,2001年在校生规模达到5700人,2002年跨入万人大学门槛,2006年全部招收本科生,且在校生规模达到2万人。

……

觅寻生活的真意:这样一些万里人

高等教育的本原问题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尽管这些在党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法》都作了界定,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目标、定位、类型和性质,都必须依据自己的情况加以解读,并以创造性的工作加以丰富。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国际化的新态势,结合体制机制的新特点,特别是科学分析学生与社会的新需求、学校在高等教育序列中的新变化后,学校在转型期明确了应用型定位、服务型追求、创业型特色。学校也因此确立了“以生为本、以师立校、面向市场、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

万里创校以来,当届毕业生创业人数已逾1200人,为社会提供了近万个就业岗位,许多学生从“找饭碗”跨越到了“造饭碗”,受到社会各界与各级领导的好评。

“跌倒了,别趴下;站起来,再奋发!”2011年4月,在北大的讲台上,一位宁波创业才俊意气风发地和大家分享他的创业经历。他就是王建,一个从万里走出来的“创一代”。王建的成功来之不易,从大四开始创办第一家公司,到现在年销售破1亿元的晴田实业有限公司,王建仅用了4年,但是期间却经历了多次失败。对于一个刚出校门的创业学子来说,连续亏损的打击、创业前景的不明、合作伙伴的撤资,都令他陷入迷茫与挣扎。但作为万里人,王建没有忘记母校的教诲:“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最后的成功证明了他的坚持是对的。

“创业让我懂得了面对困难不抛弃、不放弃。态度决定一切,行动创造未来。创业最难的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这是“大学生创业新秀”刘诗诗告诉我们的。毕业才不到3年,这个来自衢州山村的小伙子白手起家,成立了宁波市海曙甬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年营业额已突破2000万元,吸纳大学生就业近30人,成为2012年的宁波市创业新秀。

母以子贵,校因生荣,为一个高校业绩背书的只能是她的学生。自1999年到现在,浙江万里学院向社会贡献了6万余名大学生,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发挥着作用,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然奇迹也映射在万里学子身上。世上只有一个马云,但成功有许多形态,相对于少数精英,芸芸众生才是常态。人们欣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奋进的人生态度,但将军总归是少数,人们似乎更倾向于认可这样的人和事,具有烟火气,可仿照模比:平凡之中执着一念终有所成,机缘巧合挺身而出有所担当,鲜活的生活中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发挥了最大的作用,自己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链条的润滑剂并进发了创造力。

故,我们辑录一批万里学子在成长路上的故事,正是因为他们年轻而富有朝气,正是因为他们还算不上业界“大佬”而更富有样本意义,正是因为他们是平凡人中的觉悟者、思想者、实践者而易于学习、仿照。

创新创业创青春,‘青年学子成才成功的万里样本,这是第一辑,肯定不是最后一辑。

我们共同期待。

浙江万里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 王福银

后记

我们尝试用样本来思考高等教育的本源,挖掘在学业、创业、职业发展中各领域的学子典范,注重其成长过程,通过万里人凝聚的独特记忆来述说集中映射的万里精神,以此探究新型教育模式下大学发展的内驱力。

万里精神培育出了一批有梦有为的青年学子,同时也在逐步建设与完善面向社会的办学实体。学校作为一所具有60余年办学历史的省属普通高校,不断进行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办学成果卓著,被教育专家誉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范例性实践”。

学校着眼于社会需求,注重社会评价,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把体制机制的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的万里模式,受到中央领导及专家的充分肯定,《创新办学体制,探索与建立保障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学校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所形成的“面向社会、一核双基、三体系四平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模式也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高度评价:“万里学院创建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现代教育技术、课外实践活动和校外合作的教育平台,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的探索取得的成果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具有示范作用。”学校也因此成为全国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业教育示范区建设单位。

学校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创新与实用兼容并举,重视办学体制和教育理念的调整和完善,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进,紧紧围绕学生发展需求,发挥学校育人属性,使学生呈现出积极昂扬的发展姿态。

浸润日新又新的万里文化,涵育日新又新的万里学子。这是文化的力量,更是精神的力量。鉴于青年学子成长实际,本书论述时虽作了翔实的了解,也难免因水平与视域所限而存在一定瑕疵。参与本书编纂的王福银、王伟忠、谢莹莹、张孝永、钱铮、周洁等编委会成员对本书作了统筹设计。各二级学院书记与学务办主任在前期与所选的52名学子作了全面的沟通。学生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也受益匪浅。同时,姜宇清、梅庆生、范志强、孙敏明、丁守年、周娟、向娴华、林雄等参与了后期润色工作。本书由蒋建军统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创新创业创青春(浙江万里学院学子风采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建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8142984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6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2014310022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00:33